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光阴的故事 ----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 -- yizhu

共:💬143 🌺84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最是嗟叹处,英雄气短,美人迟暮

尤忆人生一路,误,误,误

家园 就我的经验,绝大多数女生喜欢理工男,比较可靠

大多数女生并不喜欢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男生,怕不靠谱。

前一阵子金庸去世,大家又讨论,都说最喜欢郭靖,“就喜欢忠厚老实”这一款。

家园 易安真是千古才女第一,读她的词,少女时娇憨,

琴瑟和谐时旖旎,失伴后的凄凉,我都喜欢。

才女不一定要被征服,被欣赏就足够了。自古知音最难寻。

家园 你记得的诗真多,我手里有稼轩词,可对这首毫无印象
家园 稼轩存词六百多首呢

都记住太难了。

只是这六百首里,绝品自有几十首,精品又有百首,错过了可是很可惜的。

家园 这里有个典故的

据说是从广东菜“发财(菜)猪手”来的。

家园 易安可不喜欢坡仙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这是原话。

千古第一才女也不能理解第一大词人嘛,哈哈。

另一个有名的才女林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个其实是才子曹雪芹说的。

通宝推:脑袋,
家园 真是奇怪

如果说有人不喜欢李青照,我不会怀疑。因为文盲很有可能不喜欢她。

如果说有人不喜欢东坡居士,我会严重怀疑。只要是中国人,就算文盲也都可能从某种渠道听过他,也会喜欢他。那些词太经典了,太雅俗共赏了,许多已经成了民族文化符号了。没想到,居然第一女才子不喜欢他。东哥该内流满面。

家园 形式和实质孰轻孰重的问题

易安居士也不是没有豪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她的手笔。她只是坚持词作必须协和音律,内容必须走冯柳周秦路线,丝毫没考虑词作在她那个年代必须而且已经升华为一种更广泛的艺术载体了,词只是一个形式,词义才是灵魂。

宋词能发展为和唐诗相提并论的繁茂大树,苏轼的贡献是最大的,次一级的是李后主,柳屯田,周清真和辛稼轩,再次一级的才是易安这些人,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苏轼成就了宋词,宋词成就了李清照,终究不能同日而语。

通宝推:脑袋,
家园 看得出来你对稼轩是真爱呀,每次斗诗都从他出
家园 诗里为何有集杜?盖数量大且质量高

词论家一般以周邦彦为词家老杜,我看稼轩更能当此称呼。

家园 【原创】【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十二】爱的箴言及其他罗氏情歌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

却将自己给了你

【罗大佑】爱的箴言

我一直以为《爱的箴言》是余光中的诗,罗大佑配的曲,直到最近写这篇文章,才发现词曲俱是罗大佑所作(我真不是合格的粉丝啊!)。可是,这支歌真的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罗大佑用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特地去百度了“箴言”,箴(zhen)言一般是规劝告诫的话。而《爱的箴言》这首歌的内容非常切题:一开始就指出了爱是付出,所以“我”将“真心”,“青春”,“生命”,“春天”付给了“你”,而将“悲伤”,“岁月”,“孤独”,“冬天”留给“我自己”;然后是对爱的定义,“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爱是永恒的旋律,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最后,“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留下爱人的背影,却付出了自己的心,失恋都失得这么含蓄内敛,只有淡淡的哀叹,余韵无穷。

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爱的箴言》就给我哀而不伤的感觉:自伤,却又清醒克制,不怨天尤人。我就喜欢罗大佑这种文艺范。想起大学里周华健火得一塌糊涂,每次听到“你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就如同在言情小说中看到的,霸道总裁或宠溺或无奈地低吼,“你这磨人的小东西”一样,有一种谜之尴尬。

《是否》也是罗大佑情歌中我喜欢的一个,当然,最初听到,是苏芮唱的。这支歌真是唱尽了恋爱中的忐忑不安:每一次吵架,都怀疑这一次会不会真的分手;闹完小性子,尽管心里已后悔得要命,却不肯放下身段说句软话;那时候,吵完架宁可一个人哭,也决不肯在男友面前掉眼泪,真傻啊!当年倔强的自己,做不到邓丽君唱的那样,“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 ”,只会“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泪水,只是为了告诉我自己我不在乎”。再一次叹服罗大佑,怎么可以写得这样贴切,深得我心!并心疼一秒钟,为当年的男友,现在的老公。

《酒干倘卖无》唱遍大陆的时候,我听说了《搭错车》这部电影。十几年后终于看到,还是有点儿失望的,因为情节实在太简单了,但电影中的那几首歌还是很好听的。我一直以为《是否》,《请跟我来》,《一样的月光》都是罗大佑的作品,直到写这篇文章查资料时,才知道只有《是否》是罗大佑作词作曲的(again?)。当年,一部电影里可以有好几首动听的歌,电影淡了,可其中的歌依旧流传。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上甘岭》,现在的年青人看过的绝对不多,可是有几个人没听过“一条大河”?一支好歌,也许最初依靠电影传播,可生命力比电影长得多。

喜欢的罗大佑歌曲,还有《野百合也有春天》,《蒲公英》等。大多数平凡女生,并不是人见人爱,可是,芳心暗动时,依旧希望, 野百合也有春天。其实,我挺不明白的,我觉得野百合比水仙好看,为什么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据说圣经里还有一句,“你看那山谷中的野百合花,她不种也不收,可是所罗门最繁华的时候,也不及她呢”。

还有《蒲公英》,整支歌像一首优美的诗。十几年后,田震有一首《野花》,红遍全国。我觉得两首歌颇有相似之处。不过,罗大佑的《蒲公英》更诗意含蓄一些,而田震的更浅显直白一些。

我发现,很多创作型歌手,最初写给别人的歌,后来拿来自己唱,总比当初的人表现得更好,也许是因为原创者对自己的作品理解更深。比如罗大佑的很多歌,最初都不是他唱的,可是我就喜欢他演绎都版本。(粉丝滤镜啊 ---- 论一个粉丝的自我修养,笑)

记得《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是童安格给裘海正写得,可最后由童安格唱红大江南北,成为他的代表作。(还有人记得裘海正吗?最出名的歌大概是《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很多女孩子的烦恼,到底要找一个“爱我的”还是“我爱的”。废话,当然要找既是爱我的又是我爱的!)

还有《玻璃心》,是我最爱的齐秦歌曲,最初也是写给一个女歌手的。现在偶尔和老公吵了架,还要在心里哼两句,“爱人的心是玻璃做的,既已破碎了就难以再愈合”。年轻时,真觉得自己的心是玻璃做的,吹弹得破,每次吵完架,捧着自己的玻璃心,觉得上面又多了一道裂痕,真矫情啊!那时,总担心划痕太多,有一天会变成磨砂玻璃。岁月的磨砺啊,我现在岂止是心如磐石,简直快修炼到硬如金刚了。

罗大佑的情歌,好像总透着一丝伤感,远去的背影,留不住的深情,有一点点哀怨,却又足够自持。罗大佑写过欢畅的情歌吗?或许是两情相悦时,只顾着快乐,不记得写歌?只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时,或者得而复失,夜不能寐时,才有那么多思绪想要记下来?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爱情总是相似的,而失恋则各有不同?或者,做为一个才子,临风洒泪,对月长叹,才是多愁善感的本能?

罗大佑绝对是文青啊,小布尔乔亚。想起小时候听的《九九艳阳天》,那样欢快,透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罗大佑肯定写不出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如春兰秋菊,各有胜场,我都喜欢。

(To be continued)

罗大佑 爱的箴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sJMNPPizc

罗大佑 是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8m_uMHMAk

罗大佑 野百合也有春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f1LL1UF1E

罗大佑 蒲公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8D1ZO0Fzc

通宝推:文化体制,桥上,
家园 九九艳阳天不仅是欢快,

也有非常沉重的:此一去枪如林弹如雨。有事实在背后,不是都能十年八载后回来的。

家园 所以说九九艳阳天透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即便是 "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 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 却依旧相信 "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 .

相比之下,那些个人的悲秋伤春情绪,就有些无病呻吟了

通宝推:崇山彩云,桥上,
家园 【原创】【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十三】之乎者也,鹿港小镇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十三】之乎者也,鹿港小镇 ---- 划时代的歌声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 你我是也

【罗大佑】之乎者也

前两年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就觉得,在中文歌坛里,最像他的就是罗大佑。罗大佑的《之乎者也》,绝对像《答案在风中飘》一样,在中文歌坛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刚进大学时,读过一本台湾小说《我们的歌》(作者:赵淑侠),这本书七九年曾在《中央日报》副刊连载了一年多,八零年出版,一时影响极大。我看的大陆版前言曾说,这本书引发了台湾的“我们的歌”创作,而罗大佑,正处在这个时期,并从中脱颖而出,领唱“我们的歌”。

七十年代末,台湾的经济开始腾飞,而政治上依旧禁锢,从台湾被踢出联合国到中美建交,国际环境愈加恶化。高速发展的物资条件,满足不了青年们日益高涨的精神要求。在台湾长大的一代,已经把台湾当作故乡,而不再向父辈对大陆怀着乡愁,受欧美影响很大。青年们接触到的歌曲,要么是欧美流行音乐(琼瑶小说《女朋友》中男主角的高凌风,据说就是那个歌手高凌风,理想是做中国的猫王),要么是邓丽君那样的民歌小调,粉饰太平;还有校园民谣 ---- 太清新了。社会变革中的青年,都在寻求自我,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如八十年代的大陆青年,一边听着官方的正统歌曲,一边听着港台的靡靡之音,也想要“我们的歌”,所以有了崔健的《一无所有》突然唱响全国。我对《一无所有》一直不太感冒,或许是尚是初中生的我,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或许是,我一直不喜欢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或许是,我一直想不明白,既然一无所有,凭什么让姑娘跟你走?对《一无所有》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个青年,骑着自行车高歌《一无所有》,太投入了,差点撞着路边的我。老公倒是挺喜欢崔健,刚结婚时,努力向我推荐《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可惜,文学女生就是爱不上摇滚青年,奈何奈何!

相比大陆青年的血气方刚,台湾青年好像更斯文一些。罗大佑在《之乎者也》中,用不在乎,无所谓的语气,模仿几句之乎者也,调侃几句之乎者也,强调“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提出“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可是青年们到底应该怎么做,罗大佑也不知道。

人的认知过程,大概有三个阶段:一开始,我们无条件接受,信任书本上,父母师长告诉我们的一切;后来接触社会,我们发现,很多事情与书上学的,长辈教的不一样,开始审视,怀疑自己以前学到的一切;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不盲从,不轻信,独立思考。《之乎者也》反映的就是第二阶段,青年们学过之乎者也,可是却开始怀疑之乎者也。

记得上学时,特别烦鲁迅,不仅每一篇课文都要背诵不说,还必须要理解其中的深意,其中鲁迅的三个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连顺序都不能错。大学毕业之后,再没有人逼着学鲁迅了,才觉出鲁迅的好,《阿Q正传》的入木三分,《伤逝》是最好的爱情小说,《朝花夕拾》,《野草》都那么美。偶尔在网上看到掐架,就想如果鲁迅在网上和人互怼,定然是“迅哥一出,谁与争锋!”

而《鹿港小镇》则反应了另一个社会现象,在城市化的进程下,资源与机会都向大城市倾斜,而小城镇日益边缘化(现在的中国不正是如此吗?)。青年们离开家乡去陌生的都市打拼,可是“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北上广不是,北美欧洲也不是。尽管我们怀念家乡,怀念“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岁月掩不住爹娘纯朴的笑容,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甚至家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只有祖辈的愿望依旧不变,“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真是,怎么可以这样深刻!

好的作品,绝对是既要反映时代的呼声,又要引导时代的方向,还不能领先时代太多。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罗大佑在推出《之乎者也》之前,也不会想到这张专辑会开启一个时代。而大众的口味也一直在变换,一昧迎合大众,很难产生经典;可是太过阳春白雪,也不会有太多人理解。就像调情,一上来就脱衣解带,投怀入抱,有品位,有节操的人绝对看不上;而太过高冷,不苟言笑,除了少数征服心比较强的人,大部分人会敬而远之;真正的高手,明眸善睐,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颦一笑,都是风情,不用刻意引诱,就让你神魂颠倒。而罗大佑,绝对是高手。

最早听罗大佑的时候,我并不是那么喜欢《之乎者也》和《鹿港小镇》。当时年轻,没有阅历,只注意风花雪月了。等一路风景已看透,再听这两首歌,就有了新的感受。经典,绝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To be continued)

(罗大佑 之乎者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gTivEtlOk

罗大佑 鹿港小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jny7YFMD4)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