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1、能否再说一下你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
2、据我所知....
3、至于你说用八卦传信息,我觉得行不通:八卦一开始就是具体的文字符号,而不是代码。
__ ___ ._. ... ./_._. ___ _...
以上的莫尔斯码译过来就是:Morse Code(莫尔斯码)。
请问,如何八卦的符号表达:“八卦”二字或含义。或者请用八卦的符号向人传递一句:“我爱你”。
要知道,莫尔斯码可是很容易完成这些功能的哦(ˇ-ˇ)
日本计算自己有现役军人N万,后备军人N万,适龄青壮年N万,然后计算中国有现役军人N万,一算,自己处于优势,于是得出结论:必胜。
中国的庞大人口就这样被无视了。
墨虎计算中国第一产业和欧洲第一产业也是这样。
中国第一产业的产量只计算农业,但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要再扣去经济作物,还好,手下留情,因为说中国没有畜牧业,所以没有扣除中国的畜牧业用地。
欧洲第一产业的产量则计算农业和畜牧业,但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不为经济作物预留余地。
本身就是偏颇到极点的算法,这里漏一点那里漏一点,要是有警察在肯定要告他个有伤风化。
只可惜,只要是小于100%,结果都是一样的。
你的算法还可以简化一下:
你的前提是这样的:
中国人是文明人,有经济用地;欧洲人是野蛮人,没有经济用地。
然后你进行计算:
中国人的第一产业用地,80%是粮食种植业,欧洲人的第一产业用地,66.7%的是粮食种植业用地。
也就是说,你让中国人只用五分之四的农业用地,而欧洲人则是100%的农牧业用地。
是用四比五的土地面积做比较!
他们所接收到的阳光总量就有高达20%的能量差距。
问题在于:
去掉重复部分:
欧洲人的66.7%去掉,中国人的66.7%也去掉。
欧洲人还剩下33.3%的牧业用地,中国人还剩下13.3%的农业用地。
这样,多出来的部分,欧洲人的用地是中国人的二点五倍。然后按照你的算法,欧洲人获得的能量是0.034%,中国人获得的能量是0.032%。
32:34≈94%。
80%的用地获得的最终产量是94%。
但是我很想知道,你不允许欧洲人保留一丁点经济用地,欧洲人知道吗?
尤为重要的是,三圃制相比二圃制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农业用地的面积……
后来更加发展出了四圃制,一直发展到“取消耻辱的休闲田”。按照你的玩法,欧洲人收获的能量似乎应该逐渐降低……
真正的问题在于:
讨论中国的农业时,你知道中国农业有经济用地,但是讨论欧洲用地时,你假设欧洲农业用地全部是粮食种植业。
你始终无法超越一个事实:
总量一致的条件下,环节越多,损失越多。
你一刀砍了中国五分之一的土地,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而事实是无论中国人还是欧洲人都在努力的种地。
我建议你找一下欧洲人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然后在你的数据里砍掉欧洲的经济用地,再做计算。
再辩就被墨虎带到沟里了。龙眼的这个回复很有水平: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136142
人是万物的灵长,中国人要领导世界就必须首先学会自主使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虫。前面已经就制造食物、饮食文明、自行车的废用等方面举例说明,另外,我再举一个龙眼比较专业的城市规划方面的例子。现在西方流行一种很时髦的城市规划理念:混合使用的土地开发(MIXED-USE LAND DEVELOPMENT),就是将居住、就业和商业的不同土地使用类型混合在一起进行开发建设,让人们能够就近居住,就近工作,就近消费,以极大减少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当他们给我推销这种所谓的先进理念时,我一边听一边卖切糕:我切,我切,我切切切。心想早干什么去了?
想当年,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是这么规划设计的,都是规划建设成就近居住,就近工作和就近消费,具体就是以一个大工厂为核心,其不但承担生产任务,而且有完整配套的居民设施,包括居民楼、小区大院、食堂、医务所、商业合作社(小商店)、托儿所和小学,因此在平时,人们靠步行和自行车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的交通需要,其代表者就是北京东郊的798厂遗址。798厂设计和规划风格其实是非常前卫的新现代主义风格,别的不说,仅就城市规划而言,是领先于西方几十年的,在中国各大城市还没有开始出现交通和污染问题时,就已经事先考虑到如何避免之和极大缓解之。然而,改开后这些规划理念被扑天盖地而来的自由放任的西方规划理念所取代,按西方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多数中产阶级都住在郊区,白天要到城里去上班,晚上则回到郊区睡觉,而周末再到城里消费玩耍,以此促进汽车工业的畸形发展,郊区豪宅的盲目扩张,农业土地的加速流失,这种模式当年是否符合西方各国的具体情况咱不讨论,但肯定是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而现在西方人自己都认为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unsustainable),再这么搞下去地球就要爆炸了,现在开始捡起自己误导别人已经抛弃的东西,然后等中国人都忘记了过去,再回来用这种中国曾经出现过,流行过的东西来教育中国人,我们就永远是人家的跟屁虫。
龙眼兄大概不炒股,不知道sharpe ratio是什么,所以您文中关于sharpe ratio的说法完全是想当然,让人看得莫名其妙。
Sharpe ratio = (Mean portfolio return Risk-free rate)/Standard deviation of portfolio return
如果野狼每晚都有机会咬死一百多头动物,全变成了自己的食物,那么sharpe ratio的确很高。如果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很久没食物,有时候突然来这么一下,那么Standard deviation of portfolio return就会很大,sharpe ratio会非常难看。
土地的单位出产效率,只适用于土地有限的情况。
宋朝耕地面积5.6亿亩,明朝8.5亿亩,清朝增加到11-12亿亩。可见中国古代(美洲作物引进以前)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所以不存在土地有限的情况,因此”土地的单位出产效率”在这个`讨论中不适用。
古代中国的所谓耕地不足,是因为畜力不足,无力垦荒。体现的仍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人获取食物的效率)低下。
关键要看一块土地能养多少非农人口。非农人口让这个社会的complexity升高。所以:
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城市人口+乡村农业人口+乡村非农业人口)/乡村农业人口
会自己种草,就是西欧的农牧民族了,但是即使这样也无法解决人口膨胀问题.因为,有限空间内资源不是无限的,但是人口是指数增长(不是所有人都计划生育)。因此,战争和杀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而多数中国人则很难理解,人口多了就多劳动多种地呗,就多开发高产作物呗,何必非要战争杀戮呢?“的想法是愚蠢而可悲的。中国要生存,必须学会侵略。
感觉你是为辩而辩。
这一陋习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打碎。
知识只有融入劳动中去,融入到基本社会中去,才是其原本面目。
跟“麦当劳大行其道 ”的关联太远,您这话说得有点过了。
中国人就是没有自己的有信心有专业的营养学研究专家,更不会宣传,不会吹牛,否则,麦当劳就不会大行其道了
墨兄在西方经济学的领域应该是很有研究的,好比鄙人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领域粗有涉及,所以其他不太了解这个领域的人如果和墨兄在你熟悉的领域辩论细节,必然跳进你所设置的逻辑陷阱。但俗话说大道至简,我只要以横向比较和逻辑分析设定一个大的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而你再怎么在微观领域做思维跳跃,只要出不了我的圈子,你的道理就必然有漏洞,至于到底你的逻辑漏洞在哪里,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和你一样专业的人才知道。
我的横向比较和逻辑分析已经在前文中说的很清楚了,简单讲就是欧洲与中国和日本比有面积大很多的耕地和可开垦的耕地,但几千年来却只养育了相对很少的居民,而在工业革命以前,那里的人民无论从身高到体形都不比中国人高大,说明什么?说明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生产力是远高于欧洲的,而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就是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而说到精耕细作,当然是辛苦费力,用尽智力和体力,当然不如游牧方式和渔猎方式那么简单潇洒。所以如果用你的那种评价效率的方式,应该是'沿街要饭'效率最高,一伸手就有饭吃,但那是寄生式的。而游牧方式和渔猎方式都没有摆脱半寄生和寄生的生存方式,所以是低级的生存方式,而农耕的唯一有寄生嫌疑的地方是那一粒小小的有机种子,而粮食的绝大部分是靠人类的智慧从无机物质直接转换成有机可食物质的,所以是更高级的生存方式。试问如果开发月球和宇宙,那里没有动物让你打猎,也没有牧草让你畜牧,那么人类靠什么生存?只能靠从地球带去的种子来一粒粒的播种,来慢慢的培养,才能最终吃到一口食物,人类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到更广阔的宇宙中去,因此精耕细作的中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
说到宇宙,你可能认为我在夸大其辞,那么我们就说说地球上在过去几万年发生的事情。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分析在最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从血统基因上证明了,我们汉族是在短短一两万年时间里从一个数量很少的小部落迅速发展成的超大民族,在这方面,能够利用有限土地,依靠精耕细作而养育越来越多的人口的中华农耕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至于你讲的所谓宋朝和明朝还有很多荒地可开垦要看具体情况是什么,现在北京寸土寸金,可也不是没有空地可以开恳了,比如天安门广场是多大一片空地可以种庄稼?要看具体情况。
不但纸是中国人发明的,连书这个词的英文'BOOK'都是从中文'簿'中'依样造产品'直接抄袭来的。
而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书'字更应该叫'簿'而不应该叫'书',即指登记事物的,由一页一页的纸张装订而成的册子;与之对应的是'卷',就是一张长纸卷曲而成的书写载体。
而书的含义太广泛,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就是做名词也不一定全指由多页纸张装订而成的册子,还可以指一页或几页纸的书信,不必经过装订:比如家书,象林觉民的《与妻书》。而现代意义上的多数所谓书,即,经过装订的多页纸张的书写载体更应该叫'簿',就是BOOK的本来出处。说明中国古人的智慧要比现代人细致斟密得多,恰恰是现代中国人被忽悠太多,因盲目迷信而照搬照抄,所以迷失了自我,反而在这方面不如古人。
因为这些土地相当一部分后来开垦了,虽然是以其他地区居民流徙为代价的
北宋灭亡很大程度就是出在河北的逆向移民所导致的经济崩溃严重削弱了北方军事供给能力,这一点也有很多史料支持
总而言之北宋落后地区缺乏劳动力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大规模移民使得落后地区得以开发的史料也很多啊
比如说
岂知洮河宜种稻
此去凉州皆白麦
女桑被野水泉甘
呉儿力耕秦妇织
行子虽为万里程
居人坐盈九年食
至于精耕细作那也要看地区啊,比如说中田亩产一石的北宋北方土地,这就根本没有多少精耕的余地
照近代农业生产级贸易统计这本书里的数据来看
河华北三省马匹一百七十万的30年代,浙江好像就几千匹,而比华北跟北方的辽东则一百九十万吧
中国自长江起越靠北方,耕地面积就越大,但是单产低复种指数就越低(当然辽东的黑土地单产应该也很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江南式的精耕细作既不划算也不可行,而用来发展畜牧业配合的种植农业再适合不过了,近代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是不要北方领土窝在长江流域甚至更南方的地区精耕细作呢,还是南北并重发展适合与地区自然条件的农业,然后进行最大程度的扩张
即便是现实历史,我们其实也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只是被历史上的少数脑残拖慢了几百年罢了
1.欧洲“养育了相对很少的居民”这个主要是黑死病造成的。比如英国:
2.在引入美洲作物以前,欧洲的人口未必少于中国。基准是唐宋时期,元朝是中国的特殊时期,明朝欧洲有黑死病流行。
3.俺觉得身高很难说明问题,因为人种存在差异。在罗马帝国时代,北欧的野蛮人虽然在农业上非常落后,但是在身材上却远比罗马帝国的士兵高大。
另外,您是否有古代欧洲人身高的数据?我挺好奇的。以前参观一些美国先贤们的故居,那些床真的很小。按理说,这些人也是大庄园主,有成群的奴隶,按说吃的应该不差。
我反对的是单一的农业方式,包括单一的种植,单一的畜牧,或是单一的渔猎。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两样东西密切相关,一是材料,二是动力。在古代,单一的种植,只能提供相对单一的材料,而且无法提供大量的畜力,因此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结合(种植+畜牧)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材料,和更充足的畜力,因此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国虽然有农区有牧区,但是相隔千里。古代交通不便,考虑成本,事实是分开的单一的种植区和单一的畜牧区。
未来开发宇宙,在起始阶段也许可以依靠单一的种植(hydroponics,甚至aquaponics),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在材料和动力方面有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比如化肥,比如化纤,比如电动机。但是我相信,从长远看,人类依然会在外太空建立某种开环甚至闭环的生态圈。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算真正剪断了与地球的脐带,成为超越行星本体的生物。
龙的眼睛当然是深远的。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发展到今天很不易,未来也许更艰苦,因为你的对手也是在过去一两万年时间里从一个数量很少的小部落迅速发展起来的。至于中国的人口,我认为地理的因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