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毛泽东时代基干工业建设布局,兼顾国防、经济的最佳区域 -- 乾道学派
毕竟只是架空讨论。现实世界从未发生过苏联入侵中国。
50年续
昆明机器厂迁上海,与上海机床厂合并,成立精密机床总公司。
昆明工具厂迁上海,与上海工具厂合并,成立量具刃具总公司。
抽调全国铁路工厂技术人员, 以四方机车厂为主,组建铁路机车总公司,以大连机车厂为主,组建铁路车辆总公司。
以抚顺机电厂为主,组建矿山机械总公司,朝鲜战争爆发后迁往太原。
在天津组建建材机械总公司,成立后第一个任务为筹建洛阳水泥厂。
忘了老蒋空袭上海了?把仅有的鸡蛋都放到KMD的炸弹投放范围内?
41年,鞍钢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
43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分布为130、84.3、49.5。
二战后被苏联拆走物资7万多吨,基本丧失生产能力。
1950年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从中南、华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时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以及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才使其恢复生产的。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
一五及二五初期投资17.59亿元。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
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
苏联的改建设计:
把原昭和制钢所各厂与北部五个私人工厂联合成一个整体钢厂,同时恢复二炼钢厂,新建二初轧厂、大型厂、无缝钢管厂、半连续热轧钢板厂、冷轧板厂和热轧薄板厂。又因为鞍钢是我国当时惟一的大型钢铁厂,要支援全国建设,因此在扩建计划中又增加了300毫米连轧小型厂、250毫米连轧线材厂、螺旋焊管厂、电焊管厂、冷拔钢材厂和车轮轮箍厂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6日,苏军到达辽宁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重要物资拆卸运走,拆卸总量达7万余吨之多。
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后来的调查报告指出,鞍钢的原有设备,完好的部分多被拆迁运送到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的钢铁工厂。一些拆迁时损坏的残次设备下落不明,估计已经被回炉或报废。
该调查报告所提供的苏军拆卸窃取鞍钢重要设备的具体状况为:
一、矿山设备:
弓长岭矿山破碎设备的70%,空气压缩机的全部,圆锥碎矿机全部,机车全部,货车车厢的60%,卡车全部;大孤山矿山年产能力700万吨的采矿设备的全部,德制休来曼电气探矿机械全部,机车全部,货车车厢全部;
二、选矿设备:
年产85万吨的选矿设备全部,球磨机全部,管磨机50%,磁力选矿机全部,烧结设备全部;
三、粒铁设备:
年产18万吨海绵铁的粒铁厂全部机械和设备;
四、炼铁设备:
鞍钢3、4、5、6、7、8号高炉的全部可拆卸部分,包括卷扬机、机器、冷却设备、装料车、平衡车、大型卷扬机、天井起重机、除尘器、铸床起重机、焦碳起重机、热风炉,全部为从德国、日本和美国进口的设备,此外还拆卸龙门吊6台,铸铁机3台;
五、炼焦设备:
鞍钢11号到18号炼焦炉的全部附属设备和机械;其他炼焦炉附属设备的45%;
六、洗煤设备:
150吨洗煤设备的70%,200吨洗煤设备的全部;
七、化工设备:
苯精炼工厂、萘工厂、硫酸厂、硫铵厂的全部设备;
八、炼钢设备:
年产75万吨的第二炼钢厂全部机械设备;年产58万吨的第一炼钢厂45%的机械设备;
九、铁合金设备:
15吨电炉1座,6吨电炉2座以及全部配套机械设备;
十、轧钢设备:
年产50万吨的第二初轧厂全套设备;20万吨的大型厂全部设备;15万吨的中板厂全部设备;10万吨的第二小型厂全部设备;4万吨的薄板厂全部设备;
十一、动力设备:
25000kW和18000kW发电机组各一套;高压锅炉6台,高压送风机8台;
十二、机床设备:
主要机床的64%;
十三、研究用机械设备:
全部科学研究用机械设备;
十四、制造和加工机械:
日本住友金属工业会社、久保田铸铁管会社的全部设备
据该调查报告汇总称,鞍钢地区各厂损失均在二分之一以上,其中选矿、炼钢、轧钢则在七成以上。由于大量机械设备被苏军盗拆运走,企业动力设备完全停转,鞍钢生产作业完全瘫痪。在轧钢方面,仅有鞍山钢材会社的中型厂、大谷重工业会社的中厚板工厂的破坏程度较轻,可以勉强使用。其他如满洲制网、满洲镀锌等工厂,设备虽未受到致命性的破坏,但是也因第二小型厂被全部拆迁运走、没有原料而无法生产。生产重轨的大型厂和生产无逢钢管、薄板的工厂设备已经全部被拆。因此,当时鞍钢这么大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竟然连铁丝和铁钉都无法生产。
玉门油田的油在兰州炼制后绝大多数成品还是要运到东部消费,通过陇海线的时候是要经过三门峡的。
三门峡和兰州一样,在黄河边上,有充足水源,黄河边上有大块的平地;距离东部经济中心的距离比兰州近得多;处于三线地区,安全性也有保证。
如果洛阳不作为首都,建在洛阳更好。
资料:
1954年2月19日,国家计委批准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设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与此同时,苏联铁道、水文、地质专家,先后到兰州搜集铁道资料、勘察水文和地质状况。3月13日,国家计委和中央燃料工业部批准《兰炼建设计划任务书》,从全国炼油厂和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抽调135人,分三批去苏联学习。
苏联国家设计院1954年11月向我国交付“兰炼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1955年8月,苏联向我国交付“兰炼一期工程技术设计议定书”。9月,建厂的场地平整和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1956年4月29日,兰炼第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典礼在西固古长城边举行。
兰炼一期工程建设投资1.8亿元,占地总面积459.60万平方米,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需要安装设备1.3万吨,敷设各种管道长达860多千米,土方工程量200多万立方米,地上地下混凝土量14万立方米,最高建筑物达75米,单体设备最重170余吨,共需吊装大小塔60座,制作安装各类油罐287座,还有大量的高温高压容器的焊接制造等。
兰炼第一期工程,从1956年4月29日正式动工,到1958年9月相继建成,10月1日,兰州炼油厂筹建处正式改名兰州炼油厂。原油电脱盐、常减压蒸馏等装置陆续投产后,到1959年实现加工原油7X万吨,生产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四大类产品41万吨。
兰炼在全国炼油企业中,一直是产品品种最多的生产厂家和军用油品重要的生产基地。80年代后期,生产的润滑油、添加剂品种占全国近50个品种的1/4,催化剂产量一直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
苏联决策层的老化。
逻辑是:
1.苏联才是(对中国)战争的最主要的策源地。而美国不是。美国由于越战的关系,要“休息”一段时间。
2. 哪怕是苏联,要发动对中国的大战,也是不容易的。其他国家更难。难在下决心。和中国这样的10亿人口的大国开战,很难
3.1980年代初期,苏联的决策层已经老化,普遍都是70、80多岁的老人。这种情况是没办法发动战争的。我是说发动和中国的这种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那是要日夜操劳的,老年人吃不消的。
事实上,1980年代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多次更迭,是不正常的。这更加证明了小平同志此事抓紧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和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决策的英明。
同时,中国抓住机会,大搞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今天中国发展的基础。
玉门、期待的青海冷湖、新疆克拉玛依都在西北,在还没有管道运输的当时,考虑把石化工业基地设在兰州还是适宜的。
有理想当然好了,问题是很多时候能解决现实问题么?我指的是建国以后的事情。
交代后事是已经说了,大意是:世界上的事情已经搞定了,主要还是考虑国内的事情
不仅是你强弱的问题,即使弱,有计划、有准备,别人就不敢。
西北的油在兰州炼制后绝大多数成品还是要运到东部消费,通过陇海线的时候是要经过三门峡的。
原油运输比成品油运输方便。
你看他干的事,他的调查报告、他的深入群众、他上井冈山,这些都表明理想化和他是没多大关系的。
主席关于历史螺旋上升的论断,深知矛盾论的他,会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剥削问题?我觉得他是经历了太多先烈的流血牺牲,不想放弃哪怕一点努力上升的尝试。主席尽力了,他也有局限性,他已经做到他能到的顶峰了!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