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往往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只能靠厚实的军政后勤能力跟对手周旋。
不如曲线救国一下,徐以图变。等珍珠港一声炮响,汪主席再委身米帝。本大这一问,诸葛亮就变成汪孔明了,这个汪孔明,刘备会托孤吗?
我对东汉统治集团的观察并不是有意的。最初是在研究文学史的时候,看到了汉灵帝搞鸿都门学。这是文学史上一件大事,据说是开了建安七子的先河的。
关于鸿都门学的评价很多,随便引用一点:
这些可以不看,知道有这回事就成了。
后来我了解古代史和政治史的时候,越来越注意到政治结构问题,发现中国在全面实行雇佣官僚制度、在几乎全部职位上取消世官制以后,政治结构就失衡了。只有皇帝是世官制的,其他全部是雇佣制的。特别是科举制以后,连雇佣都是考试的,世官制钻空子的机会越来越小(裙带关系越来越难以在制度上不受歧视),明代对科举制进行了终身制优待,结果产生了极为奇葩的“科举制贵族”。皇帝基本上越来越无能为力,以至于在中原政治制度发展完善之前,拥有部落体制支撑皇权的满清反而具有了一点制度上的平衡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审视东汉后期历史、特别是鸿都门学设立前后发生的党锢事件、黄巾起义、三国争霸、魏晋士族垄断,发现汉末历史不是单纯的士人、军人、寺人、女人争夺政权的问题,而是掩盖在其下的社会走向问题、政治结构设置问题。
东汉时代在儒家理念纵容下形成的豪强地主集团形成了士人集团(儒家以礼教为号召,就不得不站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一边),我们可以类比为现代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文官集团(第三世界的文官集团暴露得比较彻底);东汉朝廷的军人集团相对来说较为顾及平民百姓的利益,这一点和现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军政府有相似之处(泰国各种军政府。泰国军政府比较支持社会较低层次,泰国华裔则大多是富裕阶层,所以他信和英拉都比较不受军方待见);东汉朝廷的宦官是出身低而又权力大的特殊群体,以他们的权力本来可以成为士人的,但是他们被剁了,结果反而变成了皇权的拥护者,但是东汉后来允许宦官立嗣,结果就导致了宦官和文官存在了融合的可能,出现了功成名就以后的宦官有逐渐倒向文官的可能,不过这主要是有可能;外戚这个集团在汉代一直受到压制,儒家尽可能的将各种锅甩到女人身上,特别是以此解释为什么儒家名人王莽可以拿着儒家搞出来的请愿书篡位的问题。
这四种人里面,其实没有谁真正代表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但是其中喊得最好听的是士人。
汉桓帝和汉灵帝接连两代人,坚持不懈地以打击士人为要务。这是两个很有名的昏君。但是当我看到这两位一直致力于约束士人集团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俩还真不是彻底的坏蛋,他们居然还有进步性。
我们知道汉桓帝和汉灵帝都搞了党锢,党锢看起来是一个独裁、极权的事情,但是党锢究竟在打击谁?我们平时看到的描写都是很煽情的,除了煽情呢?党锢打击的是士人集团。这些人都是各地的大地主,支持和拥护他们的也多是些豪强地主。
汉灵帝创立了鸿都门学,目的是在儒学之外搞一个新的官僚集团来源路径。很多鸿都门学的学生做了州郡官。这显然就是在砸饭碗。有意思的是,鸿都门学从文艺入手,这很像西方近代打碎宗教枷锁时从文艺复兴入手的历史。
汉灵帝要求将儒家经典刻在太学之外任人拓印,此举打破了豪强地主们对儒家经典的垄断。
所以我发现汉灵帝是有进步性的。
然后汉灵帝这一切努力都终止于黄巾大起义。而士人集团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提出的建议是立即解除党禁。这利益相关实在是太显著了。皇甫嵩挟提议解除党禁之恩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败了黄巾军。过了几年,汉灵帝又开始对这些黄巾起义时入仕的“阶级敌人”进行清理。刘备就是这个时候被赶跑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其实是什么人。他也是士人集团的一分子。
刘备一开始追随士人集团的大儒卢植,后来追随地方豪强、卢植弟子公孙瓒,再后来追随士人集团的重要头目袁绍,袁绍失败以后,刘备坚决不肯与出身宦官集团的曹操合作,转投了士人集团的重要头目刘表。这期间他个人的野心真的很大吗?我看倒也未必,他倒也未必是个野心家,倒是他“兴复(儒家控制下的)汉室”的决心是很强烈的。
但是,刘备人生中有一个重要转折。这个转折就是刘备在刘表处叹息“髀肉复生”。这个时候他的目光才真正转移到了个人价值实现问题上。他在这个阶段以后,才会做一些更加符合野心家特色的事,比如终于肯接受荆州士人集团的试探,接纳诸葛亮。不过刘备仍然不全然是一个野心家。他还是想做一个士人。这个想做士人和对士人集团不接纳,是个矛盾,原因在于儒家士人集团宣扬了很多虚假的口号,导致其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心理上不能接受地方上那些士人集团一心谋取私利的行为。所以我说,刘备在荆州接纳诸葛亮,是对自己内心的理想做了妥协的。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士人,而是沾染了一些现实中那些蝇营狗苟的真实士人习气的士人。刘备从较为纯洁的士人转变为了混杂了杂质的士人,但是他还没彻底坏掉。我也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他随后终于获得了一个集团作为班底,可是这个班底并没有帮助他获得胜利。
诸葛亮是一个投石问路的石子。他的作用是荆州士人集团勾连军阀的工具。所以在实践中,后来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做了很多政治活动,结局就是本来就人才稀少的蜀汉死了很多名人。很多人解释说,诸葛亮当时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很多人不是他弄死的,有些人是他不得已弄死的。但是无论怎么解释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很奇异地都经过了诸葛亮的处置。贝利预言世界杯的次数很多,但是总是导致悲剧,所以我们说他乌鸦嘴。因为我们确认贝利没有能力搞鬼,只是说他的判断总是反的。我不想说诸葛亮是乌鸦嘴,因为我知道很多人想把诸葛亮塑造成神,或者民族英雄,但是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经过他的手就死了。但是,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因为这不过就是权力分配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刘备和诸葛亮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政治人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政治纲领。我们看他们的政治号召,是恢复汉室,那么这个号召的政治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前文已经分析,刘备是士人集团的一分子,同时又能够保持儒家宣扬的一些虚假的政治理想,诸葛亮在一些方面似乎也能做到这一点,二者都有单纯的一面。那么他们恢复的汉室,会不会是那种皇帝垂拱而治、士人众正盈朝、四民安居乐业、兼并不再愈演愈烈的汉室呢?我觉得,以当时历史上蜀汉的表现来讲,应该是有的。特别是其中抑制兼并一条,他们应该是在做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关羽镇守荆州时对士人并不十分笼络。这个不十分笼络,早先涉世未深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态度好坏的问题,现在我知道这一定是经济问题。你让他丰衣足食,就算你天天骂他你也是他老板,你不给他饭吃,你当他几年老板他都会埋怨你耽误他几年时间。关羽和荆州士人的关系不好,吕蒙一个外来户怎么就关系好了呢?因为东吴是豪强治国,对这些士人来说,爹亲娘亲也不如阶级亲。
所以,蜀汉恢复汉室的口号,其实没什么政治号召力。历史上他们对敌人最大的号召力,是马超带来的。而马超的号召力是怎么回事呢?西北豪强。
所以,从阶级立场上分析,蜀汉这种既不能搞均田制彻底得到民众的心,又不能搞豪强制彻底得到豪强的心,还不能像曹魏一样一面用着豪强一面用宗室势力压制豪强,他们是没有胜算的。而曹魏最后的失败,也是他们自己宗室内部的矛盾被挑拨放大、结果自相残杀,于是最终降低到了临界点,最终高平陵事变,输给了豪强势力。由于曹操一直抓住军权,曹魏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军事上维持一定的汉朝帝国体制,军事组织程度更高,这是他们最终压制东吴的核心要素。蜀汉在刘备诸葛亮去世之后,连对豪强的压制也逐渐不能实现,最终就越发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此后魏晋历史基本上就是走上了东吴的道路。很有意思,这些家伙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反复挣扎,但是其实他们走的是东吴的路。东晋南北朝基本上就在士族集团手握军队进行的各种作死中渡过了。
相反北朝那边各种征战之后,北魏北周北齐反复尝试,建立的隋唐政权能够用部落贵族-军事贵族压制士人,并且在社会上推行均田制,极大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发展空间,居然还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北朝很多名人居然都是通过镇压地方豪强起家的。我查古代民谣的时候,发现有的豪强就是直接被北朝官方镇压的。经过唐朝对豪门大姓的打击,中国社会才有机会在宋、明时代变得扁平化一些。
东汉统治集团的搏斗是阶级斗争。有很多穿越小说,写得很好,精心找了很多历史资料,甚至发现了一些历史问题,他们都试图推行一些改革,至少是历史课本上赞扬过的改革,他们都有做好的打算,硬是将小说变成了政治推演。我觉得很有趣,看了一些。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注意到,历史上很多党争,本质上是阶级斗争。或者说得轻一点,是尚未分化完成的阶层斗争。
三国混战,应该是代表了东汉末期政治格局中不同势力的对战。但是,无论其中的哪一方,都不代表人民。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如果英雄只有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两种,说他们这些英雄人物是民族英雄也是对的,因为他们都不是人民英雄。不过,在非民族斗争中能出现民族英雄,也就迷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了。他们这些人,都不过是剥削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政治取向的英雄人物。要是放在西方,他们都应该属于各种贵族的范畴,人民性都很差。
自有科举开创以来,尤其是宋明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充斥着中国社会。这里面从根本上就是科举贵族思想,只有会考试的才是贵族,其他人都是蝼蚁草芥。这种科举贵族思想,严重的压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因为科举贵族重视的不是知识本身,他们重视的是考试的敲门砖作用。
罗马的元老院就是这样烂下去的,中国南朝时期的士族也是糜烂不堪,最终被马略苏拉凯撒屋大维用刀子解决了他们。科举贵族好歹还是要寒窗十余载才能竞争上位的,比起纯靠血统的官二代来说不算很过分。科举真正出大问题是在八股出现以后,在唐宋时期的科举并不是一味的钳制思想和人才的。
没有骆秉章,没有慈禧,没有太平天国这个大动荡,哪里可能有这个白丁的出头希望啊。
天不灭中华,才出此等异常之人吧。
考中进士的同僚,哪个不蔑视他?曾国藩是在心里看不起他,不过要做圣人完人,不能流露出来;李鸿章就代表老师挂在脸上了。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能人异士层出不穷,自从有了科举,不愿做奴才的人就出不了头了。为嘛呀?因为科举的本质不是考知识,而是训练奴才。不愿做奴才的,身上奴才气少的人,哪怕本事再大,在太平盛世也是出不了头的。
跟左宗棠相比,科举对人的压迫,洪秀全这个人更具有代表性。
实在是“初中政治课”逢考必挂,想当高级奴才而不得,也是一绝。
他的自卑感转化为一股怨气,一股执念,非要跟“最高级奴才”曾国藩比比高低,所以有了平新疆的功业。说到曾国藩,当奴才能成圣,好像是中国独有------外国能成圣的,都是奉献给宗教事业的。
世事往往如此,拿破仑和普京都比较矮小,结果满朝的玉树临风,都对他们斯文扫地状。
只有贵族才能当官、才能读书的制度更好呗?
太平时节的普通人除了当奴才,都没出头之路。
不管哪个国家,合法的进身之路都是统治阶级定的,必然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必然是要让人驯服于统治阶级的规矩。愿意走合法上进路的,必然在精神上阉割了自己。乱世才是对“有能力”的底层人的最好的时代。
所以穷人盼造反,青年爱革命。
这一透出来,主考官肯定就会发现,自然每次都考不上了。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也是这个原因。
说明左宗棠、洪秀全这样的人都是老实人,心口如一。
问题在于考试的内容,英美在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文官制度后照样采取了考试制度,这比靠人际关系跑官买官还是好很多的。否定科举制度的请看看科举制之前的九品和察举制度已经腐烂到什么程度了。不用科举用私人关系提拔淮军的将领后来烂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