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可怜的老兵,再不能热烈兴奋地宣讲自己当年功绩 -- flyingcatgm

共:💬54 🌺342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哦哟,和右派埋汰马楠的谣言异曲同工啊。

你原来还在生动描述“记者咄咄逼人地问小福原爱鬼子侵华的问题,把人家都问哭了”,让你觉得小爱多么可怜,记者多么愤青可耻。若不持之以恒追究实情,河友们又要被蒙了。合着记者只是问个”你们那边对中日关系怎么说的,你的同龄人对中国什么印象”----这么宽泛一个问题也能被你们上纲上线,呵呵了。小姑娘说个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不行?说个我的同龄人光知道中国很大,了解其实不多,然后记者说个“那希望你成了中日了解的桥梁”不行?能说的东西多去了,怎么就被你限制成“福原爱这样的人怎么看待当年的侵华问题”,你们说轻了是神经过敏,说重了就是友邦惊诧。

顺便说一个,你这个例子最好地显示谣言是怎么传授进化的,一句宽泛的“你们那边觉得中日关系怎样,日本青少年对中国什么印象”到你的嘴里就成了“记者追问日本侵华问题逼哭福原爱”。怎么样,让我想起当年北大女生马楠对克林顿说“本校前任校长蔡元培曾经说,当伟大的道德精神实际运用时,它们不会互相抵触.而且,我也不认为个人的自由会与集体自由抵触.以中国为例,它的蓬勃发展实际上确是我国人民自由选择与集体努力下的成果.因此,我认为,所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民有权自行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只有那些真正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能了解自由的真谛”,结果到了一帮谣棍嘴里就成了“马楠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恶劣,愤青,爱国贼,居然还嫁美国人得到美国绿卡上美国定居”。真是异曲同工啊。

通宝推:脊梁硬,
蛋定
家园 你又偷改了前提

“我就说一句没必要面对朋友也要把猎枪挂出来,我就成了奴性了?”

》》》你偷改了前提。老人不是朋友一上门就把枪硬塞给人家炫耀欣赏,是朋友注意到猎枪并好奇地问“那是什么”,然后老人一笑,自豪地说:“那是我当年打豺狼时用的猎枪”。

然后你大急:“你怎么能这么说,你这么说多不礼貌,你不说那枪打过豺狼不行么?”。啧啧啧。

家园 标题容易歧义啊,应该是:右派用来埋汰马楠的谣言
家园 得,我又多了一顶帽子

又成了造谣的愤青了,原来奴性和愤青是共存的,我的角色如此之多,你可以随意就指定一个。嗯,上面还说我故意偷换概念。

我就多嘴说了一句说话要分场合,分人,然后就成了收集帽子的,从奴性到造谣愤青无缝转换。

恭喜,终于找到发泄对象了,可以痛快的宣泄一番忠勇爱国之气。

家园 我说这位革命同志

咱能不能不要这么脑补?

这个帖子我早就发出来了,你跟我白扯了这么多,现在回过头来说我偷改前提。我一只都在表达这个意思,说话要分场合,分人,也要看人的态度如何。

是你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扔过来一句奴性,嗯,后面还又批发了更多的帽子给我。

你说你看过八级工匠这么老古董的小说,年龄应该也不小了,说话怎么老给人感觉张口就来不管不顾的。

家园 难道你以为偷换概念和造谣,奴性是互相冲突不能共存的么?

合着你以为杀人犯就不能强奸,盗窃犯就不会抢劫?

你一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那记者啊,当面逼问福原爱日本侵华的问题,把人小姑娘都逼哭了,太可怜了”,结果实情出来了,就是记者问问日本方面眼中的两国关系,小爱同龄人对中国怎么个印象之类的东西,小爱答的也正常,根本没有为这个哭。

我讽刺一下您前面的说法和马楠被篡改原文,被扣上“痛斥美国人权恶劣”的污名一个性质,不对么?难道您可以造谣我不可以抨击,抨击了就成“宣泄一番忠勇爱国”?您这是哪家的道理啊?

家园 黑嘿:香港导加白痴宣。
家园 您的"场合"标准是什么?

你的标准就是只要是友好气氛,那么就“对着韩国人不能自豪地宣讲老兵抗美援朝的功勋,对着美国人不能自豪地宣讲老兵抗美援朝的功勋,对着日本人不能自豪地宣讲老兵抗日的功勋”,否则就怕“伤了对方的自尊”。说实在的,老外自己未必惊诧,也就你这号的自己先缩手缩脚生怕“友邦惊诧”。

家园 你真的看明白了我在说什么了没有

然后你大急:“你怎么能这么说,你这么说多不礼貌,你不说那枪打过豺狼不行么?”。啧啧啧。

后面这个是你脑补的吧,我说过这样的话吗?看看你给我介绍的小说,你说第一次见面是指导工作,我跟你说现实中是可以这么处理的。

现实中可以直接说他曾经是军人,作战的时候负的伤,是我们的战斗英雄,这不就把问题带过去了?难道一定要象你想的那样,反复解释是在什么时候战斗,怎么跟你们老美肉搏的时候负的伤成为战斗英雄,这样才是战功辉煌、保家卫国的战士?

现实中工作场合难道不是工作为主吗,说带过去是这样不影响指导工作。难道指导工作的时候,人家好奇随口一问,你要长篇大论的解释一番什么时候战斗,怎么战斗负伤的?

反过来再看这个片子表达的内容

一群老人出门旅游,跟导游萍水相逢,第一次见面。人家满面堆笑,充满热情的接待,一口一个爷爷,既没有失礼,也没有不敬。结果这帮老人家对此毫无反应,张口就是我当年踢过你爷爷的屁股。……
导游问一句你们什么时候去过?这群老人也同样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当年打仗的时候去过。难道一定要详细的反复的描述什么打着红旗到汉城,还有什么文工团之类的。

这个是旅游的场合,你硬要说历史上的战争,说一句我们打仗的时候去的,知道这历史的自然就明白了,不知道的也就过去了。你非得把当年怎么踢人家爷爷屁股详细的描述出来,人家又没有对你无礼,有这个必要吗?

看看你自己举的例子。

老人不是朋友一上门就把枪硬塞给人家炫耀欣赏,是朋友注意到猎枪并好奇地问“那是什么”,然后老人一笑,自豪地说:“那是我当年打豺狼时用的猎枪”。

你自己也只是说当年打豺狼的时候用的猎枪,你自己也没有那么详细的描述一下打的什么豺狼,怎么打的吧。

就是你自己,出门游玩的时候,面对一个充满热情的跟你介绍情况的陌生人,你会会张口就说我当年踢过你爷爷的屁股吗,还是兴高采烈的?
对应一下你自己举的例子,你会对上门的朋友张口就说我当年打的豺狼就是你爷爷那帮人,踢他屁股踢的爽的要死,然后兴高采烈的描述一番怎么踢的?

说你斗志昂扬,是指你对曾经与自己为敌的国家的人,只要现在碰上了,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是什么态度,就跟一只充满斗志的大公鸡似的,上来就先啄一口。时时充满斗志,战斗时时都在进行,永不结束。

你自己现实中都不会做的事情,我给你指出来,你到了网上就跟大公鸡似的,张口就啄。

家园 解释

链接出处

其实我上面讲的内容和这个帖子差不多链接出处

家园 太明白您是怎么回事了,见着女人露胳膊就想到光屁股的货色

美国专家:你这伤疤是怎么回事?

老工匠很自豪:我这是当年和你们作战时留下的。

日本友人要问:你这伤疤是怎么回事?

我的长辈很自豪: 这是当年端你们炮楼时留下的。

韩国导游: 你们上次来过首尔?

老兵甲很自豪:我们打着红旗来的

老兵乙:那时还叫汉城

老兵丙:我那时是文工团。。。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瞧您这个急啊:你这是要长篇大论的解释一番什么时候战斗,怎么战斗负伤的?你影响工作!你有那个必要吗?你干嘛那么兴高采烈。

您就是那种看女人露胳膊就想到光屁股的类型,谦逊呀,自抑啊,其实谦逊过度就是奴性了。

家园 想起一个笑话。

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双方保持高层热线。

一天,中方接线员接到苏方打过来的电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赫鲁晓夫同志想和他通话。

接线员听完,义正严辞地说:修正主义分子也想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讲话?没门!

啪,把电话给挂了。

家园 没有志愿军援朝,美国大兵就要在中国搞大屠杀了

按照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所述,1950年11月初,打到中朝边境时,美国军方还制定了大规模军事侵略我国东北的军事计划,时任总统的杜鲁门也批准了这个计划,只因军事失败,才仅仅执行了一部分[113],包括在我国东北通过飞机大量投放细菌发动细菌战[122] ,多次轰炸我国东北[123],已经屠杀中国老百姓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Warren R. Austin)在联合国发言,不得不承认了美国对中国东北的轰炸,但以误炸搪塞[124]。后美国侵略军在朝鲜遭到中国志愿军迎头痛击,败退而去,美国总统杜鲁门又于11月30日开记者招待会,宣布采用我们所有的各种武器包括原子弹对付中国志愿军,引起西方盟国一片反对,杜鲁门只好放弃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军队的企图[113]。

家园 不是笑话

中苏关系紧张那会儿,确实有把对方外交电话还是外交人员劈头盖脸骂一顿的事件。

家园 我对这部宣传片持否定看法的原因

马平,《《智取威虎山》| 解放战争研究的五层境界》

http://www.guancha.cn/MaPing/2015_01_02_305059_s.shtml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革命战争电影、小说是我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读《林海雪原》已经是25年前的事情了。我当年也曾羡慕解放军的神勇,也曾相信牺牲是罕见事件。我还认定当年的共产党站在穷人一边,打土豪分田地,是正义之师所以战无不胜。但是随着我的成长,对历史的思考越来越深,读到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我开始质疑那些“红色经典”,进而质疑教科书的论断。前面列举对解放战争的五种解释,大致上也是按年龄描述了我对中国革命史的认识过程。时隔20多年,我又重新捡起了了10岁时的立场和观点,同时意识到到当年的政治教科书在逻辑上不完整,至少要补上组织→谋略这两个环节,才能完整地介绍一场革命,才能让人信服,这这也算是“认识的螺旋上升”吧。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转了完整的一个圈。今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网民的历史观处于第二、第三种层次,而且立场往往是站在反对解放军的一方。这其中固然有对今天的社会不满,借古讽今的原因;但共产党自身的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落后于时代,跟不上普通人的认识水平和思考深度,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教科书自身就有逻辑缺陷,怎么能指望读者在深入了解后还相信你呢?

回头看这五个理解层次。第一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都是谈梦想,谈做人,是比较感性的认识;中间的三个层次谈策略,谈利益,谈组织,比较偏理性。徐克拍的是商业电影,只求票房不求宣传效果,所以他可以随便跳跃,从一开始的感性宣传直接跳到最后的美好生活,不至于引起观众反感。但如果共产党也这么“跳跃”地描述自己的历史,指望听众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结果必然是越宣传越起反作用。

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文宣、教育、广电系统的确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往往是倒过来——先谈今天的建设成就,再说当年解放军顺应了历史规律,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顺手插几句土改-胜利的生硬推理就算完事。当政治教科书里找不到完整的逻辑环,当历史剧只剩下跳跃的煽情和经不起质疑的逻辑,又有谁会相信当年的共产党真的发动过一场得人心的革命?又如何能抱怨网民宁可传谣也不相信党的宣传?以偷懒的心态搞宣传,必然没有好下场。

平心而论,许多宣传人员的问题甚至不是偷懒,而是真的不懂历史,不相信当年解放军的立场,再卖力也讲不出真实的历史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难以服众。

这个问题的产生要回溯到建国初期的宣传策略。当时把宣传工作视为战场,战场上阵线分明,非敌即友,所以搞正面宣传就是一味地套光环,对敌人的批判就是一味地抹黑,理性的分析往往会被视为反动言论的伪装,踢到一边。好在当时经历过革命时代的人还在,宣传再偏激也不会太离谱。等到新一代人接班,宣传工作就迅速地经历了【历史变成传说 传说变成神话】的过程,再也不去考虑受众的智商了。

现代人大多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社会,对这一代人来说,神话可以拿来娱乐(比如拍贺岁片),但绝不能拿来相信。今天的宣传机构如果真的想把政权的法统、道统说清楚,就得先抛弃那些已经成为负担的神话遗产,认真地研究历史,用理性来重塑革命史。尤其是要讲清楚从思想到组织,从组织到策略,从策略到利益,从利益到胜利的细节。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宣传工作只要真的用心去做,投入一分力气,就会有一百倍的回报。否则的话,一清策划的泥塑再便宜,色彩鲜亮的展板布置的再多,也只能让人闻到僵尸的味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