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庙行作战看128淞沪抗战的阵地防御战 -- 妖猫drake

共:💬17 🌺1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庙行作战看128淞沪抗战的阵地防御战(二)

P.S 最近忙着复习考职称,还要准备“防务精英”24强的比拼,有些崩溃啊。另外制作光荣使命的铁马工作室给社里寄了游戏,有空儿准备写写游戏感想,也顺便把当初的采访稿发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二、矛与盾淞沪抗战中的野战筑垒和日军的攻坚装备

1.28淞沪抗战是中日两国军队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成果比较全方位的一次对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协约国和同盟国军队广泛装备的机枪、重型火炮和轰炸机迫使战前简单的一线式阵地逐渐进化为复杂的堑壕体系。火器在精确性和破坏力方面的提高,突击群、摩托化和机械化技术的问世催生了纵身防御理论的发展,步兵部队在构建防御阵地时,开始分别构筑警戒阵地、主阵地、炮兵阵地、斜切阵地和后方预备队阵地。

警戒阵地也就是一般所谓“前哨”,主要负责警戒和迟滞敌军进攻队形展开的任务,一般距主阵地1~2公里。由于警戒阵地独立于第一线主阵地之外,因此其与主阵地之间的距离颇为讲究,首先距离不能超过本方炮兵射程,配置在警戒阵地中的炮兵观察员必须能够呼叫炮兵对敌方进攻出发地带和集合地带进行压制设计。

其次警戒阵地也不能离主阵地太近,阻止敌军炮兵观察员甚至轻型步兵平射炮或迫击炮可能会对主阵地发动的攻击。在一战欧洲战场上,法德奥等国均研发了能够伴随轻步兵冲锋的轻型步兵直瞄火炮——堑壕炮,这种武器的外形和使用方式类似现代的自动榴弹发射器和无后坐力炮。

在淞沪战役中,中日两军均装备类似被称为“小钢炮”的轻型堑壕用火炮,日军了解过欧洲堑壕火炮情况后,研发了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和曲射炮,为步兵联队提供了准确的伴随火力,中国军队记录中多有“是时敌之炮位,似已移置较前,想我后方连续发炮,阻我军队之移往前壕”,也从侧面证明了日军伴随火炮机动性确实很强,作战灵活。而中方由于火炮研发和生产能力落后,只能则装备国产掷弹筒,威力和精确性远不如日方装备。

主阵地是防御战斗的首要抵抗区域,会集中防御部队70%兵力全力固守。根据一战经验,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主阵地已经由多道防线组成,根据当年日本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中国军队阵地“宛如欧洲大战当时法国战线之堑壕.......自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以致第四线”,多道防线组成的纵身防御体系使得中国军队的防御弹性大大增加,当第一道主阵地被敌方突破时,守军可退至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侦察机拍摄的中国军队野战防御阵地,可见纵横交错的堑壕之间点缀着支撑点。不过堑壕缺乏折现,还是显得有些教条而原始

为了避免日军同时对多道防线进行火力准备,一般两道阵地间会保持一段距离,辅以斜切阵地,在作战中,面对日军的优势炮兵火力,中国军队很好的学习了一战堑壕战的经验,只在第一线主阵地中保留有限兵力,而第二线阵地的主力待敌军炮火停歇或者延伸之机会迅速越近到第一线主阵地,极大的削弱了敌军火力准备的效果。

沟通主阵地和后方阵地的斜切阵地是由交通壕进化而来的,与防御正面呈一定夹角,当某一道主阵地被突敌方突破后,退守的部队可以在斜切阵地构成暂时的迟滞防线,限制敌方向阵地纵身突破。同时,守军也可以利用斜切阵地作为反冲击的出发阵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次进入竹园墩阵地的中国第88师官兵,经过连日鏖战,阵地已被炸成一片焦土

虽然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野战防御工事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先进经验,建立了由多道防线组成的纵身防御工事体系,但考虑到中国方面在炮兵火力上处于绝对劣势,也缺乏制空权,在日军远程重炮甚至舰炮以及航空炸弹的空地一体打击下,简单的无盖堑壕已经无法为中国军队提供足够的保护,例如《国军淞沪抗日记中国军队》形容历经不到一周作战的中国军队庙行阵地已成一片焦土:“庙行前里许一带田地,经敌军两日夜炮击后,已无一片净土,炮弹所炸窟洞,恰似蜂巢”。

但在这样凶狠的火力打击下,“我军阵线仍完整无动”,日军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随着战事的深入,日军逐渐发现了其中的端倪,日本国内新闻报道称中国军队“第一线之堑壕,宽八尺,深八尺以上,盖以铁板与沙袋.......遇大炮之直接轰击,或多少之爆弹,亦不感多大损害”。由此可见,中国军队的堑壕已经由简单的无盖暂守沟垒演化为“掩盖沟垒”。这种带有盖板的沟垒既可以保障士兵发扬火力,又能保障士兵得到较好的掩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图有些可惜,后来我在老萨送的一批图片中看到了一张彩色的盖沟图片,可惜没来得及用上。

为了应对敌军的攻击机,中国军队在阵地上设立大量的防空阵地,将步兵营下属机枪连的重机枪和小口径机关炮配置在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由于日军拥有空中优势,中国军队的斜切阵地和后方炮兵阵地成为日军飞机的重点目标,有时日军甚至展开约一个中队的攻击机进行扫射和投弹,中国的工兵和炮兵便就地取材,将一般掩护火炮的护炮沟垒上部加上铁板或木石夹在的盖板,以防止自上而下的袭击。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堑壕体系对日军炮火和空袭的防御能力,极大的削弱了日军的火力优势,无奈的日军只能中国军队的阵地战“全属地下的战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军队使用当时称为“奥利冈2CM小炮”的厄利空20毫米高炮进行野战防空作战

除了使用新式的野战堑壕之外,中国军队在德国顾问指导下也在阵前大量的布置障碍物,一般用于迟滞敌步兵的障碍物包括铁丝网、拒马、竹签等,为了对付数量有限性能落后但敢在中国阵前逞威的日军坦克,中国军队还广泛设置了陷坑、鹿寨等障碍。

铁丝网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最长见到的反步兵障碍。19世纪的工业发展曾为欧美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有刺铁丝,铁丝网的障碍效果由此显著提高。最初的铁丝网与普通的栅栏相似,不过是用木桩拉成的单道铁丝网,到一战开始的时候,机枪和野炮用弹雨织成的火网已经可以横扫战场上缓慢移动的集群目标。因此,步兵的作战队形开始由拿破仑和美国内战时期密集的整齐队列演变为稀松的散兵线,而且攻击姿态也逐渐降低,运动速度大幅度提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军队布设的铁丝网

在这种情况下,防御方想要发挥火力大量杀伤进攻的敌军,就需要通过设置铁丝网等障碍物降低敌方进攻速度,迫使敌方队伍在障碍前“塞车”,挤成比较容易攻击的密集队形。而攻击方也通过开发爆破筒等工兵破障器材,大量装备铁丝网钳的方式增强了进攻分队的破障能力,于是纵幅较大的屋顶性铁丝网和蛇腹型铁丝网又应运而生,这两种铁丝网的透视性和隐蔽性均十分出众,步兵采用铁丝网钳较难破坏,只能依靠重炮轰击或者爆破的方式予以清除。

1.28淞沪抗战中日军工兵装备的是大正年间研制的二号铁丝网钳,其手柄较短,力矩设计不合理,刃口强度有限。当时上海虽然集中了中国较多的民族钢铁企业,却没有一家能够拉制铁丝,中国军队只能从外国厂家那里订购铁丝,但歪打正着的是洋铁丝强度较大,日军屡次遭遇铁丝网钳无法剪短铁丝的情况。加之日本此时装备的爆破器材极为简陋,对中国纵幅达数米的屋顶型铁丝网束手无策,不得不依靠前线官兵手工制作临时爆破筒应急。

另外,中国军队也很注意利用上海的水网环境和城市内部坚固的高大建筑,各类民房甚至是宝山、太仓等县城旧城池因地制宜构筑防御支撑点和阵地。在作战中,中国军队逐渐发现日军对河岸、道边等明显的线式阵地和工事会集中各种火炮集火射击,这些工事由于与环境“格格不入”也容易被日军观测和瞄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军队的堑壕并没有加筑背墙,而且显得与环境不太协调

于是中国军队开始在修筑阵地工事的同时,对水沟、田埂、土堤甚至坟堆进行侦查和修补,变成各种鱼环境浑然一体的改造工事。战时在明显的一线阵地上只配属较少警戒兵力,而将主力隐伏于后方阵地中,并以部分部队分散于改造工事中。这种灵活的战法使得日军无法集中火力,部队也陷入寸步难行的困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沙包等材料修筑的中国桥梁防御阵地

例如中国军队曾在庙行曹家桥遭遇日军优势炮火轰击,中国方面记述“敌军大炮轰射炮弹密集,向同一地点轰击,一句钟(一小时)内所落得炮弹近三百粒”,但中国军队“遣派少数士卒.....行伏于坟山及小沟石板之下”,同时将正面守军向两翼和后方分散,使得日军以为中国方面防线兵力薄弱,大意之下被中国军队将第一攻击波的300余名士兵杀伤十之六七,由于阵前尸横片野,中国军队干脆以日军尸体堆砌加强掩体,最终打退了日军进攻。

在民房相对密集的闸北和庙行等地,中国军队将民居作为前哨阵地,对小股渗透敌军采取请君入瓮的战法,由于民房众多,日军无法逐一搜索,只能裹挟中国平民,试图寻近路快速向纵深穿插,但每每在中国军队纵深遭到隐伏民房之中的前方中国士兵和后方阵地的夹击,被包围全歼。而依托太仓等市镇城墙修建的环形防御支撑点,城墙和垛口可作为居高临下的射击阵地,城墙可以作为反坦克障碍,城外的前哨工事也可以组织日军炮兵轰击城墙。这样的完整防御阵地对日军而言绝对是难啃的硬骨头。

通宝推: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猫兄的照片?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