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 明心灵竹
唯一的用处也就是做牌坊。
但你不是你父母。太祖尊孝父母,但他并没有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也不想要父母生存的那个旧中国。
面对儒家也是这样。
儒家做为封建王朝统治意识形态必须打倒。但文字书籍可以保留研究。
另外,我个人也并不认为楚辞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诗属于儒家文化。这些更多是民间文化。尤其像《天工开物》这类科学书籍。《史记》也谈不上是儒家经典。《庄子》之类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是完全可以传承的。
把大清的家底掏空了,年轻的满族王公们还嚷嚷着要清算追赃,于是反手把大清给卖了。
真所谓,贼不打三年自招。
汉设大将军,可以独立开府,住在丞相之上,行军打仗就叫幕府。日本人为了开拓东北,专设征夷大将军,也设幕府。
顺便说一句,所谓关白,也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意思与中国一样。
所以不是曹操象幕府,他本来就可以自称幕府将军,还一度把这个称号让给了袁绍。日本那是学曹操。
《周礼》的原文上网一搜就有。什么地方说了“各级管理人员按血统亲疏,血缘远近分配各级官爵岗位。周礼,就是严格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的制度。”?
事实上周朝从一开始就没有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要不然姜太公算啥呢?人家是姜姓可不是姬姓。
而孟子口中的“义”可不是他说了算的。标准其实已经给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得到的帮助多,天下归心,那么你就是有道的,反之就是无道的。
孔孟的问题不在于其政治主张,而在于操作手段。孔子讲君臣父子是硬性要求大家一个萝卜一个坑,这虽然古板但还可以硬来。孟子要求君王“得道多助”,理想很好,目标正确,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最多就是说说小国寡民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等等。这虽然在表面上看去和法家的“耕战”类似,实际上则近于道家的放任自流。对于大国争霸有害无益。
所以后来君主提倡儒家主要是用孔子的君臣父子那一套来束缚民众。
周公时代是不存在诸子百家在列国之间跑来跑去求官做的情况的。那会完全是封建制度,你能做什么官,基本上取决于你的血统。血统越高贵,级别越大,权利越大,责任也越大。为嘛呀,打仗也是你的事。
这就是周礼的实质。
各种逾越等级的事层出不穷。所谓礼崩乐坏指的就是这个。
但礼崩乐坏也有好处,那就是被诸侯贵族垄断的知识散落到民间,孔丘这样的破落贵族也能学习周礼了。于是孔丘才能成为周礼专家,才有资格教弟子。如果没有礼崩乐坏,他孔丘一破落贵族,哪来的条件学习周礼知识?
所以说,孔丘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就是反动的,是逆潮流而动的。
至于孟轲,得道失道还不是他说了算!公知一个。
曹家不是幕府。曹家篡了。但篡和不篡不是判断是不是幕府的条件。
以前,没明白崇祯为啥无路可走。按我看,明有两都,北边保不住还有南边。两都么。朋友说,中国历史朝代有两都也很多。就此,我们展开热烈而友好的对话,然后,达成一致的看法,对方要再多看看书。
姬姓还是子姓的联盟呢。
姜太公号称“尚父”(武王的干爹),实际掌握政府运作,甚至伐商占卜不利也是他一言决之,绝对的权臣。这个可放不进血统论里。
周朝以前任用异姓为官的例子不要太多,伊尹为了要见到成汤就做了有莘氏媵臣跑去给成汤当厨子。武丁用傅说为臣子。就连周文王还当过纣王的大臣呢。
孤注一掷,最后赌一次,结果输了。
1881年他代表向外借款,第二年新疆建省,他的价值下降,就立刻开赌,那时危机就迫在眉睫。左中堂不但不能帮他,还需要他继续提供弹药。
他要不赌,又容不得他退出,只能被绞杀掉。
李鸿章最初子息艰难,虽然后来又有次子,三子,但是年龄太小。
这几个人都是少爷出身,并不如同曹操司马懿的儿子,在军中长大。连幕撩都不如,说他们根本不懂他老子,可能并不过分。
据对盛宣怀的研究发现,李鸿章一系通信时用隐语,家人代读,不解其意。
何必把中国文明绑在孔家店上。
孔子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问题的。
孔子反对战国初年那些疾风骤雨的改革,但是孔子显然是支持吴国入夏的改革的。所以孔子应该主要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上看问题的。
单纯将孔子的话拉出来看,好像是有道理的。但是将他的话放回到时代里去看,那就是没道理的了。比如说一个人稳稳当当是好的,但是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在赛跑的时候,那就是胡扯蛋了。
孔子的很多话就有这个问题。话是好话,但是用的地方不对。
为嘛呀,颜回傻啊,安贫乐道,没有非分之想,穷小子就安于做穷小子,不想着天天要翻身,既得利益者最喜欢颜回这样的人了。
秦皇汉武可望不可及,刘恒是一个相对容易奋斗的目标
至少保住了刘家江山
终其一生,恐怕都没真正享受到皇帝权力的滋味
不得不惺惺作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主父偃长期压制
也就是开国一二代能力强,无为才没灭国
嘉庆道光那样是找死
ps专门插句,蛤蛤还没死呢,有些人就迫不及待提前追封了
工农学都得罪透了,捧得越高摔得越重,还给党国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