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56项工程最失败的项目—包钢,投产后连续亏损17年 -- 乾道学派
歼七不能上战场,坦克外挂人肉装甲一炸死一片,猫耳洞烂裆,压缩饼干啃得牙出血,56冲比原版差的远,刚进口的反炮兵雷达被炸,许世友那一路打的跟没睡醒一样,打个越南还得先请示一下美国.......要盯着找错误还不容易?反正,不是技术落后就是质量差,还要加上意识差,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体制问题,十年文革搞乱了军队云云。老套路了。有意思么?
铁少气多固然能打胜仗,铁多气旺岂不更好?
你猜猜以往怎么处理的?当然是免费进了大会堂工作人员和厨师的肚子啦。
你再看看是谁“揭发”王洪文用市价买残酒?我就呵呵了。不是“人民群众”就天然正义无辜和纯洁的。
不管钢少气多,还是钢多气旺,首先得把为谁打仗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再来打仗。试图让一帮住出租屋的保卫住别墅的,娶不上老婆的保卫七八个小蜜的,月薪三五千的保卫身价几十亿的,难道钢多气旺就能打赢?睁开你的眼睛,总不能把头一直埋在沙子里吧?
毛时期的质量,基本上只要是靠生产管理和责任心能提高的质量,都不错,如手工艺品,轻工业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问题在于某些工业产品,由于这些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需要工艺、材料、技术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效果,(比如金属里的气泡,内应力,疲劳,裂纹),光是靠管理和责任心根本无法发现,所以质量不高。这个其实也是和当时的工业水平相匹配的。
而邓时期,很多时候是完全可以作出合格产品出来,却偏偏由于单纯的追求利润,根本不在乎责任心,质量和质检。造成大量的以次充好泛滥。这和产品本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关系。纯粹就是黑猫白猫惹的祸
这也太低了吧?
300万吨的摊子呢,几乎就跟停工一样了。
最初规划300万吨,60年代初改为先搞150万吨。
一、必须通过装备的升级或技术工艺的前进,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二、现有装备和技术工艺本来能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却偏偏就达不到。
这俩能一样吗?
好比劳保手套,80年代我戴过的,皮子磨破了也不开线;90年代开始,新手套上手一握拳开线了。这就是差别。
90年代了,你掏钱买个真熊皮劳保手套都有人给你做。你自己买便宜货怪谁?
随便买个外贸原单手套也行啊?
它就是不开线!
开线你不懂吗?那不是头层皮和二层皮的区别、也不是猪皮和牛皮的区别。
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
我想大家都有过类似经历:保修件不坏专坏非保修的小零件。换新好浪费,维修好贵。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不是好产品。
一五期间棉纺织工业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约占总能力的29%,由于原棉供应不足,影响到棉纺织工业设备开工不足,同期棉纺锭和织布机设备利用率仅为75%左右,也就是说原有生产能力满负荷生产,基本能把棉花产能消化掉。一五时期的十几亿投资完全可以用到别的地方,除了这笔钱,新增工人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一五期间机械工业投资38.5亿,减去一汽的6.2亿还有32.3亿,纺织工业近16亿投资接近装备工业投资的一半了。
苏联的工业体制有问题,问题很大。
政策上偏重工业是一个原因,但产业格局、产业政策以及官僚主义的僵化管理,都助长了这一点。
每一个产业和部门,都要从头建立一个至少能保证自己循环的上下游的原料和零件的小的链条。而很多时候,往往距离他们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就有另外一个产业和部门其实能提供他们需要的原料和零件。但他们竟然彼此不知道,或者明明知道了,但因为跨了部门,所以行政上很难办,于是只能走上前公里去自己的相关工厂搞。这无形中损耗了很多时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还有一个就是原材料浪费很严重。
每年生产的拖拉机和报废的拖拉机数量相差不大。
谷物浪费年均3500-4000万吨
金属浪费和腐蚀年均2000-2500万吨
木材的砍伐运输加工综合损耗超过50%
能源利用率,在80年为46%
全苏高级管理人员达到了2100万人(含企业干部)
这么说吧。老勃的苏联确实是顶峰,但他们的增长是以大量的浪费和低效为代价的。
粗放型的增长进入了极限,就要越过顶点了,不改革不行了。
如果安德罗波夫能干完一任,苏联至少可以续命十年以上。
他们的浪费太大了,进行经济改革很容易出成绩的。
从根本上来说,工业体制要动个大手术。
如果动小手术的话,见效最快的方式是上午不许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