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瘟疫、中药和我们 -- 花大熊
主要针对这句话:
先说说我对现代医学的粗浅见解:对付病毒,是对病毒的致病原理研究得很透彻之后,再开发出疫苗,干扰素等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而中医呢,完全靠的是另外一套理论,在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开发出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药来,这个有可能吗?
另外,古代的中医,有对照组,控制组等概念吗?如果没有的话,是如何判断这些是自愈的?还是中药治好的?
程灵素多半也是个水果控,而且受白雪公主的故事刺激太深,才当起毒性植物培育的园艺师来
裴多菲多半是要气疯了
我没有在病毒性疾病治疗的第一线干过。我大学的老师,正好是解放后,附属医院病房的,她给我们介绍过相关情况的。
其实你如果仔细看看现代抗病毒药物机理,就知道,绝大部分抗病毒药物,都是抑制病毒复制的。干扰素,也不是直接破坏病毒的(原谅我简化了干扰素的作用机理)。
说这些是想说明,现代对于病毒的手段并没有类似于青霉素的那种杀死的效果,这样,对于中药而言,就不是太难实现的一个目标。
而调动体内的免疫系统,诱导干扰素,本来就是中药的强项之一。
当然,如果再探讨中药的抗病毒机理,就更多了。你没有问,俺也暂且不表。
第二个问题,对照组和空白的问题。这个古代当然没有。不过如果你处理过大量的数据。会发现,分辨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人的感觉(即使没有经过训练),和t建议,方差分析有时候不相上下,尤其是只有两组的时候。如果是具有P<0.01那样水平的差异,几乎是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不知道这是为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反正我是在当年手动输入大量药理学的数据后,无意中发现的。当年因为输入实在太枯燥(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尝试去先弄有意义数据的时候,发现有差异的数据组其实很容易挑出来。后来问过其他人,他们也能看出来。
可发现北京早市里,某个季节,总有卖紫苏和薄荷的,一小捆一小捆的,很新鲜。
说起紫苏,有一个好玩的事儿。岳母大人吃东西很挑,不熟悉的不吃,没见过的不吃,螃蟹啊啥的怪物碰都不碰。某次在一南朝鲜饭店吃饭,垫在肉片下面的紫苏叶,看着绿莹莹的,水灵灵的。我们都是紫苏叶卷肉片,她老人家没见过,用筷子夹起肉送嘴里,嚼吧嚼吧,有点腻,看看我们吃得挺香,经不住怂恿,犹犹豫豫拈起一片叶子,试试探探咬一口,觉得挺好吃,清香爽口,多嚼几口,胃口大开,居然问:还有没有?老太太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尤其是在外面,服务员给啥就是啥,这次居然让我们问服务员要几片叶子吃,哈哈。
广东人经常用来争鱼。很容易长,冬天枯萎了,种子散在旁边,春天长出一大片。
广东人经常用来争鱼。很容易长,冬天枯萎了,种子散在旁边,春天长出一大片。
在北京见到的紫苏和您贴的图片一样,在苏州和上海吃到的紫苏的确是绿色的,到现在也很纳闷。按理说古人取名字很慎重的,必也正乎名嘛。
看来你是真没看过《飞狐外传》,程灵素是药王谷关门弟子来着。
MM试过吗?没有就应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