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再精工细作也只是一个配件
其实到了江户事情
刀的装饰意义超过了实用意义
而且对于武士来说 ,维持日常排场之外
除了进出妓院以外,不会去赌场的
有钱也没处用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
会在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部件上
花心思
前期的刀那才叫是杀器
看样子你没看过前一阵子坛子上刮的“淡淡微风”。
你一说“致歉”,倒让我惶恐了。
尤其是大多数古刀,这也是和我们中国决定性的不同,中国缺乏这样一个武士阶层(不过中国有士大夫阶层,因此古琴流传下来的倒是不少)。
而现代刀的生存方式是另一回事了
看《七武士》,里面那个家伙对付山贼时插了好多把刀在身边备用,若是宝刀估计他不会这样舍得。
高碳钢容易生锈没错,但其实纯铁是不容易生锈的,铁生锈多半是有异种材质(比如碳,其他金属)存在情况下,再加上潮湿形成电化学反应导致的电化学腐蚀,那么牛皮刀鞘不透水应该是有利于刀的防锈的。看此文中那个木鞘也是闪闪发亮,多半是上漆的,那么应该也是防止透水的。
我估计如果说木鞘有利于存放可能是指的木鞘的内侧比较容易吸水,就好像干燥剂那样,木鞘的这个功能可能比牛皮的好,因此存放时会使用木鞘。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猜测一下。
我在德国的时候参观古堡,里面很多兵器也很笨重。此外剑能否实用除了跟重量,跟平衡也有关系,平衡做得好的剑挥动起来有时比更轻的剑还好使
不光是重,很粗!没有人能握得住剑柄。长度也和旁边的大关刀差不多。。。
没有找到纯白木鞘的照片,想用这张混一下,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
我继续找,找到了就把这张换下来。
白木鞘都是用松软多孔的木材,如您所说,有一点水气都被刀鞘吸收了。再加上白木鞘一般是不出门的,没有外来的水分,所以能够保持鞘内的干燥。
记得小时候,家里放茶叶都是用草纸包好后放进铁罐子里。道理是一样的吧。
也许以后可以开发出电子除湿型的?
刀头、刀柄、刀攥几乎一样长,都是80cm左右。刀头就是平平的一片,刀柄粗得惊人,一般人根本握不住。刀攥就是长长的一个圆锥体。通身上下锈得坑坑洼洼。
失望。
在中国,刀和剑区分得很清楚,弯的是刀,直的是剑。而日本刀,有时候称“刀”,有时候也称“剑”,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大体上说,“剑”是从中国“拿来”的名词,“刀”是日本土生名词,所以,早期(大约在奈良时代之前)多称“剑”,或“刀”、“剑”混用,到了镰仓时代以后基本用“刀”来称呼了。不过,“剑”的称呼还被保留在某些固定名词里。比如使刀的方法叫“剑道”,刀法高超的人称为“剑豪”,用真刀对砍叫“真剑胜负”。
其实,日本刀也经历过一个由直到弯的发展过程。
日本现在能确定的最古的铁剑多出土于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到7世纪,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虽然锈迹斑驳,残缺不全,但是能看出来,那个时候的剑都是直的。
这把铁剑出土于熊本县的江田船山古坟,推测是5世纪到6世纪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隋初。和中国古剑的造型相似。不知道是仿制的还是原装进口。
下面这把铁剑出土于琦玉县稻荷山古坟,年代也是5世纪前后。两边的剑刃已经锈蚀了,只剩中间的剑脊。可以看出,它也是直的。
在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公元6世纪末到8世纪末,中国的隋唐时代),随着遣隋使、遣唐使们从中国带回来大量的现代文明,日本社会从半原始状态飞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皇室宝库“正仓院”的建立,使许多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管,现在能看到的完整的古代刀剑,大部分都是“正仓院”的收藏。还有一些是各地神社、庙宇的收藏。因为那些头面人物都喜欢把自己的佩剑献给庙里,以求得神佛的保佑。
这是飞鸟时代的代表人物----圣德太子的画像。可以看到他腰间佩的是直剑。
这是正仓院的镇馆之宝----“金银钿装唐大刀”的刀身和刀装。可以看出刀装具的豪华精美。年代大约是8世纪的奈良时代。既然称为“唐大刀”,就是唐刀的式样,刀身挺拔修长,气宇轩昂
这是刀柄附近的放大图。可见镶珠嵌银,做工精细。这可是1400年前的工艺水平啊。
这是刚才“金银钿装唐大刀”刀尖的放大图。可以看到,只有刀尖附近开了双刃。这被称为“锋两刃造”。因为直刀以刺击为主,所以这样的设计很科学。这样的造型我在中国没见过,不知道这是日本人的独创还是唐刀原本的式样。
这是“正仓院”所藏的55口直刀之一的“金银妆横刀”。也是仿唐刀的式样,可惜中国已经没有唐刀可供对比了。
它的刀身是一块厚厚的平板,接近刀刃时才突然下切,形成刀刃。这被称为“切刃造”。
“切刃造”的缺点是从刀身到刀刃的角度过于陡峭,可以想象,砍进对方身体后的阻力一定很大。
说实话,个人觉得这个刀身的造型呆板僵硬,既不好刺又不好砍。说不上什么美感。
“平造”就是从刀背向刀刃平滑过渡,从横截面上看,就是一个以刀背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我们家的菜刀就是“平造”。
“平造”的缺点很明显,刀刃夹角尖锐,刀身偏薄,虽然劈砍时的阻力减小了,可是遇到坚硬物体时,刀刃的强度不足。如果加大刀背的厚度,又会使刀变得笨重。
最后,日本刀的截面造型定型于“镐造”,就是在刀身中部形成一道突起的棱线----“镐筋”。
“镐造”避免了“切刃造”和“平造”的缺点,使刀身强度与刀刃的锋利性得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从以上的各种造型可以看出,日本刀也是在摸索中前进,模仿中创新,才逐渐有了今天的日本刀的模样。
待续
难道能大规模在战场上用么?岂不是很不划算,我听说很多日本刀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那就说明不是战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