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老照片】我们的美好年代——北京,1983-84 -- 潮起潮落
最后一个登台唱压轴,一身白色海军服,气场很大。一首军港之夜把台下的学生们都听呆了。前一段时间看男人帮,苏小明演了一个小姑娘她妈,让人不由感叹岁月是把杀人的刀啊。
那是我第一次进大会堂,椅子很舒服,在里面坐时间长了很容易打瞌睡
前两天看北京台《红楼梦》剧组演员30年后聚会,当年水葱似的小姑娘,已然不忍目睹了,赶紧换台~~~
那首太阳岛上唱的上气不接下气,不敢再听了
有一年暑假和俩同学去颐和园玩,租了个小船划到水中央,三个人换上游泳裤就下去了,以为水很深呢,结果站起来只到膝盖,呵呵。分别拍了站水里的照片,背景是佛香阁,保存至今。
但是具体故事已经记不得了。
说正经的,我觉着胡松华唱歌唱得最轻松,不像一些人像是从喉咙里憋出来。
不能以貌取人呢
《东方红》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精品。覆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市文革前出的。
《长征组歌》是70年代的,为了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我是77年看到的,不过片尾是76年12月。
还有86年,有出过纪念长征的一个电视片,有很多集,比如我记得陈树湘受伤被俘后拉断自己肠子自尽就是那个片子中介绍。不过那个片子穿插了很多对胡耀邦在长征中的经历。86年底胡耀邦辞职,那个片子后来也就不重播了。
我也比较喜欢。《林海雪原》和《野火春风斗古城》里面他的角色我都记得。
马国光唱得还是不错的。我看那个电影时候还小,不知道“挤眉弄眼”是什么。后来,我家里收过塑料唱片,反而是《长征组歌》唱片听得比较多。
唱得时候鼻涕眼泪一起出来,看着很难过。
我就记得长征组歌是肖华作词的,怎么可能是七十年代的东西呢。
说起东方红,我的一个姑姑当年在总政歌舞团,也参加了演出。
看来歌曲创作是60年代的。
电影是75-76年拍的。这个应该是我看的。
舞台艺术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
导 演:王苹 黄宝善
主 演:独唱马玉涛、贾世骏、马国光、王克正,领唱耿莲凤、杨亦然、王伯华,朗诵王信民、梁红,指挥唐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政治部歌舞团和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共同演出。
上 映: 1976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54:02
类 型:舞台艺术片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76年2月摄制的彩色音乐片,由老导演王苹和黄宝善共同导演。独唱马玉涛、贾世骏、马国光、王克正,领唱耿莲凤、杨亦然、王伯华,朗诵王信民、梁红,指挥唐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政治部歌舞团和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共同演出。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
这部组曲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热情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艺术成就
1976年拍摄的这部电影,不是简单地把这组声乐套曲搬上银幕,而是加入了很多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众所周知,把歌曲改编成电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仅仅因为歌曲有其抽象、象征的艺术特点,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压力,要想把组曲所具有的艺术水平形象地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本片基本达到了画面与歌曲的完美融合,二者水乳交融,这和导演精巧的艺术构思是分不开的。 首先,电影加入了很多实景,使极端抽象化的歌曲得以有具象的景物来烘托,达到寓情于景的作用。采用实景与布景相结合的手法,加入江水奔腾的镜头,巍峨群山的镜头,梅花盛开的镜头,还有打仗时燃烧的烟火,甚至采用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来烘托歌曲。
另外,为了避免画面的呆板枯燥,导演根据歌曲精心构思了画面的运动方式和景别,而且根据唱词和音乐的节奏剪切画面,尽量使画面节奏配合原曲的节奏。
演员调度也是本片的一大创新。本来一部组曲没有必要有那么大幅度的演员调度,舞台表演的空间也限制着演员的表演空间。在电影中,导演充分利用镜头的优势,使得演员走位灵活,更好地发挥了演员的表演潜力。
不过,这个派别既不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为何要去,是很难看透政治、把握先机的。
反正印象中在文革前就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