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赫德以及他的海关

赫德的主要任务是缴纳清廷对外赔款。清廷的财务很糟,根本无力赔款。外国政府干脆趁太平天国混乱把中国海关接管了。

不存在慈禧用不用他的问题。他是来明着抢钱的同一伙人,背后是炮舰,他是账房先生。

通宝推:崇文尚武,
家园 满人的确比较有政治智商

按说一个化外蛮族,能杀能砍不奇怪,从战场下来,头一次统治这么大地盘,竟然熟练的玩弄亿万人于股掌间,这个是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听到比较多的是满清压制欺骗汉人的反清言论,但是满人哪里学到的这么多手腕倒是没人说过。

家园 明与清不一样,气候作物都有变化

一者清人口大爆炸,二者清时气候又变了东北后来都能种地了,同治回乱前陕西1400万人口,结束时只剩5,600百万了,看旁边的山西就知道了,江西也是,蒋搞三光,人口也少,我去过那里,那里的农村居然每家一二十亩地,我老家才两三亩

家园 西安城没破,人保住了

西安当时没有被破城,人口没有元气大伤,自然人多,你看西安800多万人,整个陕西才多少人,那些被屠百分之95的县就没这好运气了,整个陕西双方加起来死了八九百万人,那会儿总共才一千多万

家园 满族一连出了3个雄主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关键时刻没掉链子,最后赌了把大的,赢了。

明末外贸急剧恶化,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大幅减少,而明帝国已经习惯以白银为货币本位,交税要折为银子,致使银价大涨,绅党和贪官乘机渔利,官逼民反。

以中国幅员之大,每年都有些局部灾荒是常见的,但明朝国政荒废,国家财政高度亚健康,一有风吹草动就承受不了,必须“加三饷”。而经济兼并严重(不单单是土地兼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贫富高度不均),富者不肯承担义务,普通百姓已经很拮据又承担不起,于是越派饷民变越甚,进入恶性循环。

冷静看,以明帝国之大,打持久战,耗死后金根本不难。洪承畴率八总兵出关打松山之战,就是想坚壁清野,耗死后金,因为后金不是农耕经济,是靠南下掠夺维持开支,所以耗不起。但崇祯听信谗言,严令洪出战(令我想起哥舒翰被唐玄宗逼得出潼关与安禄山野战,大哭而去,大败被俘),结果耗尽了明的战略后备队。

后金的文化,极其幼稚,皇太极听了《三国演义》的说书,大喜,命人翻译为满文的连环画,印发给各级军官,还不停督促,都没几个人愿意看。但这些白山黑水打出来的英雄,据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任用了几个汉人,这里要提一提特大汉奸范文程,无此人,后金不可能以如此速度征服汉人。

但皇太极,多尔衮,范文程,只用了很拙劣的一些离间计,崇祯就杀了袁崇焕,逼死洪承畴,逼死卢向升。问题的根子,不是满人刁滑,而是崇祯高度不信任大臣,大臣高度不信任崇祯(末期崇祯非常想迁都逃跑,但不肯自己说出来,非要大臣们先提,首辅打死也不开口,因为说了,丢了社稷祖庙,将来一定被崇祯当替罪羊),江南绅党高度漠视北方的危机不肯共担国难,虽然形势一再地警告他们,证明他们错了,没有一方肯改,肯让步,最后一起死翘。

而满族皇帝,虽然不学无术,进关后也犯了很多错,但谦虚,肯承认做错,肯改,而且牢牢地抓住了农民的心(减农业税,并承诺“永不加赋”)。

中国固然有很多看起来好有学问的文人说,要谦卑,民为水君为舟。但你们臭老九说了等于放屁,看看乾隆接见马格尔尼是怎么说的,老头谦卑了吗?

满族因为人口少,拿下中国大地都就吓得睡不好,一直很小心很勤政,尤其是雍正的“密匣立储”,相当天才,每个皇子都悉心培养,平时一视同仁根本看不出谁已经胜出了,其实那名字早就挂在匾后面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差,弄不好秘密选出的太子会早死,所以培养一大票有才干的皇子,保证了接班人的政治水平不可能太差。

而且满族本身的文化,使得兄弟相残的情况比较少,中央的大臣分两类,一类是汉族大臣(自称“臣”,如曾李),一类是满大臣(自称“奴才”,是皇族的包衣后代),这两类人微妙对立,使得皇帝比较容易控制朝政,不像明朝整个文官集团与“帝党”(皇帝+阉党)高度对立。

整体上说,满族皇帝们的智商和文化水平不一定高,但文武兼修(康熙骑射本事很大),本职工作上肯放低身段,态度好(出勤率高,工作认真)。相比起来,明朝后期的“帝党”,“士党”,“绅党”都很不堪,是自己作死。

不是满族正国级们的政治水平如何高,你认真做不偏激,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政绩。而是明朝5级以上干部实在干得太差劲,文官们眼里只有孔夫子的仁义道德(还是一堆废物的仁义道德),根本没有跟皇帝看齐紧跟的意识,一点小事就上升到大义,各不相让争执不休;崇祯又非常神经质(类似于张学良),一冲动就乱来,于是历史就是这样了。

通宝推:pulque,
家园 明朝不是亡于清,而是内战

内战后统一全国是大趋势,清正好处于这个位置

家园 事实不是如此

满清能从“太平天国”这么大的危机里走出来,靠了4样东西:

1)全国的人心,就是“天命”,读书人和农民,基本都支持朝廷。因为要维护“天命”这个国民的思维惯性,使得多数人不造反不抛弃满族朝廷,慈禧对于国土完整,非常敏感,因为失去国土,就是老天厌弃你的警告,朝廷就没有天命,没有权威了。这是她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第一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扶湘抑淮”(曾国藩之后,左是湘军派的大家长),慈禧始终是以国事为重的,这是她能服人的第一因素。在清末,中国失去的,主要是属国(朝鲜,交趾,缅甸,琉球),明确属于中国自己的土地,慈禧怎么还是争一争的。

2)汉族士大夫的忧国之心。湘军淮军出来,汉族人打汉族人,就是靠这个。既然天命还在大清,那么社会精英以天下为己任,“了却君王天下事”,是孔老二的教诲,至于可以不可以保扶鞑子,老孔正好没说过,无声就是默许嘛。

3)洋枪洋炮,以及洋枪队。对于洋枪队,我们的历史太妖魔化他们了,我今后细说。美国人华尔创办的洋枪队以英/美国/菲律宾籍军人为基层干部,以本地华人为兵源。由于太平军野蛮嗜杀,东南百姓人神共愤,所以洋枪队的战斗士气和军纪都没有问题。当时洋枪打仗,士气是关键(请参考看梅尔-杰布森那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者》),士兵敢于列阵不动,把敌人放到滑膛枪射程之内再打,然后面对持续冲来的敌军,冷静地再装填。此时军官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洋枪队几场硬仗下来,军官损失1/2,士兵损失1/3,华尔一仗就负伤5处,最后战死。华尔是个牛仔,指挥能力不行,英国军官戈登继任后,英国国家出面支持洋枪队,升级武器扩编军队,战斗力很快超越了也装备大量洋枪的太平军李秀成部,戈登为了鼓舞士气,有时候甚至只带一根手杖就领军出战,被官兵奉为神人。戈登自认为是绅士(用中国话说,就是君子),洋枪队只破敌,不追杀,追杀抄底的是激战时打酱油的淮军。而且洋枪队不掳掠百姓,后来苏州一战,李鸿章背信弃义杀降,戈登大怒,因为戈登以自己的人格担保,太平军才投降的。闹翻后,戈登解散洋枪队,当时太平军也基本完了,慈禧和李鸿章正愁这支精兵如何裁撤,闻言大喜,因为洋枪队素不扰民,慈禧专门赏戈登5万两白银,戈登说我的军饷够了,赏银全部分给官兵。当时从戈登,蒲安臣(美国驻华公使,任满后慈禧任命他为清帝国特使,遍访欧美,是中国在西方的第一位特使),赫德(慈禧一生未召见过赫德,因为赫德的级别不够。男女有别,慈禧能见的都是中国的大员,外国男性很少,各国公使夫人倒常常请进宫里联欢)等人的行为上,慈禧看出洋人有些优点,特别是不贪和守信。而李鸿章因为打太平军时频繁接触西方军官,对后来处理洋务的帮助很大。所以后来慈禧对外政策的基点,就是任何条约,我再不爽,签了就是签了,我守信,不跟洋人来阳奉阴违,这谈不上对西方的“善意”,但成为西方国家认可清廷,在最关键的时刻始终支持清廷(包括在庚子之乱期间),支持慈禧的动力。因为这至少是一个可靠的谈判对手。庚子之乱,确实是慈禧弄出来的,当时教案频发,其中有很多是无赖流氓借洋教士来浑水摸鱼,官府不敢惹洋人,民间已经忍无可忍,慈禧觉得既然有百万团民“扶清灭洋”,给洋人一点color see see,老娘以后也好说话一点。但闹大以后,慈禧一跑,洋人也好,全国的督抚也好,都如丧柱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庚子之乱有2个“好的”后遗症,一个是慈禧的威信反而空前提高,一个是联军占领北京天津一年左右,按西方方式管理市政,建立警察和卫生制度,市政厅银钱收支一清二楚,给市民们和清官僚们开了眼界。此后慈禧逐步搞洋务,派官员外访,派学童留洋,北京城里的唧唧歪歪,少了好多。

4)海关。在此前,由于闭关锁国,中央政府的外贸收税(进口税)非常少,但鸦片战争后被逼打开国门后,海关税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成为中央最可靠的收入,太平军把东南膏腴之地捣个稀巴烂,但还是没有影响到上海的海关道。咸丰是极度厌恶洋人的,但慈禧很务实,她欢迎中外贸易流通,欢迎新变化带来的新税基,尤其打太平军要有军费,再向农民摊派就是逼他们投太平军去。赫德和华尔,都有一种基督徒文明人的清高,你给我的工资合理,我就不贪,我要做给你们中国人看,不贪污也可以做官做事的。庚子之乱后,中国根本无力偿还赔款,赫德就提出,提高关税(进口税),用关税的增额来赔付(庚子赔款定期为39年,就是按进口税增加后,实际能增收多少税银,来计算的)。于是这个羊毛,出在两头羊身上。第一头是中国人民,洋货来中国一定是赚钱的,赚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的钱,也逼死很多小手工作坊(比如土布坊);第二头是洋人,因为很多洋烟洋酒,是在华洋人在消费,洋商出口到中国的货,也要分多一份利润给清廷。这个“割自己肉自己吃”的提议,得到了英美的支持,于是其他各国只能跟进同意。

进口税的增收,并不能覆盖全部赔款,所以各省增加了很多“洋捐”,中国人民进一步受到压榨,这是事实;但平心而论,赔款的大头,没有落在农业税上,也是事实。最底层的农民,穿土布用油灯,还消费不起洋货,因此没有被逼上绝路。另一方面,其实各国都有“退款”,不止美国,美国是带了个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国对德、奥宣战,停止支付对这两国的庚子赔款。同时沙俄宣布暂停“赔款”缓收5年。1924年5月,苏联宣布放弃庚子赔款。1924年底,美国政府宣布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余下的所有对美赔款全数退还。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声明退回赔款余额。为什么是1925年呢?因为那年北伐成功了。北伐开始时,北伐军只有8万,其中多半还是旧军阀部队,而对面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有200万部队,但北伐军里的“党军”(国民党系的军黄埔军校生,和共产党系的叶挺独立团)视死如归。吴佩孚很能打仗,直奉大战时直系官兵听说“吴大帅上来(督战)了”,立刻士气如虹,但吴自己说:“我的兵不怕死,他们的兵不知道什么是死”,北伐军狂胜之下,西方国家被吓傻了,苏联是因为支持北伐而退款,其他国家是怕了国民政府了,看样子中国人民快站起来了,武汉租界收回,赔款结束,全国气象一新,比利时这样的小国,还怎么闹?

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含利息共支付6亿5237万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

简单说,赫德把持海关,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信息权和部分财权,使得英美等国愿意支持一个中国中央政府的存在,因为英美和欧洲各国离中国太远,对中国没有领土嗜好,弄一块大面积的殖民地,得不偿失。中国有一个国家级海关对他们更有利。从这点来说,其实中国也绑架了英美。如果英美不那么积极维护中国统一的话,中国必然被俄,日大肆蚕食。而一旦日俄得手,其他各国不得不赶紧跟上,那中国就万劫不复了。

直白点说,我认为邓公跟慈禧,颇有相类之处。这不是批判邓公,想想慈禧当年,手里要兵没有,要钱没有,她能怎么办事?激于春秋大义,清流们袖着手慷慨激昂骂她媚外卖国,非常容易,这里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此吗?你去做一天试试看?她是保了大清,难道不也保了全中国的多数人民?她死后才有军阀混战的吧?有她在一天,袁世凯敢反吗?

但另一件事要说清楚,慈禧的老爸因为他爷爷当年在户部当差,那时候乾隆下江南要大量招待费还不给报销,户部亏空极大,后来反腐败,凡在户部工作过的主要领导同志及其后代一律分摊退赔,赔不出坐牢,慈禧为了营救她老爸,出了很多谋划,他老爸四处求贷,退赔后老爸出狱,平反了,纪委拿他当“重新做人”的典型,外放去当省长,到任后就拼命地贪,把失去的年华抢回来,再说要还债嘛,慈禧当时陪他在任上,选秀进宫是后来的事。所以慈禧对于省部级干部的心态,一清二楚,她一生没有反过腐败;但作为平衡,她也没有打压过读书人。当官的手贱,读书人嘴贱,你们自嗨,别妨碍老娘就好。再说在一个必须要推着才肯开放的农业社会里,读书人七嘴八舌,对慈禧有好处,慈禧可以拣她需要的话题来说道,来开启新政,对不爱听的拉黑了事,或者拿去喂喂朝廷里的保守派,让他们也听着舒坦舒坦。

通宝推:海峰,
家园 明朝不是亡于清

而是亡于汉人的不争气。

美国选个总统,共和党还有十几个人跑出来竞争,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难道明末只有后金这一个候选人,在人大里“等额选举”吗?

但你看看当时汉人里,有哪个有模有样的?李自成好歹还大打了一场,张献忠呢?郑芝龙呢?

明朝没有出过名将吗?戚继光,于谦,孙承宗,祖大寿(袁崇焕,洪承畴,毛文龙,吴三桂,这几个是否名将还有争议,不列入),有几个善终的?自毁长城到这个地步,崇祯荼毒百姓17年,临死写一句“勿伤我百姓”,反而是明君了?

假设你没考上北大,是因为那一年北大只在东北招生?

家园 这还真是个沉重的话题
家园 庚子退款

是名义上的。实际操作还是赔款交割给美国代表,然后由美国代表在中国使用而已。

最大的成果是建国后一堆知识分子盼望美国在朝鲜胜利。

家园 观点新颖,请大家注意本老此发言的结尾部分。
家园 百度了一下

这尼玛血海深仇啊!!!!

我曹 这比日本鬼子还狠!!!!

瞬间我就不淡定了。。。

家园 儒家文化已经腐朽没落了

已经产生不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人物了。就是几百年后,曾国藩等汉人实力已经可以问鼎中原时,也没有这个争天下的雄心了。以后有雄心大志的英雄都是在外国的价值理念和势力培植下,孙,蒋,毛都如似。

家园 儒家的本质是不允许造反的

克己复礼,怎么可以犯上呢?

我以前在介绍孔子生平时已经说过了,国君坏是国君的事,作为君子(儒家是奴才学)你不可以去造反。

前几天一个本地白人跟我说:我看了一本书,原来几百年前中国人就有巨大舰队啦。聊到后来我告诉他:毛主席不是中国造就的,他是世界造就的,是世界刺激了中国,才出现这样的领袖。靠中国关起门来自己弄,是产生不了毛主席的。

曾国潘人生到达巅峰时,手握一国之兵,打下南京后,上奏折说南京城里无所蓄,没财物可上交,朝中满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当时有幕僚怕隔墙有耳,在纸上写下字劝他造反,恢复汉人江山,曾大惊无可避,把纸条吃下去了!

这就是人生到达巅峰的奴才的嘴脸。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曾李袁,只要慈禧还在,就是反了也必败。

庚子最乱时,张之洞曾谋划“联络三五总督”,自立为国,英国人一直比较佩服张(张很廉洁),暗中接受。但慈禧刚出走,全国督抚争相向西安效忠,送米送银,张之洞只好按下。局势稳定后,心里有鬼的张再三要求入京觐见,慈禧再三不允,隔了一年方允许进京,刚走到天津,荣禄(慈禧的第一亲信)先来拜会,送银5000两,说是京里应酬多,知道你清廉少积蓄。张其他银子不收,这不敢不收,肯定是慈禧让送的。觐见后慈禧一直垂泪,一言不发,朝见的规矩,慈禧不问,张之洞不好自己找话说,相对垂泪,直到退下,竟无一语。这么大一件事,就此揭过。此后张一生对慈禧忠心耿耿,是支持慈禧改开的重臣。

天命是什么?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明末老百姓是怎么个样子?清末老百姓是怎么个样子?慈禧一个女流,要做点事,驾驭一批有能力的异族(汉)大臣就更难,她是千方百计聚拢一点点仅有的人才,把事情推下去,还要走走停停,安抚保守派。袁世凯自称百万军中无所惧,见慈禧必汗透衣衫,都是心虚吧。

家园 儒家不反对造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