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一个帖子----毛泽东和文革大起底 -- 不要胡说

共:💬141 🌺382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5.6倒刘第一炮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0)/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1)

  

  【接前】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没有这篇《评/海瑞罢官》,究竟要不要搞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不一定。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后,《人民日报》又不登,就把毛泽东的火煽起来了。在没有这件事以前,毛泽东头脑里并没有这些东西。”

  据说,彭真在生前曾透露说:“毛主席曾经想用整风的办法,解决党内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但是后来采取了‘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关于这件事的原因,我不能讲。”

  尽管胡乔木和彭真的说法有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毛泽东最初花费九个月时间,九牛二虎的力气搞出来的《评/海瑞罢官》,与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并没有直接关系。而现在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毛泽东搞《评/海瑞罢官》的目的,是为发动文化大革命作准备。这种看法显然是把历史简单化和戏剧化了。

  胡乔木和彭真鉴于他们的身份和利害关系,不便向我们透露更多的细节。但通过历史事件的推理考证,我们还是能分析出毛泽东搞《评/海瑞罢官》的最初想法和最初的战略部署。这里我们先说一下结论,之后再慢慢分析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这个结论是:毛泽东最初打倒刘少奇的想法,是在原计划于1966年召开的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党内斗争的形式,撤销刘少奇以及刘少奇派重要人物的职权,毛泽东重新回到党中央一线领导岗位。由于彭真和刘少奇的抵制,使毛泽东无法再使用党内斗争的形式。这样毛泽东就不得不修改原来的计划,把原计划的党内斗争,扩大化为一场全民斗争,这就是文化大革命。

  中共在1956年召开“八大”之后,原先预订在五年后的1961年召开“九大”,但是因为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所以“九大”就延迟到十年后的1966年召开。从历史的过去到现在的今天,中共每次代表大会,都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所以这次本应该在1966年召开“九大”上,中共“三巨头”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都要面临权力的再分配。

  假如毛泽东没有发动文革,中共1966年在“稳定团结”的氛围下召开“九大”,会有什么权力再分配的结果呢?当时一般的预测都是:最大的输家肯定是毛泽东,最大的赢家肯定是刘少奇,周恩来大概能保持不赢不输。毛泽东将不得不让出“党主席”的宝座给刘少奇,在“名誉主席”的光荣名誉之下,退出政界,安享天年。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这对于毛泽东来说,也不是一个坏的选择。列宁之所以比斯大林名声好,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列宁去世早。如果列宁再多活二十年,就要多犯二十年的错误,到那时列宁的名声,说不定还不如斯大林呢。【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1)》*****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1)/ 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2)

  

  【接前】如果1966年毛泽东真的退出政界,不再干事情了,当然也就不再会犯错误了,更不用担心会有人骂他。那样的话,毛泽东将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成为名垂青史的“功成身退”伟人,成为只有功绩,没有错误的完人,被后人供在庙里,永世享受人间烟火。

  但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既然下定决心要打倒刘少奇,就不可能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评/海瑞罢官》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已经出击了。他把这一炮打向刘少奇的时候,也同时做好了思想准备:要不然打倒刘少奇,要不然被刘少奇打倒,已经没有退休当名誉主席,“安享天年”的第三个选择了。

  前面说过,毛泽东是一个“虎气”和“猴气”兼有的人,他不会鲁莽行事,他有一个全方位的计划和部署。从大的全局战略来考虑,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上、中、下三个方案。

  上案是用党内的力量打倒刘少奇,这是最理想的;

  中案是发动一般群众,用群众的力量打倒刘少奇,这个方案要把斗争扩大到整个社会,不是很理想;

  下案是用军队的力量打倒刘少奇,就像后来粉碎“四人帮”那样,毛泽东可以派一支亲信部队去把刘少奇抓起来,关起来,一夜之间武力夺取。但这么做不但会毁了毛泽东一生的名声,而且危险也极大,稍微弄不好,稍微走漏风声,就会引发一场血流成河的内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毛泽东是不会使用下案的。

  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就是毛泽东“中案”,这是毛泽东使用“上案”不成功的结果。

  

  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本来是毛泽东“上案”中的第一步棋。毛泽东本想用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激怒吴晗,挑逗吴晗跳出来与姚文元争论。一旦两人论战起来,就会把群众的眼球吸引住。因为人们都是喜欢看吵架的,过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毛泽东本想用姚文元与吴晗的一场论战,把他与刘少奇的政见分歧,公开到下层党员,公开到人民群众。在此之前,下层党员和人民群众,完全不知道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政见分歧,他们看着毛泽东与刘少奇一起接见外国客人,两人的照片并列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还以为毛泽东与刘少奇是毫无矛盾的亲兄弟般的同志呢,完全想象不到他们两人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按照惯例,党内的矛盾都是要“捂住”的,是不能让一般群众知道的,因为担心一般群众知道了党内的矛盾,就会影响他们“对党的信心”,会影响“党的威信”。

  可是这次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捂住”他与刘少奇的矛盾,反而要把他们两人的矛盾向一般群众公开。这是又为什么呢?【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2)/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3)

  

  【接上】为了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大费心思地搞一个《评/海瑞罢官》,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国家机构做一点简单的说明。理解了中国的国家机构,对后来毛泽东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的国家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执行层,实施层。

  决策层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一切法令政策都由决策层来策划和决定。决策层的人数一般不超过十人。在古代中国,决策层的名称叫“内阁”,对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决策层的名称叫“政治局常委”。

  执行层是把决策层制定下来的法令政策,变成具体可执行的细致条文,交给下面的实施层去实施。执行层的人数一般在百人前后,古代中国执行层的名称叫“朝廷”,新中国执行层的名称叫“中央”。

  实施层是政府直接面对“人民”末端机构,古代中国实施层的名称叫“衙门”,新中国实施层的名称叫“基层干部”。基层干部的人数众多,数不胜数。

  决策层制定的法令政策,具有“自然的正确性”,执行层对上面下达的法令政策,可以对其“正确性”表示怀疑,但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却没有表决权。基层干部只有忠实地实施上面下达的法令政策,连对其“正确性”表示怀疑的资格也没有。

  中国体制的特点是:不到十人组成的“内阁”决定一切,百余人组成的“朝廷”只有质疑的权力,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千万人组成的“衙门”,连提质疑的权力都没有。如果“衙门”的小人物对“内阁”的决议表示质疑的话,那就等同于“造反”了。

  

  1960年毛泽东退居二线之后,他在“决策层”已经成为绝对少数。当时具有表决权的政治局常委有七个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林彪、陈云。其中朱德、邓小平和陈云都支持刘少奇,周恩来中立,毛泽东的支持者只有林彪一个人。

  毛泽东在下面的“执行层”中,有比较多的支持者,但要想过半数也很难。真正支持毛泽东的,是广大的基层干部,但这些人连对中央决议表示“质疑”的资格也没有,想支持毛泽东也没有资格。

  因此,中国的体制特点就是:一旦你在决策层成为少数,那一切就完了。不管你再有广大的基层干部支持,不管你再有广大的人民基础,这些都是没用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3)/ 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4)

  

  【接前】在这样的体制下,毛泽东一旦在“决策层”的政治局常委中间成为少数,那就什么都完了。毛泽东要想咸鱼翻身,似乎只有“政变”和“造反”的非法手段了。事实上,毛泽东后来正是用“造反”的手段,让下层造上层的反,打破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权力垄断,才实现了打倒刘少奇。

  

  不过,毛泽东也还有一个用合法手段“翻身”的机会,那就是通过“全党代表大会”来夺权。

  尽管中国的体制是决策层大权独裁,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在“全党代表大会”期间。根据中共党章,“全党代表大会”期间,选举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时候,每个参加大会的党员代表,都有平等的投票表决权,不管你是政治局委员,还是普通的党员代表,都是一人一票。

  在参加“全党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中,绝大部分都是基层干部。如果在“党代会”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出现政见分歧,基层干部们毫无疑问地会站到毛泽东一边。毕竟“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这些基层干部就是凭着朴素的感情,也会拥护毛泽东,反对刘少奇。

  这样,毛泽东打倒刘少奇的唯一合法机会,就是在即将于1966年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一个罢免刘少奇的决议案,然后通过广大普通党员的压倒性选票,通过罢免刘少奇的决议,合法地打倒刘少奇。

  毛泽东通过“党代会”合法打倒刘少奇的想法,还有一个来自苏联的前例。1957年6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遇到一次试图罢免他的政变,他最后通过“党代会”的合法斗争方式,打倒他的政敌,树立起他在苏联的绝对领导地位。下面就简要介绍这次未遂政变的情况。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中国非常类似,只是名称不同。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苏联叫“总书记”;中国的“国务院总理”,苏联叫“部长会议主席”;中国的“国家主席”,苏联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们这里用中国的官名来说苏联的事情。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两大势力:以党中央主席赫鲁晓夫为首的一派,和以国务院总理马林科夫为首的一派。一般认为赫鲁晓夫派是“改革派”,马林科夫派为“保守派”。1955年,赫鲁晓夫派占据了上风,马林科夫被迫辞去总理职务,降为国务院副总理,但仍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由赫鲁晓夫派的布尔加宁接任。

  当时苏联的决策层“政治局”,由11人组成。其中赫鲁晓夫派为6人,马林科夫派为5人,赫鲁晓夫派略占上风。但后来赫鲁晓夫派的国务院总理布尔加宁,和国家主席伏罗希洛夫突然倒戈,转向马林科夫派,这样在政治局中,马林科夫派占了7人,而赫鲁晓夫派只有4人,赫鲁晓夫在政治局沦为少数派,危机四伏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4)/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5)

  

  【接前】果然,1957年6月18日的苏共政治局会议上,马林科夫忽然发难,提出解除赫鲁晓夫“党主席”职务的决议案。尽管赫鲁晓夫强烈抗议,但政治局仍以“七比四”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这个决议。这时候赫鲁晓夫似乎已经完了,但他还要做最后的抗争,他提出:“党主席是由中央委员会,而不是由政治局选举的,因此政治局无权解除党主席的职务,此事必需通过中央全会讨论决定。”

  于是赫鲁晓夫建议召开“中央全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中央委员都是支持赫鲁晓夫的。但赫鲁晓夫的建议被马林科夫派控制的政治局拒绝。

  此时苏联军队也是支持赫鲁晓夫的,国防部长朱可夫派出飞机,马上把全国各地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接到莫斯科。中央委员们纷纷向政治局致电或写信,强烈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讨论赫鲁晓夫的党主席问题,但仍遭到马林科夫派控制的政治局的拒绝。

  于是,支持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们,堵在政治局会议室的门前,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仍然遭到政治局的拒绝。最后中央委员们采用了半暴力的手段,众人强行闯入政治局的会议室,与政治局委员争吵和对骂起来。闯入政治局会议室的中央委员越来越多,当百余人的中央委员闯进来后,马林科夫等人看到事态不好,再不让步就要闹出流血事件了,于是他们被迫让步,同意召开“中央全会”。

  6月22日,苏共召开临时中央全会。因为绝大部分中央委员都是支持赫鲁晓夫的,一旦召开中央全会,马林科夫派肯定就完蛋了。这次苏共中央全会共进行8天,马林科夫派的人全部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被逐出决策层。最后,赫鲁晓夫靠着大多数低层党员的支持,居然反败为胜,彻底击败了马林科夫派,把马林科夫等人打成反党分子。国务院总理布尔加宁被撤职后,赫鲁晓夫自己兼任国务院总理,形成赫鲁晓夫一个独揽党政大权的局面。

  赫鲁晓夫这次依靠“党代会”夺权的实例,成为了毛泽东在“党代会”夺刘少奇权的非常好的榜样。于是,毛泽东制定了一个在“第九次党代会”上合法夺权的计划,而《评/海瑞罢官》就是这个合法夺权计划的第一步棋。【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5)/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6)

  

  【接前】1957年赫鲁晓夫通过“党代会”合法夺权的情况,与毛泽东现在的处境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个相似之处是:在决策层不占多数。在苏共11位政治局委员中,支持赫鲁晓夫的只有4位;在中共7位政治局常委中,支持毛泽东的只有2位。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排名第二位的国家主席是反对派,第三位的国务院总理是中间派。当时苏联国家主席伏罗希洛夫反对赫鲁晓夫,国务院总理布尔加宁持中间态度,只是在最后一刻倒向反赫鲁晓夫;现在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反对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立态度,在最后一刻也有可能倒向反毛泽东。

  第三个相似之处是:在一般党员干部和人民中,有压倒性的支持率。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得到一般中央委员和广大基层党员的强烈支持,而毛泽东在基层干部和一般人民中的威信和支持率,又比赫鲁晓夫更高。

  第四个相似之处是:有军队的支持。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完全支持赫鲁晓夫,出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反攻;现在的中国国防部长林彪也完全支持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林彪也会动用军队,坚决支持毛泽东反攻的。

  从综合情况来看,毛泽东比赫鲁晓夫更有优势,既然赫鲁晓夫能成功,毛泽东就更应该成功了。所以毛泽东制定了通过“九大”合法夺权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关键,是发动基层党员起来支持毛泽东。要发动基层党员的第一步,就是要制造舆论。而制造舆论的核心,就是营造自己的“正当性”,以及给对手涂上“非正当”的色彩。

  现在毛泽东要向基层干部和一般民众宣传这样一个概念:你们为什么要拥护我?因为我毛泽东是代表你们这些广大工人农民利益的;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刘少奇?是因为他刘少奇是代表少数资本家和官僚阶层利益的。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了让你们继续“昂首挺胸”做国家的主人翁;而刘少奇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那是要复辟旧社会,让你们重新去给别人“当牛做马”。

  当然单有这么一个概念还不够,还得有证据证明,刘少奇的确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证据就是刘少奇在农村搞“三自一包”。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少奇搞“三自一包”的时候,也是打着“毛主席党中央”的旗号,当时的一般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中央上层的事,大家以为“三自一包”是中央下来的文件,那应该就是毛泽东的主张了,根本想不到毛泽东居然是反对“三自一包”的。

  因此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撇清自己与“三自一包”的关系。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中,非常牵强附会地把戏剧中海瑞“退田”与“三自一包”联系到一起,有人批评姚文元这么做是“扣帽子、打棍子”的文痞行为。其实姚文元这么写的目的,是为了给毛泽东树立一个反“三自一包”的形象。如果姚文元不给吴晗扣上这个帽子,这场戏是开不了场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6)》*****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6)/ 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7)

  

  【接前】现在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曾经在党中央高层会议上,多次批评过“单干风”和“三自一包”。但在当时,通过刘少奇掌管的宣传机构过滤器后,毛泽东的声音完全被过滤掉了,当时的一般人民大众看到的都是“党中央一致同意”的消息,根本不知道毛泽东曾经反对过“三自一包”,更不知道毛泽东与刘少奇居然有矛盾。所以这次毛泽东要捅破“党中央”的神秘面纱,把他与刘少奇本来只局限于中央高层的争论,公开告诉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但是,党的宣传机器已经被刘少奇控制,毛泽东要想通过党的机构,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毛泽东不得不另辟蹊径,搞一个“自下而上”的办法来宣扬自己的主张。这次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海瑞罢官》,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办法。

  姚文元在《评/海瑞罢官》中这样说:“1961年,牛鬼蛇神们刮过一阵‘单干风’、‘翻案风’,他们鼓吹什么‘单干’的优越性,要求恢复个体经济,要求‘退田’,就是要拆掉人民公社的台,恢复地主富农的罪恶统治。”

  在这以前的中国报刊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有牛鬼蛇神刮过‘单干风’和‘翻案风’”,一般民众是第一次从姚文元的文章中得知这个事实。人们看了之后自然会猜想:文章中说的“牛鬼蛇神”,具体是指谁呢?但不管这个“牛鬼蛇神”是谁,他肯定是一个中央级的大人物,因为只有大人物才有可能刮起什么“风”来。姚文元的文章这样间接地把党中央的矛盾分歧,巧妙地暴露给了一般民众。

  毛泽东抛出这篇《评/海瑞罢官》,本想挑起一场姚文元与吴晗的公开大辩论,在这场公开辩论中,把他与刘少奇的矛盾公开出来。毛泽东相信,一旦大辩论展开,吴晗肯定辩不过姚文元。因为毛泽东一贯认为,小人物最终总会战胜大人物,毛泽东本人就是小人物战胜大人物的典范。这次吴晗代表刘少奇,姚文元代表毛泽东,姚文元的胜利就是毛泽东的胜利。

  毛泽东本来想,吴晗是个有身份的人,是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人物,他这种人在遭到姚文元这样的小人物,指名道姓骂上门的情况下,应该是忍不住这口窝囊气,要跳出与姚文元辩论一番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次吴晗偏偏忍住了窝囊气,闭门不出来与姚文元辩论。毛泽东猜不出是吴晗自己主动不辩论,还是得到高人指点之后不辩论,但不管怎么说,吴晗不辩论就让毛泽东精心制定的计划,全部泡汤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7)》*****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7)/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8)

  

  【接前】11月17日,毛泽东来到上海,不过他并没有召见在上海的张春桥与姚文元。毛泽东知道,此时他还不能直接出面参与这件事,他还要等事态的发展。当然毛泽东还是要安抚张春桥与姚文元,他对江青说:“你告诉张春桥、姚文元,让他们不要害怕。”

  其实这时候的张春桥与姚文元,还真有一些害怕了,毛泽东传来让他们“不要害怕”的安抚,如同雪中送炭,让两个人吃了一粒定心丸。

  到11月17日,仍然不见任何报纸转载这篇文章,再这样下去的话,毛泽东这篇文章就要被彭真的“黑手”捂下去,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毛泽东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就让彭真得逞,毛泽东想了一个新办法,让上海先出单行本,向全国征订。

  可是彭真控制的北京,单行本也不订,这样毛泽东的这个计策又泡汤了。此刻毛泽东终于明白,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斗不过刘少奇了,他必须请同盟军来帮忙,这个同盟军就是周恩来。

  

  这次毛泽东来上海,明显感到上海气氛与过去不一样了。这是因为1965年4月9日,毛泽东最信任的人之一,上海第一书记柯庆施逝世了。柯庆施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华东局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他的逝世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中央为柯庆施组成了最高规格治丧委员会,主任是刘少奇,委员第一个就是毛泽东。这是中共第三次组成这么高规格的治丧委员会,第一次是1950年10月任弼时去世,第二次是1963年12月罗荣桓去世。

  柯庆施逝世后,陈丕显接任上海第一书记。陈丕显对毛泽东的忠诚度,就比柯庆施差多了。本来江青安排张春桥和姚文元秘密写《评/海瑞罢官》,有柯庆施帮助“掩护”。柯庆施死后,这件事就比较麻烦了。陈丕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柯庆施死后,江青与上海市委的联系就断了线。张春桥、姚文元也不好越过我,天天躲在密室写文章,而江青又少不了张春桥、姚文元。不得已,江青主动找我,要求继续借用张春桥、姚文元。”

  这时批《海瑞罢官》的事情,也不能再瞒着陈丕显了,江青向陈丕显亮出了底牌。陈丕显在回忆录中写道:“江青说,柯庆施对此事很支持,希望我也能支持她,并要我对何人都保密,特别是不能让北京市委人知道。江青告诉我,毛主席看过这篇文章,已经同意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8)》*****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8)/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19)

  

  【接前】陈丕显听到江青这么说,马上明白自己陷入两位领导人斗争的漩涡之中了。陈丕显回忆说:“我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江青一再交代我批《海瑞罢官》的事要保密,特别不能让北京市委知道,但我总感到这不正常。由上海方面直接批北京市的一个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却不向北京市委打招呼,这不仅会影响到两市关系,也不符合组织原则。”

  陈丕显出于他的地位和党的纪律,很多事情不能讲得太明白。陈丕显所说的“我感到这不正常”,显然是毛泽东要瞒着北京刘少奇的“党中央”,陈丕显婉言地批评毛泽东这么做“不符合组织原则”,可见他心里已经不想跟毛泽东了。

  和大多数高官一样,这时候陈丕显也看好刘少奇股,不想要毛泽东股了。但是江青跟他交了毛泽东的底,等于是“逼”陈丕显买毛泽东的股,这就让陈丕显就伤脑筋了。如果他帮毛泽东瞒着刘少奇,那就要得罪刘少奇了,对于想买刘少奇股的陈丕显来说,这是他非常不愿意做的事。

  1965年9月,陈丕显和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到北京参加毛泽东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临行前,张春桥把《评/海瑞罢官》稿子的交给陈丕显,请他到北京转交给江青。张春桥是陈丕显的部下,他并没有资格让陈丕显替自己办事,显然是北京的江青发话,让陈丕显“顺便”把稿子带给她的。

  江青这一手颇为厉害,有点逼陈丕显“入伙”的味道。因为一旦陈丕显与这件事有牵连的消息传出去,刘少奇就不会信任陈丕显了,陈丕显再想投靠刘少奇也不行了。

  这时候陈丕显感到,这件事不能在“拖”下去了,再拖下去的话,他就要被拖上毛泽东的战车了。陈丕显到北京,把稿子交给江青后,与魏文伯悄悄商议。陈丕显回忆说:“我把自己的顾虑悄悄地告诉了魏文伯,他也认为此事不妥,应该向中央领导报告。我们议论了一番,觉得最好找个机会向周总理或陈老总汇报此事。”

  江青明确对陈丕显说过,要求他在这件事上“对何人都保密”,可是陈丕显此时却要把这件事向周恩来汇报,显然是“背叛”江青,更是“背叛”毛泽东的行为。不过陈丕显准备把这件事向周恩来报告,还是很“艺术”的。如果陈丕显直接向刘少奇“密报”,就要彻底激怒毛泽东,这也是陈丕显所不愿看到的。而向第三者的周恩来报告,再由周恩来去转告刘少奇,就不会那么激怒毛泽东了。

  前面我们说过,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突然问彭真说:“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彭真回答说: “吴晗有些问题当然可以批判。”【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9)》*****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19)/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0)

  

  【接前】听到这里,参加这次会议的陈丕显和魏文伯对视一下,心照不宣。陈丕显回忆录中写道:“我想,主席问彭真同志‘吴晗可不可以批判’,有两层意思。一是征求一下意见,二是打个招呼。会后,魏文伯对我说:‘阿丕,这下不用担心了,主席都问过彭真了,我看咱们也不用再找总理和陈老总汇报了。’”

  陈丕显本来是准备向周恩来汇报的,可是毛泽东和彭真的对话,让陈丕显误以为彭真已经同意批吴晗了。既然刘少奇的铁杆彭真同意批吴晗,那么刘少奇肯定也同意了,这样陈丕显就没有必要再去汇报毛泽东准备悄悄批吴晗的事情了。

  历史有时候往往被一个偶然事件所改变。毛泽东也没想到他跟彭真说批吴晗的话,意外地阻止了陈丕显去“告密”。如果毛泽东没有对彭真说批吴晗,陈丕显就要去周恩来那里汇报了。而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也不会完全瞒着刘少奇,也应该向刘少奇透露一些消息。这样的话,刘少奇在毛泽东抛出《评/海瑞罢官》两个月前就知道这件事,就会提前有所准备,这样历史的进程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965年11月8日,也就是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登报的两天前,上海市委书记处开会讨论姚文元的文章。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上海第一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文教书记张春桥,作者姚文元等人。陈丕显和曹荻秋都不太希望发表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并说如果发表,也要先向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打个招呼。但张春桥坚持说,不跟北京打招呼是毛泽东的意思,最后陈丕显和曹荻秋勉强同意发表。曹荻秋后来说:“上海市委那时非常为难,考虑过同北京的关系,事实上是同彭真的关系问题。不打招呼,怕彭真被动;打了招呼,主席不同意,又怎么办?书记处反反复复讨论过好几次。”

  由此可见,当时上海市委并不站在毛泽东一边。上海市长曹荻秋的话,明确告诉我们:他们在明明知道毛泽东不同意跟北京招呼的情况下,还要反反复复讨论几次“要不要跟北京打招呼”的问题,明显表现出他们已经不重视毛泽东的权威了。

  

  上海市委对毛泽东态度的变化,毛泽东当然察觉得出来,让毛泽东心中不快。11月19日,毛泽东在上海住了两天就离开,到杭州去了。到了杭州,毛泽东虽说心情好些,但这种“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11月22日,毛泽东再次返回上海,直接找陈丕显谈话,跟陈丕显挑明说:姚文元的文章是他授意写的,现在北京拒不转载这篇文章,他非常不满。毛泽东让陈丕显管辖下的华东局的报纸,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0)》*****

  

家园 5.8田家英之死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1)/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6)

  

  【接前】在安抚大家一番之后,彭真又讲今后的对策,说:“现在我们要强调‘放’,全面地‘放’,索性让大家把心里话都讲出来,讲透讲够,然后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认识。在‘放’的同时,把各种问题都“放”出来,扯得越宽越好。”

  彭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不再用“捂”的方法,而是改用“放”的方法,这显然是刘少奇的“浑水摸鱼”之计。彭真又说:“报纸要登两方面的意见,赞成吴晗和赞成姚文元的意见都要登,这样才好讨论。要采取‘放’的方针,要组织一些有名人士写文章,争论的题目要多,这样参加讨论的人就多,象看大世界一样,混战一场。毛泽东思想也不能完全教会人民,只教会一半,至少那一半要反面教员才能把他们教好。”

  最后彭真又傲气地说:“我们党从来反对盲从性,毛主席就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们一定要听他的话。在党内,真理在谁手里就得听谁的。”

  

  经过彭真的“定心打气”之后,彭真的部下们立即投入战斗,代表北京的刘少奇司令部,与上海的毛泽东司令部展开一场大论战。这次彭真组织班子写文章,不是写“保”吴晗的文章,不是反对姚文元批吴晗,而是支持姚文元批吴晗。但是他们批吴晗的调子,却与姚文元完全不一样。

  姚文元是从政治上批吴晗,而彭真是从学术上批吴晗,他们试图把对吴晗的政治批判,转化为学术批判,然后把学术批判转化为学术讨论,再把学术讨论转化为思想问题的讨论,来一个“逐步降级”,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965年12月12日,邓拓亲自出马,化名“向阳生”,在《北京日报》发表批判吴晗的文章《从〈海瑞罢官〉谈到“道德继承论”》。 邓拓从“道德”的角度,对吴晗进行批判,指责吴晗继承了封建主义的旧道德,为封建主义唱赞歌。邓拓的批判文章,完全回避了吴晗《海瑞罢官》为彭德怀喊冤叫屈的问题,这是把大事化小。

  196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主持写的署名“方求”的文章《〈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周扬又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批判吴晗,批评吴晗代表了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思潮,应该对这种思潮进行批判。周扬的批判文章,也回避了吴晗《海瑞罢官》为彭德怀喊冤叫屈的问题。【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2)/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7)

  

  【接前】1966年1月8日,北京市宣传部长李琪,化名“李东石”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批判吴晗的文章《评吴晗同志的历史观》。李琪再次从“历史观”的角度批判吴晗,批评吴晗的历史观没有改造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李琪的批判文章,同样回避了吴晗《海瑞罢官》为彭德怀喊冤叫屈的问题。

  这样一场批判吴晗的“学术讨论”就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些与内幕全无关系的群众,一些爱发表议论的人,爱凑热闹的人,也加入了这场讨论。当时这些人并不知道,这场讨论的后台是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个巨人,如果知道了他们也就不敢来讨论了。一些人出于正义感,认为姚文元给吴晗扣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过于牵强,于是写文章替吴晗辩护。比如后来写《出身论》而著名的文革青年遇罗克,就在这个时候,在报纸上发表过支持吴晗的文章。

  这些支持吴晗的文章,当然是彭真求之不得的,马上让报纸刊登。结果报纸上发表的支持吴晗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来自“不明真相”的群众,而真正吴晗的“自己人”,反而都在批吴晗,所谓“小骂大帮忙”。

  1965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吴晗本人的检讨《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吴晗在文中承认自己的错误,说:“通过批判和讨论,特别是最近‘向阳生同志’的批评,使我认识了错误,改正了自己的观点。”吴晗承认的错误,只是“道德观”、“历史观”和“思想认识”上的学术观点错误和思想认识错误,丝毫没有承认姚文元提出来的“退田”和“罢官”的政治动机。

  

  刘少奇这次使出“浑水摸鱼”,又让毛泽东一筹莫展,眼看斗争的大方向,就要被刘少奇偏移到“学术讨论”上去了,让毛泽东对吴晗进行政治批判的计划落空。于是毛泽东不得不亲自出马,亲口挑明说:“吴晗的《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

  毛泽东否定那些从“道德观”、“历史观”和“思想认识”来批吴晗的“小骂大帮忙”,明确指出要批吴晗的政治动机,而不是批吴晗的学术观点错误或者思想认识错误。毛泽东要把刘少奇搅混的水,重新弄清起来。【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3)/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8)

  

  【接前】前面说过,1965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上海与周恩来私下交谈之后,就离开上海去杭州了。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策划了打倒罗瑞卿的具体步骤。12月5日毛泽东再次返回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揭发罗瑞卿的问题,正式批判罗瑞卿。12月16日,批判罗瑞卿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毛泽东又离开上海,再次前往杭州。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召见五位“秀才”谈话,讨论哲学问题。

  与刘少奇和周恩来相比,毛泽东不是一个“务实型”的领导人。刘少奇和周恩来找人谈话,从来都是谈具体的“工作”,绝不会谈什么虚无缥缈的“哲学问题”。可是毛泽东不一样,他谈工作时,经常会冒出一大段哲学问题,常常让那些不懂哲学的务实干部,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措。这些干部听完毛泽东的讲话后,常常要悄悄向毛泽东的秘书请教:“刚才主席说的是什么意思?”

  尽管毛泽东没能成为著名哲学家,但毛泽东对哲学的“热情”,却不亚于任何哲学家。试想,一个人到了毛泽东的地位,什么都有了,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玩怎么玩,可是毛泽东偏偏要去谈那个最枯燥无味的“哲学”,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毛泽东这是装模作样,故意“附庸风雅”。

  毛泽东找人谈哲学,真的是装模作样和附庸风雅吗?艾思奇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艾思奇是中共最早期的哲学家,写了颇有影响的《大众哲学》等书。艾思奇1935年入党,1937年到延安。艾思奇到延安后,毛泽东经常找他谈哲学问题。当时毛泽东还不是中共第一把手,在党内的地位也还不是那么高,可是毛泽东对“哲学”的热情,却是其他中共领导人没有的。

  艾思奇保留着1937年底,毛泽东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思奇同志: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最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

  艾思奇比毛泽东小17岁,算是毛泽东的小字辈,可是毛泽东屈尊亲自去看这位年轻的哲学家,跟他探讨哲学问题,可见毛泽东喜欢哲学,喜欢跟人谈哲学问题,不是装出来的“附庸风雅”,而是在艰苦紧张的战争岁月就是如此。【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4)/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9)

  

  【接前】这天毛泽东招来的五位“秀才”是:陈伯达、艾思奇、胡绳、关锋和田家英,都是中共著名的“笔杆子”。陈伯达我们以前已经介绍过,艾思奇上面介绍过,胡绳也是中共老资格的“秀才”,1938年入党,圈子里的人称他为“胡大师”。

  关锋同样也算是中共老资格的“秀才”,1933 年,14 岁的关锋就加了中国共产党。虽说关锋只上过中学,并未上过大学,但关峰写文章的理论水平,却不亚于大学教授。关锋的飞黄腾达,是因为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向》,被毛泽东一眼看中,经常招他来谈哲学问题。后来关锋在文革中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

  田家英从1948年就开始当毛泽东的秘书,是毛泽东身边任职最久的秘书之一,也是毛泽东最信任的秘书之一。田家英的古诗词功底非常好,经常跟毛泽东讨论诗词问题,成为毛泽东身边的“诗友”。

  

  毛泽东这天招五个秀才来,本来是准备谈写《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序言。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亲自要为《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写一个序言。毛泽东召集这五个秀才来,就是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把这个序言写好。

  这天毛泽东一见面就说:“昨夜睡得很好,今天可以多谈一些。”

  这天几乎是毛泽东一个人在谈,别人很少说话。毛泽东不只是谈写《共产党宣言》序言的问题,还海阔天空地谈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在谈哲学问题的时候,谈到邵友勋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毛泽东批评说:“什么充足理由律?我看没有什么充足理由律。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由,哪一个阶级有充足的理由?无产阶级也没有充足的理由。”

  谈到历史问题时,毛泽东说:“研究一下近代史,就可以看出,哪有什么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让步政策’,只有革命势力对反动派的让步,反动派总是反攻倒算的。历史上每出现一个新的王朝,因为人民太艰苦,实在没东西可拿,只好采取‘轻徭薄赋’让步一下。”

  之后又谈到教育方面的问题,毛泽东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5)/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0)

  

  【接前】毛泽东继续说:“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文科的哲学、文学、历史,难道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非要在大洋楼里教吗?文科不改造不行,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一些知识分子,什么吴晗啦,翦伯赞啦,越来越不行了。”

  毛泽东海阔天空地说了很多之后,把话题转回到关键的事情上,说:“戚本禹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也很好,对戏剧界、历史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对《海瑞罢官》的问题表态,明确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而不是什么道德问题、历史观问题或思想认识问题,这是毛泽东间接地向刘少奇的“浑水摸鱼”宣战。

  毛泽东知道,他今天的谈话,也算是一个小型会议,中央的《内参》,马上会刊登他这次谈话的内容。这样全体高层干部马上就会知道毛泽东对《海瑞罢官》的态度,大家就会明白刘少奇是要想把毛泽东批《海瑞罢官》这场运动的水搅浑。

  此时批《海瑞罢官》的水,已经被刘少奇搅得很浑了。有人提出连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应该批判,因为郭沫若在1961年游海南时,曾拜谒了海瑞墓,还写了两首赞美海瑞的诗。这让郭沫若十分紧张,甚至向上级党委写了辞职信,生怕这场批判波及到他的头上。

  向全党高层公开这次谈话记录,本来是毛泽东一个很好的计划,可是让毛泽东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1966年1月9日,内参上发表的《毛主席1965年12月21日同陈伯达等同志的谈话纪要》中,却没有了毛泽东说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 罢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毛泽东震怒了,马上调查:“那一段话,是谁删的?”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删掉毛泽东这段话的,居然是毛泽东最为信任的秘书田家英,后来田家英背上“篡改毛主席指示”的罪名,自杀而死。田家英为什么要删掉毛泽东最重要的几句话,“篡改毛主席指示”呢?这是文革期间一个非常蹊跷的案子,我们将在下面进行一下分析。【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6)》*****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6)/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1)

  

  【接前】田家英1922年生,比毛泽东小29岁,比毛泽东的另一位政治秘书陈伯达,也小18岁。田家英13岁时,就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文章,被称为“神童”。1937年,15岁的田家英去了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6岁的田家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按现在的标准来看,那时的人真是成熟太早了,有一批“红小鬼”,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当然还有年龄更小的,8、9岁参加革命的也大有人在,被官方认定参加革命最早的,居然在7岁时就参加革命了。

  田家英入党后到中宣部工作,屡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43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侯方域说起》一文,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当毛泽东知道这位文史功底深厚、笔锋老辣的作者,居然只有21岁的时候,更对田家英刮目相看了。1948年,26岁的田家英正式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对自己身边人的忠诚度,是很在意的。一旦让毛泽东感到有一点怀疑,就会换人,所以毛泽东的秘书前后换了不少人。而田家英从1948年开始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当秘书,可见毛泽东对田家英的信任程度。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这么长时间,除了毛泽东的信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与毛泽东有相同的爱好。毛泽东喜欢书法,田家英也喜欢书法,闲暇时常跟毛泽东评论古人书法;毛泽东喜欢诗词,田家英也喜欢诗词,两人常常一起谈论诗词,成为忘年交的诗友。著名诗人柳亚子也称赞田家英说:“田家英谈政治与旧诗,所见到颇深刻,意者受毛主席的影响欤?”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与“五秀才”谈话后,关锋等人整理出文稿,最后由田家英审定,田家英看后,删去了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那段话。有人提醒田家英说:“主席的谈话,恐怕不便于删。”田家英却回答说:“那几句话是谈文艺问题的,与整个谈话关系不大,所以我把它删去了。”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疑问:田家英是出于什么一种动机,要自作主张地删掉毛泽东关键的一句话呢?

  

  关于田家英删毛泽东讲话的动机,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田家英为了保护吴晗和彭德怀”,这种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田家英与吴晗和彭德怀都没有太多的私人交情,不可能冒着自己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去保护这两个人。

  第二种说法是“田家英讨厌姚文元的文章”,这种说法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田家英也许真的讨厌姚文元的文章,但他与姚文元也没有深仇大恨,犯不着因为自己的一点“讨厌”,就去冒巨大风险删掉毛泽东的讲话。【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7)》*****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7)/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2)

【接前】第三种说法是“田家英不满毛泽东的做法”,这种说法同样不能让人信服。田家英如果不满毛泽东的做法,完全可以给毛泽东当面提意见或书面提意见。给毛泽东提意见,当然会得罪毛泽东,然而私自删掉毛泽东的讲话,岂不是更得罪毛泽东?田家英既然有删毛泽东讲话的胆量,怎么会没有给毛泽东提意见的勇气?而且当面提意见的罪过,明显要小于背后删讲话的罪过。

以上这些说法,都不能让人信服。我们认为,田家英删掉毛泽东讲话的动机,正是为了保卫毛泽东。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更能看清毛泽东周围的形势,他很清楚时局对毛泽东相当不利,他担心毛泽东发起打倒刘少奇的斗争,弄不好会反过来打倒毛泽东自己。事实上,从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开始,毛泽东就被刘少奇逼得步步后退,虽然毛泽东也发起过一些反击,都被刘少奇的“浑水摸鱼”化为乌有。到了1964年底,刘少奇更是发展到在中央会议上当面顶撞毛泽东,让毛泽东在面子上都下不了台。

因此田家英担心,这次毛泽东用《海瑞罢官》向刘少奇发起的攻击,又会败下来,所以田家英删去毛泽东对《海瑞罢官》的关键讲话,是想对毛泽东进行最后的挽救。

在此之前的批《海瑞罢官》,毛泽东都处在幕后,在前面出头的是江青。在这个阶段,毛泽东还有一个退路,就是万一形势不妙,可以把责任推到江青身上。江青也说过:“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

如果在内部公开发行的《谈话纪要》上,登载了毛泽东亲口批《海瑞罢官》的消息,那就是向全体中央高层公开宣布,这件事是毛泽东亲自支持的,那么那时候毛泽东再想“体面地”退下来,就不可能了。所以田家英删掉《谈话纪要》中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这段话,就等于给毛泽东留下一条“体面地退下来”的路。

田家英认为,毛泽东讲《海瑞罢官》的那些话,可能是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气话”,等毛泽东平静下来,他自己也可能后悔。既然田家英认为毛泽东的这段话是“气话”,那么为了保护毛泽东,就应该删掉这些“气话”。所以田家英删掉毛泽东这段话,是用心良苦的,他也希望毛泽东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可是毛泽东并没有领田家英的情,而是大怒。毛泽东或许也想到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却捅伤了毛泽东的自尊心。毛泽东看来,田家英太小看自己了,认为自己斗不过刘少奇,所以才要来“保护”自己。这就像有些自尊心强的老人,你在公交车上给他让座,他反而生气,因为他觉得你把他看得太老弱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8)》*****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8)/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3)

  

  【接前】1966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种会议田家英都被叫去列席的,可是这次毛泽东没有叫田家英,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毛泽东不再信任他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尖锐批评了《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也捎带批评了田家英,他说:“我看你吴冷西是半个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但对没有希望的人,如田家英,我连批评都不批评。”

  毛泽东批评田家英的话,传到田家英的耳朵之后,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田家英一片苦心想要保护毛泽东,却被毛泽东说成是“没有希望的人”,这让田家英感到全身心的崩溃。一个人最难过的,不是来自敌人的迫害,而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自己的一片好心,一片苦心,却被亲人误解成坏心,那是最最难过的。

  毛泽东是田家英爱戴和仰慕的领袖,又跟毛泽东长达18年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田家英已经把毛泽东看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田家英自幼丧父,毛泽东几乎成了他心目中的父亲。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误解自己,这是很多人选择自杀的原因。田家英的自杀,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1966年5月22日,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代表中央找田家英谈话,说:“中央认为你的错误是严重的,不适宜担任现在的工作了。中央要你马上把有关毛主席的手稿、文件清理一下,全部交出来。”

  安子文是宣布对田家英的撤职,这让田家英完全绝望了。当晚,田家英悬梁自尽。一些港台刊物说,田家英死于他杀,甚至在死前还与卫士发生枪战,都是无稽之谈的传闻。

  

  据说,毛泽东在去世前一年,想起田家英这位跟随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说:“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或许此时毛泽东终于理解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但一切已经太晚了。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田家英是被“四人帮”迫害死的,这种说法没有道理。田家英并没有受到谁的迫害,也没有人冤枉田家英,他自己的确做了一件违反纪律的事。秘书的职责是为领导人服务,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秘书删改领导人的讲话,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巨大错误,对于当了18年秘书的田家英来说,他怎么能不明白秘书的职业道德呢。

  也许是田家英太“爱”毛泽东了,拼着自己犯错误,也要保护毛泽东,最后却被毛泽东误解,所以他选择了死。田家英的悲剧,或许可以算作“另类爱的故事”吧。

  田家英自杀时还不到知天命之年,仅44岁。如果田家英没有自杀的话,他活到今天也才91岁,他可以写一些《回忆录》,给我们提供研究毛泽东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毛泽东。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从这个角度来讲,田家英的故事就是悲剧中的悲剧了。【待续】

通宝推:光头佬,
家园 推荐个好的?
家园 咎由自取

毛主席看人会看错?毛主席住所的窃听器都是田家英装的。

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家园 全文转贴就免了吧, 西西河不缺这些东西
家园 真有兴趣, 从香港买各种各样的回忆录

真有兴趣, 从香港买各种各样的回忆录

家园 作者自负的近乎狂妄了。

一上来就罗列了三条,将之前的所有著作全批判了一遍。这种通过踩别人来抬高自己的做法非常倒人胃口,就好像做成屎粑粑状的食品,不管有多少人好这口,我都难以入口。

家园 那些就比这个好?

说说你推崇他们贬低这个的理由?

家园 脉络 和 常识

脉络 和 常识

脉络 就是文革从头到尾 到底是怎么个大概过程, 这是纲.

常识 就是 机构 职位 派系 运作 等等, 没有这些, 那就是闭门造车.

你可以看到这个作者的 想像力 远大过他的知识积累.

这些不会有哪本书送到你眼前, 多看几本书, 多看一些文章, 自己积累, 没有捷径.

家园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那就这样吧,毕竟不是我的原创。不过各位大佬可以有很多选择啊,爱看看,不看干啥不行,呵呵。

家园 具体说几个书名吧

看看你的“脉络 和 常识”都是从那些香港书里积累的。

家园 你如果是认真的应该自己去找, 不是这样东问西问

你如果是认真的应该自己去找, 不是这样东问西问

家园 看了前面一小部分,有了一点想法。

发觉文革开头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刘少奇派工作组去清华附中被迫撤走之后这一段时间。这个节点很关键。就想了一下,如果处在刘少奇的位置,这个时间要怎么办,怎样解决这个局面,采取什么行动?其实如果这个节点处理好了可能历史会完全不同吧!同时也请各位想想,看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的思路。个人虽然有了一点想法,但总归抵不过群智,也许能大家集思广益真能得出更好的思路,也算是从历史中总结学习吧。

家园 给我来一份,谢谢

[email protected]

家园 挺好看

如果不转的话,能把原文链接给一下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