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邪恶国家任我行之五:探险伊拉克 (1/7) -- 顾剑

共:💬205 🌺1097 🌵1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初中时候,俺们的历史老师外号就是:汉谟拉比

话说是否能大一统,关键在于当时社会的动员能力跟移动能力,这点我觉得中西方差异明显,特别在汉以后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后,中国历史总是分合后以合作为最终稳定形态。

家园 始终不明白

两派之间到底为什么仇恨如此。两伊战争是国家间的战争,打了八年,彼此死伤无数。现在的伊斯兰国杀起战俘来一点不比杀异教徒手软。另外还有此起彼伏的各种民间武装,几乎都是把另一个教派当仇敌。

除了对穆罕穆德继承人的看法不同外,还有什么更现实一点的理由?

家园 xxx,记得几年前我和你争论

我说中国将向左转,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你很不赞成。

今天的事实我想应可证明你当初的推断有误,我认为这种方向性的错误说明你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能存在缺陷,如果你能予以检讨,找出自己角度和方法的不足之处,对于提高对问题的研究能力是有帮助的。

家园 何必出口伤人,你跟他几年前的争论和他的伊拉克行有关系嘛?

对过去的事情纠缠不休不是好习惯。

家园 不和举报者一般见识,删贴

那他把主席称为腊肉是不是出口伤人?

你做得了初一,就别怨人家做十五!

而且,他之所以做出错误的预测,说明他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有问题,我建议他检讨检讨不是帮助他吗?

家园 写游记吗,总想着最后升华一下

写不出“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没有“物与我曾无异也”的胸怀,也见不到“多艰之民生”,只好表露些政治观点了。

家园 【原创】探险伊拉克 (3/7) 巴格达扫街

邪恶国家任我行之五:探险伊拉克 (3/7) 巴格达扫街

顾剑

3。巴格达扫街

(因为伊拉克今天依然战事不绝,本文的照片里出现的伊拉克人,我都做了面部马赛克处理,以免万一被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认出来,曾帮助过西方游客,有可能给他们带来麻烦)

都说古代巴比伦就是今天的巴格达,其实两者离开30公里,今天来讲,也差不多,可是古代30公里是段不短的距离呢,这是两个城市。巴格达本身,在上古时代,大约建成于公元前1800年,汉谟拉比王的时代,在两河流域算是历史很短的城市了,但仍然比我们的殷墟要早(商朝始于公元前16世纪,那就是前1500年这个世纪,而且安阳殷墟是商朝中后期的首都)。但是巴格达在古代史上一直都不是一座重要的城市。直到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建立,公元后766年,曼苏尔哈里发Abu Jafar Al-Mansur把这里建成整个帝国的都城,才成为历史名城。

除了公元836到892年这将近60年的时间,阿拉伯帝国的首都短暂地迁往北面110公里的萨马拉城Samarra之外,巴格达一直是阿巴斯朝哈里发的都城。前面说过,哈里发不仅是皇帝,而且是先知的继承者,有宗教教主的涵义,因此,即便后来中东世界被突厥所统治,象塞尔柱突厥王朝,或者来自埃及的库尔德人萨拉丁的阿尤布王朝,首脑,也只是自称苏丹,从来不敢称哈里发。苏丹比哈里发低一级,只是王,没有教主的含义,表面上,仍然尊巴格达的哈里发为名义上的伊斯兰世界共主。在中世纪,苏丹跟哈里发的关系,有点象日本的幕府将军跟天皇,周朝的诸侯霸主跟周天子的关系。这五百年,巴格达一直是穆斯林世界的中心。直到1258年,蒙古大军西征,最终灭亡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朝廷。从此,哈里发头衔才旁落到埃及的马木鲁克苏丹。再后来奥斯曼突厥崛起,奥斯曼帝国的皇帝,是苏丹,也兼任哈里发,不过出于突厥传统,奥斯曼皇帝更习惯自称苏丹,而不公开用哈里发的尊号。

我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经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转机,于中午到达巴格达机场。事先安排好的伊拉克文化部官员已经等在海关以外,领着我办好通关手续,我们的签证是团签,打印在一张16开白纸上,有所有团员的护照信息都在上面,由官方盖章,然后团员每人一份复印件,在各自分散离开伊拉克的时候要用。

从飞机降落开始,我就非常好奇,仔细观察这个国家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比如巴格达国际机场也是用廊桥,而不是舷梯加摆渡车来让乘客下飞机,这一点比我想象的要先进。廊桥里面则是素白的墙壁,并没有其他国际机场廊桥走道内部通常悬挂的那些银行广告。机场入境大厅和提取行李处,有伊拉克旅游的广告,但是没有更多商业广告。

有专车送到市中心的旅馆,并不非常高档,大概2星半3星吧,和先期到达的团友会合,寒暄一番,放下行李,天已傍晚,我们先步行到Kadhimain清真寺,它建于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里面埋葬着先知默罕默德出走麦地那时,追随他的三百信徒中的两位,Musa Al-Kadhim和Muhammed Al-Jawad。所以现在也是一个小小的圣地,维修得非常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清真寺外的夜市,很热闹,街道两边4-5层的住宅楼,是巴格达市区常见的建筑,整个巴格达的市容,基本由这类4-5层的水泥楼房构成,大家从《美国狙击手》之类描写战时伊拉克的影片里,也应该看到过不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市场上卖吃食和面包的,看上去面包很软很胖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世界穆斯林国家的清真寺,如果很热闹的话,寺外基本都有市场,即便你只去过土耳其,也可以仔细观察:市场上的摊位有一定规律,离开寺庙最近的,一定是卖经书的摊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卖日用品的摊位比经书离寺院更远一些,卖衣服的再往外围。全世界清真寺外的摊位,卖书尤其是经书的一定在最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这比中世纪野蛮愚昧的欧洲基督教要先进得多。其实,伊斯兰教起于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文化上非常落后,先天不足,但是由于这种尊崇知识的风尚,伊斯兰世界却能够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兼收并蓄了两河流域,波斯,东罗马各种文明,甚至成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间接启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文明程度,远超欧洲,在全世界,也只有东方的唐宋盛世能够相提并论。

旅馆在底格里斯河畔,第二天早晨,打开窗户,窗外就是这条底格里斯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看上去也并不特别宏伟壮观,但是就这个名字--“底格里斯河”,就像“尼罗河”,念着这个名字的时候,它就能给人异国情调,甚至我会有一种幸福感象电流一样涌遍全身--你就在人类最古老文明的母亲河边!

底格里斯河给人的幸福感,不单单在精神上,更体现在肠胃中。底格里斯河的鲤鱼,跟黄河鲤鱼一样著名。我们平时在中国在欧美都不知道,其实在阿拉伯海湾国家的有钱人,尤其是有钱的伊拉克移民,会专程空运底格里斯河鲤鱼过去,引为珍馐美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一顿团餐,就在底格里斯河堤边的一家烤鱼餐馆。照片上是架起木柴,明火烤底格里斯河鲤鱼。这儿的鲤鱼和别处不同,鱼肉脂肪很多,烤熟后鱼肉一点也不柴,简直是肥得流油,又香又糯,半条烤鱼加上一些配菜,一顿饭吃得肚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吃饱喝足,该逛街了。短途散步倒是可以,但是在巴格达的大街上,经常有军警设卡搜查,我们旅馆门口是交通主干道,大约每500米有一个军警检查点,所有车辆必须停车检查。所以,在巴格达的大街上,车辆根本开不起来。车上的警卫,伊拉克导游一再告诫我们,停车检查的时候,不允许拍照,其实偷拍他们也并不禁止,只是一定不能让军警看见,否则会有麻烦。这张照片,是我从车里,越过司机从前车窗拍的哨卡。巴格达街上的检查站,大抵如此,警察分两种,黑衣的普通警察和穿迷彩防弹衣的特警,两种警察都戴钢盔,都配冲锋枪,从钢盔和军装的制式来看,是学美军,但是冲锋枪却是苏式AK-47一类的,常常有双弹匣。可谓武装到牙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在这篇游记中,所有保护我们的伊拉克当地军警的图片,脸部都做马赛克处理,因为伊拉克现在局势仍然动荡,我们又是西方世界的游客,如果被伊斯兰极端分子看到某一位军警的脸,并在实际生活中辨认出来,可能会对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巴格达城里的时候,我们团的保安措施,是两位随时佩戴手枪的现役警察上尉,全程跟随我们活动,并有权根据某地的安全形势,随时更改甚至取消我们的行程。其中一位瘦削的高个青年,据说他的父亲还是伊拉克陆军的一位将军。另外一位特别魁梧,一看就是职业拳击手或职业保镖的架势。出了巴格达城,我们的van会有警车护航。

继续逛街,这是伊拉克的一处市场,阿拉伯语叫苏克souq,突厥语叫巴扎(土耳其,新疆都这么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照片有意思:这是巴格达城里非常少见的高层楼群住宅区,还有双层巴士。巴格达的公共汽车很少,一般都是中巴,所以我在底格里斯河桥上看到这种伦敦范儿的双层巴士极为惊讶。但也只有这里,我才看到过一次,这个不是巴格达的普遍现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看这几张图,既奇怪,也平常:平常,因为这就是普通的的购物中心而已,在纽约在上海都毫不出奇;奇特,则在于它的地点:巴格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格达并非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满目战争疮痍,也不是我在很多不发达的中东城市看到的,全都是灰暗低矮的中层水泥楼房。那些的确是巴格达大多数城区的主基调,但也有像这样完全和国际接轨的高档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外,甚至还有肯德基和必胜客!巴格达的确有富人区,而且是伊拉克自己的有钱人,不是green zone里面的外交官和跨国公司职员。把这个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前面古色古香的传统souq对比,巴格达的层次,逐渐立体起来。

这是公元前1800年左右,巴格达的遗址,大概是一座神庙,这里不是古巴比伦,相对来说,古代巴格达在两河流域,还算不上一座历史最悠久的古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底格里斯河畔的Munstansiriya College,是一座神学院,建成于蒙古入侵前不久的1234年,当时是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它不但教授伊斯兰经学和教法,而且集中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东方的知识,它的图书馆藏书8万册,书籍涵盖数学,建筑学,医药等等门类。后来西方文艺复兴,“重新发现”很多希腊罗马的古典知识,其实是间接传承自伊斯兰世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arjan清真寺,以庙墙和宣礼塔上复杂的砖雕花纹著称,建于1356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还有一座Suq Al-Ghazil清真寺,在市场大街里,是公元10世纪建造的一个穆斯林学者的坟墓和清真寺,现在只剩宣礼塔。

Sitt Zumurrud Khatun,是晚期阿巴斯哈里发 Mustadhi Bi-Amrillah的皇后的墓,墓上面的塔非常特别。这是从外面看墓塔,可以登上塔基远眺巴格达市容,但是有一个规矩:只能朝三个方向拍照,第四个方向是巴格达火车站建筑,不允许拍照,塔下有士兵看守,如果我们在塔的这一面朝着车站方向举起相机,士兵会发出警告。

当然,我肯定是偷拍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座塔最精巧的地方是从里面看,因为塔身露出很多天窗,这张照片的视角是从塔正下方的墓室向上拍,所露出的天光,就像夜空中点点星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估计,在所有巴格达的景点里面,大家最想问的是伊拉克国家考古博物馆:听说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进巴格达的时候,国家博物馆被洗劫一空,是真的吗?今天还能看见什么?

国家博物馆是必去景点,我们当然也参观了。但是内部不允许拍照,这里没法偷拍,因为整个博物馆只有我们一行参观者,并不对外开放,陪同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比我们人还多。这是我在街上,隔着车窗所拍的国家博物馆的外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虽然一直都不对外开放,但是作为外国旅行团,只要事先和政府打过招呼,预约时间,完全可以参观。在我们去的2014年3月,据说博物馆整修工程已经差不多结束,准备好不久就会向公众开放参观。但是在阿拉伯国家,这个“不久”是什么含意,----你懂的。两三个月以后,伊斯兰国肆虐,战事吃紧,我估计现在,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又是遥遥无期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现在有28个展厅,我们看了四个,从史前公元前1万年的遗物,到阿拉伯帝国时代的艺术品,在其他展馆有象牙雕,我们没看到,另外著名的亚述古都Nimrud所发掘出的黄金窖藏艺术品,一直封存在伊拉克国家银行的金库,肯定也无缘得见。但是我们仍然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物,包括两尊极大的亚述带翼狮身人面雕塑,修复的程度极好。我们相当幸运,团里面一位姐姐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工作,她在那里认识的一个伊拉克朋友的哥哥,是伊拉克考古界数一数二的文物修复方面的权威,这次她的面子大,把考古学家给约来带我们参观,阿拉伯国家跟中国一样,认识人就好办事,老先生属于私人朋友,别的团可没有这个待遇,所以我们看到的展厅和展品,相信比其他团多得多。因为老先生的面子在,我们在馆内不那么重要的地方,其实还是拍了一些合影照片的。我不贴出来,是怕给人家添麻烦,毕竟这是违反规定的事情。

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遭到劫掠的经过,我在这方面没有做过细致的调查,所以不敢妄言“真相”二字。我们的旅行社老板,英国领队Geoff老先生,和一位历史学家合写过一本书,《Iraq: Now and Then》,里面说得比较详细。另外,BBC对此事曾经做过详细的调查报导,相信Youtube上能够找到那个报导的视频。这些资料我没有专门去查,我的主要印象得自实地参观和与考古学家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谈。首先,博物馆被劫掠的文物损失,的确是相当惨重,据考古学家说,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一是似乎劫掠者知道很多内部信息,清楚他们在找什么,而且拿得相当彻底;二是似乎这些人也并不了解全部情况,而且时间有限非常匆忙,因为博物馆地下库房过道两边几个最隐秘的储藏室,里面最有价值的文物没有被盗走,尤其是价值连城的一批亚述古都象牙雕刻,居然毫发无损。当然,镇馆之宝亚述王宫黄金窖藏,根本不在博物馆,而深锁在中央银行金库,所以在战时完整地被美军接管,后来移交伊拉克政府,也没有丢失。战时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盗的事件,美军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不力,甚至对犯罪行为置若罔闻,但是如果指责军方有组织的盗窃,那是空穴来风,否则如何解释时间仓促和最珍贵的一批文物的幸存?这也符合战争的常识:只要不是象柏林战役那样逐屋逐巷的城市攻坚战,或者北平和平解放那样有秩序的交接;那么基本上在守军放弃抵抗,和占领军进驻接管之间,总有一个无政府时期,这个时间段是最可怕的,大规模的混乱和劫掠往往发生于此时,而且扮演主角的是当地的乱民。客观公允地说,我的推测未必就是真相,但这符合战争常识,和我在伊拉克博物馆的所见所闻。

巴格达城内另外一些我感兴趣的地方,和现代伊拉克有关。这是1980-1988年两伊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一处街心花园前面的标语,注意看上面的英文:“伊拉克拒绝恐怖主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水泥墩子,就是当年萨达姆的巨型铜像被用绳索拉倒以后,留下来的雕像底座,底座上还剩半只靴子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记得2003年战争结束的时候,那个推倒萨达姆雕像的著名电视画面吗?就是那座雕像,直到11年后的今天,地处通衢要道路口的这个雕像残骸,还立在这里呢。

(未完待续)

关键词(Tags): #巴格达#伊拉克通宝推:韩信点兵,soarman,文化体制,被明月兮佩宝璐,为中华之崛起,
家园 以前听人说过巴格达的烤鱼好吃

看到图片觉得这个鱼长那么大,估计烤了肉会老了点。。

从图片上看,巴格达地面以上的遗迹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时期的了。

家园 近平同志

不知道你对今天近平同志的政策有何看法

高, 实在是高.

家园 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

象这些国家的人物塑像,各种领袖的画像什么的,他们是怎么看的呢?

家园 巴格达可不是巴比伦

而是更接近安息萨珊首都泰西封,亚历山大时期巴比伦城就已经没落了,而泰西封一直到8世纪仍然很兴旺,巴格达的建城模板更可能是前者。

家园 当然不是,当然不是,即便今天离开还有一段距离
家园 有区别的,即便最保守的穆斯林,王宫也可以有人物画装饰

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的装饰都不能出现人物,花鸟画,一律用书法和几何图案装饰。但是实际上,非宗教场合,一般是可以有人物画像雕像的。古代波斯的王宫,我在伊朗游记里贴过瓷砖画的人物和花鸟。只是清真寺不许而已。

但是伊斯兰各个派别不同,有些非常极端的派别会反对人物画出现在任何场合。至于象 ISIS这样炸毁亚述王宫古迹的,只能说是丧心病狂了

家园 巴格达老城是公元前汉谟拉比时期的呀?

烤鱼,因为脂肪多,肥肉多,吃起来一点也不老 :-)

家园 帝国的形成,需要以包容和四海一家的态度作为思想基础

这一点,古希腊是没有这个传统的,波斯有这个思想。看看西方历史界对亚历山大大帝的评论,我们会发现其实西方的帝国主义思想起自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这也是亚历山大大帝在西方历史上的伟大之处,还要超过他的军事建树。可是就是他的帝国思想,当时也遭到多数希腊主体主义者的抵制,指责亚历山大波斯化,东方化了。

要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必须能够包容境内各个部落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是松散的统一,毕竟中国那样中央集权的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并非常态,反倒是个例。大多数帝国,罗马,马其顿,波斯,阿拉伯,东罗马,蒙古,都容忍被征服的小国自治,这样征服和管理起来容易得多。而帝国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为治下的各个民族提供安全保障,贸易便利,所以各个民族也愿意接受帝国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帝国形态基本上要以单一民族为基础,这个是特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