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习在印度 -- 大众河蟹

共:💬146 🌺782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印度能耗的增速超过GDP的增速

印度在过去30年里,能耗指数增长,每年6%,每12年翻一番。换句话说,印度下一个12年的能耗超过印度有史以来的全部消耗,这就是指数增长。

印度GDP只有中国的20%,但是石油进口量是中国的50%。如果印度继续发展24年,到2028年,印度石油进口量应该是今天中国的200%。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应该是现在的10倍(国内的产量应该可以忽略不计了).

全球看,传统石油conventional oil在2004年已经到顶。2004年以来全球的全部石油增量来自于美国的页岩油。美国页岩油2016年到顶,之后全球石油产量,每年下降4%以上。全球化最后是一场零和游戏。

今天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提高印度经济效率的压力?是产能过剩的压力?是资本回报的压力?是拉朋友的压力?是输出产业的压力?是没有市场的压力?是美元化不完的压力?是领土压力?还是有限的地球资源面对指数增长的压力?

中国经济这颗大树想要长得更高,除了让树冠生长,更该保住自己身下的资源。

家园 你要是说:希望中国人好好的活下去

希望中国文化好好的传承下去,

那我一定评价:你这话总算说对了一回!

可问题是你肯说吗?

对不起, 我对人不对事了。 主要是我觉得你这个人吧,对中国人中国文化有刻毒的仇视。所以你赞同某事,让我觉得肯定哪里不对。

通宝推:二手玫瑰,
家园 印度成不了中国的敌人

尼赫鲁的雄心只存在于1962年之前,今天的中国只是印度高官们吃回扣的工具

印度陆军参谋长前年给总理写了一封密信却被泄露给印度媒体,这封信里说

主力部队,如机械化部队、炮兵、空军、步兵、特种部队以及工程和通信部队状态实在堪忧。”坦克部队“缺乏击退敌方坦克的弹药”;空军“97%过时”,难以让人相信它能提供空中掩护。印军“普遍缺乏”至关重要的监视和夜战能力。步兵缺乏重武器;特种部队缺少“基本武器”,情况“悲惨”。

最逗的是,这哥们还爆料说,印军采购的一批卡车竟然没装变速箱,变速箱都变成回扣了。。。

家园 90年代共军也是这个状况

都忙着经商赚钱。

家园 不放弃旧的就不能得到新的

中国的转型喊了这么多年,其实关键在于舍不得眼前的。

家园 我觉得两种观点都有点言过其实了

老广兄当年说不能帮三哥基建,但三哥基建的障碍并非单纯的资金和技术短板,更是孱弱的中央政权,强大的地方势力以及英国留下的行政司法体系和本身社会结构这些制度性问题。

中国就算出钱出技术,但中国并没可能也没能力去帮助解决三哥内部的制度性问题,所以就算我们砸钱,能不能砸出响,还是主要看三哥自己。

如果三哥真能理顺内部,进入一个持续正循环,那时就不是帮不帮三哥的问题了,而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三哥那里淘金了。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资敌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我看是在中国牢固掌握东半球之前,三哥的搅和会牵制中国专注西太的精力,现在撒点钱无非是种安抚,也不是啥大问题。而如果中国正式确立自己的东半球秩序,怕是还要对三哥和东非进行环印度洋经济带的系统性开发,让这些国家都融入到中国经济的分工体系内。

家园 补充个隐秘的交易。

印中均可从交易中双赢,那就是牺牲达兰萨拉。印方将这颗鸡肋棋变现,换来中方上千亿基建投资,承接中方部分外移低端产业——事实上达兰萨拉20万流亡藏民对缺乏远见的印度政府来说,与其说是牵制中方棋子,实际上已是心病居多。而中方在美国支持德国主导欧盟从而限制了中欧合作空间后选择与印度经贸互补,通过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合作,也是迫不得已的选项。一来可稳定周边安全,二来可连根拔除西藏乱源,尤其后者,对中国国内的稳定至关重要,远非经济利益可衡量。至于这桩双赢买卖是否成功实现,那就要看双方诚意了,尤其印方。

家园 印度只有一亿人口,就算吃穿用度增加,也影响不大吧。
家园 几点异议

1.“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印或许不能成为兄弟,但绝对不应成为敌人”

这句话作为“道理”本身没错,但是事实上是否成为敌人,跟“道理”和“愿望”的关系,远远比不上“地缘”、“博弈”、“猜疑”的决定性影响;是敌是友,不仅取决于中方,也取决于印方;不仅取决于政府,也取决于民间,尤其是“民主”的印度人民。熟悉印度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的人都知道,中国之于印度不逊于日本之于中国。

2. “中国不在印度最需要的时候出手,就是在把机会让给日本、德国、美国这样的先进国家。”

这个有点想当然了。从91年算,印度改开也好多年了,最需要的时候也好多年了,也没见日美德去抓机会,或者说,有机会他们早就抓了。

3.“可以提高印度经济效率,...得到数十倍的回报”

以中印友好为前提,再考虑全人类福祉,当然这是双赢的好事。但是,如前所述,在中印为敌的这样一个大概率至少是5/5开可能性的前提下,提高印度效率就是资敌啊,得到在高的回报也不能不慎重:正如企业不能靠卖毒品赚取回报、国家不能靠把税率翻番来提高收入一样。

4.“缓解中国建筑工业产能过剩压力”...“工业产能升级扩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建筑工人输出对于印度是不可能的。其次,建材产业包括钢铁水泥实际上是消耗的是中国的紧缺的水资源、廉价的电力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实际上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趁早转型才是上策。印度发展水平比中国低,输出到印度,最大可能是产能低水平扩张,产业升级反而没有动力和压力了。如果说过去30年牺牲中国的环境资源为西方提供廉价产品是不得已,那么以后应当尽量避免。最后,对于建筑机械等高附加值建筑工业来说,他们并不特别需要印度市场来“缓解过剩”,除了国内市场,三一等中国建机已经能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当然,印度现在已经将来也是他们的市场,但这并不需要以我们投资印度基建为前提。

特别提醒的一点是,任何想着印度市场的人都应当看到目前中印的贸易顺差已经大到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当然,大部分属于小商品以及机电和通信产品,不属于战略敏感类型的),中印经贸如果是“友好”发展的话,未来更多的将会是a.我方的投资,b.印方的农贸医药等进口开放。

5. “从历史规律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历史车轮挡不住的”

这个比较认同,但是中国的产能转移是可以选择的;印度的发展也许是不能阻挡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加速还是迟缓这个过程。没有战略性影响的当然可以随便,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投资属于有战略性影响的选择。

最后还想说一句:别看我们在争论要不要投资印度,印度内部反对中国投资尤其是投资基础设施的人更多呢。

通宝推:rtf0,乌江亭长,想知aya,中国陈,
家园 怎么牺牲?放他们回西藏?中国躲还来不及呢

就让他们在印度生存着吧,叛国总要付出代价。用他们的话说,为信仰牺牲的人是光荣的,怎么能剥夺他们的光荣呢。

家园 赶紧改数吧,还来得及
家园 中苏中美当年都经过了蜜月期,后来都闹得那么不愉快。

更何况中印。

家园 大家都想太多了,习大大访问就是给国内过剩产能找个出路

国内经济泡沫要破,习大大不断地出国访问,和这个国家签订个协议卖点东西,和另外一个国家签订协议卖点东西,缓解一下国内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

家园 把具体问题的讨论都上纲成为爱不爱国的讨论,就是典型的症状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我不跟您纠缠。

家园 我用形象一些的说法,希望您可以体会中国当年接盘侠的心情

中国当时没能接手瓜达尔港,主要原因是缺乏巴基斯坦军方的支持,此外当地人的反对声也很强烈,这两方势力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干预。

2007年,中国肯定是非常想要瓜达尔港的,如果您说的没有派出竞标公司属实的话,那也是因为巴基斯坦私底下阻止了中国,以免发生这样一幕:巴国当着世界媒体的面公开与中国发生分歧。

这件事给当时的中国政府泼了一盆冷水,您只要想一下中国的当时的处境就能理解我的意思了——出贷款,出工程人员,费心费力建起瓜达尔港,结果给他人做了嫁衣,就好像大学四年的女朋友在毕业前夕跟别人结婚一样,就算女朋友解释说有苦衷,中国心中也不可能没有疙瘩。

事实上,巴基斯坦内部两套班子——军方和文官集团,对待中美的态度是有差异的。军方更加亲美,文官更加亲华,出身军方的穆沙拉夫亲美是要超过亲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最终把瓜达尔港给了新加坡,以及他为什么在下台之后,第一时间和英美联系流亡事宜。

巴基斯坦的这种人格分裂症状,肇始于齐亚·哈克残忍杀害布托,比如下面这段描述:

布托政府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友好,中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搭救布托,多次通过联合国和驻巴大使等外交渠道向巴军方传话,希望能够释放布托。对于中方的努力,哈克只是哼哼哈哈、加以搪塞,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多次求见齐亚·哈克,恳求他放过布托,哈克深感厌烦,最后甚至躲起来,避着中国大使不见。

从那以后,军方和文官,特别是布托的政治团队,就结下了深仇,而军方和文官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分化,文官更加亲华,军方则是对中国有所保留,更加亲美。

中国如果要掌握瓜达尔港,必须得到巴国政府和军方的一致支持才可以。去年中国能接手瓜达尔港,宏观背景正是巴国军方和美国的关系恶化。

我前面说不要情绪化地对待国家关系,就是因为巴国内部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的,即便是对于生死攸关的对华关系。巴国仍然有不少人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幻想,如果在中美之间取舍的话,他们是会选择美国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完整看待瓜达尔港失而复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蕴含的中巴关系逻辑,才能做好心理准备,而不会有在事发临头之际感受到被人背叛的心理疼痛。

中巴关系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当年齐亚·哈克杀害布托,另一个是穆沙拉夫把瓜达尔港运营权给了新加坡,今天拖延习总去巴基斯坦访问会不会成为第三个转折点,我们拭目以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