西西河

主题:【原创】睡前的唠叨 -- 删ID走人

共:💬64 🌺119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是你的观点和推理

和我没有关系。

家园 是我的观点

跟你没关系

家园 这是你的观点和推理

和我没有关系。

我只提到中国科举于1905年废除,当时光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手里,所以也可以说慈禧废除了科举制度。

家园 是的,现在环境其实很宽松了

改开前那才是一考定终身呢,甚至都没有考试,很多人都被牢牢地固定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

现在至少给了我们一个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自我的机会。允许我们不断的试错。

我的亲戚朋友中,除了我说的两个表姐的故事,还有不少人,长相身材都是上上之选,脑子也不笨,可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结果其后的道路走的就分外的艰难,也走了很多弯路,现在也颇多不如意,但这也确实是她们的自我选择。也后悔,因此对子女的要求都格外的严格,可能是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吧。

我坚定的认为:在现行制度安排下,谁反对高考,谁是王八蛋!

通宝推:天河行,梓童,
家园 现在还说“一考定终身”只能令人发笑!

现在政府还在鼓励在职进修,本科也没问题。我们厂就有名额,获得毕业证后还有补贴 。

家园 我来逐条分析一下

一、创新的本质是离经叛道,而离经叛道者在考试选拔体系中永远没有容身之处。

赞同。但是考试从来不是为了选拔创新人才,你的批评搞错了对象。

二、考试贵族需要的是踩着同伴往上爬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考试体系选拔的就是这类人。

三、工业化生产的是人类社会协作能力的最高体现,精致的考试贵族,是工业化生产的敌人。

你的 “考试贵族” 是什么意思? 学霸? 但是考试是个人竞赛,哪来的 “同伴” 一说? 学霸是以考高分为目标,如果有团队项目(很多学科竞赛就有),那么学霸也能够充分配合,以求高分。

如果你批判的,是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山头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这叫本位主义,毛在延安整风就批判斗争过。老实讲,这是人的本性,跟是否学霸无关。所谓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于精致,也就是说手段更高明,因为人家聪明。而普通劳动者,工人农民,也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只不过手段粗糙一点,看起来很蠢,比方说小岗村那些人。

四、科学是神学的另一面,考试贵族里只有人学,没有神学。

五、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推翻神学,他们都进一步发展了神学,上帝在科学体系中牢不可破。

八、当考试成为教育的目的,那学习就被丢到一边,中国人并不喜欢学习,只是喜欢做考试贵族。

九、对于考试贵族来说,高考考物理化学和考八股没有区别。

你这几条意思差不多吧,中心思想就是(八)。但这个不是中国人的问题,全世界都是如此,大部分人不爱学习。新中国是逼着大家学习,把人人当作统治阶级来培养,然而大部分人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旧中国也有这个传统,叫做 “玉不琢,不成器”,但是【琢】的过程很痛苦,而【成器】是买家的要求(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不是玉的要求,玉本身并不在乎自己是个杯子还是挂坠。

所谓教育,什么 “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都是广告词,不能当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零件,工业化流水线上需要人形工件,不是文盲,能够配合劳动,有一定文化水平,这就是十九世纪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到了二十一世纪,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教育的急迫性下降了,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带头愚民,高中生连分数加减法都不会,(公立)学校就是个大号看守所,不死人就行。

六、考试贵族需要一尊现实中的上帝,这尊现实上帝叫做皇帝。当上帝出现在人间,等级就牢不可破,考试贵族需要的就是等级。

七、考试贵族喜欢把自己称为普通人,于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就丧失了成为人的资格。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在中国是不具备完整政治权利的,也就是不算人。

完全正确啊,本来现代社会就是如此运行的:新闻界强调记者高贵,不可侵犯;法律界强调法律至上,鼓吹 “法治” 就是给自己抓权;医疗药物器材行业,都拼命护着自己的利益,创造各种佶屈聱牙的名词,“你们不懂”;英国上议院的贵族老爷,死命拽着 “光荣传统”,维护贵族的利益;中国的高分考生,当然也想护着自己的基本盘,最好世袭罔替。我自己也是当年的高分考生,心里那点小九九,哪有不明白的?

十、所有中国人都明白考试的极大缺陷,却没几个人敢喊出废除高考,所以废除科举的袁世凯,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功臣。因为他废除了科举,第二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就不让毛主席走考试贵族的路线了。如果袁世凯没废科举,那中国只能多一个考试贵族,却少了一个毛主席。

废除科举,不是废除考试,各个学校入学还是要考的,分数不够就是不行。

你要知道 “缺陷” 的东西,离 “废除” 还有十万八千里呢。飞机难道没有缺陷? 波音不摔飞机? 能废除吗? 化肥、农药难道没有缺陷? 日化工业没有缺陷? 烧煤没有缺陷? 这世上哪来十全十美的东西,能用就先凑合呗。你批判高考这么久,为何不提个代替方案出来?

家园 mhymark所述案例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94年分税制改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税制改革之后,九十年代中后期基层政府财政极度困难,别说拖欠教师工资了,基层政府员工的工资都拖欠。按照mhymark网友的描述,又是镇上的老师,又是县城的老师,确定能按时发工资?哪个县城哪个镇,都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了?

别说什么考了大学就能当上初高中老师如何如何,下面一大把同样有学历有教龄的民办教师十几二十年转不了正都正常,被冰心称为国耻。我就想问下怎么当上的老师?96年包分配就结束了,社会就业难,毕业生供大于求,师范生不好找工作是常态。哪个用人单位会放着同等条件二十二三的女孩子不要非得要二十七八的身材相貌家庭不咋地?开金手指了?

九十年代,女孩子,是不是农村户口?九十年代初正是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候,当时去广州深圳打工一个月的工资顶县城镇上绝大多数人干半年,顶农村人干一年。是什么人如此目光如炬穿越历史,能让自家资质驽钝复读五六年的闺女不读中专出来工作赚钱要坚持考大学?开天眼了?

九十年代初,女孩子,算七岁上学,高中毕业就19岁了。再复读五六年就二十四五了。家在省城的女孩子这个岁数也该着急了,两个家庭相貌身材都不咋地的女孩子,再读几年大学出来,一点不着急?开天眼了?

mhymark网友的案例,要放现在,一点不违和。放九十年代,那就是逆天了。而且,这些都是我朋友的案例,我认识的人的案例,我亲戚的案例,就是没有本人的案例。和知乎上的我朋友人均百万没有本质的区别。

值得怀疑。

家园 我的两个表姐都是吉林省边远山区乡镇上的

靠近朝鲜了,金日成当年在那里打过游记,解放战争时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就发生在我们那一片。以盛产人参出名。

我大舅家的表姐,没记错的话,大概是85年应届毕业生,90年才考上,通化师院的历史系,专科毕业后没能直接当上老师,在镇上的中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过了好几年,才转为教师,又教了将近20年书。我大舅就是镇上的一个退休工人,他所在的砖瓦厂早就破产了,一开始也欠了好几年的工资,经常上县里来上访,现在一个月也能开3000多块退休金。至于为啥能支持她考,我只能说我表姐还是有那股劲头,就是要高考,镇上也不是农村,女孩子也不需要干农活。我其他的几个姨家的表姐学习感觉比她好,但就没能坚持下来。后来老是后悔,说当年复读一次就考上了,但还是悔之晚矣。

另一个是我姑姑家的表姐,我姑家兄弟姐妹有六个,只有她考上大学,其他的都是要么早早的上班要么早早的考了中专,还有的早早结婚嫁人,只有她一次一次的补习,印象中我姐是94年参加高考,那时我表姐已经不打算高考了,准备考成人高考,但那一年恰恰开始了3+2改革,首次全国铺开,我姐姐劝她到我家和我姐一起复习,结果试着又考了一次,还真的考上了通化师院的本科,历史系,毕业后回到我们县城另一个镇上当语文老师,你没看错,我们那时候,很多历史专业的学生回到我们县城的乡镇任教时,都是教语文的,谁让那些学中文的师范生没几个回家乡的呢。

我觉得这种情况在东北很常见,南方可能觉得很稀奇,至于你说为什么不去广东深圳打工,我觉得东北人好像这方面的意识不是很浓,我99年大学毕业,也没想着去南方,而是回到了长春,去大学当了老师,本科大学毕业就当老师哦,我估计你又要怀疑了,事实是我们这一届到这个高校任教的有来自各个高校的40多个老师,大多是本科刚毕业,极少数(不超过5个)是硕士,没有博士。半年后就有人开始离开,最后走了将近三分之二。这还不是很次的高校,在我们省能排到前几名的,双非一本。

你不了解的太多了,但中国这么大,地域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很正常,我说的都是我和我周围亲戚朋友的亲身经历,绝无半点谎言。

再说一个,我的另一个表妹,2002年专科毕业(也是补习了一年,99年正好赶上扩招,勉强上了一个很偏的专科,白城师专,当时他爸爸,也就是我舅舅不想让她去,觉得去也浪费钱,还是我爸爸劝他再供三年,咋也是大学生,毕业回到我们镇上当个老师还是有机会的),结果一开始去镇林业局初中教化学,没过两年学校解散了,我表妹还不到30,给学校领导上炮(送礼),办了提前退休,居然就能领退休金了(我妈跟我讲这事时我感觉很不可思议,后来知道的多了,才知道这种情况在我们省很普遍,也可能东北都很普遍,我的高中同学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本身都在深圳、浙江等南方城市工作、定居了,但都在我们县城及下边的乡镇领一份退休金,不过据他们说,此生不太可能进入体制内了),自己到吉林另外一个地级市去当课外班辅导老师了,专门辅导初中化学(她的水平我很清楚,中学学习就不怎么样,教课能教多好?但照样不缺学生),现在生活很惬意,领着一份退休工资不说,一年赚二三十万问题不大,这,也算是知识(文凭)的力量。可能你又不相信了,但这也是现实。赚的比我这个大学老师还多,我都不服气,我还感到她这种花钱买提前退休的行为纯属挖国家墙角,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呢,可又有什么办法?这个社会的分配本来就不公平。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