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老照片】我们的美好年代——北京,1983-84 -- 潮起潮落
已改
那时候电影插曲都是流行金曲,不论唱得怎么样她肯定红啊。其实现在也一样,唱得好坏和是否巨星关系也不大。
还有当时敢尝试就不容易,记得看老崔的经历,80年代中他刚出道时演出,又位领导,好像是体委的,听完后评论: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然后老崔就一直没上过电视电台。
实际上上影厂文革后有不少电影是朱逢博唱的插曲,比如《庐山恋》(当时涉及到对台统战和中美友谊,算是比较大的突破,不过张瑜稍微土了点),《天云山传奇》,《带到满山红叶时》。但是有个缺点,就是太专业,旋律不是太顺或者有些难度,一般人不容易哼唱。
她也有一些通俗一点的歌曲,比如《橄榄树》。
比如我们小学时候,就有同学能表演中唱好《心中的玫瑰》(李谷一,电影《泪痕》插曲),应该说李谷一的歌曲相对难度低一些,容易被人唱上口。
朱逢博本来是同济大学学建筑的,后来改行,也是奇人。
陈佩斯演的那位教人跳舞那段?
批评者称是靡靡之音。后来是叶飞将军给了肯定。百度内容。
确实当时是有点物极必反了,过去传下来歌曲都是太慷慨激昂。考虑到部队的性别构成,特别是海军舰上几乎没有女兵。如果有一些适于女同志唱,又有一点女人味道的歌曲,为部队演出应该也会受到欢迎。
后来怎么个趋势,那是后话了。
《小草》,不过这个比较晚了
要上战场了,就得把杀气鼓起来,把目中无敌、敢打必胜的信心鼓起来。从这点说,那个唧唧歪歪的《再见吧妈妈》有此去再也回不来了的凄惨诀别意味,纯属动摇军心的败笔。
这方面苏联/俄罗斯不错,同样讲的是分别,比如《灯光》、《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等等,都是鼓舞士气的给力歌曲。尤其是向斯拉夫女人告别,乐曲激越雄壮,绝对激励。
个人感觉军港之夜还行,在和平状态,柔和些、温情些没问题。
《再见吧妈妈》,辞曲都很好啊。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这段与《战斗进行曲》的词异曲同工啊。而且这一段旋律铿锵激越,干净利落,有力量,有大战在即的紧迫感。
后面那几段词也很好,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无惧相映衬,更能体现战士的勇敢无畏。
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也有类似的歌词。这样的歌曲哪怕不算战歌,至少跟“娘娘腔”沾不上边的吧。
加上了一些美声。其实很多非军人群众对于《再见吧妈妈》和《血染的风采》还是能够正面接受的。而且单位表演唱功比较好的职工,常常献演这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也差了几年的时差,《再》是在80年代初期,《血》是在86年左右)。表达对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热爱。
但是作词作曲没有考虑到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需要是个硬伤。艺术家和军旅的真实生活有比较大的脱离了。
潮兄是北京人?
特想找个罪恶的国家恶势力与他同归于尽。
不信你去听听。
李双江的“再见吧妈妈”唱得悲天哭地。“血染的红旗”更是凄凄惨惨,把战士的精神气全都唱没了。近代军旅歌曲太多抒情式,威武雄壮的太少。总政那帮唱歌的跟前苏军红旗没法比,红旗那气势是排山倒海,撼天动地,给人感觉是凭那歌声就能砸死敌人。连朝人民军协奏团也不如。听过协奏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吐字差点,但唱得却是大气磅礴。这郑律成写的歌是不是更适合朝鲜人唱。武警男合唱团想学人家,但气势还是不如。好歌太少,人也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