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眼中的中国军事小说(序) -- 1001n

共:💬67 🌺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咱的长项是抛砖引玉

这个这个方面,雪个大员还是需要提高滴

家园 呸,亏你还是军人子弟

扔个砖头都砸不准。

俺要是抛砖,少说也得砸伤一个。玉就不用想乐,估计扔回来的也都是砖

家园 您那速度可是猎豹的冲刺速度阿!比板儿砖还快

哪块板儿砖砸得着侬阿?明明自身安全无虞,偏说个险话:)

家园 ^_^

俺也喜欢看军事文学,那种死亡压力对人性的扭曲和扩张。

第一次看朱苏进的作品是《祭奠星座》,好像是92年的小说月报,呵呵。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雪白血红》,堪称大陆第一部真实的军事报告文学。

家园 【原创】篇外:一些杂感

(一)

上文写朱苏进,写完贴上去后就睡觉了。现在再看,多少还是有点遗憾的:唉,可惜了的,应该慢慢写的――当时一激动,实在是有点着急了。看到大伙为序言献了花,反响也热烈,就下决心不睡觉也要赶出第一篇来。结果赶到早上四点多,完工是完工了,现在看来却很是草率和粗糙;关于他和他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感想并没有说出来,也确实有些遗憾。说到底,那些感想基本是几年来的沉淀,不用多想自然就流露出来;虽然也还是用心写了的,但是谈到和我设想中介绍文章的样子,确实还是差了一大截儿。。。

这就是个教训:写文章不仅要用心,而且要杜绝急就章;慢慢写,写完不忙贴出来,回味几天修改几天,恐怕效果要更符合预想一些。。。

(二)

感谢各位的回复,我都看了。在这些回复里,我渐渐发觉了一个问题:

大伙提到了一些作品,从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到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名气都非常大,可却又都不是我所要介绍的“军事小说”的类型;它们其实都是报告文学的体裁,或者说,是军事纪实文学。简而言之,它们反映的都是发生过的真事儿,而不是虚构出来的。

而这类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名声也大,确实容易跟“军事小说”相混淆。下面就我记忆中的,罗列几个:

叶雨蒙记录抗美援朝的《汉江雪》系列;

柴成文的《板门店谈判》;

王贤根的《援越抗美纪实》;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

江永红记录我军改革进程中出现蓝军打败红军一事的《“蓝军司令”》、记录改革开放前沿,侨乡步兵师的《中国师》,记录当年还是一军军长的傅全有的《一军之长》;

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以及《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九一三事件始末记》;

陈力人的《缅甸,中日大角逐》;

陈辉亭反映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往事的新作《飞鸣镝》,其实应该算回忆录,呵呵;

以及当年那套《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包括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在内的,还有

马继红反映攻克石家庄的《石门开》,

杨闻宇反映西安事变的《丙子双十二》,

王宗仁反映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在北平拐弯》,

李彦清的《黄土地,红土地》,反映的似乎是淮海战役?印象不深了……

等等等等,确实非常之多,多得似乎已经成了军事文学的主流。而且这里提到的作者,除了个别以外,大多还不止仅仅写出了这里列出的篇目;从文体上说,报告文学/纪实之外,还有散文、诗歌,当然也有小说;再跑远点儿的,比如那个马继红,后来也编剧去了,总后投拍的反映青藏线汽车兵生活的《天路》、反映军医大学学员生活的《红十字方队》都是他编剧的――只是用他举例,来说明其实这些人还颇有很“一专多能”的――要是具体事实有出入,那我赶紧改,呵呵。。

现在我手边没有相关资料,以上基本是靠搜索记忆得来的;而时间太久,记忆这东西也未必很可靠。比如这个《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名字到底是不不是这个?里面一共包括了多少本?也已经记不住了。。

可这些,都是军事小说的邻居,住的特别近,但是根本是两家人。要说好看,军事报告文学/军事纪实作品其实都挺好看;但是,还得强调一次:

它们的确都不是中国军事小说。

(三)

说实在的,大家“热心而举错了例”的这个反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看来,由于种种原因,似乎大伙的确对中国军事小说接触的不是太多。不过,中国的军事小说作为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偏门”,本来影响就是不很大;而中国当代小说的整体水准“城门失火”,殃及中国军事小说的池鱼,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最后一点是,很多军事小说其实也是平平,看过了没印象那也是很正常的,呵呵。。。

说到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以我个人的看法而言,中国军事小说真正开始全线爆发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年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种思潮全面进入军营,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军事小说的面貌;同时,那时“枷锁”和“镣铐”似乎更松一些,军队作家也更有时代责任感一些――不象今天,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名和钱。

而这个爆发的风潮,也一直波及到了整个九十年代。在这个不以善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具有相当水准的军事小说“突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是成批地涌现在同样是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坛上。

而限于军事小说天生的“军”性,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往往对它们敬而远之,以至于军事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却并不太为人所熟悉。说起来,这也是个让人遗憾的地方了。毕竟,里面确实是有精品的;仅仅因为它们姓“军”,就被排除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其实真是有点可惜了。。

其实,很多军事小说并不仅仅描写战争,也不全是描写军人――虽然我下面的介绍将以此为主――,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优秀之作比起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也未见低劣多少。

我们的军队装备一般,但是小说精品不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

一是,很多军旅作家特别是已经出名的军旅作家,毕竟是经过专门的科班训练(比如在军艺文学系学习过),相关的文学修养、文学理论基本功还是有的;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的东西,虽然未必一定是佳作,但是起码不会太失水准;中规中矩之余,偶尔冒出一两篇精品,应该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

二是,部队是个“非正常体制”的单位,里面的一些鼓励机制,特别有利于文艺方面的“邪派高手”的出现和成长。曲艺里的黄宏、潘长江、魏积安、洪剑涛等等,演唱里的阎唯文、阎肃、李双江等等,诸如此类的成名人物颇是不少。而这个鼓励创作、鼓励人才的机制,在文学方面上也有所反映。

为了说明白这个机制,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情况吧:

比如一个小兵,他拼命想升级为干部。而在基层连队的环境里,特别是当年考军校还不流行的时候,如果不练“武”,恐怕只剩从“文”这条路了。而从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写通讯报道――不需要能歌善舞,只要会写字就够了――而在基层连队,会写点东西,又能发表的,是很让干部看重的。发表多了,又立功又嘉奖,等首长都认识你了,机会好了可以直接提干,或者上军校――八十年代以前,考军校还不是战士提干的通常之路,很多表现出类拔萃的战士就这么直接提了干。而凭什么说他“出类拔萃”?人家在某报上发了多少多少篇报道啊,这是硬指标――谁不服的话,也写也发一个看看?

前文所提到的朱苏进的《醉太平》一书,里面就已经描述过这条典型的提干之路了,甚至还提到了“在某级别军报的某版面上发稿可以立三等功,低一级报纸上发稿多少篇可获团嘉奖”这样的细节。

而一旦被领导赏识进而被提干,从此道路就要宽得多了。一部分人停留在了政工干事之类的职位上,每天面对成堆的文牍工作,开始梦想着职务上的晋升,从此离开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另外一些愿意继续创作,并且确有相当成果的人,往往会被选送深造,之后分到报社、记者站或者大单位政治部下属的创作室;而在创作室的那些人,从此也就开始了职业的写作生涯。当然,创作室外,也一样是有高手的,这个就不多去论述了。

说起来,恰恰是还赶的上直接提干年代的那拨写作苗子,往往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笔已经成熟,正是作品迭出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他们又赶上了时代的变迁――社会在改革,军队正有仗打,内部也在转型――题材相当的多。

在这样的刻意培养和特定机制激励下,在时代潮流这只无形大手的筛选下,部队的笔杆子多、作品另辟蹊径的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了:)

说来说去,军人写军事小说,具有先天的优势:情况熟悉、机制鼓励;也有因为生活阅历、环境限制等等因素造成的劣势:难以尖锐、视线偏窄。但是这些都是辩证的:扣上手铐脚镣以后未必就不能舞姿翩翩,完全放开也难说从此会不会沉沦下去――总是什么情况都有的,呵呵。

(四)

而我写这个系列的初始想法是,以我很不全面的介绍,和很不职业的评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供大家泛泛了解一下这个冷门文学方向的情况;如果能有兄弟把我这些破文字当作一个导读,进而产生了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的兴趣,去真正阅读一下它们,并体会它们当初带给我的那些阅读上的、思想上的快乐――我的心愿也就算完全满足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共享,总是我愿意见到的。

另外再次声明,有砖大家一起拍,我是热烈欢迎的――多看看别人的意见,也可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比如造船厂兄、足球兄和gang999兄,提供的张正隆相关情况,就纠正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错误观念,在此表示感谢!

在这里特别感谢威武兄提供的《醉太平》一书的阅读链接。由于看的多是纸质版图书,很多提到的小说一时间找不到相关链接;也希望1001n力所不能及之处,大家多多帮忙,也让更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兄弟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小说,皆大欢喜:)

顺便说一句:为了照顾那些没看过相关小说又准备去看的兄弟,以后的评论,一般都不会去过分详细地介绍小说的特定情节及结尾。

一句话:都说透了,全都是“先入为主”了,还看个什么劲儿呢?

闲话不多说了,继续介绍我心目中不错的军事小说吧。估计明天,下一篇就跟大伙见面了:)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我感觉《亮剑》挺不错的

至少看起来挺带劲的

家园 【原创】(二)如水洗过一般的清雅细腻:赵琪小说赏析

介绍完朱苏进以后,突然我就不知道接着的该是谁了,呵呵。。朱的优势太明显,属于遥遥领先的那一路;而其余的人,倒真是各有特色,难定高下。算了,也不是搞什么排行榜,就想到谁说谁吧。

上次介绍的朱苏进,属于深刻的一塌糊涂的那类型;这次,我们就来介绍一位看上去比较轻松的吧。他就是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作家,赵琪

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生?但是过去常翻看《解放军文艺》杂志的兄弟,大概会对他有点儿印象。赵琪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少,我找来相关资料,也只能找到这么多。整理之后,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至1997年):

《重归田园》 发表于1987年;

《琴师》 发表于1991年;☆

《民间兵阵》 发表于1991年;

《依稀往事》 发表于1992年;

《茶王》 发表于1992年;

《小城歌谣》 发表于1992年;

《军事作业》 发表于1993年;

《斗法》 发表于1993年;

《走一遍》 发表于1994年;★

《木鱼童谣》 发表于1995年;★

《登陆》 发表于1995年;

《失我所爱》 发表于1995年;

《穷阵》 发表于1995年;★

《营盘》 发表于1995年;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发表于1995年;★ 1995年解放军文艺奖

《供读记》 发表于1996年;

《回首一望》 发表于1996年;

《最后的马帮》 发表于1996年;

《浪漫营地》 发表于1996年;

《情迷四月天》 发表于1996年;

《中尉的季节》 发表于1996年;

《冬日情怀》 发表于1996年;

《苍茫组歌》 发表于1996年;★ 1996年解放军文艺奖

《告别花都》 发表于1996年;★

《骑马挎枪走天涯》 发表于1996年;★

《广西》 发表于1997年;

注:五星符号表示1001n个人推荐阅读,其中★为军事题材小说;☆为非军事题材小说。

----------------------------------------------------------------------------------

赵琪,江西人,今年45岁,先毕业于桂林陆院,再毕业于军艺――简单的概括就是这样。那么,他到底有什么突出之处,以至于值得单独列篇来介绍一下?

我心里一直觉得,他肯定应该是中国军事小说作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而为了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我又把他的若干作品重读了一遍。看着看着,一个念头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说朱苏进在小说中熔进的是强悍和深刻的话,赵琪则是把清雅细腻、甚至于是丝丝禅意,不动声色地化在了他的小说里。

这个评价似乎有点怪异,但是,这却是我真实的感受。

赵琪是军人,是男人。军人的清雅细腻和非军人的不同,和女人的也不同。非军人的清雅细腻,因为没有了硝烟和纪律的渲染,往往会有些懒散随意的味道,天马行空的那种感觉;而且一个不留神,就会弄成拖沓和消极。女人的清雅细腻又有不同,往往是着眼于男人不常注意的那些场景、事物和心理,写好了颇是开卷清新,但是更多的则是境界过小,斤斤计较于一花一木,让人读之摇头不已。

赵琪的清雅细腻则与众不同,也确有一番功力在里头。而脱离了他的作品去说阅读感受,实在是难以找到落笔之处;也不妨就回到他的小说中,去认识一下他文字中的风格吧。

随意找一篇,就从这个《告别花都》开始吧。故事是在一个以种养鲜花为主业的镇子,玛丽镇上发生的。玛丽镇驻军教导营为了搞好军民共建,向上级要求人员支援,帮助教导营在新时期打开工作局面。政治部的群联干事,年轻美丽的秦干事就这么去了玛丽镇。

整篇文章就是在一种淡淡流水般的气氛中逐渐展开的。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渐渐的,一个叫王景的男人,教导营的前教导员开始出现了,出现在秦干事的回忆中。他们曾经是那么心有默契的一对儿,男的浪漫多情,女的聪敏内敛;虽然不曾挑明,却早已把彼此视为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伴侣。而在镇子中那片片花海的映照下,赵琪开始慢慢讲述一个温婉伤感的情感故事,节奏不徐不急,象极了一个和声悦色的人在慢慢回忆着他的往昔……

故事的结局并不是太难猜,而更让人心潮难平的是,即便你猜到了结局,你也无法把书放下,无法脱离这个美得梦幻一般的故事。它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让人窒息,让人即便是在一天的劳累工作之余随便捧读一下,也能从此慢慢坠入那个成人的童话之中去,久久不愿离开。

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看言情味道比较重的小说,或许是太多的矫揉造作提前败坏了我的欣赏性质。但是这篇,我却无法拒绝,以至于在几年间,我曾一读再读。他这篇作品也被很多人喜爱,而这些人里,有很多跟我一样,也是不怎么读言情作品的男人――我猜,或许人长大了,心里都还或多或少有个梦;而如果真有人能用笔触及到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怕是谁也很难回绝这样的杀伤的吧。。。

到了《苍茫组歌》,题材骤然宏大;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红军当年反围剿失利,进行长征的那段故事。红九团团长肖良,一个从江西兴国走出的老红军(兴国那可是红军县啊,1001n附注一笔),带领他疲惫不堪、伤亡惨重的红九团,在湘军、桂军、滇军、黔军、川军、马家军……等等白军的围追堵截、重重封锁下,艰难地突破湘江,翻越雪山,走出草地;其过程之艰险、描摹之生动,远甚于历史教科书那干巴巴的几句“历经无数艰险,红军终于到达陕北”的官样文字。

而非常难得的是,赵琪在本篇中表现出极强的叙事能力,对人、事、景和对话的叙述,简练到了几乎白描的程度。但是阅读之后,我想没有谁会忘记夜幕下的湘江江畔,白军布成的四道拦阻死亡线;那一座座防止红军偷渡过江的篝火,直象阎罗殿里的鬼火,将红军生的希望活活断送。反观历史的记载,湘江一战,红军从八万六千人锐减至约三万人,减员率高达65%,几乎就是每三个红军,就有两个永远躺在了湘江江畔。

这样的红军还在走,还在战。肖良的参谋长倒下了,生性刚烈的保卫部长倒下了,当初要枪毙肖良的警卫员倒下了,就连肖良的未婚妻也倒下了――战争,就是这么让走出生天的人,从身到心伤痕累累着。掩卷长思,唯有一声嗟叹……

老实说,这种主旋律的题材相对比较讨巧。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越是主旋律反而越不好写――前人已经基本固定了格式,能够供后人挥洒的空间委实已经很小了。而赵琪,把这篇小说写的相当好看;不能不说,他确实是有些本事,有些真东西的。顺便说一句,本篇1996年获解放军文艺奖;它获得的是文学类奖(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名额各一),而当年同时获奖的歌曲类作品,则是那首现在已经脍炙人口的《青藏高原》。

看过以上两部,是不是就对赵琪的小说有个整体印象了呢?不是的。赵琪厉害就厉害在于,他的风格多变,比如下面要提到的这两篇小说吧。

《骑马挎枪走天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那种淡淡的叙事风格,从骨子里看是典型的赵琪风格。但是细品之下,却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是,其中多了不少幽默的成分,让整篇文字变得灵动而不滞重,看起来也非常的赏心悦目。

顺便说一句,军旅作家严肃起来确实吓人,能板着脸给你讲十万字不带一个包袱的,比如朱苏进那样的;但是同样是军旅作家,幽默起来也能把人笑死。我这人大概算是不太吃庸俗搞笑那一套的人了,对平常文章里脱离情节、故意搞笑的文句很难有什么反应;但是如果这些幽默本身质量上乘,而又和全篇关系血水交融密不可分,包袱抖得干净漂亮,那么我一样会笑的乱七八糟,笑后便牢牢记住这文字,这篇目,和这作家。

而在能写出如此文字的作家中,赵琪肯定得算一位。后面的文章里还会介绍另一位,现在卖个关子,就先不提了。

再扯远一点吧。说到文学中的幽默,我也是为此吃过白眼儿的。当年在图书馆阅览室看《花城》,里面有篇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那时候他还根本没出名。我本来是信手一翻,结果怎么看怎么乐,绷都绷不住,看到小便池发电一节实在是忍不住,干脆趴下了捂头狂笑――抬起头周围人都在看我,我只好佯做镇定继续看……看了没两秒又开始无声狂笑,最后实在受不了群众的眼光,只好把书一放,愤然走人。。。

扯远了,接着说赵琪的这两篇小说吧。

在《骑马挎枪走天涯》中,全军最后一个军马连连长祝长江,是个骑兵将军之后。他对骑兵特别有感情,无论如何想不通骑兵为什么要给裁撤掉,想方设法做出种种努力,以保留这支最后的骑兵。在时代大势面前,这样的举动无异于螳臂当车,也有了点儿唐吉诃德的意思。这样的努力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也正因为这个强烈的反差,通篇都有一种冷幽默的效果。这里也随便引用三段,供大家欣赏吧:

开篇:

夕阳下,军马连连长祝长江半躺在江边的斜坡上,在作诗。

“基本上构思好了。”他告诉指导员孔越华,“感觉非常好,唐宋元明清以后,没有过这么好的诗。”

孔越华说:“先别吹,念给我听听。”

“注意听着!”祝长江说,“我念了――

青山绿水夕阳

军号战马戎装

刀光炸弹机枪

一声巨响

……”

“最后这句还没想好。”他说,“你帮我想一句怎么样,意思基本上是骑兵杀过来了,很是壮观。”

孔越华说:“行,我就帮你画龙点睛了。这最后一句就是:"真是恶梦一场"。”

祝长江瞪起眼睛:“文不对题!”

第二段:他和军马连指导员孔越华关于裁撤骑兵的对话

好了,骑兵被彻底消灭了。祝长江连连冷笑。不是被敌人在战场上消灭的,是被人家在办公桌上消灭的。

“胡说,是被历史淘汰的。”孔越华说。

……

“我看是认识的误区。迄今为止,骑兵依然有最灵活最全面最可靠最经济的机动性。”

“那摩托化陆军呢?”

“汽车能开到没有公路的地方去吗?”

“那直升机呢?三角翼飞行器呢?”

“它们能飞到树林底下去吗?能飞到山沟沟里去吗?”

“它们快。”

“不就是快一点吗?可是它们多贵呀!”

孔越华看着面前的搭档,恨不得捏着他的脖子到挂历前去,叫他好好看清今天到底是哪一年。

第三段,还是他和指导员的对话

总有一天,他们还要记起骑兵来。祝长江自信地对孔越华说。除了骑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还可以有另一番想头。

孔越华问怎么想。

祝长江说:“现在全世界都在限制热核武器对不对?大国的家伙们都说了,最后的目标就是彻底消灭核武器。消灭了核武器,下步就该消灭严重杀伤性武器。以后呢,大炮机枪什么的,都会在消灭之列。然后呢,就是消灭热兵器。消灭了热兵器,不就又成了冷兵器的天下?那个时候,骑兵不又成了最先进的兵种了?不发展骑兵发展什么?”

孔越华哭笑不得。孔越华说你怎么不接着往下想:然后呢,就该消灭骑兵了……怎么不是,世界大同了,要骑兵做什么?

诸如此类,后面还有,各位兄弟看的时候就知道了。这里也得说一句,单独拎出这些文字来确实有点暴殄天物,因为脱离了语境,这些幽默甚至比不上一些庸俗的成人段子。但是当它们鱼入大海,回到它们自己所在的段落中,真正的幽默感就扑面而来了。

如这般的幽默,在《四海之内皆兄弟》同样有表现。也引一段:

机关早操的时候,团长对正要去跑步的队伍大声道:“李参谋来一下!”

队伍里没人应答。一会才有谁轻声说:“李参谋家属来了!”机关干部们一听,马上都表情丰富地笑了起来。

照习惯,机关干部在家属来队探亲的头一个星期,可以不出早操。这个习惯本身就够意味深长的了,何况大家都知道李参谋尚未吹起床号(指结婚,1001n注,下同),来探亲的只是他的未婚妻。李参谋的“小包”(指女朋友)来了,便不出早操,这个内容就比较丰富了。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正面理解。比如说两人畅谈人生和理想,一谈就谈到了下半夜。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一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味道之足,自品自知了。。。唉,很多感觉,大概也只能在阅读的时候意会吧,呵呵。。

看了以上这些,估计会给各位一个错觉,就是赵琪的这两篇小说就是笑话集。完全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

在《骑马挎枪走天涯》一篇中,实际贯穿着一个相当厚重的主题,就是军人和他的梦想。祝长江梦想的骑兵师,在现实中已经委屈成了军马连;而就这一个军马连,上级也没打算给他留下来――看着他一次次执拗地碰壁依然矢志不渝,读者很快就会从起初对他暗笑不已,逐渐变成一种敬重。是的,他没有什么更大的野心,他的想法不过是保留他的骑兵;在他的梦中,骑兵是最男人最威风最厉害的兵种,他无法想通:他爹作为一个骑兵那是多么披靡,为什么到了他这辈,就得在自己手里解散军马连,还要由自己亲自来告别骑兵……

即便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即便是个笑料百出的故事,阅读之后,我们依然会被连长祝长江的梦想所打动;不是么?对自己的信念执著地追求着,即使百折依然不回――这本身,就是个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的话题。

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它也是一个让人颇为感动的故事。

而《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一篇佳作。为了和兄弟团队竞争,边防八团在那龙山建设了一个哨所,姚建华成为哨长,也就是班长;手下是各个连队都不想要的六个刺头兵。是怎么样个刺头呢?

……小彭喜扮弱不禁风的模样,常常皱着眉,说一些诸如“难吃死了”“热死了”“真无聊”之类很有家底的话,而且喜欢说“我身体不好”。不过这句话仅限于他自己说,不准别人说。别人说了,他就要发老大的脾气。……

……

班务会上姚建华随口说了些要注意的问题。姚建华说个别同志要注意,别开口闭口“我身体不好”。你才几岁,也配身体不好?这话是革命了一辈子的老同志才有资格说的。你对革命作出了什么贡献,也敢“身体不好”?希望以后不要再听到这句话。身体不好就要加强锻炼,锻炼多了,身体自然就好了。小彭,从明天早上起,你不用参加全班早操了,由班副带你去长跑。先跑五公里,以后要跑到十公里。那时你身体肯定就好了。

就这样,一个个刺头修理下来,最后七个人竟然关系无比融洽,全班也齐心合力拧成了一股绳。中间穿插着许多情节,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简单来说,在赵琪的小说中,这算是非常长的一篇了。故事方面,曲折好看;叙事方面,淡雅平实;结构方面,衔接紧凑――当然,也少不了足够的幽默。而一路看下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觉渐渐浓烈起来。一件件事,在赵琪并不浮华的叙述中,变得非常的平和亲切;让人看着看着,心竟然也渐渐地静了下来。

如水洗过一般。

《琴师》作为赵琪的一篇非军事题材作品,拿捏得竟然也是游刃有余,确实属于力作一类;这次,也附带提一下吧。技艺奇高的盲眼琴师,和青梅竹马的富家小妹之间的一段荡气回肠而又令人动容的情缘,被赵琪从容写来,蓦然也有了酽茶慢品的味道。琴是谋生活命的工具,她是今世陪伴的爱人――而在非要做一抉择的时候,这位琴艺高超,对她又一往情深的陈琴师,又当如何?

这道题古往今来不知道考过了多少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而陈琴师的选择又是什么呢?不妨去看看,我猜,当你看完以后,或许也会象我一样,合上书半晌,依然无法从故事中自拔吧。。。而这样的文笔,却依然是淡淡的,淡得仿佛从来就没有过颜色;即便有,也是为了把那清淡衬托得更加刺目吧。。。

赵琪的另一力作《穷阵》,笔锋一转,又瞄向了古代的苏子。他自小在军队中长大,在深谙阵法兵道的父亲的半强迫下,不情愿地学会了阵法。这以后情绪转变,开始认真研究阵法,终于成为不世出的阵法奇人。当他穷自己毕生所学,研究出并有机会布下他的“王道之阵――天演秋意图”的时候,故事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折呢?……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赵琪在《琴师》和《穷阵》这两部非现代题材小说中,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这不是我从资料上查来的,而是我在看小说时候感觉到的。《琴师》中,关于盲眼琴师的拜师、传承、工具、技艺等等都做了相当详细的描述,而这些,绝对不可能是作者凭空想像出来的;《穷阵》中关于阵法的解说,更是我在军事小说甚至是历史书籍中所仅见;从布阵的讲究、阵型的区别、阵型的详细术语到阵型适用的范围,一一娓娓道来,让人叹为观止,实在不知道他从哪里收集来那么齐全的资料。为了给大家一个印象,这里也引用一二:

苏子就问造什么阵子。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三才四象阵,五虎阵,六方阵,七煞阵,八卦九宫阵,十大天门阵。这些都是苏子平常听爷台(他的父亲)讲的阵势。

……就说阵法吧,有不少就是从星座的布势推演出的。还有七星阵、七星天煞阵、七星一体阵等等,都跟北斗七星的布势有关,就看创制阵子的人从当中悟到了什么。

……问爷台,爷台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北斗七星首位一体,光亮照人,前尖后钝,前屈后伸,大动若静,欲进还止。……道家对北斗历来极尽推崇,认定北斗七星中藏有道家极深的玄机。七又是道家最看重的数字。

文中,大量介绍了阵子的术语,不惜篇幅详细讲述了阵的构成、布局、使用、禁忌等等知识。什么叫“九宫八卦”,什么叫“八门”,什么叫“主军”“游击”“哨马”,什么叫“阵气”“阵垒”“阵脉”“阵星”“阵堂”“阵风”“阵魂”“阵台”,以及“大阵”和“小阵”的区别,阵子的攻守适宜情况……

按说,有这么多的介绍,整篇小说应该是支离破碎的,更应该象一篇说明文才对。可实际上各位兄弟一看就知道了,故事依然是淡淡的讲述风格,但是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被作者带进了一个从未涉足的领域;而且,这里的风景居然还真的很迷人……

如果看完了这篇小说,脑海里只是他介绍的那些阵子,那我只能说,赵琪的《穷阵》算是被完全误读了。如果我来做个评价的话,这《穷阵》应该是赵琪各篇小说中,“禅意”最足、哲学意味也最浓的一篇。

兵阵本是杀伐之物,而能超脱这杀气,渐入“天意”这最高级的阵法境界,却又是赵琪在通过故事抒发他的胸臆了。凡事拘泥则废,但是在飘然物外之前,谁也少不得这个拘泥的过程;换言之,为了“无为”,就必须先非常认真地“有为”;无为固然是有为的对立,但是无为和有为其实又是相互蕴涵相互转化的――《穷阵》一文,确实处处充满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的观念。

而把辩证法写入小说,岂是那么容易的?写成了还能好看,又岂是想想就能做到的?让读者边看还能边思考,并且时刻注意着不让读者被思考分散太多精力,进而忽视了整个故事――这份儿功力,的确是相当相当的难得了。

-------------------------------------------------------------------------------------------------------

赵琪,就是这么位作家:从古阵到红军,从爱情到友情,从幽默到禅意,从小说到剧本――你根本无法抓准他到底是个什么类型的作家。这和后面我们或许要介绍的某位作家成为了鲜明的对比;那位老兄,一看名字我就有个第一反应:肯定又是某某题材的作品。。

而能驾驭多种题材,并一个个用心把它们写的精彩纷呈,好看又耐看,读时不忍释卷,读完依旧不肯释卷,――这样一个作家,该不该介绍给大家呢?该不该让更多的兄弟看到他的作品呢?

我觉得,应该。这就是这篇文字的缘起;说了这么多,也该告一段落了。

就此打住。

相关链接:

告别花都

外链出处

很遗憾,他的其余小说作品无法找到链接,希望大家帮忙!另外,1001n个人建议,还是在书店转转吧,也许能买到他的集子呢,这可比上网大海捞针快多了。。。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附录:赵琪的“长篇电视小说”《最后的骑兵》引起的风波

按说,写小说的人不容易出名;现在这个社会总还是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不过,赵琪近两年也渐渐为人所知了。

颇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名优秀作家被大众所知晓的原因,和上文所提的朱苏进非常类似:不是因为文学本身,又是因为电视。

其中,他参与创作,并被拍摄播出过的电视连续剧主要有《和平年代》、《塔山阻击战》、《千秋之约》、《惊涛》、《刑警没有浪漫》、《威风凛凛》、《新四军》、《最后的骑兵》等。

而其中,《最后的骑兵》给他还带来了一些麻烦。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他以《骑马挎枪走天涯》为蓝本,结合了另外一位军旅作家、擅写大漠风情的兰州军区作家,师永刚的《天苍茫》,改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并命名为《最后的骑兵》,也被称为“长篇电视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尔后被拍成了同名电视连续剧,似乎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

而师永刚同样依照自己的《天苍茫》改写出了长篇小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名字也叫《最后的骑兵》――和赵琪的小说无论是名字还是题材,都刚好撞车。有人说,这是出版商的策略;也有人说,这完全是天意巧合。

里面的恩怨冲突,非一句话所能说清楚。好在二位表现了相当的风度,虽然无奈,却也没有因此口诛笔伐不休;如此看来,倒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以上,就算一段花絮吧。1001n对八卦一向兴趣不是太大,还是从文学角度上讲点别的吧。据赵琪自己接受采访时说到的,

记者:骑兵似乎已经很久不被人提起了,你是怎样想到要创作这样一个题材的电视剧的?

赵琪:这个说来话长了。我和有关骑兵消亡的故事似乎有缘。我在当兵的时候,部队还有一点骑兵,我看着他们一点点萎缩,很替他们惋惜。后来我离开连队上军校,曾听说我们副连长调到团里的军马连当连长去了,并且还成了标兵连长。再后来在某个城市,我忽然碰到了他,我问他还在军马连没有,他忿忿地告诉我说:“丢!什么军马连哪!早散个球的啦!”?D?D军马连已经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精简整编里被撤消了。当时我觉得自己被触动了一下。大概在1996年,我以军马连被撤消为故事写了一篇小说《骑马挎枪走天涯》,故事主体就是军马连将要撤消前,连长、指导员和一匹神骏的战马的经历。这篇小说发表在当年《解放军文艺》上。这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篇小说,自以为写得刚劲锐利,后来收进了我的小说集中。

从以上访谈可以看出,一位作家的灵感来源,的确与他的生活、与他接触的人和事有关。朱苏进有着多年炮兵的生命经历,最终催生出一部部厚积薄发的震撼之作;而赵琪,或许也正是凭借亲身接触过一些人和事,受到他们的激发和提示,进而才能创作出令人叹赏不已的佳作吧。

这,大概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名言最生动的注脚了。

-------------------------------------------------------------------------------------

《最后的骑兵》可以在网上书店买到,这是全书的目录:

第一章 骑后向前进

第二章 黑摩山

第三章 又见杜晓风

第四章 天马

第五章 战马兄弟

第六章 骑兵大有作为

第七章 守护骑兵营地

第八章 奔行如风

第九章 狂欢的草原

第十章 城市的思想

第十一章 天马情缘

第十二章 英雄的魅力

第十三章 爱情与天马

第十四章 高山牧羊

第十五章 兄弟连

第十六章 湖光山色

第十七章 天敌

第十八章 奋斗的激情

第十九章 盗马

第二十章 骑兵保卫战

第二十一章 兄弟姐妹

第二十二章 英雄末路

第二十三章 告别的日子

第二十四章 风舞铁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不器

第二十六章 骑兵绝唱

后记

-----------------------------------------------------------------------------

赵琪关于《最后的骑兵》的访谈

外链出处

关于《最后的骑兵》纠纷的一些情况

外链出处

赵琪版《最后的骑兵》在线阅读

外链出处

家园 那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怎么样?

那时刚在<人民文学>上看到,惊为天人哪.

家园 谢谢!
家园 典型YY

日本军官带特种兵偷袭一个八路团长;

解放军军级干部凑了一支纪律散漫的

特种兵,还把玩了十多年,离谱也离

得太狠了点~~

家园 这篇的确没有看过,谢谢老兄的提示,正在阅读中

据查到的资料,杨宏科(红柯)似乎没有从军经历。

红柯,又名杨宏科,男、1962年生,陕西岐山人,1985年毕业于陕西宝鸡师院中文系,留校编院刊,1986年8月自愿到新疆伊犁州技工学校工作(该校位于奎屯市),1995年11月底调入陕西某高校任教。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是诗歌;90年后专写小说,主要作品有《美丽奴羊》、《奔马》、《阿力麻里》、《鹰影》、《太阳发芽》,以上为短篇,中篇有《金色的阿尔泰》、《阿斗》、《跃马天山》等,长篇有《百鸟朝凤》。作品多次被各种选刊选本转载。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被评为97年全国10佳小说,入选97年、99年中国当代文学排行榜,获得山东省里建国50年优秀作品奖,首届冯牧文学奖。

而我限于爱好,视角比较狭窄,往往集中在军旅作家身上,结果从来没有注意过他。

感谢老兄的提示,这一篇我定当仔细阅读。

me109g1兄提到的都梁,写出《亮剑》时候也早已经不是军人了。类似的情况还有退役以后写出《新兵连》的当代文坛高手刘震云;从无军旅经历,以火遍网络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开始,继而杀入传统文坛,现已推出《冰是睡着的水》的刘猛等等……

我也一直发愁,这些严格意义上的“非军人”所写的军旅题材小说,又该怎么看,怎么评?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先暂时搁置一下这些小说,等待日后或者有机会了,再去胡言乱语一番;没有机会就不提了。毕竟,军队作家所创作的军事题材小说,数量多得都已经很难一下介绍完了。。。

说到这里又想起来,我个人非常希望大家能一起探讨切磋。写这个系列的目的说到底不是为了唱独角戏,而是为了抛个砖借以引玉;这个系列的评论和介绍文章,如果能激发大家对军事小说的兴趣,当然很好;如果能引来更多有见地的文章,也可以让我多多受教。

没有谁能穷尽文学的全貌,即便仅仅将视线锁定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仍然可能会挂一漏万。这时,大家共同讨论,或许能让大家都从中有所收益。

而果真如此,那岂非大大好事:)

在此,1001n先行致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亮剑》跟它前后的几部作品的确都有一种新的味道

这种新味道就是把某位老革命的经历完整地以比较传奇的手法写下来,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前后。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在它和附近几部作品以前,以这个视角写作的军事小说确实是不太多见。

不过,这次暂时先不评论它了,具体原因,请老兄查见

链接出处

家园 能不能推荐一些长篇呢?

另外,《黄土地,红土地》是说保卫延安的(陕北)。

家园 我确实有此打算,也感谢老兄指正

计划中,是先以作家为纲,来介绍一些他们各自比较出彩的中短篇小说;尔后,等弹尽粮绝之时,再渐渐涉及长篇小说。当时的考虑是:一个优秀作家,真正堪称优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往往也只是一两部;而要把这样的长篇介绍好,恐怕非得相当长的篇幅――换言之,大概要各自独立成篇了。

而这个工作量,太大,也太不好写。。且不说介绍深浅的尺度把握,最起码在写以前,仔细复习一遍那是不可少的工作。而长篇小说,复习起来――可就真是很耗功夫了,呵呵。。

而且,计划里对中短篇小说的介绍,应该还有几篇。目前打算是先把这些写完,之后就看情况吧;好在事先声明过这是个万年大坑,嘿嘿。。

又,《黄土地,红土地》经老兄一说,颇觉被点醒了――还真应该是这样的,呵呵。多谢指正,又让我模糊的回忆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也花老兄一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