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诗经》《周南》---《卷耳》 -- 回车

共:💬12 🌺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读《诗经》《周南》---《卷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人体会是读的遍数多了,不敢说便读懂,倒是常常觉得所读之书越发有意思,越发的好,这个道理有点类似流行歌曲,传唱度一高便意味着歌曲好,也有点像看人,初看不咋地,看的久了,便很顺眼。

读《诗经》便是如此,每次想起来读时,总是从前面的《周南》开始读,也总是《周南》还没读完,又丢一旁,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以为诗三百,就《周南》有意思,后面不咋地,这个认识当然很错误,可往往就是这么一个死循环,读的多,觉得有意思,越觉得有意思,越爱读;反之,读的少,觉得没啥意思,越觉得没意思,越不爱读。

比如,这首《卷耳》就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刚开始读时,觉得是很浪漫一首诗。

妻子在家采着野菜,可由于思念在外的丈夫,心不在焉,老是采不满一篮子,然后镜头一转,描写丈夫仗马载酒,浪迹江湖的艰辛。

河里也有河友写过对此诗的解读,解读的非常浪漫,主题都很明确,即女子怀念征夫。

。。。然而。。。,读的遍数多了,便越发对此解读怀疑起来。

最大的怀疑是,一个有着宝马,有着昂贵的酒器,有着仆人的高帅富,老婆居然在家挖着野菜!!!

所以看下面的神翻译,就有点像神经病人的胡言乱语: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说的啥呢?

未完,待续。

通宝推:尚儒,桥上,
家园 读《卷耳》续

余冠英(1906-1995,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古典文学专家)在其选注的《诗经选》里,对《卷耳》的解读是:

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她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幻想他在上山了,过冈了,马病了,人疲了,又幻想他在饮酒自宽。第一章写思妇,二至四章写征夫。

这种解读,看上去将诗的字面意思捋顺了,却更让人觉得糊涂,有马有酒有随从的征夫,叫着听着都别扭。“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显然是两类人,明明将军的待遇,非要称为征夫,很是牵强。《诗经选》出版于用阶级意识解读一切的年代,妻子和丈夫最好同属一个阶级阵营,因为妻子采卷耳,自然是劳动人民,如果丈夫不是征夫,而是贵族,劳动人民妻子思念贵族丈夫就很成问题,因此只能是思妇征夫,不能做别的解读。

古人的解读同样充满阶级意识,不过是反着来,将妻子解读成后妃,都属于贵族统治阶级,《毛诗注疏》就说: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但是这种解读,又很难解释后妃采卷耳,参加劳动的行为,朱熹给出的解释是,采卷耳是托言,《诗集传》中说:

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置之大道之旁也。

总的说来,今人和古人对此诗的解读,均认为是描写妻子丈夫的,但妻子丈夫所作所为,又明显怪异,不似一对夫妻,都定义成劳动人民吧,丈夫行为不好解释,都定义为贵族吧,妻子行为不好解释,所以,又有一种说法,即《卷耳》并非一首诗,而是两首残诗合成的,这算是解读古汉语的终极大招,咋都说不圆的时候,就说这作品有问题。

《卷耳》的难解还不止以上所说。

“得圣人之化,谓之《周南》”,通览《周南》十一篇,有十篇基本上属于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唯独《卷耳》长吁短叹,又是怀,又是伤的,很不正能量,有点乱入的感觉。此外,按《大盂鼎铭文》记载,周人是比较反对喝酒的,“酒無敢酖”,并说殷商“率肆于酒,故喪師”,像《卷耳》这样,把喝酒当歌唱的,似乎也有违圣人教诲。

那么到底《卷耳》该怎样做合理一点的解读呢?

如果跳出男女关系说,其实这首诗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歌颂贵族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辞辛劳,不停的迁徙、征战和祭祀。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中的“采采”,有说是“采了又采”,有说是“众多貌”,可无论是“采了又采”还是“众多貌”,没道理老是采不满一筐的,所以诗中的卷耳,极有可能就是小时候农村常见的地皮菜,又称地木耳,一般雨后草丛中长出来,这玩意现在是稀罕的美味,可小时候不太有人吃,原因在于不充饥,不解馋,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主食还是首选美味,这种不能当主食的野菜,不能多吃,多了也吃不下,所以没必要采很多,采满一筐。因此,“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说的是部落发生了粮食危机,民众靠采不充饥的野菜度日。

后面二至四章,是描写征战远方的贵族英雄们艰难的路途,艰苦的战斗,盛大的祭祀,为的是部落民众不再挨饿,不再怀伤。

诗中的“崔嵬”、“高冈”是指艰难的行军路途。

诗中的“我马”指的是贵族军队,“虺隤”是疲惫的意思,“玄黄”表面意思是黑的、黄的,代指因战斗减员导致军队不整齐,总之是写征战的艰苦。

诗中的“金罍”、“兕觥”均为大型的酒器,应该代指祭祀,而非什么饮酒自宽(看看出土的青铜器,就明白带着那么重的酒缸上山饮酒,能不能带的动都是个问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大而贵重的酒器,显示盛大的祭祀,也代表征战的胜利,所以,最后一句“云何吁矣”,意思是有什么好叹息的,什么“陟彼砠矣”,什么 “我马瘏矣”,什么“我仆痡矣”,只要胜利,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以上解读,窃以为,才是周人的模样啊。

通宝推:不远攸高,
家园 这是不是最早的反战和平主义宣言?

先对你的两处地方表示不同意见:

带着那么重的酒缸上山饮酒

饮酒的这位不需要上山呀,在家整几杯就行

“ 云何吁矣”只要胜利,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你这是“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周版

我的理解是:这都整啥来么!明晃晃的反战宣言呀

酌彼金罍,就好比如今点根香祈祷家人平安,当然这“金罍”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有的

家园 周人绝非善茬

从宝鸡,到西安,到洛阳,不是坐高铁,是一路杀过去的,后来讲分封,可哪一块也不是无主之地,实质就是武装殖民。只有不停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部落民族才能存续,一次失败就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带着酒缸上山饮酒的说法,非我原创,也是别人对饮酒自宽说法的质疑,诗里面,上山、马疲、喝酒貌似是连续的,。

通宝推:柴门夜归,
家园 明白了,咱俩对饮酒的主语看法不同

我觉得主语是“我”,【我姑酌彼】嘛

你觉得主语是骑马爬山那位

家园 以我之心, 度车兄之腹

最大的怀疑是,一个有着宝马,有着昂贵的酒器,有着仆人的高帅富,老婆居然在家挖着野菜!!!

我认为回车兄是不自觉地区分了阶级.

主要表现在回车兄似乎认为有马有仆的人就不参加劳动了, 他的夫人就应养尊处优了.

我认为这个不是必须的. 即使是解放前, 大部分地主婆都还是参加劳动的, 那么更何况周时了. 只要是个士,他就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所以征夫不是后来的被迫参加战争的炮灰.

所以呢, 丈夫出征,老婆劳动,征途呵酒, 征夫还有仆人, 都是兼容的,不一定矛盾.

那个时候以部落为政治单位, 所为贵族,即是本部落人,本族, 贵,不过是因为是战胜者,战胜者全体都是贵族. 人与人的矛盾,主要是族群之间. 当时的社会, 主要是一个一个横向的族群, 至于族群内部, 纵向的阶级差也有, 甚至也有一些相差悬殊的方面,但不普遍,不构成基本面.

可以略为参考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

我猜, 回车兄大越是七十年代末期生人吧, 所以会稍有些贫富差距的观念(没有冒犯的意思,人都是有时代烙印的嘛)

家园 还真没细想主语的问题,只是对诗的主旨作大概的解读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李学勤先生的《小盂鼎与西周制度》就很有启发。

文章对小盂鼎铭文总结如下:

全铭七段,撮其要点如次:

一,在 宗 庙,向 王和 邦 宾 献 酒;邦宾 尊 其 旅服。

二,盂用旌旗负鬼方首 级,进入 南门,向 王 报告 斩获数 目。

三,盂 将 鬼 方三 酋带 进大廷,王 命荣 审 讯,斩 杀 三 酋。

四,盂带 俘 虏 和酋耳 进 门,进 献 于 西方 道 上;在 宗庙 举行燎祀。

五,孟 率 其 部 属 进 入 三门,依 次 向 王 报告 战绩; 向邦 宾献 酒 , 王 命人 向盂 等献 酒。

六,在 宗 庙, 祭祀先王,向邦 宾献酒 ;王 命人 使盂 送 进 所获 取 的 各 种 玉。

七,次 日 在 宗庙,向 王 和 邦宾 献 酒;对 盂 进行 赏 赐。

这篇铭文的中心是献俘庆赏。

具体俘获为:

第一次战斗,头领2人,耳朵4812个(杀死敌人数量),俘虏13081人,牛355个,羊38个,车马数量铭文失。

第二次战斗,头领1人,耳朵237个,马104匹,车100多辆,其余数字铭文已失。

从俘获看,战斗是很残酷的,对手有车马,实力不弱,两次战斗说明周人明白斩草要除根,第一次将敌人打垮,第二次消灭残敌。

庆赏主要就是喝酒。

周王命盂帅军出征,盂战胜归来,周王在宗庙举行盛大仪式,并与手下饮酒为乐。

这种制度或搞法,在后世文献中也都能得到佐证。

所以,说到主语的问题,《卷耳》中的我,似乎周王最合理。

周王看到自己的民众挖野菜,不好受,为了让民众过上好日子,于是派出军队灭了其它部落,然后喝酒庆贺。

家园 【商榷】语境不恰

置疑:

1. 若主语为周王, 则归于<周南>就比较突兀

2. 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之句,直抒胸臆显然. 伤怀二字,和姑酌二字难以忽略和作他解, 此外嗟我怀人云何吁矣之句又作何解释

3.不同与两三千年后的人口爆炸和植被破坏,当时自然环境优越,周南更是水丰林茂, 生产方式也不是吊死在农业上,鱼猎采集,自然界可吃的东西多的很, 挖野菜不应同可怜兮兮挂靠在一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