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住在香港的所见所闻 -- mela
你愿意你的孩子为了所谓的爱好或者荣誉去吃那么多苦?
其实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是不愿意的,他们更希望他们的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天天上学,将来有个好工作。
一般是某个孩子被发现了很高的天赋家长出于不想埋没孩子才会让他学体育的。
但伤了便拿不到奬,拿不到奬便没有福利,那是很大的问题。
伤了没奬不代表比人差,因为这个便没有福利,感觉上是有奬便有福利,才有将来。
这种视结果而肯定个人价值的行为,和主流意识参与便是嬴家是两回事
其实大陆给予这些退役运动员的就是给予普通人的那些福利。我不认为大陆有必要给予这些人更多的福利,人人平等。并不是你所说的没有福利。基本的医保社保肯定是有的,只要在那些省级的队里面呆过的。
所谓的参与便是赢家也不能算是主流意识吧,我觉得,努力拼搏过便是赢家(对于自己来说)。对于别人来说,对任何运动,永远都是第一名收获的鲜花和掌声最多。这个是客观事实,各个国家都一样。
那一个在建造青藏铁路中受伤的人,他的体面的生活呢?一个在执行国家任务中受伤的军人,他的体面的生活呢?每个为这个国家的劳动者都有必要得到这个体面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你重视到的这些运动员。我觉得某些媒体操作这个就是想向别人证明,大陆这个政府没人味。但是事实上,如果坚持平等、自由,我认为这些人应当享用常人一样的福利。提高他们自己的福利政策,应当以提高所有人的福利为前提。话说回来,可以有某些帮扶政策,比如培训某些退役的运动员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事某项职业。比如艺术体操运动员,可以引导去培训舞蹈,做舞蹈教师或者某大中学校健美操教师等等。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给你举个例子:奥运会冠军的姐姐,最后成了一名教练。需要说明的是,举重在国内强手如云,一个省级别的亚军到奥运会上都有级别拿冠军,所以拿个世界冠军(在某个锦标赛上)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说是非常突出。甚至都未必如前阵子炒作的那个体操世界冠军街头卖艺要突出。
我觉得如果你认为因为这些人练了体育,国家就应该包养他们一辈子,那才是专制独裁的政府的做法。而自由、民主的国家就应该如你所述,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选择。事实上,中国的普通百姓就是这样看的,如这位奥运冠军的父亲。当年他女儿练习举重的时候他肯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拿个什么奖。只是教练说孩子适合做这个,就坚持不懈地支持她去做了。这大概才是大陆大部分人的心态。
http://sports.163.com/12/0731/02/87N8ACJO00051C8M.html
而老五也没有让李相民失望,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的比赛中,李雪英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也帮姐姐李雪久圆了奥运冠军梦。
“说句实话,那个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坐在伦敦东郊下榻的宾馆里,李相民感叹。年龄较大的三个女儿,上学上到初中,就无法供下去了,没办法,只能去打工。最先去的北京,后来南下广州,在玩具厂里当工人。
而李雪久练举重,也得从家里拿钱。“训练费和伙食费,一个星期要交几块钱。那个时候种地挣不了钱,都是几个姐姐打工供着她。”
此后李雪久开始出成绩,举重队里包吃包住,家境才好了些。而李相民两口子耕种着七八亩地,地里长着小麦和玉米,刨去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口粮,一年也可以收入三四千。家境慢慢好了起来,在李雪久被国家队征调之前,家里盖了七间瓦房,后来又买了个29寸的电视。“到了雪英训练的时候,我就不管伙食费了,都由她四姐管。”
一家出了两个冠军,村里人的羡慕是少不了的,但“就是口头说说,不顶什么用”。以前李雪久拿冠军,门前无人问津,直到李雪英亚运会夺冠,才有一些领导过来慰问。这么多年走过来,李相民心里想得很明白,“说句老实话,名气大了又能怎样,买农药化肥能给你便宜点?这个根本说不上。”
如今,四个女儿都嫁了人,三个在当地,李雪久在省城郑州安居乐业。老两口还继续种着他们的地。有人建议,女儿一旦拿了奥运冠军,那么多奖金足以让他们搬到县城里去住,李相民则不这么想,“搬了我的地咋办啊?种地是我们的本分啊,人不能忘了本,她们能走出去不用种地是命好,我们还是守着自己的本分。”
http://www.pdsxww.com/misc/2007-11/09/content_590257.htm
2006年从国家女子举重队退役,李雪久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进修。今年4月,她正式来到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出任河南省女子举重队教练员,现在带12名女队员
这才是帖子里面某些人一看到你的说辞就非常愤怒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绝对不是那样的。郭晶晶一个代言就可以上千万。而她入了霍家基本上就不可能有这块收入了。对她来说是事业、自由和金钱全部牺牲掉。
包括某些演员的片酬。
其实都给投资方很多回扣。
具体的情节就不知道了。反正这是个艺术被扭曲的时代。
不过慢慢能得到调整的,我还是相信。这些年好本子太少,好故事缺乏,又怎么能要求出精品?某些片子其实也做了不少尝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成绩有限。但是起码比某些国家固步自封风格过于一致好(我指的就是韩剧和日剧)。
看国产剧,某些东西是看韩剧和日剧体验不到的。当然也是某些国产剧,不是说那些垃圾剧。
我家领导和我喜欢过的剧目《雍正王朝》、《乔家大院》、《大宅门》、《茶馆》、《汉武大帝》、《长征》(他的菜)、《大秦帝国》、《新西游记》、央视版四大名著,等等。现代剧我大部分不太喜欢。我也很多年没有怎么看电视剧了,大部分是因为情节不够好或者台词不够好,所以老是难以入戏,不如不看。
美剧也并不总是有精品的。反正越狱我就看不下去。
按道理,香港学生的素质更高一些,与大陆的文化背景更接近一些。
我去马来西亚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知道地铁站在哪里,找中餐馆前一个眼睛小弟(最多十岁的样子吧)问路,那小弟一直把我带到地铁站售票处,令人感动
98年就有个“陈健康事件”
01年和06年,壹周刊还炮制了“婴儿汤”和“人肉饺子”。
这样的媒体居然在香港是卖得最好的,只能说明港人水准非常的低。
他们目前是少数在海外还能非常非常坚持保持中华文化的一支,即使被周围迫害甚至对自己造成限制也不惜代价。
我那个马来西亚同学应该成绩还可以,但是因为他是学华语出身的,所以上大学就处于劣势(大马分马来语教育体系和华语教育体系,但是高等教育是按照族群来分配名额的,所以很多华语的孩子即使成绩好也在竞争中不处于优势),所以才来中国留学。
他老爹是当地华语教育方面的专家,自己做了很多年,基本上收入也不高,四十了才结婚。他目前好像主要工作也是教华语或者做这方面的事情。他老婆是我原来的室友,嫁过去了好像也并没从事什么盈利很多的职业,做行政文员,支持老公的事业。他们如果去做商业什么的不是不行,他家四个孩子,除了他,剩下三个好像都是做生意什么的。亲戚里面有钱人也是很多的。他们融入全球化经济圈的能力并不低,马来语、华语、英语、闽南语、粤语很多人都比较通,我同学的哥哥就在台湾做生意(那个时候)。但是他们宁可不挣钱去从事华语教育(相对的不挣钱哈)。
而香港来的大概在母国意识方面反而弱一点?奇怪也就奇怪在这里~~~我觉得也可能最大原因是心态问题,他们并不期待融入这个环境,而我大马同学可能是带着好奇和想多多了解母国文化的心态来的。他连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那种课都去上,哈哈。
哎,固然是形势需要,共党当年放弃了对东南亚小弟的支持。但如果真能在海外建成一个同族同信仰的政权,也是不错的了。
最烦这些垃圾的双重标准了,奴外卑内,数典忘祖!
它们就以为只有它们有“自由”吗?
“是言论自由的社会嘛
不喜欢便走出来说,在国内有点难吧”
“不喜欢”便出来说(大陆人是蝗虫)是(言论自由),这样的自由在国内确实很难,君不见涉及地域歧视的言论无论在哪个论坛都被批得体无完肤?更遑论走上大街进行政治表达了!
去TMD双重标准!
大家喜欢便成
我不用微博,所以内地的事情不太清楚
这边有甚么不满便上街游行,坦白说效果有时不太大,但总比没有做好。政府和市民的情况有点像两人吵架,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令旁观者明白理据。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游行时较少变成骚乱,你看那次50万人上街,别的地方不变暴动才奇怪。
不过,既然厨子来自黑暗料理帝国,一切也就不奇怪了。
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看做买卖关系,也只有受买办教育长大的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