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天涯上看到的《从现在看2011年张维为和福山辩论(转载》 -- 夏至欧锦

共:💬491 🌺3597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家园 就升学率来看,邓上台后,全面下降,

包括小学入学率、升初中比例、升高中比例,都是全面下降,直到20年后,才逐渐追平,其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文革达到60%以上,改开后下降到30%,直到如今,由于以职高为主,普通高中升学率还是比不上文革。你可以访问国家统计局网站求证这些统计数据:

国家数据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就我的家乡来看,文革时代高中学生是就近走读上学的,学校离我村只有2里路,我老家村里适龄青年都上了高中。到了改开后,这所中学停办高中,上高中要到几十里之外住校上学的,我村里只有一个读完高中。我在农村的两个堂弟都没有上高中。

很多人都被主流媒体洗脑,错误的观念比比皆是。

通宝推:真历啊,
家园 反装忠

恢复高考是何人的决策?

家园 八九之后,中国没变成苏联那样解体,关键还在于经济基础。

沙俄、苏联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如下

1913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增长停滞,城市和城市化速度亦停滞甚至有下降趋势

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

十月革命后,受到战争的影响,城市人口减少,192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6%。

1926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

193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32%

受到纳粹德国的入侵,导致1710座城市被破坏、焚烧,夺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所以苏联的城市化停滞。

战后重建恢复,195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39%

196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49%

197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56%

197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62%

1987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66%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在经济上城市已经远超农村,也有逐步招收农村人口进城。但在人口比重上农村还是占大头。

1953年城市化是12.84%,1964年是17.58%,1982年是20.43%,1990年是25.84%

2000年是35.39%,2010年是49.68%

到了2011年,已经首次超过50%,达到51.27%

到了2019年末,达到了60.60%

85年之后,虽然城市经济混乱了,但农村因为之前的集体组织留下的五小工业,发展出了乡镇企业。

正因为城市经济混乱,导致部分市场缺货,乡镇企业提供的工业品,趁机填补了空出的市场。

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代。就是因为城市经济的混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85年之后,中国城市经济的混乱,远胜于苏联城市经济的混乱。

但中国有农村这一块,大量人口还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错,让中国稳住了。

而苏联人口主要在城市,城市经济一乱,就没有任何可以稳住经济的力量,于是苏联解体了

通宝推:hullo,
家园 新中国建立后没少引进技术。

最初是从苏联、东欧引进技术,就是156工程

60年代中苏交恶

在60年代前期,从63年开始从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先是石油、化工项目,生产出来的化肥、化纤,用于粮食、布料的生产,解决民众的吃、穿、用。

后续还有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总共84项技术设备

http://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36&id=40231

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缓和后,就有了著名的四三方案。

当时计划是引进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故称其为“四三方案”,这个计划后来是持续扩大的。

最终是兴建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14亿美元,到1982年这些项目全部投产。

华国锋上台后,78年的引进计划,结果就是华国锋被批成洋跃进

邓搞的那套是属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更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的造血。

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1226/c219022-31524339.html

家园 毛时代与邓时代技术引进的不同之处

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1226/c219022-31524339.html

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工业化建设启动初期,政府进行技术引进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和打造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引进的重点是中国原本并无比较优势或者基础极其薄弱的工业部门,国家以巨额资本的投入支撑了大型成套设备的进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关工业企业的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

但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则不同,引进不再过度强调重工业而是结合各行业的技术改造来进行,所以在改革初期就表现出了“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投产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特征《中国工业五十年》第7部中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540页。。

家园 苏联的完蛋是他们自己变修了

主要原因是苏联城市经济混乱。

苏联在七十年代的过度扩张,消耗了太多实力。

苏联的扩张不是以解放其他地区人民为导向的。而是像美国那种帝国主义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苏联变成了修正主义。

这种扩张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而是为了苏联的修正主义服务。

以霸权为导向的扩张,与美国的霸权扩张没什么区别。

而美国在七十年代因为之前的过度扩张,耗费太多实力,所以选择了收缩。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缓和改善了中美关系。

在八十年代,苏联一来是因为之前的过度扩张,二来是经济周期的原因,导致经济不行,所以八十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选择了经济改革

过度扩张、经济周期波动,选择经济改革,这些都不新鲜。

不光是苏联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能力有意愿的执政集团,都会这样做。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集团,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经济也进入低谷期,1986年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到了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了黑色星期一。

本来因为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不同,所以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相对生产过剩、相对需求不足,那么在资本主义阵营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是可以趁机吸收资本主义的技术、设备、资金,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出卖吊死他们自己的绞索。”

苏联利用1929的大萧条,吸收美欧技术、设备、资金,这是最经典的案例。

中国在60年代与苏联交恶后,在60年代前期,从63年开始从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先是石油、化工项目,生产出来的化肥、化纤,用于粮食、布料的生产,解决民众的吃、穿、用。

后续还有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总共84项技术设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缓和后,就有了著名的四三方案。

当时计划是引进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故称其为“四三方案”,这个计划后来是持续扩大的。

最终是兴建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14亿美元,到1982年这些项目全部投产。

之后还有78年的引进计划,华国锋被批洋跃进

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1226/c219022-31524339.html

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工业化建设启动初期,政府进行技术引进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和打造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引进的重点是中国原本并无比较优势或者基础极其薄弱的工业部门,国家以巨额资本的投入支撑了大型成套设备的进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关工业企业的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

但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则不同,引进不再过度强调重工业而是结合各行业的技术改造来进行,所以在改革初期就表现出了“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投产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特征《中国工业五十年》第7部中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540页

而苏联是变修了,分配方式的改变,加上经济周期的同步,结果就是苏联没办法采取这类办法。

戈尔巴乔夫搞得那一套双轨制,导致了苏联城市经济的混乱。

为什么中国没像苏联那样?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口分布与苏联不同。

沙俄、苏联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如下

1913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增长停滞,城市和城市化速度亦停滞甚至有下降趋势

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

十月革命后,受到战争的影响,城市人口减少,192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6%。

1926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8%

193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32%

受到纳粹德国的入侵,导致1710座城市被破坏、焚烧,夺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所以苏联的城市化停滞。

战后重建恢复,195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39%

196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49%

197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56%

197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62%

1987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66%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在经济上城市已经远超农村,也有逐步招收农村人口进城。但在人口比重上农村还是占大头。

1953年城市化是12.84%,1964年是17.58%,1982年是20.43%,1990年是25.84%

2000年是35.39%,2010年是49.68%

到了2011年,已经首次超过50%,达到51.27%

到了2019年末,达到了60.60%

85年之后,虽然城市经济混乱了,但农村因为之前的集体组织留下的五小工业,发展出了乡镇企业。

正因为城市经济混乱,导致部分市场缺货,乡镇企业提供的工业品,趁机填补了空出的市场。

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代。就是因为城市经济的混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85年之后,中国城市经济的混乱,远胜于苏联城市经济的混乱。

但中国有农村这一块,大量人口还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错,让中国稳住了。

而苏联人口主要在城市,城市经济一乱,就没有任何可以稳住经济的力量,于是苏联解体了

————————————————

正是苏联的解体,解决了美国的经济问题,美国在九十年代前期,又趁机对付日本,解决掉了日本,收割了雁行模式中试图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日本。

在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则收割了雁行模式后两个梯队。

唯一没能成功收割到的是中国。

美国当时还是期待中国能像苏联那样自行瓦解。

本来接下来是要继续对付中国的,结果一来是新世纪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让美国经济有所损伤。二来是911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的过度扩张,让其转移了注意力,耗费了过多的实力。这才得中国在新世纪趁机壮大起来。

通宝推:真历啊,
家园 深圳特区是79年定的方案,在八十年代搞的

先是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只有深圳搞成了。原因是背靠香港,香港是受到美英资本掌控的亚洲金融中心,是自由港,在受美英掌握程度上,还要远胜日本东京。

珠海背后的澳门没这条件,本身经济就弱,葡萄牙也弱,而且早在66、67年的一二·三事件之后,事实上就被新中国支持的澳门力量掌握在手中了。

汕头是希望吸引侨汇侨胞投资,厦门是希望吸引台湾的投资。

88年还搞了海南特区,结果就是搞崩了

之所以到90年代才搞上海浦东的经济特区,就是因为上海是经济重镇,怕被搞崩了,所以不敢在上海搞。

邓小平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他坦言:“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他自责:“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1990年,邓小平在上海欢度春节回到北京后,向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当时,邓小平就对他们讲:“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他鼓励说:“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邓在九十年代要支持上海浦东搞经济特区,也是要打压江泽民他们,因为之前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混乱,特别是八九,让邓的威望大跌。

邓才要强调深圳搞得好,是自己的功劳,要上海也跟着搞。

之后还有92年的南巡,就是邓面对反对他的力量,要大树特树深圳,做为反击。

家园 知青一直在分批回城

邓是把分批改成了全面回城。结果就是大量失业人员,于是要求全民、集体企业吸收这些人就业,还有全面顶岗,造成人浮于事

就是这样搞,还是不能完全吸收,社会上还是有许多失业人员,造成治安恶化,结果就是严打,把许多人抓起来枪毙,更多是重新送到偏远的地带服刑。

家园 也不好说是城市率不够,而是,文革惊了他们。

那时的人们有斗志,有维护自己。

是人大,中委的工农兵成分挽救了中国。

当被逐渐取消削弱后,已经渡过了那段时间啦。

我觉得可能是时间没到。不能算城市率不足的问题。

当然了,苏联的解体确实也与城市化高有关。由于历史原因,苏联建立确实得益于城市重点,当年天朝搞城市革命也正于此。

也正是工农兵代表多,党代会,人大,农民多,基层建设好,所以反击力量比苏联大。苏联大概率有点大家都羡慕美国生活了,日子好,有点冷漠。

但是苏联反击力量也不少,只是组织工作有一些失误,尤其是克格勃表现很失常。甚至有一些奇怪,完全失去了凌厉特点。

本来他们有足够权力的。

唉。

家园 国家八十年代为深圳投入千亿巨资,

然后用出口资金冒充外资吸引外资。

如果没有这些虚假外资还有国内各地的存款,还有走私,深圳根本无法支撑。九零年就黄了。

家园 不仅是投入资金,还有免税优惠

东北、上海的全民、集体企业一方面要背负的税,一方面要提供福利给员工。而那些外资企业,能享受税收优惠,员工又都是新招的,不用承担相应的福利给老员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