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个华人几乎证明了孪生质数猜想,海外的 -- 老成都
一下,我们不能让新的老张埋没了:)
我记得不少数学问题都有一些很经典的证明,简洁易懂,完全地体现了数学之美,河里哪位如果能写个科普贴科普一下,估计能受欢迎。
送花成功。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我们来看:
1. 素数个数,其实很多。就以这个7千万为例。因为是n/logn,大概7千万以内的素数有几百万个。所以说素数其实很不少。
2. 孪生素数是说,这些素数中,有很多对孪生的(即差为2,其中再没有素数了),也有很多对差为4,其中也没有素数的对(叫什么?),也有很多对性感的(即差为6,其中再没有素数了),等等。
3. 哥德巴赫是说,对一个偶数,总可以在比这个偶数小的素数中找到两个,他们的和就是这个偶数。
这样看,非常可能
1. 一个孪生对(比如说,2,4,或者7千万的差的对)的确存在,就可以推出所有的孪生对都存在。
2. 取一个大偶数N,有N/logN这么多个素数。总是可以找到很多成对的(2,4,6,等等)。
3. 在这些所有的孪生对中,总可以找出两个,使得其和等于那个大偶数。
4. 反过来,如果先知道哥德巴赫对,先找出所有的素数对子,使得其和等于那个大偶数,就可以通过这些素数对子找到一个孪生对(2,4,6,等),使得这个孪生对大于那个大偶数。
这就是数学家的工作了。我们仅是看客。不过这个大戏很精彩。祝你早日成功。
老张算当的起这句话了。古典文学修养很好的老张估计也熟读这一句。
但是,找工作不都是毕业以前就开始了的吗?推荐信什么的,都是毕业之前就应该搞好的。据说老张发现导师的一个成果证明有误,也许这才是他不给老张推荐信的原因吧。找学术界的工作,没有导师的推荐信是不行的,他这么做,等于是断了老张的求职路。换一个人,即使真的觉得学生不是做学问的料,也会给出推荐信的。老张这个导师,现在把话说得这么好听,真该去写历史什么的。
葛力明啊老邱啊才有那个实力)帮忙,25岁还可以读博士,那就容易多了,可以叫那些搞数学的先来个电话面试啥的。
老张这个论文写得非常清楚,并不难读。俺想象或者意淫如果俺还是25岁的话应该三四个月就可以读完了。老张的文章里面好像用到的工具并不多,就是复分析解析数论,然后是是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文。
顺便评论一下罗教主。罗教主和一些民科不同,他至少是搞懂了问题是什么的,也具备了解这个问题的预备知识。可惜他不相信马克思的话,“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总想出奇制胜解决问题。 比如老张的论文里有大量的技巧, 也大量的引入了最新的别人的成果,罗教主们是不肯花上它几个月来理解这些或不能理解这些的。
这些巍然屹立了几百年上千年的著名问题,已经经历了无数聪明人的猛烈攻击了。你要真的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理解那些聪明人已经做过什么。如果你连理解别人的文章都有难度的话,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是很小的。
明在数学家大会做过45分钟报告,再加上老张的话,实力好像已经和北大数学系差不多了:)
象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定理等数学难题,其意义等同于儒家强盛时期的诗词。它们是数学的“明珠”,但对圈外人和现实世界却没啥意义。你能说这些数学难题能对科技工程有多少帮助吗?
好比脍炙人口的诗词能让人充满“正能量”,数学难题也会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但本质上它仅仅是个精巧的游戏,要是因此把陈景润等人视作“大科学家”,那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确实在孪生素数方面应用的范围更广一点。
我的方法倒是可以不用那个平方和均值----毕竟平方和均值的话,把大于均值的和小于均值的都一样处理了
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的最初的突破就是用那个均值公式,然后不断改进,因此可以说陈景润的那个改进是技术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那个均值公式得出的结论略微低于黎曼猜想成立可以给出的结论
你可以到果壳网的数学午餐会的这个帖子看
当然对欧拉等式的解释还是看我的回复最简洁
Π(1-p**(-s))**(-1)=∑n**(-s)
因为当n趋近于1的时候,右边等于无穷多,所以左面的式子的p(即素数)的个数要无穷多
此等式的证明可以看
第36楼
欧拉等式右边的函数在解析数论中具有着基础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