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率先实现大口径火炮焊接钢药筒批生产之后的故事 -- 百战长缨
用药筒的话不是也要把药包先塞到药筒里去,然后再把药筒和弹头塞进炮里?
为什么药筒的药包打开以后不用就不需要销毁呢?
然后用药筒比直接用药包好在哪里呢?
我认识一位前辈也是军工的,听说过的当年环境艰苦与工人拼劲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向您致敬啊。
实际情况比这严重,利民厂一派曾经用炮轰过农大的一派,不过是威慑性质的。一颗未装印信的炮弹直接从农大教学楼的四楼打到了一楼。利民厂一派当时觉得驻军偏袒纺织厂,甚至炮对准了附近的270医院。
基本上是按照手枪的速度开炮
估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焊接药筒的耐储存性没底。
毕竟,战争一旦爆发,至少初期阶段消耗的都是储备品。
万一这时候打不响乃至炸膛,那就是祸国了。
黄铜药筒毕竟是经过时间考验过的。所以暂时没给推广。
德国炮确实不使用药筒。他们是药包和模块发射药。不过他们还是仅仅做到了弹丸使用自动装弹机,药包或者模块发射药以及底火仍然是人工装填。有他们自己拍摄的图片为证。所以,他们自吹的每分钟12发肯定是做不到的。估计最高射速绝不可能超过每分钟5发。
射击速度的视频。。。而且155弹的发射药本身并不重吧,比如这个M109A6的发射药,28磅。。。更长射程的炮会多些但也不会多离谱。。。
“他们在四清工作队领导、太原地区总代表胥金城的建议下,1966年自筹资金搞起了焊接药筒,并参加了为王立副部长表演的打靶试验,得到了王部长的首肯,终于成了焊接药筒研制队伍中的“5+1”。”
大口径火炮焊接钢药筒研制成功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时的各级领导不可能预见到20年后工厂有关门倒闭的危险,凭的是责任心和事业心。
胥老爷子是我很熟悉的一位长辈,老爷子居然还有这样一段精彩故事,让人感慨。“太原地区总代表”少了一个字,应该是“太原地区总军代表”。那个年代没他的点头首肯,利民厂是不敢干的,更别说自掏腰包了。胥老爷子是将军,也是一位传奇人物,电影《东进序曲》中有他老人家的故事。
模块化装药就不行了,要把身管降下来,装好后再重新瞄准,对精度和射速都有影响。重要的是模块化装药比焊接药筒贵不少。
半可燃药筒在直瞄火炮上可以,坦克炮就是几千米,间瞄火炮一打就是几十千米,距离和射角的不同要用不同的装药,目前看只能用药筒。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