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去库存”却房价暴涨,周小川同学配合错了吗?-郑雪昭 -- 渔儿漂漂

共:💬181 🌺1434 🌵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要这么想,批评使人进步嘛。我大多时候也是被批评。

老婆给娃发个小熊软糖,我们两个小的满嘴的:谢谢温柔可爱美丽的超级妈妈,然后互相指责对方的马屁没有自己的用词好,谁的词新颖好听能得到多一个糖。

这马屁拍的,有前途啊。我实在拍不出这么肉麻的马屁啊,还需要修炼。

通宝推:刹那芳华,
家园 这个好像目的不够纯啊,蹭吃的目的大于学习研究!
家园 【商榷】不同意见,做生意的就不苦吗?

小弟是开公司的,托大家的福也赚了点钱。如果把钱撇开,生活真的很苦!很多生意人只是对此安之若泰而已。

西西河是知识阶级的天下,大家拿着白领收入没有亲身体验,这个时代绝对不是什么阶级固化的时代,所谓有钱阶级的洗牌速度快得吓人。山西煤矿主从升起到消失才用了几年?赚到钱后不是说像部分人想象的买几个包开心了事,你要很小心很小心地防止它消失。

让钱不消失的办法就是不断让它滚起来,这个是人就知道,问题是每打一个滚,不管是投资还是开实业就会暴露一次风险,概率上来说如果每次风险是20%,那么三次下来就会洗掉一半的人。。。。。现在的产品换代速度大家是知道的,每做一个就是一个大风险暴露。不是每个人都像教主一样做一个成一个的。

乱说一通啊,躺在床上顺手写的,反正意思就是现在的确有个有钱阶级,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进进出出那个热闹啊。。。

通宝推:卢比扬卡,秦波仁者,
家园 结论有问题。我以前是国内血汗工厂的拿摩温,说一点情况

96年时的合资厂,两百个工人,工资300元。河南和四川的民工太容易找了。

对比:去年,家母的雇了十年的保姆辞职了,因为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于是老两口在县城买房,离开大城市了。

于是雇新保姆,各种雇不到。。。。保姆喜欢小宝宝,收入高。。。于是家里各种跪求,最终未遂,于是老人院里去了。

你批判封建制度分等级没错,但是你认为主席以一己之力让底层人民平等站着,这本身就是封建青天大老爷想法,是主席一生反对的。

对于工人阶级兄弟,事情简单粗暴很多:有一份工作,人生就是平衡的。有两分工作可选,社会就是平等的。有三份工作offer,这个人就是高贵的。

家园 一点诚意都没有,一碗凉皮成本才2快,俺付伙食费好不好

一点痛快劲都没有。怪不得黑翼天使埋汰你

招了我,给你搞一个项目管理系统,基金申请、执行、完成,每个阶段的critical path, required document checklist都给你定义出来,每个月review一次,顺便搞搞质量、风险管理。那时候,就算你天天海心,也误不了事,因为每个月我会逼着你签一个任务未完成的报告,然后把你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贴在实验室的墙上

家园 妈呀,错过了大神和项目经理,我的试验组

管理一踏糊涂,头疼啊。

家园 说正经的:项目管理系统越简单越好

PMI弄的那些Flow Charts,除了唬人啥鸟用没有。一堆框图绕来绕去,把人绕晕菜了算。任何系统,复杂了,可操作性就差了,可控性也就差了。远不如checklist来的直观、明确、可操作。

即使是高大上的Stage-gate System,用excel, spreadsheet也可以完全搞定。就你的项目组来说,可以把project lifecycle分成几个阶段,比如:酝酿,实际申请,(申请批准后)执行,验收,完成几个阶段。如果funding不是一次拿下,就在关键节点设置check point。每个阶段需要完成哪些deliverables,用checklist的方式定义下来,并且建立weekly/monthly review制度。如果每个项目都有不同,则在项目酝酿之初搞个project specific road map,把每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大体撸一下,作为每阶段checklist的蓝图。这个过程很简单。即使很大的项目,做出这么个东西也用不了很长时间。

通宝推:然后203,
家园 我觉得你不够阳光,你和你小姨也不是一类人

说真的,我相信你小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看到那2个包会有这样“心冷”的反应。不信的话,你可以假装若无其事的问一句(一定要假装,效果更强),然后看她回答什么话。我估计就一句:管他们的,他们过他们的,我过我的(顶多再加一句:唉,这个社会就这样啊),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我的个人社会经历确实单薄,但毕竟专业上网10年了(专门看政治经济帖子,而且越长越喜欢),外加出国的经历也不少算,平时注意观察,应该多少算有一点见识吧~

通宝推:蓝鸟,
家园 又开始断章取义啊,怎么凡事总喜欢看极端案例啊?

2008感动中国人物、悬崖小学的李桂林老师有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1990年到二坪村的,当时这个小学已经停办10几年了......”从1990年往前数10几年是什么时候,大家心知肚明。一所在十年浩劫中都没有停办的小学,到了科学的春天反倒停办了F。小学停办的结果是二坪村的村民下山连钱都不认识、连厕所都不敢上(不认识男女)。悬崖小学只有李桂林夫妇,李桂林98年才转成公办教师,妻子08年到中央台参加感动中国的时候一个月才挣200块钱。其实上位者只要给底层留点渣,给来悬崖小学的老师2~3倍的工资,定期轮换,并在职称、晋升上稍微倾斜,悬崖小学就不必停办。

恰恰是因为他是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所以不具备代表性啊。当年也有铁人王进喜啊,但是全国总体工作效率还不是一塌糊涂?这个仅仅是反问。

正面的信息还有,1.国家教育经费肯定是逐年增长的,这个不用怀疑(但分配到小学有多少是否倒退不清楚) 2.人口识字率仍然是逐年提高的,这就充分说明停办某些小学导致人民文化倒退的问题,在总体上根本不存在。

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我也没有调查,所以只能从总体上和逻辑上提供一些信息,而对于悬崖学校的停办与复办,中间是否还有其它原因(你的言下之意,是官员贪污,或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兄台真的是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

至于改开前的小学,我就不多说了,每次我妈都回答我一句话:只学毛主席语录。以至于我到现在都一直怀疑她是否能认识大部分汉字。

家园 这个极端案例有统计数据支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6年全国有小学 104.4万所,1990年为 76.6万所,14年减少了27.8万所,减少26.6%,悬崖小学只是这27.8万所停办小学中的一个。

下面这句话是搞笑么?没有调查,提供的一般叫臆测。

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我也没有调查,所以只能从总体上和逻辑上提供一些信息,

通宝推:七天,
家园 他还年轻啊,这也是我们该嫉妒的,不像我们都

四十多的老男人了

家园 谁跟你我们呀,我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呀

40多算什么呀,按照“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标准,你还是青年。

按Puma的话说,黑翼天使07年就找到地方读博士了,照这个估算,他最低也得35了,如果中间再耽误几年(这对留学生很正常),没准也四张了,更何况,法国还有Ecole这种怪物。再说,年轻是相对的。杨士奇57岁出任首辅,做了21年,张居正47岁就做首辅,结果只做了10年。你说是57岁的杨士奇年轻,还是47岁的张居正年轻?

黑翼天使就是来搞笑的,你要再回他的帖子,我鄙视你的智商。

家园 我准备象82岁的某教授看齐,

雄心不死

家园 你又开始断章取义了

全国中小学减少,尤其是小学的减少,是因为适龄儿童的减少,这个信息我也是在河里得来的,而且有详细的数据。看你这个ID,好像也是老河友了,怎么会完全不知道、让人贻笑大方呢? 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80年代开始实行一胎化了,与上一代普遍5、6个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啊~孩子绝对数量的减少,自然学校也会减少。——这就是你所谓的“极端案例有统计数据支持”?

再给你增加一个实例:我高中的时候,特意去乡下看了一眼我上过的那个小学(只上了2年),都改成猪圈了,当时心里沉甸甸的。当时我还不小心问了一句,那现在的孩子们去哪里上学,答曰附近的镇上。

这些是我的注释:虽然骑车比较远,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年轻一代普遍都搬到镇上去住了,所以完全不是一个问题。

家园 你已经在转进了

统计数据表明,悬崖小学的停办并不是你所说的极端案例,而是一种典型现象,你自己的这句话,

全国中小学减少,尤其是小学的减少,是因为适龄儿童的减少

说明你自已也否定了你自己前面回复层主的话。

至于小学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另一个话题。适龄儿童的减少,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适龄儿童减少,但人口聚居地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在交通不变地广人稀的农村,过多撤并小学,只会造成农村小学生上学困难。

还是看统计数据:

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976年为97.1%,81-82年,降到93%,直到87年,才恢复到76年的水平;

而小学升学率更让人吃惊,1975年,全国小学升学率90.6%,81-87年,小学升学率都低至60%多,到90年,爬升至74.6%,仍远不及76年。这说明,八十年代,大量的小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在小学及小学毕业阶段就辍学了。

适龄儿童减少,解释不了辍学率高的现象。不管什么原因,初中之前辍学率高,反映了教育的倒退,而过多撤并农村小学,导致农村小孩上学困难,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前30年送学下乡,农村小学数量和入学率不断上升,改开后向城市倾斜,从乡村向乡镇收缩,反应了教育导向的变化。

通宝推:关中农民,七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