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三极化的世界 -- old
争取用一天的时间,把所思考的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逻辑脉络写下来跟河友共同探讨。逻辑细节很多,只能在探讨中添加了。
两极化和多极化的极概念的理解,就是在这个世界不仅有自主的意识,还有自主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极在世界只有两家,美俄,之前是美苏。中国和欧盟还都不能算作极。极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只要身处这个位置才能具有这样的思维,因为自身已经经历过。除了极之外其他国家和组织只是依附型,这是身处该阶段、位置时骨子里的倾向。包括我国的毛主席时代、以及现在的中国、欧盟、伊朗、朝鲜等。于是未来世界剧烈混乱中,有些国家的站队方向已经是明朗的。
世界从美苏争霸形成了两极化,而从苏联倒下到这次中美切割之间的阶段,是一次结构转换的过渡期,之后的结果就是世界形成中美俄三边结构的框架。当然,这次中国要立的起来,就成为一个极。这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合适的历史阶段环境、一个合适的国家,在世界强加的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把你赶着走向那个位置。如果上不去,中国就是拉美化,甚至走向崩塌散伙。
说到极,有人认为贸易是一种能力,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力,他们的确属于能力范畴的,但是他们不是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 最直接表现就是控制世界的能力,哪怕是区域性的绝对控制力。
现在欧盟对美国的那些那些声讨,不过是调皮撒娇,只是在现在世界局势没有达到混乱的阶段跟美国的讨价还价。欧盟是一个较强的经济贸易集体,在这个阶段撒娇策略的目标就是在经济上脚踩三端(中美俄),这个目标也只有在这个不太混乱的阶段才有跟美国讨价还价的能力。到了后面的混乱,他哪怕没有还下价来,也必须要站队的。无疑,他是站在美国一端,因为他就没有能力挣脱。所以中国要考虑好这点,区分阶段采取不同对欧策略。
之前在面对极端的混乱时,我们常说,“你有开始的权力,但终止混乱的权力你说了不算”。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在自己的利益延伸和区域延伸的可控范围之中。而现在我们有些经济战略、军事战略的利益伸的很远,于是如何防备不被突然强力围剿是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
当今经济学理论已经要走不下去了,这问题出现在经济理论者对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各种维度的挖掘、认识和分析上面。或者说之前理论所依托的维度已经完全改变了。
我下面写了几个历史发展的维度,不一定完善,也许还遗漏了更重要的维度,欢迎朋友们思考添加。
1.物质匮乏阶段--------物质充裕阶段
2.货币主要行使交换功能-------货币主要行使推动人类劳动的功能
3.贸易货币无国家属性--------贸易货币有国家属性
4.物质被货币化---------阶段性的货币化极限
5.实物货币支付方式----------电子货币支付方式
6.体力劳动-------智力劳动(阶段性劳动概念变革)
7.阶段性分工增加--------阶段性分工停滞
我们可以挖掘各种维度来分析西方的经济学理论,
比如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始到后面的各学派理论,直到凯恩斯,直到现在,大家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供需逻辑所展开的分析。
但是我们把供需理论套入上的维度,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抽出一些脉络。
物质匮乏阶段和物质充裕阶段,主导供需的状态是一样的吗?
凯恩斯之前理论中“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个论证与物质匮乏阶段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从1825年到现在陆续爆发的西方各个经济危机,哪个是处在物质匮乏期、物质充裕期以及匮乏到充裕的中间过渡期?
我们只能把当前的经济理论对比着挖掘出来的每一条历史维度来分析,才能从其中抽离出更科学的逻辑。
不仅经济学,哲学也要依靠这种维度的对比。就拿划分阶级来说,由于生产力对该阶段社会的决定关系,使得在阶级划分中始终聚焦在二维结构框架上。
这个结构可以由画在纸上的具有交集的两个圆来表示。
第一个圆我们定义名称为雇主。简单的说是代表生产组织者的一个圆,既可以是奴隶主、王侯贵族,也可以是地主、企业主。(他们去组织劳动的方式千差万别,但这篇不涉及此方面内容。)
第二个圆我们定义名词为雇工。代表的是劳动者,包括奴隶、自由人、工人、农民等概念。
两个圆的交集部分,就是所谓双重身份和有时发生身份转换的个人。
在历史发展中,这个二维结构一直存在并保持着各圆面积以及交集面积的不同动态变化。唯一的变化相同之处就是跟随历史进程三者都在保持着面积增加趋势。
我们所提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是依托这个二维结构总结出来的。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二维结构发生巨变,变成了一个三维结构,就是因为货币功能维度的状态改变了。资产概念中如果把资看作货币,那么有一个远超雇主和雇工的圆从雇主这个圆被分离出来,并不断的催大着。这三个圈子依旧两两保持着交集。
此结构下,虽然三个圈子两两依旧存在矛盾,但是历史上雇主和雇工两圈的矛盾要远小于二者跟货币圈子的共同矛盾。
此刻货币已经是第一生产资料。而依照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理论,阶级的划分就应该从货币占有这个概念范畴去着手深入。
物质的货币化,让手中仅有工厂的雇主失去了重要位置。手里有价值一亿的工厂和手里有一个亿的现金,作用和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在物质货币化状态下,一个亿的现金可以随时组织起来生产。
探索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更需要从维度对比入手。
比如体力劳动到智力劳动的维度、物质被货币化这个过程的维度等。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以及《1844》中已经总结出,物质被货币化所出现各种状况的很多逻辑。只是,他的框架是上面提到的二维结构,所以他给出的定义是劳动概念下的逻辑。如,劳动的异化、异化状态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瓦解过程等。
其实这就是当货币成为第一生产资料后,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各种异化。行为上、劳动上、意识上的异化。
货币不消失,这种异化以及异化后的各种社会状态就一直存在。
很多时候为一个词汇的概念定义,我会查询很多书籍资料。但是结果往往还是一头雾水。可以说除了西方自然科学中的符号,其他人文理论之中的常用概念,大师们总结的都有差异。或者这跟语言的转译有些关联吧。
比如资本这个概念。我们在应用中有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商业资本、实物资本等等。
就连《国富论》也是一大堆雷同的词汇概念,资本、资产、资财、财富。
其他的比如还有阶级的定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琢磨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问题的争论,最终落在自身思维理解下的词汇概念的差异上。
中国在总结各种新理论的时候,是应该自己定义一些准确的词汇概念了。
--------------------------------
如果一个经济金融学者,引经据典的滔滔不绝,这时你不妨问他一下,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成为了绝对具备国家属性的国际贸易货币,而之前任何国际贸易货币都是依托自然属性的,包括脱钩之前的美元。这个维度状态下,跟你的理论有什么样的影响关联?
美元跟黄金挂钩,就是美元被赋予了自然属性。这也是上世纪美国因为美元问题跟欧洲金融势力产生博弈斗争的根源。那时的博弈同现在金融势力关于货币的博弈是不同的。因为自然属性约束着美元。
------------------------
对劳动概念维度的认识:
面对当前世界环境很多国家采取的措施就是依据凯恩斯理论,就能够促进国家生产劳动、增强供需的方式,归纳下,
1.消灭世界的部分产能,比如战争和战后都会促进生产
2.增加出口。比如贸易打压、战争打开其他国门界限(八国攻打清朝)、调整汇率
3.寻找新的投资建设,比如大修基建
4.向外输出劳动力
5.建立消费差异。这点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关,就是延此发展必然产生阶级差异,于是产生消费差异,于是鼓励大众努力工作、制造追求更高消费的制度。比如昂贵的学费、房子等
6.产品升级更新。推动大众走向应用更新。
上面的1到5,本质还是坚持旧的生产方式,也是旧的劳动概念。
而6是在创造新的劳动概念。比如美国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其作用不仅能够调整供需,更深刻的意义是推升出一种新的劳动概念。计算机、互联网的劳动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劳动。
用新旧劳动概念的维度来看供需理论,那这个理论上升到更高层次,就是如何推动人类去主动劳动。
物质匮乏阶段,人类为求生而劳动。物质充裕阶段人类选择了为追求货币占有而劳动。而占有货币量多少本质就是占有社会大众劳动的多少。
引用:最直接表现就是控制世界的能力,哪怕是区域性的绝对控制力。
这不就是帝国、区域霸权、势力范围、生存空间,这些二十世纪的流行词汇,改头换面吗?
中国的领导人再不济,也看出这个路子是走不下去的。中国讲 “多极化”,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我当不了一 “极”,那么谁也不要当 “极”,多极世界,就是没有极的世界。
延伸开来,中国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这个世界的上升通道是什么?那就是中国人口太多,注定无法成为发达国家,那么谁也不要当发达国家,大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最好。你们现在这些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都给我逐渐降下来,向我看齐。
就像人类社会任何时候、任何大小组织团体都会自发形成一个权威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
现在的多极化概念,指的是国家来往中的自我利益控制权。人类就没有绝对的完全自我,强者对弱者有本能的吸引力以及立场趋向。就像社会中的人以群分。
当前阶段,攻打台湾与台湾叫喊独立并做出实质动作并不是划等号的。也就是不一定会因为台湾的动作,而去攻打台湾。(当前许多文章都在着重于这个逻辑的分析)
从全局看,攻打台湾的问题与中美斗争的最后一个阶段直接相关。那时攻打台湾的意义就是清除中国周边地区的美国势力。
最后阶段的中美斗争的特征是,美国对中国势力的局部性军事围剿。比如,对中国海外商船的攻击、对中国海外军事舰船的攻击等。这属于游击战术,是间歇性的突然集中力量的军事攻击。类似之前那次攻击我们大使馆的手段。
如果那些准备打击伊朗的航母战斗群、军事演习的舰队,路过亚丁湾时,突然集中向我舰船开火,中国怎么办?
就是这个类型的围剿。
而美国是不会把舰船进入南海腹地和东海,对中国攻击的。这是找死。
到了最后这个阶段的局部围剿战,中国唯一的报复手段就是清除周边的美国军事力量,这包括关岛、台湾、日本、韩国。甚至要对其使用核武器。一定把他们打出去。
美国对中国进行局部军事围剿的依据,一是认定中国在受到围剿打击后,不可能用核武器报复攻击美国本土。二是,中国没有力量在远洋跟美国进行大规模作战。至于中国周边地方的美国军事利益被中国打击,这在他意料之中,也在接受之中。因为美国执行这套战术的目的就是把你堵在中国自己的周边范围内,不让你顺畅出来。
目前是贸易战,马上开始的是金融战,还有煽动中国内部混乱,这些过后就是军事围剿战。这个结果是必然到来的,除非中国投降。
只是经济学界不愿意讨论。人人都愿意讨论经济学,因为它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经济学界永远都有人热捧,每个人都愿意幻想自己能抓住经济的脉络,征服财富。但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准确的解释现在或预测未来,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对过去的总结,为什么?因为影响经济的一直都不是经济学因素,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科学的集合,这岂是经济学家们能搞明白的?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经济学界永远都在提出新理论热捧它否定它的怪圈中挣扎。
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来源是物质被货币化后的自由交换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逻辑来源。
这个状态需要两个重点,一是最大可能的把最多的物质给货币化,二是打掉任何影响物质自由交换的障碍。
政治学者把国家看作政治和经济一个整体系统。
这个系统中,极端强调政治就会形成诸如宗教意识统治型国家(西方给冠以的名字就是独裁国家);而极端强调经济就会形成上面的把国家看作一个单纯经济系统。
另外我一直不认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者,更不是自由经济学者。他应该是一个政治学者。人们总是从斯密文章的某一段内容去定义概括这个人的倾向。
上面这一段也可以对比中国走过着70年。
改革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难道中国之前不想开放吗?伊朗、朝鲜不想开放?
马克思之共产党的终极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于是从中共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这条道路的探索,或者说每一代人都在探索之中,无论阶段成果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后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来总结在该历史阶段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
生产力发展状态具有阶段性,于是理论有了阶段性。而对主要阶级矛盾的定义也具有了阶段性。
之前挖掘总结出的是雇主与雇工二维结构的矛盾为主要阶级矛盾,于是被理论家概括定义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而今,货币势力与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阶级矛盾远远大于之前的阶级矛盾。货币势力用货币来驱使控制着雇主和雇工的共同劳动、生产行为以及劳动成果,并通过货币把人类个体异化。他们持续拿走雇主和雇工创造的一部分劳动价值,这种持续性让货币圈的膨胀速度、程度远远快于和大于雇主雇工的两个圈子。这时,之前二维结构下雇主和雇工之间的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成为了被货币势力压迫的这个共同体的内部矛盾。
这时在该历史阶段,人类的一种新的主要阶级矛盾形成了。对这个阶级矛盾我们需要新的定义。
并且只要货币存在于人类社会,这个阶级矛盾就一直存在着。在某个历史阶段是否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该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
==============================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亚当斯密本人的著作《国富论》说的就是对国民财富增长的研究。他可并不是说“看不见的手”就是万能的。这是后人给他硬戴上去的帽子。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在很多年前的天涯论坛,我第一次看到有个网友独自探索书写自己对李约瑟之问的观点,从那一刻我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年下来,随着一些素材知识点和新逻辑不断补充,对这个问题尝试了很多方向和角度的理解分析。可以说现在网络和现实能够读到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解读,我都或多或少的思考过。直到这两年才感觉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正确的答案。这其中,马克思的两个唯物论对我思考这些的帮助是最大的。
现在我认为要想搞清楚李约瑟之问,首要问题就是先弄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只有明白这个问题才是解开该难题的钥匙。
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他同西方那些宗教,中国的儒学、佛道教文化一样,都是意识形态。
这里,科学跟科学理论、科学技术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意识形态概念,后两者属于物质状态概念。
前面河里写的帖子我提到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分析。既,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物质不仅是我们思维中认可的那些狭义东西,比如石头、金钱、空气、人类等,还包含着人类世界中所有的存在。比如国家状态、社会结构、分配状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而意识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大脑中的思考、想法这个范畴。
物质决定意识,指的是世界物质状态带给人类大脑的刺激,从而促使大脑开始思考分析、推理判断、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结论。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指的是人类把所思考分析的结论在世界去塑造、展示,从而另已经存在的物质状态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改变。
举个例子,
这个阶段我们在西西河集中讨论某个话题,这个(物质)存在的现象是因为我们都在接受此刻同一个相对关注的外部(物质状态)刺激。于是我们都开始思考推论分析(意识范畴),然后把结论展示出来(物质状态),去辩论(物质状态)。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科学这种意识形态。
根据上述逻辑,意识状态的产生需要物质状态的刺激,或者说意识状态是对已经存在物质状态的刺激的反馈集合。
那么古代西方之所以产生科学这种新的意识形态,其基础一定是由当时物质状态决定的。
那么什么样的物质状态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新意识形态呢?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旧的物质状态或旧的意识状态)的混乱局面是产生新意识形态的必然基础,混乱程度越强烈,产生的新意识形态就越强大,其与旧意识形态的对立越激烈。
欧洲历史有几次比较重大影响的新意识形态的产生,
第一次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第二次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
第三次,新教理论的诞生
总结这三次现象,我们发现他们变动围绕一个核心,就是都围绕着对人类世界新的看法的总结,以及对如何解释我们人类世界的新探索。
伴随着文艺复兴之后的大段西方历史,他们都在反复探索着怎么重新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于是,科学这种意识形态就这样诞生了,并且科学这种新意识形态是用来解释世界的,跟之前西方宗教一样。
我想,当我们面对着西方那些科学逻辑概念、研究方法、那些五花八门的计量单位概念时,就能够清楚“解释世界”这句话的重要性。
这时,我们也会明白,人类科学在西方的诞生,是一种连续变动的必然物质状态下所导致一次偶然的意识集合(科学)的形成。
那么如李约瑟说到中华文明没有诞生科学,这个命题分析的着眼点就成了——中华文明在对人类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催生对世界新的解释理论?
中华文明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新意识形态的产生,就是在周朝末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以及后来的儒学一枝独秀。尤其重要的是,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宇宙、天地)的探索和解释的意识思想,一直从百家争鸣沿用至今。甚至面对宗教(佛道)意识的诞生崛起也不曾被撼动,更谈不上如古代欧洲历史发展中那种意识形态的激烈尖锐的对立状况。
待续,
科学是唯物主义,也是辩证的。这是一种方法论。它首先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人的主观而改变的。其次科学理论是可以验证,并重复验证的。只要条件相同,任何一次实验结果都是相同的。而且科学理论不但可以证明,更可以证伪,或加以完善。
而这些恰恰都不是神学的特征。神学和宗教是先验而唯心的,同时也是排他的。而排他的特性才导致基督教的分裂。这和科学的起源没有关系。历史上分裂的宗教多的是,为什么佛教分裂没搞出科学?为什么伊斯兰教分裂没搞出科学?
现代科学的传承来自古希腊的数学、逻辑学、物理天文、以及原始的唯物哲学。和基督教没关系。
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个何不食肉糜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反过来可以表达为"为什么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后十七世纪的两千年里,中国发明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重大发明?"
而在中国的现代语境里,李约瑟难题其实转化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那么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和繁荣,产生了伽利略的意大利为什么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呢?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处海峡两岸。据说二人的数学水平不分高下。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却比英国晚了200年。
科学其实在世界各地的各个历史阶段普遍存在。按照第一段的定义,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和发展了科学。西方现代科学的特点其实一是用几条基本原理来构造体系,二是大量使用了数学这个基本工具。
李约瑟难题有各种答案,但归结到基督教的"对立",本身就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