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香港应该如何办? -- 笑看风雨

共:💬175 🌺1082 🌵4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对刻意欺骗网友的人,只有横眉冷对而已。温良恭俭让或许理中客什么的,自有绅士老爷们做去,俺是懒得装。

家园 这意思是让香港回归英国?

我猜不论多么不堪,一尊这一步还是做不出来吧,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做,那么所有人设一次性的崩塌了。

拿不出有效解决办法可以理解,逐渐让香港成为内地溃疡也是一种担心,但是想着做手术“切割”,而不是喝中药调理,这倒是快意恩仇了,我想香港人估计也不会不同意,但是tg的合法性放在哪,一尊的面子,常委们的面子放在哪,14亿的民族主义如何交代,这根本就是死路一条,还是别YY那种没可能的梦了。

家园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这些“一小撮”经过这么久,不可能中央不掌握领头的信息,香港的情报工作白做了。 如果不曝光这些人,只能说明是有意不曝光,为什么保护他们,那么说明这个“一小撮”是谁的人就不用说了。

家园 为什么要坚决保卫香港?

微信上看到的....

孔子曰,你永远不知道SB能把地图炮打到多么SB的地步。比如,一帮SB们说香港不重要,不配给上海提鞋,深圳能轻松取而代之……想说毛?呵呵,从1997年到今天,香港已经回归22年了,但还有一些SB不知道香港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有多么的神圣,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不可侵犯……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大清政府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很多人读到此段历史,都义愤填膺得一笔。但是,对于“当事人”大清朝来说,弹丸之地香港根本无足轻重。

或者说,你看看大清国后来签署的条约啊,连满族老祖宗的辽东半岛都敢割让(马关条约)啊。毕竟,对于满清皇室来说,只要能保住他们的皇位,就没有不平等条约。不过,香港民众不愿意了。

当年是大清朝把香港割让给了英国,但香港民众就是不认大清朝签字的《南京条约》。所以,在香港割让后,到处都是牛逼的反英势力(包括B社会组织)!然而,英国更牛逼,面对反英势力并没有使用武力,而是像雷老虎一样,用历史慢慢“以德唬人”。

或者说,也不是香港,而是全世界曾被英国殖民的城市或国家,不说爱英国,但也基本没有恨英国。不过,香港不恨英国,不代表不爱中国。只是,爱中国和爱满清完全是相向而行的两回事。

英国在香港推广实施的教育不是西方那一套,而是现代文明这一套。你总不能说,地球仪是西方那一套吧?然而,只要你承认地球是圆的,你就反大清国了,因为满清皇室不承认。

都到十九世纪了,满清皇室还是一口咬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在要求全地球人都必须给满清皇帝磕头。或者说,直到大清朝下台都坚信“天授权”,而不承认“民授权”。那么,你觉得在香港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并渴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革命家们,有何感想?于是,问题就来了。

近代史最大的问题在于义和团爱国吗?如果义和团爱国,那么总部位于香港的兴中会(同盟会前身)爱不爱国?这同一历史时期的二者,一个扶清灭洋,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完全水火不容,都把对方恨之入骨!所以,其中必然有一个卖国贼和一个爱国者。那么……呵呵,我是毛都不知道,只知道在今天,谁敢说兴中会卖国,那就是违法行为!

言归正传, 也不仅仅是兴中会,当年多如牛毛的反清组织基本都在香港。为毛?首先,如孙中山所说,他的革命思想乃來自香港,当年的香港是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窗口;其次,正如电影《十月围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大清朝也不敢来香港抓革命者啊!最后,才是重点中的重点,香港有钱!

有些事情不要问为什么,总之结果就是香港有钱。 在人类史上,别管是正义的革命,还是邪恶的革命,都需要钱。至少,兴中会时期,革命经费基本被香港爱国民众承包了。不然,你以为上百次的反清革命,仅仅是凭借一腔热血吗?

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清革命中,诞生了推翻大清朝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并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国家,民国!So,虽然不敢说香港实现了复兴梦,但说这个梦想从香港开始,绝对没毛病。那么,你说十几年支持革X党的香港民众,爱不爱国?

而且,香港还是为了爱国,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之一!

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那么,抗日战争是如何打的呢?不是抗日战争,而是从人类诞生到今天,所有的战争都需要用钱打。BUT,就一句话,民国没钱。还好,民国有香港,香港有钱!

虽然当年香港还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但 “七七事变”后香港就炸了,全体香港民众砸锅卖铁支持抗日战争!资本家们不仅拿出自己的巨额财产,还变卖工厂支持抗日;妇女们则募集了4500多种中国艺术品,运至纽约、巴黎和伦敦等城市出售支持抗日……

甚至,连香港最底层的小贩们也不管下顿饭在哪里,为抗日战争捐赠了数百万港币……但是,这些钱和香港真正价值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如!

香港民众就算再爱国,人数也有限,募捐的资金也无法撑起全面的抗日战争。不过,全世界有多少海外华人呢?没有人知道准确数据,但抗日战争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资金来源于海外华侨。只是,这些钱如何到达抗日前线呢?只能通过香港这条通道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香港作为一个世界性自由港口,它就是抗日战争的经济大动脉!而且,香港属于全中国,而不是属于国民党……比如,1938年1月,征得英国方面同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正式成立。廖承志和潘汉年作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前往香港,为抗日募集捐款和物资。

哎,总谈钱也俗,香港民众还捐命!1938年底,香港九龙新界司机总工会的师傅们筹集了大量药品后,直接开车前往桂林捐献给八路军……那一路,都是日军飞机在上面扔炸弹啊!更有不少香港热血学生,在父母的支持下回到内地,参加祖国的抗战,并战死沙场!那么,你觉得日本对香港有何感想?

毫无疑问,日本对香港恨之入骨,它知道一天不打下香港,一天就无法征服中国!但是,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攻打香港意味着和英国开战……终于,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当日,就对香港发起了进攻,一秒钟都没耽误!

在经过十八天的浴血奋战后,已耗尽弹药的守军又被日军断了水源,最终香港沦陷……之后,一直对香港恨之入骨的日军,采取了报复性的血洗香港,极其惨烈!没错,香港人确实不恨英国,但对日本恨之入骨!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你在香港电影中见过日本的正面形象吗?

我们不能因为香港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就说香港是抗日第一城,但说香港是“抗日名城”之一,总没毛病吧?

当然了,总说这些老黄历也很无趣,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今天的香港与上海深圳!

没错,虽然香港是资本主义城市,但红色资本家也是最爱国的群体之一!毕竟,没有他们,很难实现我们的大国崛起!

古人云,万事开头难,改革开放初期,谁来基础设施极差的大陆投资?没有钱搞基础建设,就无法吸引外资,无法吸引外资,又特么没有钱搞基础建设……想说毛?现实就是这么操蛋,还好,我们有红色资本家啊!

在基础设施极差,外资根本不来的情况下,香港的红色资本家们组团到内地投资建厂,为相关领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桶金”!比如,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由港商在广东东莞开办;1980年,香港企业家伍淑清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1983年,由港商霍英东与内地合资的白天鹅宾馆成为内地首家五星级宾馆……之后,西方世界资本家们才紧跟其后,才有了世界工厂之名,才有了大国崛起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别误会,这些既是历史,也是今天。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17032个,实际使用港资10093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3.1%!然而,即使如此,引进外资只是香港价值的一部分而已,企业走出去也要取道香港。

从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国企到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1000家,首发和增发的总集资额超过5.8万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逾66%,占总成交额超过70%!而且,今天的香港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呵呵,看看53.1%和70%这两个最重要的经济数据,再了解一下人民币国际化,想说毛?还想说香港不配给上海提鞋,还是深圳将取而代之?SB傻成B的时候,就不会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数据吗?

或者说,SB们拿上海深圳和香港作对比,本身就是一种SB行为。因为,从逻辑上就决定了他们和香港没有可比性。

什么叫逻辑呢?逻辑就是,不管上海还是深圳,谁特么敢说一句“民主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谁敢说,我就跪下叫谁爸爸!

香港啊,作为祖国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和北京通州区差不多大。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从香港结束;抗日战争的经济血液从香港输往前线;伟大改革开放的风帆,从香港扬起……直到今天,香港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命脉之一,而SB们居然说香港不重要?

毫无疑问,那些说香港不重要的SB都是卖国贼,而我们每个爱国者都有义务誓死捍卫香港!只是,当我们誓死捍卫香港时,我们在捍卫什么?

其实,说了半天,香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逆天的经济价值,而是因为香港存在,我们的祖国才缤纷多彩!香港这缕独特的色彩,也带给了我们对祖国美好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想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今天,我们既要捍卫香港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更要捍卫香港同胞的生命安全,也要捍卫“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家园 无论怎样办,动乱分子,分裂分子,必须处理一批。

无论怎样办,管,不管,给好处,不给好处,动乱分子,分裂分子,必须处理一批。这个香港动乱不是一般社会动乱,涉及主权问题。无论在主子的层面上如何交易,对方的手下必须处理一批,否则,无法向祖宗牌位交代,以后主权这招牌怎么在江湖上混。

家园 这次的形势已经越过了某个临界点,已经不适合直接释法

还得等香港再乱到一定程度,乱到一国的底线被突破,至少是多数香港人觉得不应该再乱下去再说。

家园 98年的香港可不是现在的香港

你现在再去香港试试看,还能不能找到98年在香港的感觉。

家园 香港街上怎么样,也是问题的现象,不是问题的根源。

香港街上怎么样,也是问题的现象,不是问题的根源。拿现象当根源来治理,效果将是亲痛仇快。世界上不只内地和香港,那样的话,简单清理门户大概也行吧。

我意思,我上面的看法是从一个负责任的执政集团角度出发,当然,这是久违了的奢侈品了,3千万下岗不过一句话的事,香港确实小意思。

思路很分裂,俗话说“捏着鼻子挺”,不只本人,这是时代特色。

家园 不是这个意思

以前把那个港,捧得太高了。现在应该让它回到地面上 ---- 就是一个南方的普通港口城市而已, 地理位置还不如三亚。

那帮人,有啥可闹的,觉得自己了不起?

家园 【原创】不是这个意思

以前把那个港,捧得太高了。现在应该让它回到地面上 ---- 就是一个南方的普通港口城市而已, 地理位置还不如三亚。

那帮人,有啥可闹的,觉得自己了不起?

1997年,承诺50年不变---- 到2047年。今年2019, 还有28年。2047年那个时候,HK才是真正的中国城市。

澳门为什么安静? --- 澳门知道,自己就是一个赌城,业务单一,守好就行。所以,把HK变成一个港口,业务明确,别捧着,当地人就会消停。

家园 关键还是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例如圈养驻港部队

以前文宣中不知羞耻地以驻港期间,士兵一次都没有外出体验香港,只有退役时隔着车窗blabla..。弱鸡心态彰显。美国航母海员还能定期上岸潇洒,批评别人殖民地心态的时候,是不是那些高层自问,奴性太强。所以期间出现过步兵分列式,仿英军就不奇怪了,下贱至极。前段时间鼎盛pop3网上痛斥,部队还通过内部要协和帖子,终于知道羞耻了。几个垃圾港独就敢到军营门口闹事,我们的警卫第一个反应就是惊慌地关大门,几年过去了,至今被这一幕刺激。作为一个小时候在军营住过的人,这份侮辱,敲这段字手都气抖了。还好习总执政后,部队的风气确实大变样,宣传的不多,但确确实实能看出在扎实做临战的准备。

两面派装开明绅士只有港人吗?港人的混蛋丝毫不能掩盖过去对港台系统的无能和渎职。局势糜烂至此,大陆是有严重责任的。厦门大学台研所那几块料,就是叛徒,杀了都死有余辜。

立场一定要鲜明不含糊,该反对的该支持的直白讲出来,关键是后续支持要跟上。一定要让那些在第一线冲锋承压的人,感受到祖国和组织的温暖,譬如何议员。一定要让那些反华及两面派,面子里子都受到打击感觉到痛。下大力气培养巩固自己的基本盘,放开手脚。譬如开放爱国青年自愿参军,退伍制度安排进纪律部队或者公务员体制,这么点小事都不敢动,自信何在?

通宝推:石头布,沾花富翁,陈王奋起,黄河清,独立寒秋HK,ccceee,逍遥蜀客,
家园 是啊,香港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那就是独立了。

颜色不一样,当然了,颜色革命嘛。

这和前边提了那么多的爱国者可不是一回事吧。

家园 虽然赞同你的观点,但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你的想法真的不现实

经史纵论-No.25

香港的葬礼:逝去者,接班者,收税者

作者:任小酒

编辑:李墨天/戴老板

香港的葬礼:逝去者,接班者,收税者

2016年郑裕彤去世,全香港富豪名流悉数到场,扶灵名单也要精挑细选:两任特首董建华和梁振英排在最前面,后面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和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接着才是李嘉诚和李兆基。一代情圣刘銮雄都排不上号,只能拄着拐杖远远看着老情人李嘉欣挽着许晋亨,兀自惆怅。

两年后,新鸿基掌舵人郭炳湘离世,参加吊唁的多以豪门二代为主:李嘉诚之子李泽钜,霍英东之子霍震霆,黄廷方之子黄荣祥和李兆基之子李家诚,政界人物则是致函唁电的多,出席葬礼的少;而2个月后李嘉欣公公许世勋去世,出席的富豪就只有95岁的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了。

政商通吃的老一辈富豪,才能享受顶级的葬礼待遇。1982年,一代船王董浩云去世,三千多名政商人士将位于北角英皇道的香港殡仪馆堵得水泄不通。扶灵的12人有邵氏公司董事长邵逸夫、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摩纳哥王子雷尼尔,美国总统里根和台湾领导人蒋经国也特地致吊唁电话。

但出殡当天第一个赶到灵堂,却是另一位浙江籍船王包玉刚,他在向董浩云的灵柩鞠完躬之后,李嘉诚和港英总督麦理浩(Crawford MacLehose)才步入现场。英雄惜英雄,包玉刚跟董浩云为了争夺全球航运老大的位置,缠斗一辈子,如今老对手西去,过往恩怨也悄然谢幕。

1991年,包玉刚也驾鹤西去,葬礼规格空前绝后。走在8人扶灵队伍最前面的,是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撒切尔夫人的丈夫丹尼斯爵士,紧跟的是李嘉诚和邵逸夫。几乎所有G20国家领导人均送来花圈,邓小平更是以“生前友好”的名义,派女儿邓榕和女婿贺平专程赴港,出席葬礼。

豪门葬礼的另一面,是商业帝国的接班。董浩云去世后,旗下船运帝国传承给了两个儿子董建华和董建成;而包玉刚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将庞大的商业帝国分拆成四部分,传给了四个女儿和女婿,其中最重要的地产部分(会德丰和九龙仓),交到了二女儿包陪荣和女婿吴光正的手上。

从1982年董浩云去世,到1991年包玉刚去世,香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风云变幻。董浩云葬礼结束的5个月后,撒切尔夫人抵港,收到了总设计师“关于主权问题,没有回转余地”的回答。随后的几年里,吴光正协助包玉刚弃船登陆,董建华弃商从政,两个家族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在两个家族的不同轨迹里,一些变化发生了,一些伏笔埋下了,历史的暗门裂变出两个香港:一个是未曾实现的香港,一个是走向悲伤的香港。

01. 双峰:船王和他们的接班人们

包玉刚和董浩云的缠斗,要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两人分别于1949年和1948年来到香港,前者来自宁波镇海,后者来自舟山定海县。

1955年,董浩云借着朝鲜战争狠赚了一笔,在行业内声望日隆,而从上海银行副行长辞职的包玉刚,也看中了香港作为世界贸易港的潜力,决定转行。对航运一无所知的包玉刚登门求董浩云,后者多少有些前辈的架子,呛了包玉刚一句:“你也想搞航运?胆子真够大的!”

董浩云的轻蔑不无道理。航运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金融+产业”联动的高杠杆模式,既需要利用自有资金加杠杆借贷,又需要与各国政府之间保持良好的政商关系,保证资金来源。因此想要在航运竞争中盈利,就必须背上高负债,还得有天时地利配合,稍有不慎便会倾家荡产。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爷给了包玉刚发迹的机会。1956年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海上运输必须绕道好望角,航运业大发横财。到了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美军急需船只帮忙做后勤补给,董浩云借战争猛虎添翼,包玉刚也在其间迅速崛起,成为香港的富豪之一。

航运这门生意,吨位是一切的基础,手里的船越多,赚的钱就越多。董浩云早年财力薄弱,常常收购旧船,发迹后则手笔豪放,热衷建造巨轮。越战期间,美国半卖半送给了董浩云12艘船,又赶上日本以低息贷款推动造船业,他趁势订造一艘16000吨的“东方樱花”号,一时风光无两。

相比之下,包玉刚的船数量少,船龄高,吨位小。但他在经营模式上搞创新:把船租给别人,自己只收租金。战争期间,航运需求急速扩张,货运公司付出远高于平时的租金租船,发了横财的包玉刚火速添置了7条货船。喜欢从买船到运输一条龙包办的董浩云对此不屑:“他那算什么船东?”

出身银行的包玉刚深谙航运业的金融属性,找到了汇丰银行这座靠山,并于1971年加入汇丰董事会。凭借着汇丰的大笔贷款,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蒸蒸日上,在船运吨位上逐渐能跟董浩云平起平坐。董浩云也没闲着,1973年旗下东方海外在香港上市,募集1.2亿港元几乎全被用来订购新船。

对于两人的竞争,董浩云特别在乎。东方海外上市那年,美国《新闻周刊》发文,将包玉刚与世界级船王奥纳西斯相比,称他为“东方奥纳西斯”,无疑是巴掌扇在董浩云脸上。但更打脸的还在后面:1977年,一家西方船运经纪公司给船王们排了个座次,包玉刚荣膺头把交椅,董浩云只排在第七。

嗜船如命的董浩云坐不住了,写了一封《致编辑的信》寄给这些媒体,直言其计算方法有问题:他包玉刚的船有一半股权在汇丰手里,我东方海外的船可是都姓董!

董浩云嗜船如命的习性,香港人尽皆知:每每有新船下水,他就要精心设计三天的庆祝节目,借机造大声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次董浩云为了捧红一个女钢琴家,就专门包下了伦敦皇家亚尔巴音乐厅,还请来英国皇家管弦乐队来伴奏,把飞机票送到每位客人朋友手中,确保他们到场。

董浩云的计较让总想搞大新闻的香港媒体嗅到了荤腥,开始疯狂造势:谁才是真正的船王?包董之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除了竞争吨位,董浩云还在接班人问题上跟包玉刚暗中较劲。在这方面董浩云先拔头筹,两个儿子成绩优异,尤其是董建华,董浩云很早就开始针对性培养,儿子毕业后安排去美国通用汽车基层打工,他跟董建华讲道[3]:“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意志。”

包玉刚膝下无子,只有四个女儿,但女婿都很厉害,尤其是二女婿吴光正。他于1951年随父母从上海迁居香港,中学毕业后前往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选攻读建筑学专业,后来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在哥大,吴光正身兼游泳健将与学校活跃分子,获得了包玉刚次女包陪容的芳心。

就在两家生意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波及全球航运业的萧条正在酝酿: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扩张后,80年代初船运业运量已经明显过剩;另一方面,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依赖石油运输的船运业遭到当头闷棍,油船的需求每年肉眼可见的下滑,船租暴跌,港口停满了没活干的油船。

在这个黑云压城的时刻,董浩云和包玉刚还战斗在一线,培养的接班人也都年富力强,紧随左右,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中,两家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02. 诀别:逆势扩张和弃船登陆

作为全球顶级航运企业家,董浩云和包玉刚对于行业低潮都早有预判,但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信奉行业周期论的董浩云,坚信船价暴跌、行业不景气时,才是抄底最好时机,而“全球第一船王”的心结,更是将他这种逆势扩张的欲望调动到了极致;而包玉刚则不同,银行的从业经历让他对风险尤为敏感,见风头不好就果断卖船,偿还公司债务,降低风险敞口。

得知包玉刚正在卖船,一心想做世界第一的董浩云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一边清理服役已久的小船,一边大肆负债,购进大船。包玉刚收缩业务时,董浩云还在日本订造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油轮“海上巨人”号。董浩云并非不知道萧条的杀伤力,但他估计低谷只会持续几年,非常乐观。

当董浩云的东方海外正朝着世界船王发起最后的冲击,包玉刚却做了一个决定:弃船登陆,转型房地产。

要挤进日益激烈的香港房地产市场,自己从头开始做显然是不现实的,包玉刚盯上了隶属怡和洋行的地产公司九龙仓。彼时的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不单单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还包含了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产业。倘若把这块地合理开发,前景无量。

李嘉诚对九龙仓也觊觎已久,暗地里先抢下了2000万股份,但进一步收购却被怡和洋行阻止。包玉刚深知机会难得,于是在1978年8月的一个下午约见李嘉诚,后者向包玉刚提供了1977年九龙仓财产报表和物业资料,一同参会的吴光正当晚研究了这些材料,熬夜拟定了收购计划。

翌日,吴光正就见证了两位商界高人的秘密握手:包玉刚收购李嘉诚送上门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如此,加上原本持有股票,包玉刚不动声色控制了30%的股权,大大超过了怡和洋行,并加入了九龙仓董事会。怡和洋行也不是善茬,为了保证控制权,他们开始大规模反购股份。

双方的拉锯持续了两年,一直到1980年6月,怡和洋行趁包玉刚前往巴黎参与会议期间,发动突然袭击,采用换股打法,在6月20日上午投放大量报纸广告,以比市价高30%的价格收购散户手中持有的九龙仓股票,英国人认准了包玉刚无法在周末两天筹集足够多的钱,用以反制怡和。

身在香港的吴光正得到消息,马上联系包玉刚,建议其去找包家的老朋友汇丰银行借钱。随后,包玉刚订了一张飞瑞士的机票,又暗地里买了回香港的头等舱,一旦筹集够弹药就马上返回香港。而吴光正则在香港联络媒体,安排记者发布会,等着包玉刚回来,就开始散播消息。

记者招待会上,突然现身的包玉刚宣布,自己拿到了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并以105元港币的股价收购2000万股,比怡和的收购价还要高,九龙仓大小股东狂潮般把股票卖给包玉刚,怡和洋行见大势已去,便将九仓股1000多万股也甩给包玉刚,套现七亿港币离去。

1980年6月25日,九龙仓之战落幕,包玉刚弃船登陆成功,吴光正则经此一役顺利当上了太子。

在包玉刚成功上岸的同时,董浩云也到达人生巅峰,拥有各类船舶149艘,总吨位达到1200万吨,终于把“世界第一船王”的桂冠戴到头上。1982年,董浩云的第150艘船“宪章号”在台湾下水在即,董浩云请来了摩纳哥王子夫妇参加4月17日的下水礼:这是船王的加冕礼。

根据日程安排,王子夫妇4月14日抵达香港,有人提出日期两个“4”撞到一起不吉利,但董浩云置之不理。然而坊间传言当时的港英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不让董浩云去机场迎接。董浩云认为是莫大的侮辱,当晚心脏病发,连夜送医抢救,次日凌晨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1岁。

世事难料,原本盛大的船王加冕礼却成了董浩云的葬礼。船王的遗产只有一间九龙塘的房子、东方海外公司百亿港币的负债,和区区250美元现金[6],恰逢航运业运量过剩叠加石油危机带来的需求萎缩,全球各大港口停满了没活干的货轮,东方海外业绩暴跌,负债高达14亿美元。

包玉刚和董浩云三十年的商战戛然而止。在葬礼上,对着灵柩鞠躬的包玉刚心有戚戚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香港楼市长期萎靡不振,付出巨大代价拿下九龙仓,到底算抄底还是站在半山腰上,包玉刚心里也没底。在各自的赌局上,两个船王都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身家。

历史没让包玉刚等太久,答案出现在1984年。

03. 冰火:两种接班,两种模式

1984年9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草案签署,为了防止英国在回归前超售土地,草案要求回归前每年批地不超过50公顷。

是年年底,受到声明中土地租用制度及限制出让的条例影响,沉寂多年的香港地产开始复苏,楼价、租金应声上扬,四大家族频频出手抄底香港地产,报纸每日围绕着李嘉诚、郑裕彤等又拍下新高价地段这类新闻。而这一年,东方海外却陷入了史无前例的船运灾难中,董建华举步维艰。

董浩云去世的第二年,东方海外负债高达70亿港币,到了1984年,总亏损高达9.7亿港币。航运高负债、快周转,令往日熙熙攘攘的港口码头成了门可罗雀的船只坟场,冲击远比董建华想象得严重得多。到1985年,东方海外的负债和奥地利整个国家的国债近乎一样多。

每天面对来自全世界银行和债权人的追债,一睁眼想到的便是随时要破产的公司,有时候连续20个小时处理债主和律师的电话,母亲又在这时查出肺癌,一次,董建华在最后一次赶去参加债权人会议前,一度想要自戕,甚至给朋友打电话:“如果我死了,请你照顾我的家人。”

向董家雪中送炭的,是汇丰银行,他们愿意提供一亿美元备用信贷,其中的5000万,来自大陆的中国银行。第二年,霍英东突然伸出援手,宣布向东方海外注资约12亿港币,这针强心剂给了董建华喘息的机会,帮助东方海外在1991年扭亏。有坊间传言,霍英东的钱来自北京。

在董建华苦心支撑的同时,包家却正在享受地产的胜利果实,毫无疑问,包玉刚已经拿到了通往下个时代的门票。

拿下九龙仓的第二年,包玉刚决定把收购来的尖沙咀九龙货舱推平,建成黄金地段商场,命名为“海港城”。吴光正则接手旧电车厂的改造工作,直接将厂房推平,推平效仿纽约时代广场建起了“铜锣湾时代广场”。在这场席卷全球的航运业大萧条中,包家顺利抽身,身价无损。

《船王遗恨》中曾写道:“董浩云晚年好大喜功,会祸延后代”,不想一语成谶;世人则感慨包玉刚老谋深算,在危机前夕全身而退,留下了一座香港地标、一座全球销售额稳居第一的商场,为后人铺好了路。包家拥有这块地999年的土地使用权,单是租金,一年就净赚160亿元。

终于,香港的“收税式实业”模式出现了,日后它的效仿者,将有如过江之鲫。

包玉刚于1991年去世,葬礼地点跟董浩云一样,选在了北角英皇道的香港殡仪馆。在西式铜制灵柩里,他身穿白衬衫,套燕尾西装,打灰白色领带,身上盖着一床红色的陀螺经被,上面绣着金钱经文,灵堂则摆满了无数商贾政要的花圈和挽联,生前荣华富贵,身后尽享尊崇。

两代船王前后撒手人寰,但包家和董家的故事仍未结束,他们下一场交锋,会是在1997年,那个无与伦比的1997年。

04. 暗战: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情

1993年,吴光正就开始刻意与商界保持距离,淡化他商人的形象,频频出席政界会议。

敏感者开始察觉出这背后的谋划,尤其是吴光正后来辞去九龙仓主席的职位,“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吴光正希望能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社会事务。有人统计,吴光正辞去九龙仓主席,以及后来辞去会德丰主席两个职务后,可能失去共计至少5000万股份认购权,损失不可谓不大。

1997年回归在即,第一任特首的名字,显然会被写进史册。当时的主流舆论是反对“商人治港”,李嘉诚等巨富就被排除在外,北京的老朋友霍英东也说自己年事已高,而辞职的吴光正扭头就当了香港医药管理局主席,与商人身份彻底撇清了关系,特首之路昭然若揭。

1996年9月,吴光正正式发表声明,角逐特首一职,成为第一个表态参选的候选人。而他的最大对手,则是把东方海外一步步拉出泥潭的董建华。当时,继承包玉刚衣钵的吴氏家族坐拥180多亿的身家,董家的财产刚刚跨过15亿门槛,论起宣传造势,两人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但选特首这件事,比拼的从来都不只是财力。

1989年,董建华为继续父亲创办海上大学的理想,将一艘邮轮改装后命名为“宇宙学府”。当年三月,“宇宙学府”首航来到上海,时任市委书记与市长亲自接待。这是董建华离开上海以后第一次回到内地,也是第一次接触高层。自此之后,东方海外在大陆的投资项目屡屡增加。

七年之后,董建华决议竞逐特首,当年接待他的上海官员,办公地点已经搬到了北京城。

1995年底,中央来人会见李嘉诚、邵逸夫等香港名流,探讨关于行政长官候选人问题。在这场深圳会晤后不到48个小时,李嘉诚便对媒体公开了自己对未来行政长官的两点建议:一是熟悉经济,了解商界运作;二是人品要好,正直不阴险。

不熟悉北京风格发言的香港媒体好一番揣测,最终还是落到了董吴两人的竞争上,把特首选举渲染成父辈们海上交锋的接力战。后来,在香港中华总商会宴会上,身份特殊的霍英东面对媒体发问,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早已在心目中认为他(董)是合适地行政长官”。

霍英东的话自然分量十足,毕竟同样是葬礼,郑裕彤的棺材上盖着白色素花,包玉刚的棺材上盖着陀螺经被,霍英东的棺材上盖的是五星红旗。

那年12月11日,香港各界、各阶层四百位推选委员会委员齐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即将投票选举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就连散步的老人把收音机调到最大,家里吃午饭的人都举着碗坐在电视前,商场里的电视机都统一调到了一个频道,逛街的男男女女驻足等待。

12点15分,点票工作全部结束,其中董建华获得了320票,吴光正36票。船王后人的又一次对垒,董建华赢得毫无悬念。

落败的吴光正并没有拂袖离去,而是积极参与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被委任以医院管理局主席职务,之后又成为了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他和董建华的蜜月期维持了将近四年,2002年,吴光正重新回归九龙仓会德丰,拾起公司主席一职,并且表示再也不会竞选特首。

从表面上看,董家扳回一局,但从更大的范围看,包玉刚和吴光正创造的“降维式接班”,像野火一般蔓延开来,成为香港财阀们的主流操作。

04. 降维:怎样才能富过三代,五代,十代?

所谓降维接班,用大白话说就是:主动调整自己的商业帝国经营方向,降低经营难度,把企业变成“傻子都能经营好”,再交给第二代。

包玉刚的“弃船登陆”,本质上就是将商业帝国从经营难度极高的船运业摆脱出来,转型经营难度大幅降低的地产,之后更是进入经营简单的“收租型物业”。这种转型,既避免了肱骨老臣对接班人的腹诽和阻碍,又能让二代获得稳健的收益。此举获得香港富豪的纷纷效仿。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香港的电力是嘉道理家族和李嘉诚的,煤气是李兆基的,超市是李嘉诚和怡和集团的,公共交通是李兆基和郑裕彤的,本质上,这都是“收税制商业”。

上世纪50年代起,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积累巨大财富,并逐步控制了香港的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所有具备垄断特性的产业,进而“坐地收租”。包玉刚当初的精明也体现在这里,除了九龙仓,吴光正还陆续控制了香港的有限宽带、天星小轮、九龙仓电讯、海港企业等一系列公司。

1997年,董建华提出了“八万五”计划(每年要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香港有7成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子),触动了已经根植香港半世纪的“收税模式”的利益。加之“八万五”撞在了金融危机的前夜,就连香港居民也对董建华嗤之以鼻,把他当作房价暴跌的幕后元凶。

1999年,董建华推出他另外一个创举政策:数码港计划,旨在绕开本地的富商,发展互联网科技。数码港计划的支持者是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他带着十五家国际科技龙头企业的进驻意向书,找到董建华。政府对李泽楷的盈科信任有加,数码港计划决定不招标,直接采用。

可命运再次跟香港开了个玩笑,数码港计划颁布的第二年,互联网泡沫在美国破裂,尽管园区勉强落成,但只有两家科技公司进驻,且多为销售、市场等部门,所谓的研发中心,丝毫不见踪影。数码港回到了香港的老路:圈地皮卖豪宅,自然又是赚得盆满钵满。

此后,董建华又提出“硅港”计划,意图打造工业基地。结果香港人以炒地皮为由,赶走了竞标建厂的张汝京。后来张汝京到上海张江创办了中芯国际。后来的“中药港”计划,董建华希望利用完善的科研体系,以及香港高素质科研人才,搞出香港新机遇,但最后又是一场竹篮打水。

在董建华在位的97到05年,这三次机会摆在香港面前,它却未能好好珍惜。“金融的暴利成就了香港,也惯坏了香港。资本的短视和逐利,让香港错过了最好的10年。”[8]

家族们的事业却蒸蒸日上,郑裕彤家族在广州建起530米第一高楼、武汉和天津的周大福中心也指日可待;新鸿基的郭家兄弟,除了每年150多亿的广场租金,还有九龙巴士和富联国际。李嘉诚技高一筹,直接跑去英国收租:电信、港口、管道、天然气,甚至连供水都没有放过。

若是要让家族永远衣食无忧,显然没有比“收税”更好的方法。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宣布提前两年离任,跟他一起离开的,是那个未曾实现的香港。海港城依然风光,太平山依然快活,城还是李家的城,港还是包家的港。

05. 尾声:从如日中天,到走向悲伤

2015年,69岁的吴光正宣布正式退休,36岁的儿子吴宗权接过数千亿家产,开始躺着收钱。仅两大广场每年收租就可达160亿利润,更不需要提九龙仓还持有的其他四大物业广场。两年后,董建华的东方海外作价338亿出售,船王的传奇就此谢幕,而这338亿的钱,也不过是海港城两年的租金。

这并不仅仅是两个家族的分野,是香港两条路径也就此分岔:那个未曾实现的香港,已经被人遗忘;那个如日中天的香港,慢慢走向了悲伤。

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曾在施政报告里面曾写到: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严峻的民生问题。“不少人的目标就是尽量赚钱买楼供楼,青年人选科和择业都要向钱看。住的问题也是香港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家庭走投无路,甚至要住在工厂大厦内的劏房。”

当今天的香港喧嚣再起时,一切仿佛突如其来,但一切又早有答案。

看了这篇文章你就知道香港的家族式统治已成大势,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被其绑架了,正常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一国两制的情况下,国家是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格局的,我判断香港只有大破大立这一条生路。

转载两段热门的网友评价:

1、中心思想:乱港之根源,来自于收税式家族营业模式。

2、这就是香港的私有和内地公有的差别。看着彼此都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私有,往往会在积极因素衰退后趋于保守。公有更愿意向着希望积极进取。为着大多数的未来冒险。

通宝推:脑袋,柴门夜归,hullo,一着,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