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当年真是应该拥护袁世凯称帝 -- 老广
对这个排序的反思,是反思wg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应该说只有你懂,大大都不如你懂。这样你爽了!
总体上是个好事,大家都说一说工作嘛,摆一摆成绩和不足,关键不能有例外,而且这事最好在中央委员会上进行,要不咋叫党中央啊
谁说在职博士论文难度小啊,还小很多,强烈抗议,这个结论不成立。老板对我们的要求一点都没降低哦,唯一可以放松一点的就是可以延期延期再延期,可怜黑发人读成了白发人。
不过论文到没写那么多字,刚翻了下也就6万左右吧。
算不算体制内不知道(人家真正体制内的肯定瞧不上的),不过确实有评职称的需要。
老兄不在国内吧,对国内情况可能不太了解。在职博士还是很多的,别一竿子打翻所有人哦。
不过老兄比上次还是有进步,好歹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例外
前几年澎湃新闻就一直再为军机处造势。大谈军机处的各种优势。恐怕大大要搞的体制改革就是现代版军机处。
从历史长河看,军机处对于传统王朝集权统治的颠峰表现,是王朝治理能力进步的象征。但时过境迁,现在是否需要军机处还要讨论讨论。
正式的文件、公报、新闻通稿里是怎么说的?
这个,单凭记忆,有时候确实会出问题。
好歹我还分得清民主体制和集权体制,而不是叶公好龙,或者两者根据需要一锅乱炖。
有人说他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这个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过,他自己说的,显得理屈辞穷,恼羞成怒,蛮横无理。从来没有看到你老广有过这个样子。高下立判,越发感到你老广的涵养,真是少见。
明制承传统体制,刚开始实行宰相制,但朱重八这哥们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忒高了一点,觉得宰相太碍事儿,还是亲上火线比较容易实现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目标,干起事儿来也比较爽,就借胡丞相的头废了宰相制,皇权直管六部。但后来的皇帝没重八哥那么崇高的理想,人也懒了一点,就通过内阁大学士(刚开始也只是一个秘书班子)变相恢复了宰相制,变成了内阁制。
这个体制的要点是,内阁负责行政决策,皇帝选拔阁老人才,垂拱问责。好处就是皇帝的担子比较轻,也相对容易办成事儿,毕竟自己亲上火线和只选拔人才让别人干事,还是选拔人才的活儿轻松一些,这样内阁不容易出岔子,出岔子也可以通过及时换人纠偏,等于是给朝政执行装了一个缓冲器,减震阀。如果皇帝不给力,还有内阁可以补救,如果内阁不给力,皇权可以通过换人纠偏。
清朝总结明内阁制的弊端,认为明的败坏在于内阁制的党争,就又回到了皇权直管六部的状态,但一样面临与前朝的问题,精力不够,分身乏术,因此弄了一个半吊子的中间衔接机构,最终在雍正时搞成军机处,等于是一个秘书班子,管了一百多年。
清制的要点是,整个王朝的兴衰全系于皇帝是否合格,如果皇帝出了问题,或者政策偏了,就没办法纠偏了,只能错下去。清的幸运是皇帝普遍勤政,能力也不错,否则,这套制度是玩不转的。
这是本朝刚立国时太祖说中国的传统就是内阁制的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当然是为了安置周圣人。
工农兵大学生里面有成就的也多的是。博士不博士也不过是个虚衔头,他没有免俗,但也无伤大雅。他地方政绩到底咋样,您真的清楚吗?
拥不拥护他,这些并非关键所在。我看的是:他名正言顺举起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大旗;反腐坚持数年、斗倒了各路黑云压城的老虎苍蝇;把党内盘根错节的沉船派崇洋派势力压到了墙角;整军经武、强调实战、一扫花拳绣腿风气;国际上东海、南海、半岛、印度等等热点,遇事不慌、后发制人、谋定而动、不败下风、渐有进取。等等等等。这些才是我为国家庆幸、看好的原因。
你能给大家说说大旗之下这些破事,哪一桩哪一件事为人民服务吗?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涨价去库存
3. 医改教改
4. 驱赶低端人口
5. 煤改气
6. 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