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棉棉学英语 -- 王小棉她妈
趣味性与关联性的英语输入
前面说过,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输入假设,首先是要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英语输入,且这种语言输入要具有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i+1输入量。
英语输入的趣味性在于某些英语输入方式要具有趣味性且足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关联性输入就需要把握输入英语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可理解输入也是一种关联性的输入,但不是关联性输入的全部内涵。这里所说的输入英语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指的是幼儿看到的和听到的视觉感知内容和听力感知内容要互相匹配且这些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或内在同一性。给幼儿看大量的英语动画片或儿童影视剧就完全符合英语输入的趣味性和关联性了。
受了李敖的影响,我们新家装修的时候客厅里就没有放电视。因为他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家里电视常开且幼儿经常看电视对幼儿从小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非常不利。但是如果要给孩子创造二语习得环境,电视机必不可少。电视机放英语视频的优点是你想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想要说多久就会说多久。这是人类不可能胜任的工作。当然,缺点也有,那就是不能双向互动,缺乏情感。
曾经有过报道说有些香港家庭是不开电视机的,如果打开电视,那么看的也一定是英语频道,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我没能力去验证过这个报道的真假,但是我觉得要创设英语习得环境,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们买了个14寸的小电视放在卧室里,专门播放英语碟片。最开始给孩子放的是迪士尼儿童英语系列。这套碟片每一张碟片是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迪士尼动画里面分别剪辑过来的相关内容。面色彩鲜艳,动感十足,非常适合幼儿观看。当然,每次看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半个小时也就是一张碟片放完。这个动画片动物和人物剪辑的非常好,非常符合二语习得英语输入趣味性和相关性的特点。后来我们又买了大量的碟片,迪士尼动画片几乎都看过了,有的还看了很多遍,记得看的最多的是《小鹿斑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我都快能配音了。小孩子看电视有个特点就是对于某些节目可以不厌其烦反复观看,尤其是儿童节目或者是动画片。因为一些片子被反复观看,这些动画片又和前面看过的动画片剪辑相关,所以棉棉非常愿意看。2岁多的时候,棉棉开始看秀兰邓波的电影,就我们的观察她都能看懂并且很享受的样子。当然这个看懂肯定是在她那个年纪的认知水平上的。
从小看英语电视还有个好处是棉棉从小听到的就是发音纯正的英语,避免了被我们的非标准发音教坏。很多妈妈们说英语老师不让家长教孩子说英语,理由就是一但孩子跟自家人学了不规范的英语发音上学后很难纠正。我想既然如此,那就让孩子从小就大量地听纯正的英语发音吧。我觉得幼儿天生就知道哪种语言比较权威,我周围的学生在家里都说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上课的时候都会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可见发音这东西还是看学习者从小认不认同。后来我查文献资料才看到,吕明珠在她的早期幼儿双语教育教育研究里特意强调:“即使父母在幼儿早期语言教育出了某些错误(如发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导),是不会对日后孩子在学习上有不良影响的,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良好的语言获得机制 。”
利用墙上的贴图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趣味性输入,就是把学习转换成游戏。我们当时是这样做的。棉把满墙的图片都认得差不多了以后,到再棉棉对这些图片注视的时候,妈妈用手指指图片,让棉棉用英语说出来。棉棉会走路以后,可以自己走到图片跟前自己指读。如果不会,她会向大人询问。或者是大人和她做游戏,大人用英语说出某个图片的英语名称然后她过去找到指出来。如果指的都很正确,可以得到某种奖励,比如口头表扬“good job,give me five”击掌庆贺。或者额外拿点水果给她吃。对于这个游戏,她好长时间乐此不疲,会主动牵大人的手要求玩。
这个游戏玩到了2岁左右,她学会自己拿书看以后才不怎么玩了,也是因为图片的信息量无法满足她的学习要求了。
不过类似的游戏我们一直在做,以至于后来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对于某个动物或者植物知道英文怎么说却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到了5岁以后这种现象才不再出现。五岁以后,她的汉语水平已经完全超过了英语。
这里面有一点需要强调,孩子会走路以后这些图片都是贴得很低的。要想图片贴的适合玩这个游戏,大人在贴的时候要蹲下身子用和孩子眼睛平行的高度来衡量是否合适。
非语法程序安排
非语法程序安排意思是说小孩子初学语言的时候按照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行为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是书上的一般解释。翻译外语原文的解释更绕口:输入借助于语言和语境之外的线索通过简化变得可理解,保持有意识的语言调整(即确保学习者收到他们预期要习得的富含详细而精确的语言特点的输入)是没有必要的。
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你跟小孩而说话要越简单越好,小孩儿借助于你跟他说话的语气和动作以及周围环境能够判断你的语意就可以了,没必要跟他说话一板一眼的都用书面语。
比如说我跟棉棉说:“milk~”,她通过语音语调以及我手拿奶瓶并向她走来的动作就知道喝牛奶的时间到了或者是说她可以喝牛奶了。我不用跟她说完整的完全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you are going to drink milk!”她也一样明白。
跟孩子尽量说短句,她自己会判断出关键词。也许这样更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掌握一门语言。如果一次性灌输语言句子太长的话,孩子的理解力和语言意识可能会跟不上,还要判断哪些是关键词,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反正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妈妈们跟自家孩子说话的时候都是说单词或者短语,没见哪个妈妈从小就跟孩子说正式的书面语。这大概就是经验的科学性吧!再有全世界的孩子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儿歌,不管哪种语言。而儿歌,恰好就是一种非语法程序安排的输入。
我们给棉棉看电视也播放大量的英语儿歌和童谣。这个是从一岁多开始的,我们给她看的是《巴迪童谣》和《巴迪节拍英语》,现在这类的内容网上多得是,不需要花钱就能下载。其实看啥听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持续不断地看和听。要大量的输入嘛!
最开始也不要求她跟着说,就是多听。而我们大人跟她一起看的时候嘴里就会重复这些儿歌和童谣的内容,比如《蝴蝶飞飞》,我们就会跟着一起说:
Fl fly fly The Butterfly ,
In the meadow it's flying high ,
In the garden it is flying low ,
fly fly The Butterfly .
大人跟着说,小孩儿就着急。棉棉自己慢慢就跟着说了,先是跟不上,接着是有的单词读的不完整。但是不用着急,没多长时间,她自己就可以说的很好了。从不熟悉到熟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也不知道。反正水到渠成。还有就是她是否明白这些儿歌的意思我也不知道。
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她的英语发音完全没有问题。没有一点熟练掌握汉语后再学习英语时发音走音或者发音生硬的感觉。
我当时的博客记录是这样写的:“我们家楼上和楼下都有声音输出设备。楼下卧室里有电视机,楼上棉棉的活动区域小城堡里放了个CD机。无论在楼上还是楼下,棉棉游戏的时间我们都给她放英语儿歌或者英语童谣。楼下卧室里常放的是迪斯尼动画故事,而楼上游戏区常放的是巴迪英文童谣。
棉棉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跟着童谣咿咿呀呀地学,我们偶尔也会附和着一起唱童谣,从一岁多开始放,大概到两岁的时候,就都会说了,并且发音和原版声音相同,没有语音偏差。
另一则博客记录是:幼儿对于物品名称的接收能力是惊人的。在指读指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是指物的名词,棉棉都能迅速地理解并记住。而形容词和副词相对来说就差多了,互动的时候理解要慢一些,需要再进行解释和反复指引。
棉棉有一本《儿童英汉词典》。词典编的很好,比如说“bird”,就会有很多鸟的图片,燕子,海鸥,孔雀等等,再比如“fruit”,就会有许多水果的图片,香蕉,苹果,桔子等等。很长一段时间棉棉捧着这本书天天看,不会读就问,大量的名词就学会了。对于棉棉来说,这不算是学习,只是她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认识自然界罢了。
虚词基本上就不指望了,对于小孩儿的认知来说,那个太难了,更不要提语法了。还有就是第三人称单数和名词的单复数,不经意中会说对,你一较真她就不会了。
这段记录可能验证了克拉申监控理论里面的输入需要非语法安排特征,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她学习句法语法规则可能达不到学习目标。
幼儿学习大量的儿歌和民谣还有个好处是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虽然这些单词的输入不怎么符合相关性原则,可架不住量大呀!量变最后会达到质变。这些单词就像下围棋时随便摆在棋盘上的闲子一样,看着当时是没用,到后面也不知道会有多大的作用,但有用是一定的。
棉棉2岁多的时候,老姨自编了个英语千字文,比如前四句是:
“spring,grass,green, light
“summer,flower,red,right
“autumn,leaf,yellow,bright,
“winter,snow,white,flight”。
这样的英语听起来有节律,我们用舒缓的语调给她反复吟诵,她听多了也就打下了单词的基础。
很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用电脑记录下来,写在纸上的记录搬家的时候丢失了。棉棉她当然现在也都忘记了。
我们学习汉语也是一样的,比如小时候背诵儿歌、古诗长大可能都忘了,但是那些儿歌和古诗在语言学习和语文基础方面起了多大的作用无法估量。
足够的i+1输入量是多少?
所谓的i+1输入,指的是略高于习得者语言水平之上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这种输入会导致语言轻松习得。幼儿作为语言的习得者,i就是他现有的语言认知水平,1是略高于现有语言认知的可理解性语言。其实也就是要想幼儿语言进步,就得逐步给他搭梯子让幼儿能够不断地爬高。如果不能持续地给他搭合适的梯子,那幼儿就无法爬高,表现在语言学习方面,就无法获得语言的进步。
i+1的语言输入其实没啥,孩子在不断地长大,她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只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说英语,i+1是自然而然就能够提供出来的。比如写墙上的那些字条,最开始是用不到多少的。就拿穿衣服来说,最开始婴儿不穿啥,就是内衣,袍子。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四季的更迭,背心,短裤,罩衣,衬衫,外裤,大衣慢慢就都加进来了。四季的更迭,春天春草绿,夏天夏花红,秋天黄叶飞,冬天白雪飘,各种描述景物的词汇慢慢就都灌输给了孩子。动作也是一样,从幼儿的慢爬到会站立,能行走,后来的跑跳,幼儿学会了做什么,相应的英语单词自然会一路跟进,幼儿一样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对于幼儿来说,这个过程和母语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母语(汉语)的输入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而对于二语(英语)的输入需要刻意而为之。
从这一点儿来说,想让自家孩子英语学得好,只要家长能够自己管住自己就足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的学习--幼儿英语的习得比其他学科的学习容易多了,这个家长自己单方面就能决定学习的结果,而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化,孩子不好好学你就是没辙,至少是不能自己单方面就解决问题,必须要孩子配合才行。
那么孩子日常的i+1输入量是否足够呢?我曾经在博客里算了这样一笔账。
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在个案中棉棉习得英语的时间如果每天按照6小时计算,在2年多的时间里,她已经累积学习了约4000多个学时。如果把学生在校的时间按照在校每周8学时,加上作业每个月50个学时,每年600个学时来换算,3岁的棉棉已经在学校那样的英语学习强度下学习了7年。
对于一个学习英语已经7年的人来说,即使是学习成绩一般,也能够基本掌握英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了。这样算下来,一个三岁的小孩能听说简单的英语日常会话和阅读较浅的英语绘本,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难。
关于i+1的具体操作方面,大人还要把握好英语语言输入的节奏。家长不能着急,不能一开始就说长句子。比如说,我们最初指着图片小狗和单词告诉棉棉dog,dog,等棉棉熟悉了dog之后,再指着同样的图片说“little dog,puppy,so cute”,外出要是看到小区里谁 带个小狗出来,我们就带着棉棉指认,然后重复上述的句子或者再增加一点新的内容。这样的语言输入就符合输入的可理解特征和i+1的输入特征了。
看动画片和有动作的英语儿歌也是很好的i+1输入形式。动画片与英语儿歌节目里面会有大量的普通语言无法一一表述的信息,比如大量的动词与动作的对应,数词与数量的对应,英语时态特征,各种对应的形容词的表现,这些都是日常语言不能够一一表述的,有些内容已经从习得上升到学得的层次了。
就妈妈的博客记录来看,棉棉看动画片还有很多是看不懂的,这些都是大量的输入的过程,因为不懂,所以就无法进行语言的输出,也就是不能说出来。但是也很难说这些输入一点用处没有,幼儿习得语言内化的过程很神奇,是个黑箱子。没有对照所以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输入就一定没有输出,没有听过英语和英语儿歌的幼儿绝对不会自己编首英语儿歌并且唱出来。棉棉后来能自己随便哼首英语儿歌自己唱着玩,我们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有些发音不知所云,问她她说不知道。
事实上幼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什么都能看懂和听懂全部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很多时候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朋友在幼儿园跟随老师做游戏的时候,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老师汉语表述的语意,但是做的多了,就把语言和动作联系在了一起。再比如说看一群小朋友玩游戏,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反映稍慢,听不懂别人的语言解释,需要小伙伴的示范指导才能跟上游戏的节奏以及理解游戏规则。这是母语学习的过程,一般不太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忽略,或者看到了熟视无睹,不会和孩子的语言学习联系在一起。
因此那些学说恐怕也应该有没有见过的新场景了。
一定要与时俱进,手机才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看汉语电视的问题
从小看英语动画片和学习英语儿歌童谣是英语习得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样做的后遗症是棉棉稍大一些去别人家看电视就觉得人家电视很好,放出来的电视节目看起来更好看,也更好懂。我观察到几次她在自家电视跟前转悠的情景,看来她是想要看看自家电视是否也能放出人家电视那些节目。
对于汉语家庭来说,我们提供的二语习得英语输入量其实是远少于汉语输入量的。不知不觉间孩子掌握的汉语词汇量就远超英语了,这个时候,孩子当然更愿意看汉语电视节目。相对于非常渴望吸收新知识的孩子来说,汉语节目更能提供给他们新鲜的体验和更多的新知识。因此我认为,如果要给孩子创设一个二语习得环境,我的意见是尽量不给孩子看汉语电视节目。除了前面说过的电视会给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母语(汉语)语言学习的越好,越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那幼儿学习二语(英语)的动机也就越差,在这一点上,小孩子是最功利的了,绝对是有用才学,越有用学得越快越好。在生活中没有实际用处的能力学会了也会迅速忘掉。学英语越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学得越好。所以在小时候尽量减少汉语的输入量,适当减缓汉语的学习进程对英语学习会有帮助。再有一个虽然没有一个定量衡量婴幼儿每日语言输入的临界指标,但是我认为电视机会给棉棉大量的汉语语言信息。假定幼儿每日或者一段时间的语言输入量会有阈值的话,既然要创设英语习得环境,就要适当地减少汉语信息输入量。虽然不知道这个理由成立不成立,但是就我家的实践结果证明,把电视搬走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至少对大人来说把电视搬走是必须的。因为客厅里有电视的话,大人会忍不住去看汉语节目。本来英语就不灵光,一旦看上电视,就很难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了。在跟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也很难张开嘴说英语。
总而言之,适当给孩子减少其他渠道的额外汉语输入量,换个角度说也是在增加英语的输入比例。我们最后总结,对于棉棉来说,日常生活中汉语的输入量还是要大于英语的输入量。爸爸看护棉棉时跟她说汉语,妈妈和老姨对话时也要说汉语,妈妈和老姨带她出去玩的时候和别人说汉语,这些汉语输入量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
针对小孩子看电视是否会影响视力的问题,妈妈认为反正看电视就是在学英语,所以家里面没有限制过孩子看电视。棉棉也没有特别热爱看电视。不过如果有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过多会造成不利影响的话,也可以在孩子看过视频之后把孩子带开,与她一起重复做电视里面的英语游戏。棉棉不特别爱看电视的原因也可能是我家电视只放英语视频资料,对她没那么有吸引力,稍大一些去邻居家玩,她也爱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回家还反复查看电视机想搞清楚为什么我们家的电视放不出汉语节目来。
自然顺序假设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里面还有两个假设是输入自然顺序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这两个假设是有关二语语言输入步骤、学习者内因影响输入的理论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的书面解释是这样的, “语言规则或者语言要素的习得是依据可预测的顺序,无论有无教学指导,这种顺序都是不变的。” 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但是,克拉申也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说实话最开始我被这些解释弄糊涂了,我不知道二语习得到底有没有顺序。有的文章说“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后来我才琢磨过来,归根结底这还是个“习得”和“学得”的问题。“习得”只管恰当的大量的输入,要学会用英语说话,先学语法是没用的。因为先有语言后有语法,会说话了再去学语法不迟。反过来却不行,学会一大堆英语语法却不能保证你会用英语与人交流。而“学得”呢,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学问来学习的,这个时候就要了解个体学习者获得语言的顺序。又因为绝大多数人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研究的,所以还是“习得”优先于“学得”,也因此克拉申虽然认为语言学习是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的,却仍然说“并不要求按照这种顺序来安排教学大纲”。
自然顺序假设表现在二语习得的具体细节上就是家长对幼儿的语言输入,最早期都是其所要表达意思的关键词,随着幼儿接受能力的增强,句子逐渐变长直至最后变成符合语法结构的复杂句。而幼儿的表现也一样。最早期说话也是其所要表达意思的关键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接受语言信息的增多,句子逐渐变长直至最后变成符合语法结构的复杂句。2-3的小孩经常会语出惊人,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逐步从关键词、短句演变成复杂长句子使大人感到惊奇。
自然顺序假说给我的启示就是跟孩子说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必要担心自己说的英语是否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前文强调二语输入的非语法结构安排也是同一个意思,语言初学者不需要懂得语法,会说的多了,自己就会慢慢总结。
再有一点,就是如果自然顺序假说成立的话,给孩子从非常小的时候,比如三岁以前读经典论著或者其他的大部头估计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即使卡尔维特牧师说他给他们家卡尔从小就读经典论著且效果很好我也还是怀疑该结论的正确性。倒不是说老卡尔牧师撒了谎,我认为他把因果关系搞错了,小卡尔学外语的能力超强是他其他的教育方法起了作用。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是二语输入内外因假设,是专门针对二语教学的。
情感过滤假设的解释是这样的: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情感过滤假设因为已经是针对外语教学学习内外因假设,所以不大适用于幼儿二语习得行为。因为幼儿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动力和性格并不起决定作用,幼儿的情感状态也不会受学习者的内在压力而有焦虑与放松状态,因而也不会出现情感屏蔽而与输入的情况。
但是,这个假设在幼儿二语习得过程中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比如从动力的角度来说, 能够使得输入的语言转化为语言输出的动力越强,二语习得效果也越好。从性格的角度来说,轻松的而与输入环境也会影响二语习得效果;从情感状态来说,使幼儿处于精神兴奋状态或注意力集中时候的二语输入效果更好。
我国有学者研究论文中提到,在幼儿双语形成的过程中,有四个重要因素,即(1)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指家庭环境,同伴环境,交往环境和幼儿园环境(2)使用双语的机会。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掌握母语要要比第二语言简单得多。但是,当操双语者脱离了家庭而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之中,他们使用第二语言的机会远远多于母语的时候,很有可能成为第二语言为主导的复合双语者。(3)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年龄。一般认为,学习语言有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获得语言的难度增大。(4)语言的需要和语言态度。社会的需要对儿童成为双语者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如果不能好好掌握第二语言,他们的就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难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相应的生活资源。
也就是说,幼儿必须有使用第二语言的机会才能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二语输出的需要也会成为积极习得第二语言的动力。
别说是第二语言了,即使是母语如果生活中不需要的话,幼儿也不愿意开口说话。曾经有个这样的笑话:一对瑞士夫妇养了一个儿子,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不肯开口说话。终于有一天,那孩子开口说“牛奶酸了!” 妈妈喜极而泣:原来你会说话啊,那你怎么现在才开口说话啊。儿子回答:“以前牛奶也没酸啊!”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经常听许多人家说男孩子都是很晚才会说话,我观察一些人家就是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到了,孩子只要用眼睛暗示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一切,用不着开口讲话嘛!这些事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学了多少年还是只会考试不会听说。如果生活事事如意,那还要说话干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英语实在是没什么用处,既然考试需要,那就只好当作一门需要考试的学科来学了。
为提高棉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家的做法就是对于棉棉的请求从语言上区别对待,提高英语语言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比如我们说英语,就要求她也用英语回应。如果她提什么要求用汉语来说,我们就假装听不见,用英语来说我们就很快地回应。
记得棉棉最先说的一个英语单词就是“more”“more”。当时的博客记录是这样的。
我们每天都态度积极地跟棉棉说英语也不管她听不听得懂,反正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尽量反复地用各种方式输入英语,后来终于有一天,棉棉开口说英语了。还记得她当时母语汉语的水平也就是刚能说简单的单字或者是发音不太难的两个字。棉棉说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more,more”。那天她表示还要吃水果,就说:还吃,还吃,发现我们没什么反应,就又用英语补充说“more,more”。这说明她已经理解了我们经常问她的“want more?”的含义。并且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她的英语“R”发音很标准。为此我们经常笑话她是个资深吃货,说英语最大的动力竟然是为了“还吃,还吃”
我们很多时候会重复棉棉说的话,如果她说的是英语的话。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她会感到说英语我们比较重视,会认真地考虑她的要求。3岁之前,这个法子是比较管用的,棉棉在家里说话双语混合,有些话她用汉语说一遍,还会用英语强调一遍。比如棉棉饭后要吃水果,她就会说:“水果,水果”,想想再说“Time for fruit,I want to eat”。如果她单说汉语水果,我们会假装听不见,不理会她的要求。听到她用英语请求,就会复数她的话:“Fruit? you want to eat?”,Oh yes,Mianmian loves fruit! Which fruit you want? Apple pear banana?有时候会是“cherry,strawberry?等等”。当棉棉选择一种水果,我们根据她拿的水果再复述“Oh,apple,Mianmian loves apples.”
再有就是我们经常和棉棉一起念英语儿歌和童谣,边念还边带她做动作,这时候她的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儿歌和童谣的记忆非常有帮助。这既符合情感过滤假设也符合输入的趣味性特点。
这里补充一点就是如果英语输入比较符合克拉申所说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特点时,幼儿不会对这些输入进行情感的屏蔽。我们没有发现棉棉小时候排斥英语学习的情况,大概这也是因为她是习得英语而不是学得英语的缘故吧。
监控假设
克拉申的监控假设是关于语言输出的假设。
怎么才叫掌握一门语言,肯定是会说话,能够用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才算。其表现就是语言掌握的越好,与人交流时表达就越流利。监控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学习非母语的时候可以读写译,也能听,就是不能熟练地“说”。
该假说的标准解释是这样的。监控假设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人们日常开口说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小孩子要吃要喝,他们不会想我这话说的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只管说话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小孩子小时候说话最开始只能说关键词。大人也一样,说话时潜意识监控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大脑不专门去考虑语法说得对不对。可是如果口语表达所说英语是按照学得的方式获得的,那么人们在说话时候,,,拐了个弯,人们用英语说话来自然就不流利了。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和修改语法错误。
成人学得英语,在语言输入的时候没有形成英语直觉思维,要通过汉语转译一遍才能理解英语的原意,在语言输出的时候,大脑又会使用语法监控,说话前优先考虑语法规则而不是所要表达内容,结果就表现为在与外国人对话时,大脑先把对方的英语翻译成汉语,理解了汉语的语意,又要考虑汉语该怎么回答,还要再把这个回答翻译成符合语法规则的英语--嗯—大脑忙坏了也没解决问题,老外早不耐烦了。这就跟你跟一个正常人讲话,对方听完你的话以后要低头想半天,速度跟写考试卷节奏一样,谁受得了啊!正常的交流中说汉语大脑是不思考语法的,思考语法的一定会被诊断为语言障碍者。
幼儿习得英语,在语言输入的时候,同步获得英语直觉思维,在语言输出的时候,不考虑语法问题,大脑不会对输出语言进行语法监控,最后当然会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特推崇二语习得方法并且把女儿应用这种方法习得英语的过程写出来的原因。
再用一种通俗的法子来打比方,从小习得英语,就好比在孩子的大脑里写进了英语学习的原程序,后来再学习英语,只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了,稍加努力便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程序没有写进去后天只能用修改其他应用程序凑合着用,那自然就不好用了。比如不安装excel程序,后来只好用word程序里面的表格替代,你word里表格应用得再熟练也不能完成excel里的全部功能—常用excel的人都会理解那该有多痛苦!
指读英语绘本
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父母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阅读活动。也就是说,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
有专家指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幼儿学会书面语言的过程。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原型不断向外扩充发展的过程,学前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1-3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2-3岁是掌握基本语法和语句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早期阅读是他们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我们家的实例证明早期阅读确实可以刺激语言的发展,对英语习得具有促进作用。
虽然也有专家指出早期的幼儿阅读不能等同于早期识字,但是如果早期识字的过程能够符合幼儿识字的特点,不强加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像积极参与游戏一样地主动追求的自愿参加,那么早期识图和对文字进行图形式认读也是能够进行的。
我们把专家的意见理解为读书越早越好,只要这种阅读孩子能够接受就行。于是我从善如流,棉棉1岁半时开始给她指读英语绘本。
当时给她指读英语绘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英语水平有限,如果不给她读绘本,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和她说英语,或者可以说是不知道跟她交流的时候用英语怎么说。我们给她读英语书,边读边指给她看单词,可以弥补英语输入量的不足。
棉棉一岁半左右的时候,老姨从网上买了很多英语绘本。图书买来了,就带棉棉看图画,边看边指着绘本上的英文句子给她读。幼儿的学习能力只能用惊人来形容,那是成人不能够复制的一种能力。给棉棉指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她竟然能够记住并分辨那些英语单词。也不用给她英译汉,就都能够懂得书上描写的是什么。
后来又买了很多英语分级读物,每天都带她读几本。分级读物低级别的读物很浅显,级别越高单词量越大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和自然科学内容也越多。比如哈考特分级读物,低级的画面很简单,单词也很少,很好理解,从低级开始到高级,棉棉在2岁半左右的时候可以读到第10级。
婴幼儿的阅读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阅读,而是具有鲜明的游戏特点:即(阅读)是一种追求快乐的行为,是自愿参加的以娱乐为目的一种行为。脑科学研究新进展的理论中也强调,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异常活跃,具有惊人的早期学习和阅读潜力。0-3岁儿童有一种自发重复的发展需要,喜欢重复做某一些动作,听某一个故事,百听不厌。棉棉在我们指读墙上的英语挂图的时候也显现出上述的游戏特征。她会自己去指读图画说对出对应单词,一行一行地重复做不厌其烦,有时候还会期待我们的表扬(画外音,我能干吧?)。
具体的做法是我和棉棉一起拿来英语绘本,翻开后我先用英语解读画面,同时握住她的小手用食指指出画面上分别描绘什么内容,这些说的都是名词,一般她都已经很熟悉了。最后再握住她的小手用食指指读画面上的英语句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指读,有时候会要求她复述一遍,有时候不要求。比如说画面上有山坡,水塘,小鸭子游水,还有青蛙什么的,我会先握住她的手去指画面上的山坡,同时读“mountain”,把她手指移动到水塘上面,同时读“pond”,下面也一样,小鸭子(duckling),青蛙(frog),一一指完,最后握住她的手指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指读“The duck is swimming”。
读完就翻页,尽量不再用汉语解释一遍“鸭子在游泳”。强调“尽量”是因为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用汉语再去解释一遍。
指读英语绘本时要注意不管明不明白都不要解释,让孩子看图片自己领会。就这样,棉棉3岁左右已经能够自己到书店选择英文绘本独立阅读,并且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我会问她能看懂吗她都说能。问些书里的问题,她也答得出来。
当时她每天都去昆明北辰财富中心新华书店看英语书。去了以后自己选几本书,选完以后找个小椅子坐那里看。看到要回家了的时候再自己把书还回去。我家棉很有礼貌,每次去都会和书店的大姐姐打招呼,看书不吵不闹的,不会损坏图书每次还都还回原位,时间久了,书店里的售货员姐姐就和她熟悉起来。书店里是不允许吃东西的,可后来姐姐们竟然会拿出不会污染书籍的零食请棉棉吃。有一次我们跟棉棉提起来,棉棉感叹,我那时候有那么可爱?哎!也不知道姐姐们还记不记得我!
云南的新华书店特别好,每家都有书籍阅读区,或者专门准备一些椅子供读书的人坐着看书。不买光看也不会有人赶。我们棉棉去的北辰新华书店还专门有个少儿阅读区,小凳子小椅子都是特别适合儿童坐的卡通式的。特感谢那个书店,所以我们也会时常买一些书回来。
棉棉当时每天去书店读书我们自己也没觉得怎样,现在再看左右邻居的3岁左右的小孩,有点无法想象她们在书店里捧着书津津有味阅读的样子。
当然也不光是看绘本,后来的英语阅读是在电脑上进行的。电脑上有很多有声的电子图书,能够边看边听。老姨下载到电脑里,棉棉三岁以后就能够自己找自己看,文字和声音对照,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声音,播放的次数多了,生词就会读了,汉语意思也能领会。3岁以后我们就不怎么和她说英语了,日常接触英语的形式就是在电脑上看听有声读物。
语言有输入就会有输出。阅读绘本和有声电子书确实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我们很少和她说英语从句,句子一般都是短语,含5个单词左右。即使这样,她也可以说一些简单的从句了。大概她5岁的时候,一次我们俩走在路上她和我复述她一天所做的功课,当我同情她说了一句“当小孩不容易呀!”时,她就叹了一口气,用英语复述到“It,s not easy being a kind”。我惊奇地问她哪里学来的,她回答“little fox ”里有啊!说实话,这句话要是我翻译,肯定先想着when~(蒙面羞走~)
棉棉现在10岁,我和她说英语的话她都听得懂,可以用英语回答我的问题,也可以用英语提出问题,只是不怎么积极。
有时候让她说英语她会有些不耐烦,是因为她觉得说英语怪难为情的,和英语人说英语就没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自从她们小学有了外教,她每次上外教的课都很兴奋。只要我们和她说英语,她都会积极用英语回应,偶尔,自己也会无意识用英语说些日常用语,比如please(请),give me(给我),me too(我也一样)。
认读英语单词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二语习得环境创设的范围。英语阅读一般来说已经不是“习得”而是“学得”了。但是棉棉开始学习阅读也是无意识地开始的,她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学习英语,从她的角度来看,和妈妈一起读英语绘本同和妈妈一起做游戏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幼儿是否能用习得方式学会文字阅读。或者可以说幼儿或者说儿童早期用无意识、非本人有目的性地学习阅读是否能够算是阅读能力习得。棉棉的英语阅读包括后来的汉语阅读,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会的,妈妈爸爸和老姨并没有教过她识读汉字,只是教了她一点英语字母发音规则。棉棉在学会英语阅读后,用英语发音规则分辨挂图上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律自学会了汉语拼音,又利用汉语拼音学会了识读汉字,然后学会了汉语阅读。她在遇到陌生汉字的时候问我们我们会告诉她,但没有主动教过她汉字识读和汉语阅读。家里书买了很多,她想看她自己就学会了。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得和习得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是无接口的。我们家的实践表明,除非把学得的知识和习得知识作为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否则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学得与习得结合起来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可以巩固习得的英语语言能力。
棉棉从小把阅读当做游戏,长大了就对读书特别热爱,每天在家手不离书。有的家长跟我说我家孩子特别不爱看书,我估计那是因为孩子从小就把读书当成任务,那当然是能躲多远躲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