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共:💬128 🌺557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浅谈日本刀(五)从繁荣走向没落

从镰仓幕府开始,随后的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2世纪中叶—16世纪末,中国的元末、明、清初),一直到德川家康扫平天下,近500年的时间里一个个把持朝政的幕府将军和地方强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打得不亦乐乎。

随着时代的推移,战斗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断增长。镰仓时代的战斗,双方参战人数最多也就是千人上下,而到了战国时代,大一点的诸侯手下都有上万的兵马,几个诸侯聚在一起打一仗,规模就上万了。战国时代末期德川家康夺天下的关原之战,东西两军各自动员了几十位诸侯,人马都在10万上下。

战斗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早期的战斗都是在少量骑马的武士之间发生,跟在后面的小兵基本都是扛着旗子打酱油的,前面的武士一败,后面的小兵就作鸟兽散了。到了后来,大量的轻装步兵“足轻”出现在战场上,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足轻”,顾名思义就是脚下很轻。没有马可骑,战场上全凭两条腿东奔西跑。“足轻”里有临时征召的农民,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层武士,梦想着“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对他们来说,日本刀既是武器,又表明身份。可以想象,那个时代日本刀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关原之战”的画面,根本分不清谁跟谁是一伙的。古代日本上万人的大阵仗毕竟是少数,所以没有像中国那样讲究排兵布阵。而且,日本山地多平地少,很难有一大块平地让双方“两阵对圆”。所以,开始对阵时多少还算有个队形,一旦开打很快成为围绕着树林,草丛还有河滩的混战。因此,悬在腰间的“太刀”在奔跑时显得累赘不便,而在突然遭遇战斗时拔刀的速度又嫌慢了。

所以,从室町时代开始“打刀”应运而生。

“打刀”和“太刀”的最大差别在于携带方式。“太刀”是刀刃朝下,用两条带子悬挂在腰带上,而“打刀”是刀刃朝上插在腰带上的。这样,奔跑时不会晃动影响速度,拔刀时,刀一出鞘刀刃就自然面向对手,可以直接进入攻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实战中,特别是混战和巷战中,往往拔刀的一瞬间就胜负已分,所以,日本的武术流派里有很多研究“拔刀术”的流派,如“神刀流居合拔刀术”,“古传八幡流实战拔刀术”等等,力求一击决胜。

“打刀”的长度一般不超过90cm,使用时方便灵活。刀柄的外面以丝绦缠裹,这是缠裹后刀柄的侧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以看出丝绦的扭转缠绕使刀柄表面有了大幅度的凹凸。这样使握刀的摩擦力大增,长时间的厮杀后不会因汗水和血水而打滑。

打刀的刀鞘更加简洁光滑,舍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物,便于在腰带里插进拔出,同时也使得制造成本下降,便于大量制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被收藏的日本刀几乎都是打刀。根据制造年代,又分为“古刀”,“新刀”和“新新刀”。

从镰仓时代开始到德川家康统一天下的“庆长年间”(1596—1615)的称为“古刀”,之后的称为“新刀”。

在天下统一之前,刀匠们是分属于不同的诸侯国,加上交通不便,所以,各“国”出产的刀,从材料到工艺再到形制都各有特色。所以,古刀的刀形繁杂多样,但是对刀本身的性能和实用性的追求却是不遗余力的。所以,能够留传到今天的古刀,无一不是收藏界的宠儿。

德川家康统一天下之后,吸取几百年来诸侯们拥兵自重,互相攻伐的教训,采用“参勤交代”等限制措施,使各地诸侯之间以及诸侯与幕府之间很难发生战争。一时天下太平,对武器的需求量骤减。刀匠们为求生存,纷纷向京都、大阪、江户(现东京)等大城市集中,而且制刀的材料也实现了全国性的流通,所以,相对于“旧刀”,“新刀”的地方特色就显得很淡薄了。而且,承平日久,刀成了武士身份的证明书,实用性逐渐退化,装饰性又开始被重视,所以,“新刀”的本体的形式千篇一律,而“镡”、“目贯”、“小柄”、“筓”等小玩意儿倒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把刀可以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这些小装饰可是要常换常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风花雪月的刀“镡”说明当时武士们的颓废。

从江户时代后期的明和元年开始到明治9年(1764—1876)的“废刀令”为止的期间制作的刀称为“新新刀”。 以水心子正秀为代表的一批刀匠们对玩物丧志不求上进的新刀制作表示不满,开始了以研究和模仿镰仓、南北朝时代的刀剑为主要方向的“复古”运动,以期找回那时候一切以实战为中心的制刀精神。正好,以“黑船来航”为开端的幕末时期,幕府的势力渐衰,九州、四国等偏远地方的诸侯借与西方海外贸易之便,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火枪,一时间,“开国”的,“攘夷”的,“尊皇”的、“保幕”的,从口诛笔伐到拳脚相加。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日本刀又在“新撰组”、“白虎队”等热血青年们的手上又回光返照了一次。“复古”运动可算是赶上了时代潮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撰组”的急先锋----土方岁三。这身打扮在当时绝对新潮,不过,日本刀却在走向末路。

1876年,明治天皇发布“废刀令”,禁止武士们平时带刀出行。从那以后,日本刀就成为“美术刀剑”,专供收藏、鉴赏,虽然它依然锋利依旧。

再往后,日本模仿西洋建立新式军队,早期的军刀也模仿西洋刀剑的形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来发现不如“美术刀剑”使起来顺手。再加上日俄战争和日清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胀。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刀又恢复了传统日本刀的形式。不过为了适应现代的军服,刀鞘和佩挂方式有所改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日本刀真正成了“美术刀剑”,被静静地收藏在橱柜里。

不过,还是有不少小作坊在继承着传统刀剑的制作方法。不过,要想发扬光大那是不可能了,毕竟时代过去了。

通宝推:王敏,
家园 足轻可不都是武士

绝大多数就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兵,直到战国后期实行“农兵分离”,才变成“常备军”的。

家园 多谢指教

已修改

家园 每次看到在日本古代史中用“天下”这两个字,总有一种滑稽感

这么个小小的小岛,万把人规模的械斗,骑士不过数百,控弦不过数千,动不动就统一“天下”,总觉得那气势和认真的态度好可爱啊。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隅,土地不过整个大陆六分之一,称“天下”勉强说的过去,因为西有昆仑,北有沧溟,南有大海,东有瀛洲,确实是一个被地理局限隔离开的一块大陆。就算如此,这“天下”一说还常为现代史家所诟病。

这小小倭国,撰史而动辄自称天下,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倭国史书和称制经常仿中国好做惊人语,比如都城别称曰洛,或京洛。大名们互相间打得停当了,自觉可以取代前任幕府当老大了,就去“上洛”。幕府老大不和潮流了,洋人威胁来了,就“尊王攘夷”。

倭刀是好刀,这点毋庸置疑。文化中也继承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比我们这些被异族劣质文化统治过的子孙们保留的还要好。但是岛国毕竟是岛国,那点狭促渗透了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就这刀也是如此。

倭刀虽精,但是气量不够。和唐刀比起来,缺了一种伸展的感觉,少了一种磅礴气势。个人浅见。

家园 井蛙的天下=3.14159265359×998×998

≈31290388.849平方。。。。。。毫米。

生活环境对性格的影响还是有道理的。个人感觉上海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人里是最接近日本人的。毕竟当年人均4平米不到的住房面积逼出了“螺蛳壳里作道场”的生存哲学。

总听人说唐刀如何如何,可惜我到现在还没看过唐刀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难道就是那个“唐样大刀”的样子吗?还有水浒里的“朴刀”。

兄台如有资料,盼能共享。

家园 其实汉剑样子更剽悍些。
家园 急死我了

“气势磅礴”的唐刀,“剽悍”的汉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啊?

有能说清楚的人吗?

家园 印象里头汉剑有两种,一种就是所谓八面汉剑

剑身稍阔,剑脊略薄,刺削并重。

另外一种就是类似斩马刀或者陌刀那样的,好像有个视频就是一个汉剑的武术的。记不清楚名字。应该是和汉服那些视频在一起的,给人很厚重的感觉,舞动起来动作稍慢,但是气势恢宏,很难阻挡的感觉。

我没研究过,不过网上讨论汉剑唐刀的很多。我觉得虽然现在很多真品唐刀隋剑都保存在日本。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了汉唐锻剑工艺是吧。只是可惜我们自己没有保留下来罢了

家园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那几件青铜剑,都是很锋利的

劈砍和刺击都可以,再早些时候春秋的勾践剑也是双面开刃的。剑在步战时候都是实战用的兵器。只不过后来大规模骑兵投入战场后剑才慢慢不实用了。

家园 有一面开刃用于劈砍

另一面不开刃用于反手格挡,不也可以吗?

青铜剑都是铸造的,单面、两面开刃制造起来差别不大。就是打磨时要花两倍的功夫。

如果是锻造,要保持两面对称不容易。

家园 就是觉得太可惜了

我们当烟头扔了,日本人捡起来抽得喷云吐雾。我们还没办法告诉别人那是我们扔掉的烟屁股。

家园 双面开刃不是开到底的,靠近把手那一段是没有刃的。

正好可以用肘部隔住。我印象越王勾践剑就是这样的

家园 是啊,我觉得中国几千年来战乱太多,老东西都没有了

反而要靠从别人那里找回来。真是可惜。

啥时候前锋兄写一个流失外国的中国古兵器系列吧

家园 这个太难了

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件流失国外的中国古兵。也许生活在英法的朋友能找到一些。它们从圆明园拿走不少好东西。

家园 浅谈日本刀(题外话)----日本武士的来龙去脉

说到日本刀,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扛着刀的日本武士。可“武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说清楚的估计不多。

关于武士的起源史学界有不同说法,因为“武士”这个词是何时出现已不可考,而且“武士”的定义也不像中国的科举,某年某月某科张三状元李四探花那样,明明白白,童叟无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武士的起源就如隐藏在面具里一般,若隐若现。

一般认为武士大约起源于平安时代。经过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发展,朝廷的势力从关西地区向关东以及东北地区扩展,和当地的原住民----“虾夷”开始了长期的武装冲突,于是职业军官开始出现。大家常听说的“将军”一词,实际上起全称是“征夷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和杨家将、呼家将一样,这些职业军官也习惯于将自己的兵法和武艺传授给子侄,给他们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朝廷又需要有一批精通军事的军官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世袭武职的家族。先造成既成事实,经朝廷确认后,将形式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武士的一个起源,就是“居庙堂之高”的武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平安时代的武士们在开大会。个个盔甲鲜明,志得意满。

武士的另一个来源,是奉命镇守关东等新占领地区的领主及其手下,由于地处偏远,战乱不断,没有人愿意去支边,所以这一类人的职务基本上也是在家族内世袭。这些可以称为“处江湖之远”的武士。

总的来说,早期的武士人数很少,可是地位都很高,而且基本都是效忠于朝廷的。

平安时代末期,大家族源氏在和另一个家族平氏的争斗中失败,逃到天高皇帝远的关东地区避难。以后,以源赖朝为首的源氏在镰仓建立幕府开始招兵买马,发展私人武装。最后,卷土重来,杀回京都,灭了平氏。源赖朝独揽大权后,就成了曹操,自封为将军,架空了朝廷,从此武士阶层开始把持朝政。为了奖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除了留一批在自己的身边效力外,还分封一批到各地当诸侯。这些诸侯到了领地后,又开始建立效忠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和武装力量,这些手下就成了低一级的武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时候的武士的地位就开始有了差别。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侍”,这是高级武士,或直接服务于将军,或拥有自己领地。另一类称为“徒士”,可以理解为光杆,没有自己的地盘和手下,就是服务于各位“侍”的下等武士。虽说是下等,可也是大小公司的高管,打仗有马骑,出门有轿坐。基本上世世代代只效忠于一个领主。这个时代,和中国的西周时期相似,虽然大小诸侯林立,但是,最大的诸侯----将军说话还是有分量的。诸侯可以世袭,但是将军也能根据战功大小以及个人好恶进行任免调整。有地盘有实力的高层武士可以封自己的下属为武士,只要你有钱给他发工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武士们上战场时,前呼后拥的好不威风。可是,跨下马,掌中刀,前后随从,都是要钱的。

等到了南北朝时代和以后的战国时代,那就和中国的东周到战国时期没有两样了。将军的实力下降,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大诸侯并吞周围小诸侯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诸侯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诸侯们的最大工作就是扩军备战。这个时期,是武士大发展的时期。很多商人、地主,只要给领主们奉上一定的钱粮,就可以得到一个武士的封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国的名将之一武田信玄,手下有三万骑兵,名噪一时。

战国时代的武士,和以前的武士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一是穷,二是乱。没有家业的武士,只能靠卖命为生,所以在战争之间的短暂和平时期,就会有大量武士扛着刀到处找饭吃。所以,这个时候的下层武士不可能像早期的武士那样世世代代只效忠于一位领主。大部分就像雇佣军,到处流浪,那里开仗要招人了就到哪里去。“浪人”、“野武士”就是指这一类武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黑泽明的名作“七武士”里描写的下层武士,真是穷到了为一口饭折腰的地步。

到了江户时代,天下太平,彻底没有仗打了。高级武士可以成为“藩主”、“旗本”,拥有自己的领地。而下层武士们大都成了“警察”或“公务员”,领一份钱粮养家糊口。这个时候的武士实在是空有其名,除了腰里插一把武士刀表示身份外,生活和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差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江户武士的标准像。一脸公务员样,而且身上已经有了“制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说“武士的家计簿”就是描写一家下层武士家庭如何从债务的泥潭里一步一步爬出来的。从剧照里看,那个时候下层武士已经很文气了。只要换个发型,穿上西装,就是现代的会计师。

可是同为江户末期的高级武士们,依然让人感觉很“古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江户末期的一位“大名”出门时的照片,可以看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前面的两名下层武士和轿夫的不同就是腰里多了一把刀。而正要跨进轿子的那位从服装到表情都显示出身份的尊贵。

总之,日本的武士除了打打杀杀以外,还有管理国家的职能。就像中国的文士,除了会写诗作赋,还要能出将入相。不过,和中国的科举制度相比,日本没有全国性的“武士证书”颁发机构。所以,构成就比较混乱,特别是战国时代,更是鱼龙混杂。比如,丰臣秀吉跟着织田信长混,凭军功从小兵升到大将,最后一统天下。按理,他应该当“将军”的,可是被发现不是武士出身,所以只好当了“关白”。

明治时代后期,随着国家制度的西化,武士阶层被废止。各地的大小诸侯被封以公、侯、伯、子、男的空头爵位,没有了自己的地盘,由国家发俸禄养起来。其领地改为郡县,由总理府任命的知县们管理。虽说是“和平赎买”,其间的阻力也是很大的。甚至引发了战争。而下层武士,或转入军队,或转为新政府里的职员。取消了世袭,武士阶层成了历史名词。

待续

通宝推:与往事干怀,何求,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