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千古风流一坛醋之魏晋风度--和萧让姐姐 -- 曹仲德
看来中国男人怕老婆是有来头的嘛。
只是在下不解的是,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却恰恰相反呢?
前几日遇到一新加坡MM,聊天中提到已结婚,先生在新加坡。以为她一个人在美求学会倍感孤独,岂料她说,我先生在家什么事都不做,现在一个人很好啊,不用一人做两个人的事!
宋朝对于知识分子的优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于各项物资的消耗,使得大量的三产行业得以生存。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越阔气,显得他越有本事。仁宗时宋祁点华灯拥歌妓醉饮,他大哥看不过,捎信问他:“你还记得上学时吃咸菜的事吗?”宋祁大笑道:“当年吃咸菜,不就为了今天做官享福吗?”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有宋朝特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府为了维持这些人的俸禄,也必须要发展商业来抽税。而明朝的话,由于限制了这种制度,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为商人阶层和皇室贵族服务的,官员们除非贪污,否则是无法这么花天酒地的。
说的是想高薪养廉,但因为法制对贪污官员太过姑息纵容,根本没有达到目的。
最终闹成了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的怪现象
但是宋相比明,制度上还是有优势的。
想收多少收多少 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有二话
大刑伺候
欧洲的法律要讲究责权利的统一
我们的封建社会的法律只有老百姓的义务没有老百姓的权利
有宋一代税率就高,不仅仅是南宋。
当时沿海地区有所谓市舶司,向入港船只征税。税率通常为货值的十分之一,后来增加到货值的30%--40%。这个税率,相当于秦始皇税率(泰半,66%)的一半左右。
南宋的几个皇帝,其横征暴敛之处,跟半个秦始皇相当,南宋人民的生活,不知道跟在金兀术属下相比如何?
所谓折变,就是指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和布匹,官府要你折成钱交,当然,税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厉害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一匹布折出几匹,一斗粟折成几斗,那也是活该小民吃亏。南宋的布帛折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为六贯,最后折成十贯。几折之间,布帛的税率就上升了五倍
支移和折变都是田赋征收的方式,与其他税种无关。田赋分两种征收形式,夏天征钱,秋天征米。征米要送到指定地点,费用为“支移”;征钱要折为实物,谓之“折变”。折变出问题,是夏税钱在征收时折成实物缴纳过程中,发展成反复折纳,以致实收为应纳税额的数十倍。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田地有民田和官田两种,官田收租,民田才收税。
盐税的问题。盐课为宋代主要财政收入来源,采用的是禁榷法(官运官卖)与通商法并行的制度。其税率嘛,也说不上高。至少于本朝相比,相对税率不见得高多少。
当时,南宋的老百姓一方面要忍受仅次于秦始皇的税率,一方面还要在大义的名分下参加对外战争,也真是够可怜的了。
按理说宋朝税这么重,老百姓早就应该揭竿而起了,或者稍微遇到一点灾荒就要饿死不少人。为什么南宋没发生这种事呢?
窃以为这就是对外战争的好处了。对外战争期间,造反不会发生;对外战争期间,军管体制也使得效率有所提高,饿死人不太容易。也许不是没有饿死人,而是不值得报道,在大义的名分下,可以做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君不见抗战期间,税何尝不重?灾何尝不生?黄泛区灾难,如果在国府笔下,会如何描写?所以读一点史书,往往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兄弟无能,好像已经落进去了。
对外打的不亦乐乎,内部也因此恶化,流寇四起。怎么能说“对外战争期间,造反不会发生”呢?
汉武帝时没发生大规模民变,王莽时发生了,不是王莽税收得比汉武帝重,只是手腕差太远了,
民变的频繁程度比民变的最大规模更能反映东西滴
明朝的流民是造反的人力资源基础,南宋没有这个问题。
明朝流民的来源确与政府财政政策有关,但并非是单纯因为税收过高。
另外,明朝的对外战争,与宋相比,带有征讨性质,并非宋金之间那种苦大仇深,你死我活的关系。
什么时候没准也挖个大坑,曹二哥可要来帮忙灌点水啊。
北宋还是不错的。除了外战外行外。
仲德的帖,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