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求医记(一)去哪儿看病 -- 芷蘅

共:💬365 🌺2719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Ontario

不过,你不会就认为其他省比这儿好吧。

家园 1百30多万人。

多少专科医生不知道,一个专科有那么俩仨个吧,而且分工的比较细。做相关检查的时候,护士问的是,你看的那个医生,某某还是某某某,很简单的选择题。

大部分的医生会在几个诊所轮流,还会在医院也有职位。

家园 挨了你的神拳后,是不是百病殆尽?
家园 别的不说,不能骂他一顿吗?

就是不打官司,也有什么医疗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可以申诉或举报吧?

中国的医生,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各项关系到工资奖金的指标,比如病人的投诉之类的,都要扣奖金的(我同学说的)。

美国就没有吗?真啥都没有的话,指着鼻子骂一顿出出气也好啊。

你说身上除了两个刀疤没损失,那精神损失呢?开刀的疼痛呢?

家园 问题是人家也不是一个月挣一万啊

更问题是,你爹那已经魔症,陷入了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强迫认知中,除非亲身体验一下,被坑上一次,否则是不会认错的。

家园 当时听到结果是震懵了。

回来后自己过嘴瘾骂了几句。

所以我现在觉得自己气量特别大。

家园 蹄之,鼻遂正
家园 中国老人亲身体验美国免费医疗(转载)

本来想搜搜小水瓶原文,没想到找到这么个东西。。。

“我们是中国人,没有向美国政府缴过一分钱,没有纳过一分税,凭什么我们一个外国人要花美国政府的钱,凭什么我们看病要美国人民买单?!”

  这个问题是一个来自中国湖南姓李的老人在美国写给在国内的亲友信中的话,用中国人习惯的术语来表达,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个老人九月份来到美国波士顿探望女儿,不久就因腹部疼痛送进波士顿著名的麻省总医院急诊室,检查结果是胆结石,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手术。但老人却十分害怕,因为和很多来美国探亲的老人一样,出于经济考虑,他来美之前没有买医疗保险,而是随身带了很多药品,但这些都没有用。

  美国的医疗费很高,他担心手术加住院的经济负担是女儿和女婿难以承受的,于是他提出立刻回国。谁知院方不答应,因为医院的原则是不能让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离开医院。当老人和家属提出经济方面的担心时,主治医生反而劝他们不必担心,并说让病人为费用如此担心,这是医院财务部门的过失。

  既然院方坚持不让老人出院,病人和家属只好从命。接下来的几天中,用病人的话来说是医院“只管治病,从不提钱”。老人的女儿给在国内的哥哥写信详细描绘道:

  “从昨天到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了,美国医生完全不关心你有没有钱,最后付不付得起,他们简直是在以200%的热情给爸爸看病。从医生到护士,到实习医生,来了不知道多少人了,没有人问我们经济状况,即使我们告诉医生我们没保险,也付不起钱,医生都是很友好地安慰我们说,不用担心这些,这些都是医院财务部的事情,他们只管治病……他们的规定,要是医生不同意的话,财务部没有权利以任何病人可能不缴费为理由,停止治疗。好像美国这里医生和财务是分开的,医生只管治病救人,财务部管收钱,收不收得到跟医生收入没啥关系。所以医生才能专心治病。美国的医院全部是非盈利性的,而且法律绝对不允许因为经济问题不收治病人。最后医院的亏损,是由美国政府承担。”

  更让病人和家属奇怪的是:“来医院五天了,没人问我们要过我们的身份证,爸妈的护照。没有任何押金,一分钱都没提。要不是我们不断地跟他们提我们没有保险的问题,他们根本就不管。要不是第二天我们主动去找财务部的人谈了一下,财务部的人根本就不理我们,气死我们了,呵呵。他们要了爸妈的地址,而且不需要任何验证,我们就写了个给他们。如果写个假的,我们一踏出医院,他们就再也找不到我们了。到现在,他们连我们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没人问,这是病人的隐私。”

  除了不管有钱没钱有病就治,医生和护士对李先生和家属的态度也让李先生和家人倍感温暖。医生和护士的周到服务、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详尽解释,对病人和家属心情的体会和谅解,这些都让他们感动不已。 

  最后,病人的女儿在信中告诉哥哥:“出院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走出去了,感觉像做梦一样。”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束。当老人住院后,他女儿打听到麻州可以给所有65岁以上老人办免费医疗保险,不受身份限制。就是说哪怕你是非法移民,甚至没有身份证明,只要你说自己是65岁以上,有病就只管大胆看医生。李先生的女儿立刻给父亲申请,很快获得批准,她父亲的医疗费就由州政府报销了……当然这笔钱最终是麻州公民出的。

  我在90年代的波士顿生活过多年,经历过和听说过很多类似的故事 (那种免费医疗卡当时叫“白卡”,不一定非要65岁以上才能申请,只要你说你的收入低于多少,有专门机构帮你办,办事人员还往往唯恐你办不成)。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美国其他州。一个在中国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通过女儿的美国公民身份获得绿卡,前年转为美国公民,立刻在新泽西州获得了一套公寓、医疗免费保险和生活费。和他通电话时凡是提起生活开销,他总是说他有一个“干儿子”替他买单。第一次听他这么说时,我问他谁是这个干儿子,他哈哈大笑说:“布什!”

  以上这个故事(胆结石开刀)是由美国的华文报纸《侨报周刊》在感恩节前夕报导的,记者最后诚恳地说:“希望所有受惠于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充满诚意地说一声:谢谢。”

  仔细推敲,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来说,这句话确实语重心长。

  (写于2008年12月)

  两点补充

  这个2008年的故事,来源是《侨报周刊》。在美国政治色彩五花八门的各类中文报刊中,《侨报》系统毫无疑问是倾向中国大陆的。

  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故事,觉得有简单化的嫌疑,有两点需要补充。

  第一, 给付不起医疗费用或没有保险的急诊病人完全免费给予治疗和善后的案例,在美国确实存在,尤其是东西海岸“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州,这种福利甚至惠及外国人。在理念上,这体现了置人道主义于国界之上的“普世价值”。但在原则上赞扬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现实主义的观点来平衡一下。任何社会福利都应该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更不应该是无限的,即使是在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美国社会在发财致富的条件上,向富人阶层倾斜,在社会福利上向弱势,低收入和移民倾斜,而中产阶级可以说是两头不靠。最近一些年来,众所周知,这个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第二, “希望所有受惠于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充满诚意地说一声:谢谢。” 我想,如果那位老人的子女在美国工作并合理交税,那似乎不用道谢。因为作为纳税人,联邦和州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中有你的贡献,这个国家有你的一份。在美国,感谢“国家”是个很奇怪的概念。真正需要感谢的,不是美国这个国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美国人,是他们对待外国人的的信任,平等和善意,让难以计数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的移民最终选择留在这个国家并安居乐业。而一旦你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这个国家也就是你的国家,你也就不用感谢任何人了。

家园 我家庭医生开张纸,让我看专科医生。等了个多月,看过一次

之后,让我过9个月后回去复诊。大约到第10个月时,准备打电话预约。医院寄封信来说那医生已另谋高就了。在枫叶国度,起码还能等到满山红叶时,我这里可是没啥盼头了。

家园 她有中文博客.

10年就有此文了,她嫁了个美国人,生了一个女宝宝,几年来的变化都可以看到.

外链出处

家园 看完你这个系列,表示无法理解

这样的体制必然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医生提高自身水平。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我无法理解这样的医疗体制对于提高全民医疗卫生水平到底有什么优点。

看来唯有免费医疗才有吸引力,但这是这个并不能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北美医疗现状大概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体制问题了。

要是再出个富兰克林罗斯福或许可以改革,不然只能如此凑合了。

国内的医疗问题也是一大堆,或许只有真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解决吧。

家园 文摘周刊体
家园 【原创】求医记(九)专科医生(补)

半年之后,约好了时间的那一天,请好了假。准备出门前接到医生诊所的电话:“今天你不用来了,医生说,你这个情况,他需要第三方的意见,你先去XXX医院做个一样的检查,然后再约他。”不错,不错,专业精神不错,还知道需要第三方的意见,也是为我好吧。

约了医院,做了检查,再约这位医生,已经是三个多月之后的事了。

一番检查之后,医生说:“现在没什么问题,你这个要定期检查,和前台的护士约一下下次检查的时间,半年之后吧。”

出门前,我和护士约好了半年之后和医生见面的时间。

半年之后,约好了时间的那一天,请好了假。准备出门前接到医生诊所的电话:“今天你不用来了,医生说,你这个情况,只要一年检查一次,半年一次的,OHIP不给出钱的。”我真是要一口血喷出来,忍着怒气问对方:“你怎么不早通知,我已经请过假,安排好一切了。”对方冷冰冰的回答:“对不起,我什么也做不了。(I am sorry, there is nothing I can do.)”

至此之后,我特别恨老外说这句话,-- I am sorry。西方人,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完全脱离了道德层面和责任层面的束缚。什么补偿的事都不会再做,心里还不会有任何内疚。

英语里有一句话我还是蛮喜欢的,遗憾的是我放下电话才想起来。冲着电话机大喊了一声:“You are fired!”

之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碰到一位即将做医生的年轻人,他说:虽然你和医生见面只要5分钟,但是他要化很多时间看你的案宗的,很多时间,包括晚上,都忙着看第二天要处理的病例。我把自己的经历那出来问他怎么回事。这位医生哪怕提前一天,或当天早上通知我,我都没意见。他究竟有没有提前看过我的病例。那位年轻人又讪讪地说:医生都很忙的,他不会有时间提前看你的病例的。

还好,这个专业的医生,我们这片儿还有一位。我辞掉了这位医生,换了一个。

所以嘛,只要等1个半月,还是蛮幸运的。在等待见专科医生的过程中,慢慢的,我觉得自己的鼻子好像长正了过来。

--------------------

新春快乐,拜个早年啦!

家园 真是象做梦,没遇见过,也没听说过

美国不知道,但我这里有个熟人来探亲的妈妈去看过急诊,进门先要健康卡,没有卡,告诉她相关费用,然后建议去附近的诊所去看,那儿的费用相对低一些。

很多来探亲的父母都会买医疗保险的,如果真有文中说的这种事,这个保险怎么卖啊。

现在加国有个长期的父母探亲visa,附加条件是必须买保额十万的医疗保险。

家园 你应该先下手,fire him.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