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都江堰 -- 大西洋14

共:💬25 🌺19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都江堰

9月20日是此次四川行日程安排最为紧凑的一天,也是唯一一个随旅行团的行程-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回来的路上还去了一个叫街子的古镇。早上6:30出发,回到成都已是华灯初上了。全天阴,有时还飘些小雨丝,到青城山上干脆下起了中雨。据说青城山上经常下雨,有时山下晴,山上也会有雨。

实际上阴雨连绵在成都是常态,导游提醒游客们说,当年有一首歌,唱的是“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实话,在成都,连阴天后出了太阳,那真是和过大年一样令人高兴。那首歌当然记得,当年还以为太阳说的是领袖,没想到是生活实情。

从小就知道都江堰,那是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朝秦昭王派李冰父子修建的,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还在发挥作用的一个水利工程。

虽然从电视上或是书籍上看到很多关于都江堰的介绍,知道了它的特色是无坝引水,可一直没弄清它到底是如何分流抗洪?如何在农田水利上发挥作用的。此次亲眼目睹,总算基本弄明白了,不仅感叹古人的聪明睿智。

不由想起今年三月和朋友一起去陕西时的一件趣事。当时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去参观绥德汉画博物馆。有一位朋友看到2000年前的石雕汉画线条流畅、充满活力、栩栩如生,而现今的仿汉画线条生硬,不仅感叹说,古人比现代人聪明。当时对此我不以为然。看了都江堰,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古人确实要比现代人聪明。李冰父子知道因势利导,引水抗洪(大概是大禹治水的遗风);现代人只会拦河建坝,致使江河断流了。

扯远了,还是回来说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长江最大支流岷江之上,建于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根据当地泯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这是多么宏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啊!即要考虑到条件,又要考虑到功能,如果没有合理的想像,科学的计算,是不可能完成的。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66.87万公顷。又要感慨了,曾在黄土高原生活过五年,那里的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水大则涝,无雨则旱,“水旱从人”,那是想也不敢想的。李冰父子的历史功绩由此可见。

参观过程中导游讲,都江堰三分看、七分听。意思是说,只是用眼看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当然水利专家除外),关键是听讲解。咱也分图解释一下,明白了,是你理解力强,不明白算我讲的糊涂。

1.伟大工程的基本原材料,鹅卵石、竹笼、几根木头捆扎的三角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鳄鱼嘴分水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鳄鱼嘴分水堤是第一个分水抗洪工程,在灌水到来之时,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左侧是外江,右侧是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加固了的。

3.飞沙堰溢洪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第二道分水工程,现在基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了,原因是上游修建了水库。

4.宝瓶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水量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即要保证川西千里平原的用水要求,也不能过量成涝。

5.离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宝瓶口是人口修建的,穿玉垒山(左侧)而过,右侧建有一庙宇的小丘原为玉垒山的一部分,现称为“离堆”

6.自动排沙功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离堆”,这是第三道分洪工程。更绝的是,在它的前面挖有一深潭,水进入这里会起漩涡,将泥沙卷起沿外江(右侧干涸的河床)流向大海,这就是自动排沙功能。当然,江水不可能将所有泥沙卷走,所以当年每年枯水期都需要人工挖淤泥。据说李冰当年在河床中横着埋有四根铁棍,只要挖到铁棍,就算合适了,不能多挖,也不能少挖。又据说,现在河床中还有一根当年的铁棍。

7.王庙,亦称二王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地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5.12汶川大地震部分坍塌,这是修复的,可谓整旧如旧。

8.六字箴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9.景区入口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南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能是孤陋寡闻,可以说这是我所见过的中国最美的一座廊桥了。原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后移到了景区入口处左侧。是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设计建造,原名“普济桥”。

本想把都江堰和青城山写在一个帖子里的,现在看太长了,决定分开写。今天就打住了。

通宝推:唵啊吽,
家园 都江堰旅游一般不提的几件事。

1、都江堰实际不是无坝,飞沙堰本身就是个低坝,而且需要每年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说明那时不修固定坝只是因为没能力建造有足够耐久性的坝。

2、都江堰刚建好时灌溉面积远不如现在,能查到的数据到汉朝也就约4、5万公顷,经过历代改造,清朝时达到20万,民国1938年达到35万公顷,这差不多是老法的顶峰了。

  解放后为再增加引水量,在鱼嘴的外江一侧和飞沙堰下游约150米处各建了道闸,等于是有门的坝,才使灌溉面积达到现在的60多万公顷。

3、最要命的是都江堰只有引水功能,没有蓄水功能,如果遇到旱年上游来水不足就杯具了,所以还需要在上游建大型水库蓄水。

4、都江堰防洪能力也有所不足,来水只能往下排,水太大了下游还是要淹。1933年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溃决,造成5000余人死亡,冲毁农田1000公顷。如果那时已经有了紫坪铺水库,至少灾难要小得多。

家园 飞沙堰旁边就是永久性的金刚堤啊

飞沙堰所以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是为了洪水过大的时候崩塌,使更多的水排入外江

1933年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溃决,造成5000余人死亡,冲毁农田1000公顷。如果那时已经有了紫坪铺水库,至少灾难要小得多。

死的基本是上游和外江的人

家园 你怎么知道那么多知识?我看你样子不是书呆子类型啊。
家园 很好。现在有电脑有网络就是好,再加上你这种经常出游的人,

使我们开了眼界。

家园 堪称专家了,受教。
家园 这句话严重不同意!

“李冰父子知道因势利导,引水抗洪(大概是大禹治水的遗风);现代人只会拦河建坝,致使江河断流了。”

老先生不至于这么孤陋寡闻吧?还是偏见太重了,说话太随意!

家园 古人今人谁聪明之议

也许是今人手段能力更强更加自信吧更追求效率 忽略了尊重自然。

那个是叫鲤鱼嘴吧。

家园 大型蓄水工程 在古时可能是个难题。
家园 你怎么会认为我是书呆子?

俺是工人,上学只上到初二就没了,后来想考大学报名表被书记抽掉了。

家园 这不能怪大西洋,要怪只能怪反坝一派能量太大,谣言铺天盖地

水坝造成断流也是有的,这也不能怪水坝,只能怪人调度不好,一定程度上要怪水坝建得不够。

  最典型的例子是黄河,七八十年代下游多次断流。后来实行全流域调控限制上游引水量有所改善,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后还有余水可以冲沙。

  还有黑河,上游甘肃境内引水太多,八十年代时剩下的水全被甘蒙之间的一座内坝拦住一滴水也不往下放,造成居延海全部干涸,后来也是实行全流域调控后居延海得到部分恢复。

  另外,只有发电防洪功能的水坝,除了少数引流式电站以外是不会造成下游断流的。去年吧,有人怪三峡造成鄱阳湖干了,实际上一到五月三峡的放水量比同时的上游来水要多一到两千立方米/秒,多放的这些水能使长江九江段水位提高二十到四十cm,也就是把鄱阳湖水位提高这么多。如果没有三峡,那一年鄱阳湖水还要少。

家园 简单就是鱼嘴,

现在有人称鳄鱼嘴,我看是加固之后形象化了

家园 我猜你以前在水电站干过。
家园 我猜老南京还会打毛衣

就差不会那啥啥啥了

家园 都江堰有个地方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

那就是对进入宝瓶口水中石头的分离

每到洪水季节,水中都会裹挟大量卵石冲击都江堰,所以岁修都江堰的鱼嘴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宝瓶口却没有这个问题?石头到了宝瓶口,都咕噜咕噜翻过飞沙堰走了,就是不进入宝瓶口,这个现象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圆满解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