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绣口一张,吐出一个盛世! -- 夜如何其
作者把故事写浅了,也写薄了。
作者没有努力去开掘更深层面的东西:例如掩盖在人物表面行为中的内在文化心理,以及特定文化洗礼形成的历史原因等等。我感觉,作者就是看了几本县志,然后用县志所记载过的“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和孤立事件”攒了一本小说。
作为读者,我无权要求作者做的更多,但是白鹿原距离我心中的“名著”还差了一点。
口占一律,搏诸君一笑:
早忘当年草上飞,一朝得志便相违。
百色不是难堪日,翻案才为大问题;
黑猫每闻欺白猫,矮人反笑高个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灰孙有难可问谁?
但是遗忘了这么多年再回味,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两个着墨较多的女性,一个灵灵一个小娥,通过托梦、附身,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算是这个男人世界的批判吧。而冷先生的女儿、包括之前的死了的白家轩媳妇们,那么无足轻重,更是冷冰冰的、黑色的责问一样
冷先生受到崇敬,却似乎谁都没有治好
白家轩似乎以正统代表,占据道德制高点;鹿子林是旧式权威的挑战者,颠覆者或是篡夺者,看起来是小人。然而当传染病来临的时候,白家无计可施,鹿家通过白灰、现代医学知识拯救了自己。白家的男孩子一个变坏一个无名,鹿家的孩子则是紧紧拥抱了时代的潮头。旧式的道德世界面对时代大潮是那么脆弱。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似乎中学政治课就讲了,但是拥抱变化则是需要人一生努力、践行的
说二战结束后50、60年代的美国,可谓盛世吧,那么他的巨作、天才大作是什么呢?怎么总结呢?
换到弄死了苏联的克林顿时代的美国,这十年美国的文艺怎么总结呢?
也许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吧
现在文艺越来越快餐化消费化,大概仔细品嚼的不会很多吧。
说到被埋没的,我很推崇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很文艺很”苏“,但是也足够严肃。
比方《蜗居》这个电视剧,算是体现时代了,不过现在真的很多人重看么?
至于你说的三条,我想不可能,这得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前朝“才行吧。你看红楼、于连都是“前朝”,而斯大林则是被赫秃子一棍子打死了的
起码从中国历史来看,走了个俗-雅-俗的路子。
最早的经典《诗经》就是当时的俗文学,然后经典都是士大夫的东西了,什么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文人绘画等等。
但是到了唐宋,社会经济发展了,传奇故事开始出现,也成为经典。到了元,士人地位一落千丈,开始走入民间,宋朝出现的话本到这时候开始兴盛,戏曲大发展。明朝更是俗文艺的鼎盛期,话本发展出中国式小说,戏曲繁荣。清朝大兴文字狱,全面对汉人进行精神阉割,文艺也走下坡路了,没有创新的东西,小说体现的格局也很压抑,戏曲发展也到了末期。
民国大混乱,没什么好东西,不过学习了西洋人的电影,流行音乐等等。到了共和国,别看什么大院子弟也算边缘红贵控制了文艺界,但是搞的东西也不过是俗的不行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之类的。
看看西方世界也是一样,从民间胡乱的自娱自乐的东西,到娱神的绘画,音乐,再到商业化的美术,音乐和表演。美国就是到现在为止最后接棒的,什么波普艺术,流行音乐,电影,无一不是面向大众的俗的不行的东西。至于经典,那要过上百年再回头看,能立得住的就是经典。
把他列入名著之中了
拿命换来的东西,大抵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
对于路遥,我能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他对于生活在土地上的这个族群的爱,很温暖甚至很热血的爱。
至于说白鹿原的作者,他大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藏得太深了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风格’?
我感觉作者的“底子”比较薄,没有通过他的笔触去开掘那片深厚的黄土所蕴藏的文明脉络。
故事的发生地,是中国四大朝代:周秦汉唐的发祥地,随便抓一把土在手里,就应该能够闻到历史积淀的味道。而很遗憾,我不知道作者是因为“不屑”还是因为“不能”,缺乏对于这片土地的深度开掘。就拿细节来说,白鹿原提到“秦地药物大全”还有其他相关当地的事物。作为读者,我想问: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多交代一点细节和细节所折射出来的历史沉淀,难道很难吗?对比一下红楼梦,人家那部书里面随便一袭衣服,一副对联,一件家具,说出来都是“学问”都是讲究,而且都有实实在在的实物佐证。织造的底子,渊博的家学对于红楼梦作者的影响,可以从小说的每个字里面体会出来。
反过来看白鹿原,我无法发现作者“除了故事本身之外的学问”。我对于陈忠实没有深入了解过,不知道他的国学西学基础如何,也不知道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备程度和教学质量如何。我虽然不否认,文艺创作当中“灵感/天赋”很重要,但是作家的基本学养的广博性和深入性也绝对不可忽略。
另外,白鹿原的一些情节,太过追求魔幻性,托梦也罢,附身也罢---这就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
画鬼容易画人难,当一个人的容貌“画不下去”的时候,笔锋一转,给这个人带上一个一个鬼脸面具,创作似乎就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这究竟是对于“魔幻”的追求,还是对于现实中无法继续下笔的逃避?
我不太喜欢白鹿原,更加喜欢平凡的世界和尘埃落定。
风也许俗一点,雅和颂可不俗,多半都是政治诗。
我感觉作者的“底子”比较薄,没有通过他的笔触去开掘那片深厚的黄土所蕴藏的文明脉络。
故事的发生地,是中国四大朝代:周秦汉唐的发祥地,随便抓一把土在手里,就应该能够闻到历史积淀的味道。而很遗憾,我不知道作者是因为“不屑”还是因为“不能”,缺乏对于这片土地的深度开掘。就拿细节来说,白鹿原提到“秦地药物大全”还有其他相关当地的事物。作为读者,我想问: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多交代一点细节和细节所折射出来的历史沉淀,难道很难吗?对比一下红楼梦,人家那部书里面随便一袭衣服,一副对联,一件家具,说出来都是“学问”都是讲究,而且都有实实在在的实物佐证。织造的底子,渊博的家学对于红楼梦作者的影响,可以从小说的每个字里面体会出来。
反过来看白鹿原,我无法发现作者“除了故事本身之外的学问”。我对于陈忠实没有深入了解过,不知道他的国学西学基础如何,也不知道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备程度和教学质量如何。我虽然不否认,文艺创作当中“灵感/天赋”很重要,但是作家的基本学养的广博性和深入性也绝对不可忽略。
另外,白鹿原的一些情节,太过追求魔幻性,托梦也罢,附身也罢---这就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
画鬼容易画人难,当一个人的容貌“画不下去”的时候,笔锋一转,给这个人带上一个一个鬼脸面具,创作似乎就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这究竟是对于“魔幻”的追求,还是对于现实中无法继续下笔的逃避?
我不太喜欢白鹿原,更加喜欢平凡的世界和尘埃落定。
不顶峰都是人评说的,主观得很。
客观点说,这本书的基调压抑得很,而且还是文人写来自娱自乐的,在民间流传不行。文化输出还得是三国,西游。
多说两句。
世界各国都有上下层脱节的现象,上下层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中国是直到宋明商业繁荣之后,俗文艺开始发展壮大,民间文艺的水准由于有落魄文人为了钱而加盟,开始提高。比如关汉卿写剧本,兰陵笑笑生写小说,唐伯虎画春宫画,柳敬亭说书都让民间文艺更欣欣向荣。也由此一批文人也开始被俗文艺吸引,俗文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最后就形成个良性循环。最后这种俗文艺由于其有一定艺术水准,又面向大众,所以流传很广,也有商业价值,中国对外进行文化输出也靠这些东西。
这个其实是世界潮流。你自己仔细想想,欧美文化输出还不是全靠这些俗的,什么狄更斯,雨果,歌德的,我敢说,小资都没几个看过的,但是说起福尔摩斯,基督山伯爵,苏菲玛索,格林童话的,大家还能扯两句。
本来中国文艺顺着宋明这一路发展下来,应该说路子是对头的。直到现在,文化输出还是吃明朝的老本,什么三国,西游的。但是满清入主中原是中国大悲剧,思想禁锢300年不光是杀尽了汉人的骨气,而且满清这个大监狱禁锢了所有人的活力。《红楼梦》这部所谓的顶峰反映的当时所谓盛世贵公子的生活及所思所想真是毫无人的那种作为动物的活力。相比《红楼梦》的前生的《金瓶梅》,即使西门庆,潘金莲也是生机勃勃的。
再借崔永元这个事情说两句。中国现今文艺界的最大势力就是一群北京大院子弟。这些大院子弟,虽然很多人是军人家庭出身,但是精神上还是阳痿的,你仔细看他们搞的东西,精神内涵简直和《红楼梦》如出一辙,他们的青春都是不求功名,但是也不想为人类进步奋斗,不去探险,也不搞科学技术,不搞体育,也不去缅甸打游击,就是玩女人,然后比贾宝玉强的就是还打个架证明下自己的荷尔蒙还足够。这种东西就是他们自己自娱自乐,你要不是那个圈子的还为这些感动,以为是你的青春,那真是笑死人了。同时,不属于这个圈子的其他人,比如陕西那几位,刘震云,张贤亮等等,那个调调也是散发一股霉味的东西。
相比,一批流落香港的文人搞的武侠小说,香港的黑帮电影,成龙的搞笑功夫片,周星驰的无厘头,罗大佑的歌都算是能寄托中国人的某种情怀的俗文艺,在大陆流传甚广。其中以成龙的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最高,最能文化输出。大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出有哪个艺术圈的能达到这些港台人的商业和文化成就。
最后,谈两句主席时代的文艺。主席倒是想提倡新文艺,在这一点,主席本人没时间,靠江青来搞。江青搞的样板戏的路子,我认为是错的。因为已经发展到工业社会了,艺术产品也应该是工业化产出的,基调可以是歌颂人民的,传播正能量的,但是一定要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这一点,美国电影,日本动画的路子是对的,包括苏联文艺,法意的艺术的路子其实都被文人带偏了。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吧。
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路数,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路数。
“好恶”之别,大概是由读者的欣赏口味,文化背景以及很多相对主观的东西决定的。
美丑比真伪难谈的多。
窃以为,你最后提到的文艺工业化开始认识到不过10年左右。京剧本来是农业时代文盲遍地的产物,江改造京剧时我国尽管拼命工业化,但还是农业社会。样板戏已经采用了当时最现代的元素紧跟时代潮流,不能用今天的观念要求。让一帮小打小闹从没见过大机器流水线的人搞工业品,打破脑袋也做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