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 共产主义理想能再次用于儿童教育吗? -- 看树的老鼠

共:💬8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讨论] 共产主义理想能再次用于儿童教育吗?

最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的观点对我来说是震撼性的。以我目前的知识,还无法判断作者所写的有几分来自共产主义理想,有几分来自苏联人的民族性格。欢迎知道的朋友发言:)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件事,教育,首先必须是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我很惊讶的是,这么了不起的观点,我在过去几十年间竟然一无所知,而大行其道的是各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教育类图书。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河中,我只发现[URL=砖家:【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www.ccthere.com/topic/3041438/48[/URL]一文谈到了这位教育家。为了推广,本人摘录少量观点,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然界是美的、人类社会是美的。这是我的总结,原谅我使用美这个词,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在原书中,美代表和谐、惊奇、好奇心、善良、信赖等一切人类觉得美好的词语。

在我称之为真正的人那种人的理想形象中,在我眼前浮现出如下重要特点: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实性和完美性,对人与人之间那种视为人类道德发展顶峰的共产主义关系,要有明晰的概念,深刻的理解;对共产主义理想美的感受应作为个人的执著追求

为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我讲一个我亲身体验过的故事:三年级女学生卓娅,今天早晨从家里出来时满面春风,高兴极了。原来,昨天晚上爸爸妈妈在她的床边坐了很久,讲了不少童话故事,在她想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吻了吻她,并说:好吧,愿你能梦见明亮的太阳。卓娅真的梦见了明亮的太阳,还梦见一片绿色草原像大海那样大,一朵朵黄色的蒲公英小花、嗡嗡叫的雄蜂和在歌唱的云雀……

这里谈的是情感的素养,观察身边的人时,具有能亲身体验其欢乐和痛苦、不安和惊慌那种高度发达的能力,感觉到孤独是一种可能落在人头上的巨大不幸。这里谈的是情感的素养,观察身边的人时,具有能亲身体验其欢乐和痛苦、不安和惊慌那种高度发达的能力,感觉到孤独是一种可能落在人头上的巨大不幸。..当孩子们遭到困难时,欢乐特别珍贵。再没有比关心人的那种欢乐更为高尚而强烈的了。

追求美好是最强大的动力。

在这种结合中则蕴藏着相当强大的教育力量,使你这个教育者能获得真正神奇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为之震惊,并能让其挺直起来,如果孩子的心灵在痛苦、不幸、灾难的压迫下弯曲了的话。作为儿童欢乐的创造者————教师的权利,恰好在于为幼小的儿童去打开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

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我以为这句话是对的。我过去但凡做的好一点的事情,都是我真心喜欢、真心爱好的东西。我自己始终喜欢理论(是指那些与直接生活体验无关的大体系),我以为这和儿时众多科普书籍向我展示的微观、宏观世界之美是有关系的。而因为总在家里埋头读书,我对自然界与社交生活的热爱就少得多。

在河里,沿着changshou的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 展开了许多教育讨论,其中关于填鸭的讨论我很喜欢,我私下列了好几类知识体系,包括历史、道德教育,都打算靠填鸭了。万幸我还没有付诸实施,孩子不必被荼毒。我自己是喜欢填鸭且乐于自我填鸭的,因为就像河里晨枫兄的[URL=这不是抬杠]/article/1697787[/URL]中所说,“书当然要有选择地读,但选择了,就要读,就要读通,读出一点感想或者见解来”。我是同意这种看法的。这辈子有太多的书是浅尝辄止的,但最后真正能在生活中用起来的,diamond总结的好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888584

参见高水平的运动员、演员,其赏心悦目的表演、挥洒自如的动作背后是千万次的简单枯燥的重复训练。回想起来,当我在实际中用到数学的时候,凡是当年畅游过题海的都是轻车熟路的,否则就是磕磕绊绊的。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之所以喜爱填鸭且乐于自我填鸭,是因为我觉得我研究的东西都是很美的。小时候大量的课外阅读给了我这种对美的理解,如果缺了这些,我是会消化不良的。

所以,回到主题,我认为,教育,只需要是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一个好的教育者,不需要是一个万事通,能把美的观念传达出来,就像费曼的父亲对物理的掌握不深,但他把关于世界美的观念给传达出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并不排斥世界黑暗的一面。他的语言是:

决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的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春季,卡捷琳娜得病了,病了很久,到了夏季就死了。卡佳跟着奶奶的棺材后面走,最后送走奶奶的时候卡佳哭了。走在卡佳旁边的是马林娜奶奶。马林娜奶奶一边哭一边念叨着:我(“)那心爱的孩子哟,他们要把你带到哪儿去哟?让我到哪儿等你哟,到哪儿能看到你哟,我的孩子。”卡佳在送葬后问妈妈:妈(“)妈,难道我的奶奶卡捷琳娜是孩子吗?”是(“)孩子,是孩子,每个人在停止呼吸之前,都是孩子。”在孩子悲痛的眼光里,思想是沉重的。这时候思想上没有悲痛是不可理解的。应让孩子知道生活里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悲痛。…. 这种达到顶点的痛苦,也会在儿童面前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幸福。这种痛苦不会使人不幸,它会使人聪明,学会真正地珍惜幸福。

越往下读,我越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前面关于世界美好的表述,以及由此产生的“善于向自己提出‘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并予以回答:对生活的那种强烈的爱,是作为为了崇高目的的一种活动”,一个成年人是很难勇敢的向孩子讲述死亡的真相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或者共产主义理想)先建立了一种宗教般的理想,然后就可以勇敢的面对死亡,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许给每个人以不朽。我很惊讶于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不依赖来世与神,竟然能够如此牢固的建立这种接近宗教的论断。而且,这种论断是接近正确的。我翻了翻某本哲学小册子,虽然答案有很多种,但似乎都可以归结为把有限的自己投入到某种更大的事业中去。

再往后,我以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自然而然的规避很多生活的困难。

今天的世界,无聊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所以有许多文章讨论生活乐趣的问题。对于程序员们很熟悉的《How to be a hacker》,其核心观点是世界上充满了迷人的待解决的问题。Linus的《乐者为王》,认为人生的追求在于fun。还有费曼老爸所说的,一种鸟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观察、对它习性的了解,名字本身是没有趣味的。我以为,这些都只说出了一小部分道理。

再比如从心理健康来说,太多的心理疾病,都来自于人受到冷漠的对待,或因为社会过于看重人的能力属性,而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应激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无条件关注,不过是共产主义理想(姑且假设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代表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部分。如果奉献成为人的天性,对别人的关怀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共产主义理想这人性化的一面,不把人当作工具而是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对待,实在是令人感动。可惜这些话藏在一种对我们来说太生硬的文体中。

最后,从事功的角度说,看到作者如此真诚的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哪怕他只做到了他所推崇的真正的人的一小半,我也会相信精神原子弹的存在了。

这样培养孩子,对于家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涉及到家长自己真诚的相信世界的美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过,好处是家长并不需要成为专家,亲自上阵来给孩子填鸭。家长只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与孩子一起,认真地投入生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他带的孩子,永远都是在阅读与认真地生活,不是很难的书,谁都可以买到,不是很特别的生活,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家园 真正的人有什么特征呢?

遇到问题,先看自己,先教育自己,通过教育自己教育别人。

所以我家闺女遇到事情,我总是要跟她探讨:

你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想把问题转嫁到别人头上去?如果你整天说“不是我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在说“我能力有限”。一个自己把自己锁定成能力有限的人,还有什么自信可谈?

所以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自己无限的可能。

我是无限的,我还有什么不自信吗?

那么无限的可能从哪来呢?从学习中来,不断的学习才能超越自我、超越人类、超越地球,跳到整个宇宙当中去。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掉。

剩下来就没有思想问题了,只有做事的问题。这样,人才得到了彻底的解脱,于是,学习是快乐的,劳动还是快乐的。

通宝推:四维立交,
家园 【所以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自己无限的可能。】

还有古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自己能力边界,在能力范围内做事。

到底哪一种是更自信呢?

家园 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身教大于言传

教育儿童因此主要还是要从自身修养,自身的行为做起。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或者追去道德高尚的人,教育的儿童不论成年后报什么信仰,都不会成长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反之亦然。

家园 无限是目的,有限是手段

先说无限是目的。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我们人设定一个目标一定是有限的,无限怎么可能成为目的呢?严格来讲,这个无限是一个数学定义,好比把整个宇宙设定为1,那么人最多只能无限逼近这个1,这样子就合乎人类的思维规律了,可以自圆了。

但,我并不是为了图一个逻辑自洽,尽管逻辑自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建立起无限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以为,人类真正与动物拉开距离,是发明了文字符号,这是一个相当牛的创意,因为这就相当于在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记忆库,当然人类在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因为人类建立了外部记忆库,所以人类可以不停的学下去。今天许多人担心自己过于依赖电脑、手机,但为什么没有人担心自己依赖文字呢?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好的载体而已,担心整体来说是多余的。我是说,人能够建立无限的概念,是因为有相对应的手段。

再来说有限是手段。我以为,一,古人对于无限的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在引用古人的思想时需要注意这一点;二,提醒自己能力有限,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向前进,而不是盲目冲动,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个人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需要时间,需要运气,更需要勇气,如果没有那个无限的目标指引着,又或者没有那个阶段性有限的警钟提醒着,都是会半途而废的。

通宝推:乔治·奥威尔,比翼鸟,
家园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

知道自己能力边界,在能力范围内做事。似乎不是一回事。用康德哲学的话语来说,理性不是解决道德问题之道。

家园 谢谢,这篇文章原来在八卦炉,我也就没管。

我也是最近才觉得,还是要提升自己啊。

家园 谢谢,我要好好想想

无限的自信,无限的可能,相信自己,这个说的真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