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乱弹-语言的不严肃历史 -- 林之洋

共:💬43 🌺2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2-黄蓉的烧鸡(再续)

前面说到周礼八珍,和叫花鸡做法一样的烤猪肉、烤羊肉就是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羔羊)。说到商周时期的炮,大家一定会想到纣王的炮烙之刑。

关于炮烙之刑,古史传说和史籍上都说是殷纣王所为,也就是说,是发生在纪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朝末年的事。《荀子·议兵》记云:“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韩非子·喻老》记云:“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都说炮烙之刑是殷纣王干的事,而并非是发生在纪元前十八世纪的夏朝的事。其中《韩非子》所说的“设炮烙”之“设”字,更有点明炮烙之刑乃殷纣王所发明之意。炮烙之刑起源于纣王时期,由妲己发明。

故事要从一场阵雨后说起。纣王和妲己在森林里郊游,恰逢阵雨过后,有一棵树被雷劈倒且燃着火焰,但奇怪的是,却有很多蚂蚁从树的一头通往另一头,受不了烫的蚂蚁便从树上掉了下去跌进火里,纣王只觉得蚂蚁笨,没什么好看的,但妲己却从这一现象里想出了惨绝人寰的炮烙之刑。

于是纣王就让人用铜制成方格,下面煨上炭火,把铜格子烧得通红,让有罪的囚犯赤着双脚在上面行走,囚犯痛得惨叫不已,有的人就从格子上掉下来,落入火中被烧死。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也受过类似于炮烙的酷刑。据小说《说岳全传》描写,金人把徽钦二帝俘虏后,老狼主传令把银安殿的地面烧热,将二帝换了衣帽,给他们头上戴上狗皮帽子,身上穿了青衣,身后挂一条狗尾巴,腰间挂着铜鼓,衣带上挂了六个大响铃,手上绑着两根细柳枝,然后把他们的鞋袜脱去,让他们赤着脚站到被烧热的光地上。徽钦二帝脚底板挨烫,忍不住双脚乱跳,这样,身上的铜鼓和铃铛一齐响起来,手上的柳枝乱晃,好像在跳舞似的。金邦的老狼主及其臣僚们在旁边饮酒,观赏作乐。

陈穉常先生写的《中国上古史演义》也详细地描写了殷纣王和他的宠妃妲己发明炮烙之刑的经过。

对于炮烙的说法有很多种,作为一种刑罚炮烙已经不可考了。烙作为原始人的一种烹调方法依然传承下来。原始烙分为石板烙和散石烙。

石板烙:古籍《古史考》也有类似记载:“神农氏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 释米,是脱壳、洗净的米,放在烧热的石板上咯或焙熟供食。石上燔谷,后来演化成以石板烹制米面食品,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如:云南恕族的“石片烤饼”, 以小麦粉或荞麦制成饼坯,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烙成;独龙族的“石板粑粑”, 则是用桄榔(又称“砂糖椰子”、“ 糖树”) 髓心提取的淀粉“桄榔粉”, 以鸟蛋拌成糊状,在烧热的石板上烙成。

石板也可以烹制动物性原料“捭豚” 就是将猪肉撕成小块,在烧热的石板上烙熟供食。此法至今也在沿用,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名菜“西夏石烤羊”, 就是取祁连山的石板,烧热后,将调好的羊肉片铺在石板上,用盆覆盖,烤至成熟后食用,风味甚佳。

石板,后来发展成为石鳌。唐代《资暇集》中所记“石鳌饼”, 又称“彦(注:此字前面应加口字偏旁)饼”, 就是以石鳌制成。今天人们使用的平底锅、饼铛(用于烙饼)、炮铛(用于炮肚)、鳌子、锅贴锅、铁板烧等,都是从石板烹演化而来。这些远古烹调技木制成的烙饼、炮肚,至今仍是北方常用的食品。

林芝石板烙饼

点看全图

独龙族的石板粑粑

点看全图

散石烙: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平铺的烧热砂石上使原料烙热或焙熟。如《调鼎集西人面食》所载:“石子炙:油和面,内包椒盐或包糖。将石子烧红,上下炙之。”所述“西人” 即中国西部居民;这种方法至今仍见于陕西、山西的“石子馍” 和“山东的“武城暄饼”, 都是通过烧热的小石子将面饼制熟。前者用水面、酵面两掺。加碱、熟猪油和鲜花椒叶揉匀,擀成饼,干烙;后者以水面团擀成三角形面皮,裹进用猪肉丁、葱、韭菜、花椒盐、麻油和成的馅料,三面向中央拧起擀薄成饼,再用石子烘烤而成。这两种饼表面都留有大小不一的石子凹坑印痕,吃起来味道可咸可甜,外形可大可小,风味独特,有石烹时代烹制方法的遗风。如今人们常见的以砂石炒“糖炒板栗” 和以砂“炒花生”、“ 炒蚕豆” 笃,都属“散石烙” 的遗风。

石子馍

点看全图

作为一种烹饪方法,烙的主要特点是将食物摞在已经加热好的导热器上,并进行反复翻面,以达到食物均匀受热。

烙对应的英文是roast,烙原指反复多次烤,在英语表示累或反复的单词如rope和repeated,尤其是表示反复、重复的前缀re-。

中国历史故事网

石烹史话

家园 这夫妻倆就两个吃货啊
家园 2-黄蓉的烧鸡(再再续)

同样炮作为一种原始烹调方法也得以传承下来,叫化鸡就是一个典型的炮炙食物。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药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称。最原始的方法是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辐射和上炎的热气来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鲜肉、生肉。这样做,在将肉做熟的同时,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

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丧失食物原味,甚至会变得干涩焦黑,难以下咽。同时为了防止原料被火烧焦和灰砂污染,于是将原料包起来烧,或包起来煨。

1. 叶包,最初的包烹,仅是利用大型的植物叶子,如芭蕉、荷叶、芋叶等。这种方法可能用了一段时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灰砂污染和焦糊的作用,可是,火力稍大或时间稍长,叶子仍然会被烧焦,招致新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用叶子包好后瑚上稀泥再烧的办法。这种技法,可以完全防止污染,而且成熟透彻,风味更好。这种叶包、泥糊的技法延续到新人后期,约在距今二万年左右时,己经运用得十分熟练,并且包留下来使用至今。

点看全图

2. 叶子包,即原料直接涂裹稀泥糊来烹制。如将鱼或鸟类裹泥烧制后食用。在没有任何炊具时,这是一种十分方便的制熟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使用时如果没有叶子时,可采集一些禾本科植物的长叶子编成大的叶子代替。古代文献《礼记内则》曾作记载。

点看全图

还有用在制作中药的炮炙术,例如龟龄集升炼方法:用大铁锅一口,先在锅内铺泥约5寸,风干后上面放置预制锡锅一个(锡锅内径约6寸,高约12寸,比装药粉的银锅直径和高度约加大一寸,银锅厚度8分),在银锅外围抹成陡坡状泥壁,泥壁底沿厚约3寸,上口厚约1寸。抹成后晾晒干透即成。升炼时木炭在此泥锡锅底下燃烧,火力透过铁、泥、锡各层,导至银锅内部。

点看全图

同样茶叶也可以用

点看全图

“炮”是会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来放到火里隔火做熟,这种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这里,“炮”发音同“刨”。炮在英文就是burn,在距今二万年左右的时候,人类就已经会使用炮这个烹饪技能了。

炮炙被广泛应用,隔火的介质也由泥巴逐渐变成陶罐、石锅、铁板等等。现在的荷叶牛柳、锡箔纸包鲈鱼等,都是从“炮”演化而来的。

点看全图

石烹史话

中医文化

通宝推:陈王奋起,
家园 发重了
家园 你说得太对了,他俩还喜欢做人肉酱罐头
家园 这东西用晒干的玉米叶子做是不是也挺好使的

得到过一张纸莎草做的纪念品,当时第一感觉这不就是玉米叶子嘛

家园 玉米叶子肯定不行,一泡就没了,玉米杆还差不多
家园 玉米叶子本身就够宽

当个便笺没问题

家园 没法保存,如果叶子可以当纸古人为什么还费那么劲削竹子刻字
家园 2-黄蓉的烧鸡(完)

根据胡里糊涂一个坟墓引起的故事的理论,现代人父系谱系关键时间点推测参考:

今人共祖,距今60000年。

A生B,距今55000年。

B生C、D、E,距今50000年。

C生F,距今45000年。

F生G、IJ、K,距今40000年。

K生NO、P,距今35000年。

NO生N、O,P生Q、R,距今15000年。

语言作为声音的记录,在现代人类中必定遗存了不少早期共同生活的记忆。旧石器晚期人类开始广泛用火烹饪,各种原始烹饪、采集食物和使用工具的声音被人类记录下来作为语言,并引申为各种行为规范。

火 hot

烤 cook

烧 soldering(烧结)

烙 roast

焙 bake

炮 boil

当炮炙技术的推进,各种隔火导热器发明,烹和煎的出现,但对应的词汇难以在英文和阿语中找到,说明当时人群开始分离。再比如说用来放置食物的盒子,英文是box是boil的转音,阿文是。而厨师,中文里原来是庖,英文是cook ,阿文是 。阿文看不到。

我们有理由相信原始中文和原始英文、原始阿文在K生NO、P这一段时期开始分化。

通宝推:老老狐狸,楚庄王,
家园 清晚期以前没有烤字

康熙字典无烤字。

家园 但有kao这个音

表示晒干或烘干,如鮳或点看全图

传统上用炙或者燔(对应英文fire),在周礼中只有牛肉才能用犒字。

另外人类早期用石器考制食材后用火加工是非常重要的烹调手段。

在中文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用烤而用炙,应该是语言演化的缘故。

家园 没听说过贝叶经吗
家园 我还听说过摩崖石刻,但我不会认为岩石也可以当纸使
家园 再加工一下,吃货论史就可以出书了

怎么少了盐焗肉,盐焗鸡呢?

先民肯定发现过用某地的含盐量高的湿泥裹鸡,裹肉烧烤,肉更香,味道更好。香料的作用基本也会同时发现。某些草籽,树皮加热,点着后会有特殊香味,于是熏法烹调树也点开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