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一谈我对东汉统治集团的看法,捎带说一下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我对东汉统治集团的观察并不是有意的。最初是在研究文学史的时候,看到了汉灵帝搞鸿都门学。这是文学史上一件大事,据说是开了建安七子的先河的。

关于鸿都门学的评价很多,随便引用一点:

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研究从宏观上可分为五个阶段。桓灵二帝时期是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先声。这一时期政治统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加上不当的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汉末评议之风兴起、党锢事件连发,农民起义不断。在思想上,儒家思想走向衰落,以道家为主的异端思想得到解放。鸿都门学的设立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对当时以及曹魏三祖时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辞赋之士的身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俳优”到“封侯赐爵”和“图像立赞”的转变。二是鸿都门文学取代歌颂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三是以“连偶俗语”为代表的创作风气取代“质木无文”的诗学风气成为文学在艺术上的主要追求。这种文学风气影响着以曹操、 陈琳、孔融为代表的作家。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宠用辞赋之士,招致了朝臣的激烈谏议,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汉末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历来学者虽有论及此事,但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代文学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入手,展示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学术上多方面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汉代选举制度的常规,指出激发“鸿都门学事件”之深层原因在于触动汉代以德行儒术为内容、以乡举里选为规范的人才选举制度。论文还认为鸿都门学事件与党锢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衣冠大族与单家寒门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内在的关系。论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通过鸿都门学事件的考论,展示汉代儒学与文学的关系、汉末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宠用辞赋之士,招致了朝臣的激烈谏议,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汉末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历来学者虽有论及此事,但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代文学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入手,展示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学术上多方面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汉代选举制度的常规,指出激发“鸿都门学事件”之深层原因在于触动汉代以德行儒术为内容、以乡举里选为规范的人才选举制度。论文还认为鸿都门学事件与党锢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衣冠大族与单家寒门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内在的关系。论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通过鸿都门学事件的考论,展示汉代儒学与文学的关系、汉末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这些可以不看,知道有这回事就成了。

后来我了解古代史和政治史的时候,越来越注意到政治结构问题,发现中国在全面实行雇佣官僚制度、在几乎全部职位上取消世官制以后,政治结构就失衡了。只有皇帝是世官制的,其他全部是雇佣制的。特别是科举制以后,连雇佣都是考试的,世官制钻空子的机会越来越小(裙带关系越来越难以在制度上不受歧视),明代对科举制进行了终身制优待,结果产生了极为奇葩的“科举制贵族”。皇帝基本上越来越无能为力,以至于在中原政治制度发展完善之前,拥有部落体制支撑皇权的满清反而具有了一点制度上的平衡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审视东汉后期历史、特别是鸿都门学设立前后发生的党锢事件、黄巾起义、三国争霸、魏晋士族垄断,发现汉末历史不是单纯的士人、军人、寺人、女人争夺政权的问题,而是掩盖在其下的社会走向问题、政治结构设置问题。

东汉时代在儒家理念纵容下形成的豪强地主集团形成了士人集团(儒家以礼教为号召,就不得不站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一边),我们可以类比为现代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文官集团(第三世界的文官集团暴露得比较彻底);东汉朝廷的军人集团相对来说较为顾及平民百姓的利益,这一点和现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军政府有相似之处(泰国各种军政府。泰国军政府比较支持社会较低层次,泰国华裔则大多是富裕阶层,所以他信和英拉都比较不受军方待见);东汉朝廷的宦官是出身低而又权力大的特殊群体,以他们的权力本来可以成为士人的,但是他们被剁了,结果反而变成了皇权的拥护者,但是东汉后来允许宦官立嗣,结果就导致了宦官和文官存在了融合的可能,出现了功成名就以后的宦官有逐渐倒向文官的可能,不过这主要是有可能;外戚这个集团在汉代一直受到压制,儒家尽可能的将各种锅甩到女人身上,特别是以此解释为什么儒家名人王莽可以拿着儒家搞出来的请愿书篡位的问题。

这四种人里面,其实没有谁真正代表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但是其中喊得最好听的是士人。

汉桓帝和汉灵帝接连两代人,坚持不懈地以打击士人为要务。这是两个很有名的昏君。但是当我看到这两位一直致力于约束士人集团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俩还真不是彻底的坏蛋,他们居然还有进步性。

我们知道汉桓帝和汉灵帝都搞了党锢,党锢看起来是一个独裁、极权的事情,但是党锢究竟在打击谁?我们平时看到的描写都是很煽情的,除了煽情呢?党锢打击的是士人集团。这些人都是各地的大地主,支持和拥护他们的也多是些豪强地主。

汉灵帝创立了鸿都门学,目的是在儒学之外搞一个新的官僚集团来源路径。很多鸿都门学的学生做了州郡官。这显然就是在砸饭碗。有意思的是,鸿都门学从文艺入手,这很像西方近代打碎宗教枷锁时从文艺复兴入手的历史。

汉灵帝要求将儒家经典刻在太学之外任人拓印,此举打破了豪强地主们对儒家经典的垄断。

所以我发现汉灵帝是有进步性的。

然后汉灵帝这一切努力都终止于黄巾大起义。而士人集团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提出的建议是立即解除党禁。这利益相关实在是太显著了。皇甫嵩挟提议解除党禁之恩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败了黄巾军。过了几年,汉灵帝又开始对这些黄巾起义时入仕的“阶级敌人”进行清理。刘备就是这个时候被赶跑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其实是什么人。他也是士人集团的一分子。

刘备一开始追随士人集团的大儒卢植,后来追随地方豪强、卢植弟子公孙瓒,再后来追随士人集团的重要头目袁绍,袁绍失败以后,刘备坚决不肯与出身宦官集团的曹操合作,转投了士人集团的重要头目刘表。这期间他个人的野心真的很大吗?我看倒也未必,他倒也未必是个野心家,倒是他“兴复(儒家控制下的)汉室”的决心是很强烈的。

但是,刘备人生中有一个重要转折。这个转折就是刘备在刘表处叹息“髀肉复生”。这个时候他的目光才真正转移到了个人价值实现问题上。他在这个阶段以后,才会做一些更加符合野心家特色的事,比如终于肯接受荆州士人集团的试探,接纳诸葛亮。不过刘备仍然不全然是一个野心家。他还是想做一个士人。这个想做士人和对士人集团不接纳,是个矛盾,原因在于儒家士人集团宣扬了很多虚假的口号,导致其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心理上不能接受地方上那些士人集团一心谋取私利的行为。所以我说,刘备在荆州接纳诸葛亮,是对自己内心的理想做了妥协的。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士人,而是沾染了一些现实中那些蝇营狗苟的真实士人习气的士人。刘备从较为纯洁的士人转变为了混杂了杂质的士人,但是他还没彻底坏掉。我也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他随后终于获得了一个集团作为班底,可是这个班底并没有帮助他获得胜利。

诸葛亮是一个投石问路的石子。他的作用是荆州士人集团勾连军阀的工具。所以在实践中,后来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做了很多政治活动,结局就是本来就人才稀少的蜀汉死了很多名人。很多人解释说,诸葛亮当时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很多人不是他弄死的,有些人是他不得已弄死的。但是无论怎么解释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很奇异地都经过了诸葛亮的处置。贝利预言世界杯的次数很多,但是总是导致悲剧,所以我们说他乌鸦嘴。因为我们确认贝利没有能力搞鬼,只是说他的判断总是反的。我不想说诸葛亮是乌鸦嘴,因为我知道很多人想把诸葛亮塑造成神,或者民族英雄,但是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经过他的手就死了。但是,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因为这不过就是权力分配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刘备和诸葛亮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政治人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政治纲领。我们看他们的政治号召,是恢复汉室,那么这个号召的政治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前文已经分析,刘备是士人集团的一分子,同时又能够保持儒家宣扬的一些虚假的政治理想,诸葛亮在一些方面似乎也能做到这一点,二者都有单纯的一面。那么他们恢复的汉室,会不会是那种皇帝垂拱而治、士人众正盈朝、四民安居乐业、兼并不再愈演愈烈的汉室呢?我觉得,以当时历史上蜀汉的表现来讲,应该是有的。特别是其中抑制兼并一条,他们应该是在做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关羽镇守荆州时对士人并不十分笼络。这个不十分笼络,早先涉世未深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态度好坏的问题,现在我知道这一定是经济问题。你让他丰衣足食,就算你天天骂他你也是他老板,你不给他饭吃,你当他几年老板他都会埋怨你耽误他几年时间。关羽和荆州士人的关系不好,吕蒙一个外来户怎么就关系好了呢?因为东吴是豪强治国,对这些士人来说,爹亲娘亲也不如阶级亲。

所以,蜀汉恢复汉室的口号,其实没什么政治号召力。历史上他们对敌人最大的号召力,是马超带来的。而马超的号召力是怎么回事呢?西北豪强。

所以,从阶级立场上分析,蜀汉这种既不能搞均田制彻底得到民众的心,又不能搞豪强制彻底得到豪强的心,还不能像曹魏一样一面用着豪强一面用宗室势力压制豪强,他们是没有胜算的。而曹魏最后的失败,也是他们自己宗室内部的矛盾被挑拨放大、结果自相残杀,于是最终降低到了临界点,最终高平陵事变,输给了豪强势力。由于曹操一直抓住军权,曹魏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军事上维持一定的汉朝帝国体制,军事组织程度更高,这是他们最终压制东吴的核心要素。蜀汉在刘备诸葛亮去世之后,连对豪强的压制也逐渐不能实现,最终就越发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此后魏晋历史基本上就是走上了东吴的道路。很有意思,这些家伙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反复挣扎,但是其实他们走的是东吴的路。东晋南北朝基本上就在士族集团手握军队进行的各种作死中渡过了。

相反北朝那边各种征战之后,北魏北周北齐反复尝试,建立的隋唐政权能够用部落贵族-军事贵族压制士人,并且在社会上推行均田制,极大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发展空间,居然还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北朝很多名人居然都是通过镇压地方豪强起家的。我查古代民谣的时候,发现有的豪强就是直接被北朝官方镇压的。经过唐朝对豪门大姓的打击,中国社会才有机会在宋、明时代变得扁平化一些。

东汉统治集团的搏斗是阶级斗争。有很多穿越小说,写得很好,精心找了很多历史资料,甚至发现了一些历史问题,他们都试图推行一些改革,至少是历史课本上赞扬过的改革,他们都有做好的打算,硬是将小说变成了政治推演。我觉得很有趣,看了一些。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注意到,历史上很多党争,本质上是阶级斗争。或者说得轻一点,是尚未分化完成的阶层斗争。

三国混战,应该是代表了东汉末期政治格局中不同势力的对战。但是,无论其中的哪一方,都不代表人民。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如果英雄只有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两种,说他们这些英雄人物是民族英雄也是对的,因为他们都不是人民英雄。不过,在非民族斗争中能出现民族英雄,也就迷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了。他们这些人,都不过是剥削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政治取向的英雄人物。要是放在西方,他们都应该属于各种贵族的范畴,人民性都很差。

通宝推:水立方,本嘉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