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共:💬348 🌺4404 🌵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嘉靖版的三国演义,

这版本我真没看过

家园 对自己的未来应该还未做出打算,

便被马岱杀了

家园 你真擅长罗织罪名。死了糜夫人就说明赵云不称职

照你这标准,第一次赵云被蔡瑁骗走,刘备就该打他30军棍,第二次死了糜夫人就该赐死了。

家园 时代不同了,过去乡绅地主掌握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受到技术限制,他们相对于政府有着经济优势,可以通过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间接掌控农民,有人有钱,再加上有枪就是一个独立封建王国。工业化以后,土地再也无法束缚住人,种地不行就进城工作,掌握土地不过掌握一种生产资料,跟其他资本家没有区别,而技术进步使得小资本家面对着最大的资本家——政府根本一点优势也没有。

家园 是我记混了,花之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URL=][/URL]

家园 这个想法隐藏得有点深

三国更像是推崇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轻率狂妄,然后因为自身的轻率狂妄玩脱了……而且这种玩脱了也是在现代开国领袖批评之后才有的变化。

家园 【商榷】瑕不掩瑜

“某天,风传刘备已死,众大臣皆相互以贺,唯袁涣默默无言,只因当年曾有举茂才之恩。

袁涣轻利,每每收到的赏赐他都分给了别人,到死时,家徒四壁。曹操祭奠他时,痛哭流涕,手书教令:”

刘备死的时候,曹操早已经死了,如何在袁涣死的时候曹操祭奠,而刘备死的时候袁涣默然?——“风传”使然。。。

家园 铮者常见忌

琰为美玉,千古流传的《胡笳十八拍》作者蔡琰是才女也是美女,而清河大族世家的崔季珪也取名为琰,崔琰是美男子,仪表堂堂的美男子。

说崔琰,捉刀代笔这个成语必然是第一印象。

崔琰臣服于曹操之后,有一年,北方匈奴遣使朝贡。操哥心血来潮,想给野蛮的匈奴人留下俊美高雅的印象,感觉到自己相貌尚未达到这高度,便唤来崔琰,让他冒充自己端坐中堂胡床之上,而自己却扮作侍卫握刀挺立于后(此刀也有解释为裁纸刀,意思是扮着刀笔吏,这样与后面“代笔”二字相吻合。太没形象鸟!)

这崔琰也就糊里糊涂的答应了这实际上是件很犯忌的事。

匈奴使者参拜完毕,操哥好奇心强,密令手下打听使者的观感。使者答道:魏王俊美高雅,算是相貌堂堂之人。那立于胡床之后的侍卫却是端肃威严气度非凡,此非常人,乃真英雄也。

操哥听到密报之后,知道自己弄巧成拙,担心使者回去后谤毁自己的形象,派人于道狙杀了使者。

这段轶事来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崔琰年轻时的经历和操哥有共同之处,都是好舞枪弄棒,不事笔墨,横行乡里的主。到二十三岁时,他被乡里编为正式团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这书一读,顿感黄金屋忽隐忽现,有相逢恨晚的感觉。于是,二十九岁时,带上行囊,与友人结伴前往北海拜在大儒郑玄门下。郑玄在当时有儒学泰山北斗的地位,门生弟子遍及朝堂地方,郑玄弟子的牌子到哪里都是能叫得响的。

崔琰原本是木纳少言的人,在郑玄门下这一年华丽丽的蜕变了。

可惜好景不长,徐州黄巾攻下北海,郑玄率一众弟子隐居不其山避乱,因粮食不足,停课遣散众人。

崔琰回家的路被黄巾阻隔,只得背起行囊浪迹于青、徐、豫、兖各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路游学一路交友,这样,过了四年他才回到清河老家。闲时弹琴自娱感悟时事变幻,笑看风起云涌。

悠闲的日子没过几天,时任大将军的袁绍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了他担任骑都尉。

崔琰给袁绍提出了第一条建议便是掩埋荒野中的白骨。当时,袁绍麾下的军队为筹集军饷,到处挖坟墓,发死人财,“白骨露于野”。崔琰谏言: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军队无纪律能打胜仗的;要使百姓归心,必须行仁义之德。

袁绍自然是不以为然的。

袁绍兵发延津,准备与曹操开战,崔琰又劝道:天子在许都,百姓都是支持顺从天子的大臣,你不如安境一方,尽好臣子的本分。

这番明显戳中袁绍逆鳞的话居然没有激怒袁绍,崔琰也未得到田丰的待遇,实乃幸运之神眷顾。

袁绍兵败,两儿子争权谋位。崔琰此时已经看清了形势,以病为由,断然拒绝了袁谭、袁尚的招揽,结果被投入大狱,幸得陈琳等人说情,免于一死。

曹操占据冀州,自领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一日,众谋士聚帐,操哥又开始考评,向崔琰说道:昨日我清点冀州户籍,粗略的算了下,大概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崔琰昂然质问:现在冀州白骨曝野,袁氏两兄弟争斗不止,百姓水深火热,他们希望王师来解救他们,却没想到你把能征集多少军队看着首要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本意吗?

此言一出,众皆色变。操哥亦是小脸一红,道歉连连。铮臣劝谏,也是需要语言艺术的,哪怕你的道理再对,也得顾忌对象的脸面。这大概是崔琰取祸之道的开始,而他自己浑然不觉。

曹操征并州,留曹丕守邺城,以崔琰辅之。曹丕性喜游猎,经常穿着士兵的服装外出玩耍,崔琰写信劝诫道:袁氏兄弟败亡,殷鉴不远。现在国家困苦,民不聊生,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况且曹公征战在外,车马劳顿,而世子你却耽于安乐,不思进取。希望你能明白你肩上的责任,以国家社稷为重,立即扔掉猎弓烧掉骑服,不要让我有愧于托付。

此时的曹丕还没有后来那么嚣张,看了崔琰的信,立即回复道:昨天蒙您教诲,说了很多高远的道理,我反省了我的行为。现在已扔掉猎弓烧掉骑服,以后我的行为如有不妥,还是希望您继续教诲。

曹操被封国之后,为立东宫太子事,密函问群臣,唯有崔琰的回函是不封口的,崔琰写道:《春秋》大义,嫡长子为太子。五官中郎将(曹丕此时任此职)仁慈聪明孝顺,应该立他为太子。我到死都是这样的看法。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为立储之事,曹植一定登门拜访过,而曹操因为曹植的才华横溢非常喜欢他,密函问臣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为此事,曹操认为崔琰公正诚信,任命他为中尉。

崔琰最终死于曹操的猜忌。

崔琰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如崔林、孙礼、卢毓、杨训等人,崔林、孙礼、卢毓三人均位致三公,而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是他所推荐的杨训。

曹操被封魏王,杨训表章称颂曹操的功德,有人嘲笑杨训谄谀,认为崔琰举荐不当。崔琰要来杨训的表章草稿,浏览了一遍,然后回信道:看了表章,这事你做的很好罢了;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本来的意思是想说:相比于其他人的表章,你的赞颂只是一般,这件事你只是做的很好罢了。时运是会变化的,(在以魏代汉这件事上)要顺应时代潮流、人心向背。

崔琰的这两句话我只能这样翻译,不然他死后那么多人为他叫屈解释不通。但,还有种说法,说他是汉之忠臣,莫非认为他这两句话是嘲讽曹操的?

后人是否认为是嘲讽不可考,但曹操听人(应是馋臣丁仪)报告了这事,发怒了:谚语说,生个女儿罢了。可见,罢了这两个字就不是好话;会当有变时,看我封魏王心有怨恨,希望时运变化啊。

曹操进位为王,反对的人很多,而且都是追随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一批忠臣烈士,这让曹操特别敏感,别人再一刮噪,曹操便拿功劳不显的崔琰开刀了。

崔琰被贬为狱卒,(徒隶:一作服刑的犯人,一为狱卒,此处应为狱卒)但他依然门庭若市,处之泰然。曹操听说后,心中不愤,叫人私下对监视崔琰的小吏说:给你三天的期限。小吏暗示崔琰,崔琰不悟,回报曹操,曹操愤曰:非逼得我动用刀斧吗?崔琰听说后,喟然长叹:没想到君意如此!遂自尽。

陈寿在传末总结道: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曹操性格多疑猜忌,孔融、许攸、娄圭等人与他都是故交,因为态度不恭敬先后被诛,而崔琰最冤枉。

崔琰说起来并不算冤枉,他言辞不注意场合,经常让人下不来台。劝谏的方法有多种,他选择了最直白的那种。刘备在蜀中,下令禁止用粮食酿酒,手下的官员从一户百姓家中搜出酿酒具,刘备要治罪,没人敢触霉头。简雍和刘备乘车外出,路见一男一女在街上行走,简雍对刘备说道:这两人将要犯奸淫之罪。刘备奇道:何以知之?简雍一本正经的答道:这两人都随身携带着作案工具。刘备大笑,顿悟之,回去便赦免了那户百姓。

同样是劝诫,效果是不同的。

崔琰的堂弟崔林对他的评价最高。有次,陈群与崔林对话,崔林评价说,冀州名士以崔琰为首。陈群反驳道:(崔琰)智不足以存身。崔林慨然长叹:大丈夫岂是不期而遇的?象你们这种人能称得上是高尚吗?

大丈夫崔琰!

灵山

2014年11月5日

家园 峣峣者易缺

写毛玠评传,是因为西晋傅咸对毛玠的一句评论:昔毛玠为吏部尚书,时无敢好鲜衣美食者。

历朝历代,负责考察、考核干部的“组织部长”是除了主官之外对官吏影响最大的。如果这“组织部长”再能坚持原则,不媚上不欺下,完全按照标准来考评官吏,那么他对官吏的影响力还要大于主官。

明朝郭允礼《官箴》中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可见,做一名好官,不要求你才华横溢、妙思如潮、智计百出,但只要做到公正、廉洁,你就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合格官员。

当然,象李贽所说:“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这里的误国的君子属于不知变通的偏执狂,有廉洁无公正,是另类的官吏。

做学问、做企业,搞科研,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为官一方,如果偏执,那就成了刘鹗笔下那种“清官犹可恨”的典型。比如,史上有名的酷吏张汤,自杀后家产统计不足五百金,廉则廉矣,可改不了他酷吏之名。

毛玠本是县里的一小吏,因其任上清廉公正被曹操征辟为兖州治中从事。上任伊始,他便对曹操献上“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构想,也正是因为这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奠定了曹氏集团未来的走向。

毛玠这建议是真心奉汉天子为正统,恢复汉家次序,承续汉家血脉,跟贾诩在长安时提出“奉国家以征不臣”的本意是一样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首创权是袁绍集团的沮授。沮授劝告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借汉家天子之名,行称霸天下之实,跟“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出发点有根本的不同。后世之人一提到曹操,便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不对的。至少,见诸史料的,无论曹操本人,还是手下的谋臣,没有一个公开说过这句话。

毛玠对后世永恒的启示是在他担任丞相府东曹掾的时候展现的。

毛玠与崔琰负责选拔人才,他们首先改变了选拔官吏的一个根本标准。那时候,选拔官吏,包括举孝廉、选茂才,主要的标准就是名气。名气越大,被征辟的可能就越大。以名气选官最大的恶果就是不重实务,崇尚清谈,当时孔融自诩的“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让名气值飙升,当然是世家子弟、豪族门阀以及名师座下,如此风气,对那些平民子弟自然是不公平的。

毛玠和崔琰确立的选拔考核标准就是四个字:清正廉洁。名气再大,如果行为不检,不用;才能再优,崇尚奢华之风的,不用;官员们车马超规格超标准,对不起,考评不合格!治政上成绩不显而私财丰足者,罢官,且久不叙用。

一时间,人人以简朴为荣,衣着不敢求华美,饮食不敢求精致,渐渐的形成了社会风气。

毛玠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穿布衣、吃蔬菜,收养孤儿,将收到的赏赐都分给同族的穷人,一直到死都家无余资。

在官吏任用上,毛玠也是坚持自己的标准,别人请托、打招呼他一概置之不理。有次,曹丕亲自找上门来,让他关照一下自己的亲近之人,毛玠毫不给面子,果断拒之。

曹操听说了毛玠的这些事,感慨道: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后来讨论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一些官员为保住位置纷纷上门打招呼,毛玠一律不肯照顾。他们对毛玠很是忌惮,便私下联络,发动人上书要裁撤毛玠所在的东曹掾。曹操对此釜底抽薪之策了然于心,戏侃道:都说太阳东升西落,可见东方为大,要裁撤也是裁撤西曹掾!当时执掌西曹掾的是馋臣丁仪。

毛玠选拔了一批忠贞之臣,同时也得罪了很多大臣。与他相交多年一起任事的崔琰自杀后,毛玠心里一直闷闷不乐。这时候,有奸人举告毛玠,说他在街上看到受到黥面之刑的犯人和他们被充作官奴的妻、子,发牢骚说,之所以天不下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曹操听后大怒,将毛玠收监。令主管刑法的钟繇质问道:将犯人黥面,并将其妻子儿女货卖为奴,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律。这样做,一是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二是宽恕胁从者的罪行。怎么就招致神灵的愤怒降下旱灾呢?你毛玠讥讽诽谤的话已经流传到百姓之中,也传到了天子的耳中。你说话的时候,势必不可能自言自语,当时你看到的是几名罪犯?你是否都认识?你在和谁发议论?他们是怎么回答的?时间、地点?都要全部招供。

毛玠对曰:昔日萧望之、贾谊、白起、伍员这几个人遭罪,有的是当面被诬陷,有的是在背后被进谗言。我年轻时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机要的位置,受到了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扰。有权势的人私下请托,没有哪一回我没拒绝的;有冤屈的人找到我,没有哪一回我没有替他们伸张正义的。人心贪图利益,通过法律能制止它,但是,能制定法律的高位者往往就会去破坏它。让别人去遵守法律,自己却投机钻营获取利益。我阻挡了他们获取利益的路,这就是我被小人谗言诬告的原因。如果有人诬陷说我说过诽谤朝廷的话,请求当面对质。

经过和洽、恒阶进言营救,曹操并没有对毛玠刑罚加身,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不久,毛玠病死家中,曹操给了很多赏赐,并授任他的儿子为郎中。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这些话,毛玠的一生遭遇便是最好的注释。

我们敬仰他们高贵的品格之外,是不是也会扼腕叹息?

不妨说个现代的人物故事:某人被授予反腐倡廉的重任,这些年看他铁腕治吏,很是痛快,江湖传言:宁遇阎王,莫遇老王。可他也是社会一份子,也有朋友、亲戚、同学、同事。既然是社会人,当然也会有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他带头遵守,一切吃请都被他推掉。但,为了避免与老友生疏,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家生火开饭,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中聚聚。如此一来,既遵守了规定,又富有人情味,这也是种“善柔”的办法。

不过,他家的饭一定不太好吃吧!

灵山

2014/11/7

通宝推:履虎尾,三笑,
家园 不拘一格降人才,犹记和洽说中庸

“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句源自伏尔泰自然法学说的关于“言论自由”的宣言曾经影响了几代人,这句话出自二十世纪初,而离现在近二千年的三国时期已经有人身体力行了。

这人叫和洽,字阳士,汝南人。

和洽是个个性很鲜明的人。乡里举孝廉,不就;大将军何进征辟天下英才,荀攸、郑泰、华歆等人纷纷应征,他依然不就;袁绍冀州独大,征辟他时,他干脆带着全族的人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待之以上宾,但他见刘表昏庸,旋即迁往武陵。曹操平定荆州,征召他为丞相府掾属,从此,开始了他作为魏国言官的一生。

当时,崔琰、毛玠先后任丞相府东曹掾,负责二千石以上官员的考核评定以及人才选拔工作,两人都以忠诚清廉闻名于世,选拔考核人才都把注重节俭作为标准。这两人素来刚正严格,一时间,官吏们都以节俭为风。

这时候,和洽提出了反对意见:国家公器能产生效率,在于将合适的人才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上,而不能仅仅以节俭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崇尚节俭,作为严格要求自己的个人修养是可以的,但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则过分了。现在的官员穿了件新衣服,服饰整洁,乘坐好一点的马车,便被认为是不廉洁。所以,很多官员故意弄脏自己的衣服,不修边幅,将车马都藏起来不用,还有的干脆提着饭盒来上班。建立制度、移风易俗,贵在张弛有道,这样才可以延续下去。古代推行教化,主要是做到了人情通达,凡偏激过分之举,都会让社会虚伪之风盛行。

和洽提出反对意见并不是从自身出发,他也是个甘于清贫的人,后来还需要变卖房子田地来维持生计。

大概是高层人士认为当时要刹住奢华之风,矫枉必须过正,对于和洽的建议未做回应。和洽反对毛玠等人的做法,态度是很鲜明的。

魏国建立之后,崔琰自杀身死,有人告发毛玠诽谤曹操。曹操非常愤怒,召集大臣们议事。和洽进言道:毛玠做人做事都有自己一贯的准则,按道理说,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所以应该重新核查这件事。

曹操以需要重视别人的谏言为由,拒绝了和洽的建议。

和洽并没放弃,继续谏言道:如果毛玠真的说过那些话,是不遵守为臣之道,罪过极大,我不会违背原则替他辩护。但是,毛玠刚正耿直,嫉恶如仇,这么多年深得恩宠,一直位显权重,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应该让告发的人和毛玠对质,由法官审理,分清是非曲直。

曹操回答:我之所以不让继续核查,是为了保全两方面的人。

和洽依然据理力争:如果毛玠真有诽谤之意,应该处以极刑;如果他没说过,那么应该追究告发的人污蔑大臣迷惑主上的罪行。

曹操还是没有听进和洽的谏言,以战事正急为由推脱之。(毛玠之事见拙作:峣峣者易缺)。

党同伐异这种现象在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制中一直是客观的存在,但如毛玠这样君子不党的确也不少,当他遇到危难时,能得到公开反对他“任人为俭”政策的和洽的救援,也说明了和洽的正直正义。

和洽先后担任过侍中、郎中令、光禄勋,干的都是值守宫殿的活,史料上记载他出谋划策的时候很少,多是建言,但也有例外。

曹操打败张鲁取了汉中,和洽提出应该及时撤出军队迁移百姓,这样可以减少驻军防守的费用,曹操没有听从,到后来无法维持了,才开始撤军移民。

再后来,曹叡继位,散骑常侍高隆堂大概是董仲舒的信徒,相信天人感应之类的学说,上疏说最近气候异常,乃是官吏们没有恪尽职守所致。曹叡比他老子强多了,很快下了罪己诏,征求大臣们对自己的意见。和洽上书认为,民以食为天,现在从事农耕的人太少,劳役很重,这大概是气候异常的原因。太祖曹操时候,倡导节俭,注重休养生息,将人力物力资源都用到军备上面。平素加强战略谋划、战事推演,积极训练士兵,所谓谋定而后动便是如此。

《三国志和洽传》很短,主要是详细记叙了他与曹操对毛玠一事的争议。之所以专门为和洽写了这篇,一是赞赏他的人才观,二是敬佩他就事论事,不以屁股来决定脑袋的态度。

尤其是第二点,值得我们反思。

灵山

2014/11/20

家园 离开那里是兄台的智慧,否则时间就浪费了在那里了。
家园 从这个意义上讲,

涛哥可以称宣帝了。

关键词(Tags): #宣帝
家园 臀部的尊严

笞刑,这个用鞭杖拷打犯人背脊臀腿的刑罚据说在《尚书》中已有记载。众目睽睽之下,扒下犯人的裤子,露出极少见阳光的臀部,然后,一阵清脆的声音传来,顿见鲜血淋漓,一片殷红……

对小民来说,本来活着就没尊严,打就打了,只要不死,将息一段时间也就好了,生活如常。而对于上位者,讲究皮肤毛发受之父母,损伤即为不孝,况且臀部属于隐私部位,光天化日之下展现于旁人,威严顿失,伤的是屁股,丢的是颜面。

当然,也有另类。明朝的官吏们为了在史书上留下刚毅正直的美名,动辄激怒皇上,甘愿以身赴刑,慷慨赴死。不爱钱,好虚名,这样的社会亦是陷入了另一种危机。

曹操是比较信奉棍棒理论的。20岁举孝廉为郎官,出任洛阳北部尉时,即在衙门口设五色棒十余枚,凡有犯禁者,不管你是不是豪强贵胄,抓住就打。十常侍蹇硕的叔父夜行,被他拿住,当即棒杀。他当初的名气也是这样打出来的吧。

后来曹操进位三公开府,对其府衙内的官员依然沿用了他信奉的棍棒管理的哲学。对于玩忽职守犯下错失或是不识时务据理力争的属员,也是动辄笞刑,至于鞭笞哪个部位,估计要看当时的心情。不过,府衙官员,文人较多,身体赢弱,棍棒消受不起,多代之与杖,以示惩戒而已。

这套类似家法的管理制度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何夔。

何夔何叔龙,陈郡人,曾祖父曾经做到车骑将军的位置,他算着是官宦子弟吧。山阳太守袁遗的母亲是何夔继父(亦有解为叔父,窃以为不妥)的妹妹,这样算来,何夔与袁家有亲戚的瓜葛。

何夔身高一米八以上,相貌堂堂,按照东汉时做官的标准,他属于典型的官相。黄巾造反,他避乱淮南,被袁术征召,不从,袁术强行将他扣留,这段经历与袁涣类似。袁术攻曹操,派他做说客,再次拒绝,然后逃离隐匿,潜行回到老家陈郡。

曹操征辟他为掾属,捍卫臀部尊严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了。

何夔在曹操的司空府上了几天班,很快就发现了曹操的这个特殊“癖好”。估计这个让人心惊胆颤的癖好让何夔在家里权衡良久:首先是无处可逃,中原之地处处在讨伐与被讨伐、镇压与反镇压的环境,烽火连年,没有一块宁静之地可放下一张读书的书桌。其次是无人可靠,袁氏家族兄弟阋于墙,内部纷争不断,一看就知道不是可依附的对象。留不成、走不了,这种困扰让他寝食难安,却让他有了石破天惊的决断。

于是,每天去司空府上班,何夔必备一种护身符、杀手锏:怀揣毒药。批评、责骂甚至怒斥我都承受,但是,敢打我屁股,我立即死给你看。为了捍卫臀部的尊严,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数年前,单位一女同事违反工作纪律,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我好心,告诫她说:当心点,那人发火时,容易口出脏话,你要有心理准备。她毅然答道:他敢骂人,我就哭给他看!一霎那间,我便想到了何夔的故事。

也许何夔在工作中没有犯下可指责的错误,也许曹操知道了他不甘受辱的决心,那包毒药终于没有派上用场。

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也算着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终其何夔一生,他也是个治政的干才。

在司空府干了一阵幕属,完成了对曹操集团治政思想、官僚体制的培训,何夔便被外放为城父县令,又很快提拔为长广太守。

在长广郡任太守期间,他提出了一个律法上的重要思路,至今仍然有思考的价值。

当时长广郡下辖六县,黄巾余部还未清剿干净,而袁谭封官许愿让一些人首鼠两端,这时,曹操下达了统一的政令统一的刑法让各郡遵照执行。

何夔上书提出了两条意见:鉴于长广郡目前尚未安定,百姓流离失所,我请求暂缓实行政令刑法,先以德化来安抚民心;国内各郡贫富不一,遭受战乱的程度不一,接受德化的时间也有先后,可否效法古人,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税赋制度,不同的刑法标准?等过了三年,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再以法令来制约他们。

何夔的上书可用两句话来慨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我国现今是统一的税制,无论东部西部,也无论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老少边穷地区,都施行一个税制,然后再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均衡调节。这一方面人为干预的因素较大,公平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起不到奖掖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前些年,有地方开庆祝大会,庆贺保留国家级贫困县成功就是典型例子。

刑法的事太敏感,涉及到少数民族政策,这里就不展开了。

何夔在长广郡,先后招降了当时两股最大的流寇,又率郡里的军队会同张辽剿灭了不肯招安的一股,恩威并使,很快就让长广郡安定下来。《莱阳县志》上还有记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长广人管承率领起义军3000余人(三国志上载为三千余家)占领长广城(海阳发城),曹操任命的长广郡守何夔不忍举兵进剿,派遣郡丞黄珍劝降,管承最终同意归降曹魏。

安定了长广郡,何夔又被调回丞相府任东曹掾,主管年俸两千石以上官员的考核任免。他同崔琰、毛玠一样,提出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标准:自从丞相您兴兵以来,人才的选拔任用都是靠各人的推荐,这样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与推荐的人意气相投,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我们以才能和道德作为授予爵位的标准,那么百姓就会注重道德操守;如果我们以军功政绩来作为发放俸禄的标准,那么官吏兵士就会去注重功勋的取得。还可以实行推荐考核负责制,谁推荐的人才谁考核的官吏各自承担责任。

何夔提到的任用和追责好像又戳到了现今社会干部任用制度的痛处。干部选拔的标准要求是德才兼备,实际运用上往往是政绩一言而定。君不见,这些年出事的大都是政绩上很突出的官员?还有对组织部门干部考察的追责,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实行起来。

何夔担任过太子曹丕时的少傅,凉茂死后,他任太傅,后又升为太仆。曹丕与之话别,并设宴饯别。何夔认为不符礼仪,拒绝赴宴。曹丕就位,封何夔为阳亭侯,食邑三百户。善终。

灵山

2014年11月11日

家园 关键还是没有发挥

谨慎持重为侍卫要务。

赵云做得越好,就越显不出他的本领来。

刘备慢慢也会看轻了他的。

刘备是有识人之能,但是刘备似乎并不能理解赵云这样任劳任怨的价值。

家园 最近那本嘉靖版240回的三国演义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暂时找不到,所以也没法再仔细研究。不好意思

哪天找到了再看,然后研究一下,说说自己的心得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