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哪位高人给我讲讲计划经济?(求教) -- 马前卒
最近在写东西 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不很了解计划经济
这里熟悉共和国史的高人很多 特此求教
求教要点如下
1 计划本身的目标如何确定?
2 计划本身如何编制?
3 由哪个机构作出计划(国务院 计划委员会 各重工业部 其他一些常设部如何交流信息?谁决策?历史沿革如何?)
4 整个计划有多少?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找了一些资料,但我自己认为远远不够。敢问比如说六五计划一共有多少资料?(记得苏联一五计划的文本装了两屋子) 到什么地方能查到?
5 如何执行?省-部之间如何互动?执行考核由哪部分负责?
6 控制指标是什么?是以通货为指标还是直接以物资(粮食 钢铁 有色金属 机械 )和人才分大项目控制?
7 军工体系是否单有计划?
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人造纤维工业的指示
--批转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
(一九六四年三月四日)
国家经委、计委、科委、国务院财贸办公室,纺织、林业、化工、一机、轻工部党组;上海、北京市委,黑龙江省委,华东、华北、东北中央局;并告国务院工业交通各部、局党组和党委:
中央认为,积极发展人造纤维是解决穿衣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必须按照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尽可能地加速发展人造纤维工业。中央责成纺织工业部并结合有关部门,指导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对发展人造纤维,迅速做出全面规划,由国家计委综合平衡并纳入长期计划。小型人造纤维部分,同意先搞三个点,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今年建成上海厂,基本建成北京、黑龙江两个厂,以便取得建设经验和为进一步建厂提供必需的技术经济数据。建设这三个厂所需投资三千五百万元,由国家计委负责核实安排;所需的物资,由国家经委负责安排,并立即督促指挥部动手工作。
为了更加经济合理地发展人造纤维浆厂,中央责成林业、纺织、一机、轻工等部门密切协作,切实摸清资源(包括木材、木材废料、甘蔗渣、芦苇等)和技术情况,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科学试验研究工作,认真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并订出具体行动方案,经过国家计委安排后,责成国家经济委员会进行督促检查。??
中 央??
一九六四年三月四日
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关于一九六四年建设小型人造纤维厂的会战计划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经委并报中央书记处:
根据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人造纤维的指示,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已于一月二十四日正式成立。参加指挥部的同志为:纺织工业部王达成、一机部周健南、林业部杨天放、化工部杨维哲(副司长)。指挥部认真讨论了发展人造纤维的问题,特别是一九六四年建设小型人造纤维厂的会战计划及有关问题。
我们认为: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发展人造纤维确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指挥部必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尽可能地加速发展人造纤维工业。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采取大中小相结合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制订出发展人造纤维的全面规划,报国家计委研究纳入长期计划。同时,组织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认真进行科学实验工作,重点研究木材边料、次加工材的剥皮、削片设备,扩大树种以及浆厂的烧碱回收,废水、废气的处理等问题。并且,积极引进有关新技术,为更加经济合理地发展人造纤维浆厂创造条件。对于厂址选择和培训干部等工作,也要抓紧进行。纺丝厂所需的干部,由纺织部负责培训;浆粕厂所需的主要技术干部,一部分由林业部培训,一部分需请轻工业部和有关省、市支援。
现将一九六四年建设小型人造纤维厂的会战计划报告如下:
(一)一九六四年的会战目标和要求
按照战略上要积极发展,战术上要充分准备的指导思想,一九六四年安排在上海、北京、黑龙江三地各建一个小型人造纤维厂,总规模为纺丝年产四千五百吨,浆粕年产五千四百吨。要求在今年建成或基本建成。
这三个厂所需的制浆原料是利用当地的木材加工余料;在技术上,制浆采用预水解硫酸盐法〔1〕,纺丝采用五合机法〔2〕或部分连续法〔3〕在安排具体项目时,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浆粕与纺丝两个部分是分开建厂,还是建成一个联合厂;黑龙江是新建五合机法的纺丝厂,还是将现有哈尔滨人造纤维厂进行扩建,指挥部准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原则,与有关省、市具体商定。
通过这三个厂的建设,要达到鉴定设备、检验工艺、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的目的,并为今后建厂取得必需的技术、经济数据。
(二)会战的措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抓工厂设计和设备制造。
工厂设计和设备设计,要求四月份内完成。二月底确定工厂的主体设计和工艺流程,其中:纺丝厂由纺织部负责;浆粕厂以林业部为主,轻工业部协助。三月间,由王达成、周健南两同志组织有关人员去上海,就地确定设备技术设计。
设备试制的准备工作,必须立即进行。需要从新设计的设备,待图纸审查后进行制造;大部分不需要设计的定型设备,由一机部及早安排制造。
这三个厂所需设备,须纳入成套分交项目,要求在四月十日以前,由建设单位同有关机械厂签订合同。
其次,积极地进行选厂和抓紧各项筹建工作。
上海、北京、黑龙江三个点,应迅速组织好筹建处,尽快核实资源,编制计划任务书,报国家计委审查,进行厂址勘察,落实施工力量和安排材料供应等工作,以便设计图纸交付后,能立即开始建设。
第三,加速培养干部。
建设纺丝厂所需的主要技术干部,由纺织部门负责解决,除从现有化学纤维厂抽调一部分有经验的技术力量外,准备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系和上海小型人造纤维厂开办短期训练班,由各建厂单位抽送人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上海纺织工业局成立一两个小型人造纤维工作组,帮助新建厂解决技术问题。
建设三个浆粕厂所需的主要技术干部,拟请上海市协助解决;所需技术工人,亦请上海市帮助培训。
今年新建这三个厂及试制设备需要的投资,需国家增拨三千五百五十八万元,制造设备和建筑用的材料,均请国家增拨。所需材料为:钢材四千四百吨,其中不锈钢三十三吨;有色金属二百五十七吨,其中铜六十九吨,铅一百八十吨,铝六吨,锌一吨半,黄金七公斤半,白金三公斤;水泥九千九百吨;木材五千五百五十立方米;橡胶十八吨(投资和材料是根据上海最近提出的设计意见书,并结合其他地区的情况提出的,将来根据实际需要,可能有所调整。)
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指示。
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刊印
注 释
〔1〕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是用水对切削成一定规格的木片进行水解,以除去聚戊醣,再用烧碱和硫化钠进行蒸煮,制成含甲种纤维素较高的木浆。这种制浆方法适用于多种树种,也可用于某些草本纤维原料。
〔2〕“五合机法”,是指用浆粕制造粘胶的五个主要工序:碱化、粉碎、老成、黄化和初溶解在一个称为“五合机”的设备里进行的方法。五合机(BA机)是取俄文粘胶机的字首拼音而成。
〔3〕部分连续法,是把由浆粕制成粘胶过程中的浸渍、压榨和粉碎三个工序,在一个设备里连续进行的方法,该设备称为连续浸压粉联合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化工部和华东局关于小型合成氨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四日)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人委,国务院财经各部、委党组:
今年三月化工部召开过一次小型合成氨厂技术会议,并写了一个报告。六月,华东局在系统的调查研究之后,也写了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这两个报告所提出的各项原则意见,并把这两个报告转发给你们。
我国化学肥料中氮肥问题的解决,应该主要依靠发展大、中型合成氨厂。但目前适当地建设若干小厂,作为大、中厂的补充,多生产一些氮肥,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据中央经委的意见,年产两千吨氨的小厂,在采用“碳化流程”以碳酸氢铵(一种氮肥)为产品时,优点较多,例如江苏丹阳化肥厂等已在生产上和施肥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据计算,若把两千吨厂扩建到四千吨,或者一次建成四千吨的规模,可能更为经济。至于年产八百吨的小厂,由于技术上不好掌握,经济上不够合理,今后不应再新建、续建。但现有有条件生产的工厂应当努力办好。
小型合成氨厂和大、中厂一样,具有高温、高压、生产不能间断的特点,操作和维修技术要求严格。几年来,各地的经验都证明,要建设和办好小型合成氨厂是必需具备一定条件的,对于这些条件不应估计过低。这些条件主要是原料、运输、水电、蒸汽的供应要比较方便,并且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维修力量,同时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也要求有较高的水平。当前的问题首先是全力把现有的生产厂办好,进一步稳定生产,降低成本,在把现有生产厂办好之前,不要忙于新建、续建。在规划新建、续建(包括旧厂的填平补齐)项目时,必须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把每个厂的建设和生产的条件逐项落实,通过试验,一个一个地进行,不要不顾条件地若干个厂一齐铺开,以致在建成之后,长期不能正常生产。
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以下工作:
一、化工部应当继续总结小型合成氨厂生产的经验,特别是过夏天关和碳酸氢铵干燥、包装、贮运、施肥的经验,帮助各地现有生产厂逐步达到正常生产。同时,总结丹阳化工厂由两千吨扩建到四千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认真作好年产四千吨小型合成氨厂的定型设计和预算。
二、小型合成氨厂的建设规划由各省、市、自治区提出,经过中央局审查,最后经国家计委和化工部根据上述原则综合平衡之后,纳入国家计划。
三、各地积存的小型合成每设备应即进行登记,由化工部组织鉴定后统一调度使用。凡已有积存的设备,各地不要布置新的生产任务。一机部应当提出小型合成氨设备(包括仪表和生产用备品、配件)的定点生产规划方案,并纳人国家计划。
四、化工部应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参加下,在今年下半年(九月)再召开一次小型合成氨厂的会议,进一步总结和交流这一时期小型合成氨厂生产和建设的经验。
附件:
(一)化工部关于小型合成氨问题的报告。(略有删节)
(二)华东局关于华东区小型合成氨厂生产建设情况的报告。(略有删节)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四日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参照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情况,加以发展而制订的。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队伍,比以前壮大了。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在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的“八字宪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工作,对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了不少的基础工作。在工业方面,初步掌握了许多现代的基本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了发展新兴工业技术的工作。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加强了或建立了许多原属薄弱或空白的学科研究工作;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高分子化学和计算技术等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的研究试验,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并有了重要进展。在掌握与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总结中医传统经验方面,成绩也是显著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要在1962年以前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原订1962年以后的任务,也有一些提前开展了工作;此外,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针对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我们还作了许多“十二年规划”中未曾提出的工作。但是,我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万里长征,才迈开了第一步。更艰巨、更伟大的任务还在前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从1962年春季开始,到1963年春季,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动员和组织了我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制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本规划包括六个部分:纲要,重点项目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各种专业规划,技术科学规划,基础科学规划,共77卷,其中重点研究试验项目374项。
为着便于各有关领导部门和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特在各专业、各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制订本纲要。纲要着重阐述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重要措施,概括说明各专业、各学科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至于各项研究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具体安排,均见各专业、各学科的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更好地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服务。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经验表明,为着多、快、好、省地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体现政治、经济与技术的统一,做到各项生产建设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根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安排,力争走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的前面,及时作好科学技术的准备。
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工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今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革。我国地域辽阔,土地、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地区人口稠密,每个劳动力耕地不多,具有长期精耕细作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革,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大量的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业和林业、畜牧、水产的研究试验工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充分利用我国辽阔国土上的各项自然资源,逐步改造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必须加强与农业技术改革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且使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在技术上经济上真正过关。在有关农业的各方面,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在这十年内过关,才能保证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保证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胜利完成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任务。
我国的工业,经过十多年建设,已经打下了现代化工业的初步基础,大体上达到了工业先进国家四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但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工业先进国家正在经历着新的工业技术改革。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迅速提高。石油化学工业、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新型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得到特别迅速的发展。原有的各个工业部门由于技术改革,也取得建设快、投资省、生产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技术改革使整个工业在燃料动力、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构成发生巨大的变化。应该指出,我国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还有待于大大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设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为了使我国工业转移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轨道上面来,为了加强基础工业、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了使我国工业适应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要求,必须有重点地尽快掌握六十年代的工业技术,积极进行工业的技术改革。进行这些改革,需要组织从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到产品试制、建厂设计等成龙配套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加强中间试验,加强研究试验与设计工作的联系。
科学技术必须为解决吃、穿、用问题开辟多种途径,减轻农业的负担。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用工业方法解决穿的问题开辟了广阔途径。应用现代技术,使原来依靠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纺织工业,已经能够大量利用化学合成产品作为原料。现代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技术的进展,使农产品的利用更加合理,并可提高其营养价值。木材的综合利用与代用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必须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加强这些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为建设和壮大有机合成工业、食品和饲料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等,提供系统的科学技术依据。
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关系到加速现代化国防的建设,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配合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需要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业生产技术的研究试验的许多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必须把这些工作摆在优先的地位,以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域已经伸展到宇宙空间;取得巨大的原子聚变能源的前景,已经可以预见;光受激发射这样的强光源的发现,正在为科学技术开拓新的、十分重要的领域;电子计算机、信息机、控制机具有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可能为农业和医学的发展开辟全新的途径;等等。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我们应该及早给予充分的重视,开展研究,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着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力量,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中提出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一切反动派仇视和害怕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妄图从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封锁我国。这就更加激发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尽快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创造科学技术的条件。
总起来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道路上,实现大跃进。
十年规划的目标可以简括为:
(一)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二)重点掌握六十年代工业科学技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发展新兴工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成果;
(三)切实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初步过关;
(四)加强我国资源的综合考察,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为国家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根据;
(五)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防治主要疾病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上,作出显著成绩;
(六)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充实科学理论的储备,加强科学调查和实验资料的积累,建立和加强重要的和空白薄弱的部门;
(七)大力培养人才,充实现代化实验装备,在各个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形成研究中心,建立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第二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
自力更生,迎头赶上,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方针。
为着自力更生地解决国家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形成自己的配套的科学技术队伍,大力开展科学技术试验工作,而且还要迅速建立为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仪器装备的工业部门,并加强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到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使研究工作不但能及时出成果,而且能够迅速推广应用。
为了迎头赶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有领导地、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利用各种客观的可能条件,及时抓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事物,尽快掌握和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只要我们抓得准,抓得稳,抓得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们就能够做到迎头赶上,后来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方针,向我国科学技术战线提出了严重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贯彻毛主席关于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既要有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循序前进,攻克一个个科学技术堡垒的扎扎实实的步骤。
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各项任务和各方面的力量,作了全面的安排。安排的原则是:
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迅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仅要壮大我们的力量,而且一定要善于使用我们的力量。
我们的任务很重,力量有限,为了迎头赶上,就要“有先赶、有后赶,有所赶、有所不赶”。一定要抓住我国建设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才能使我们在若干重要的和急需的方面,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水平。
我国有全国统一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但是,科学技术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现象,也还严重存在。在目前我们专家和装备都比较少而需要又很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部署,协同动作,并且自觉地按照国家的需要,对人材和装备,进行合理的安排,务期集中优势力量,取得重点突破的成就。
二、全面安排,充实基础。在十年科学技术规划中,主要是抓住两头:一是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一是尖端技术。围绕着这两头,全面组织各个学科、各门技术的工作。在十年当中,前五年着重打基础,补全缺门,配套成龙,注意各项基础条件的建设。
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必须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不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决不允许的。同时,也必须防止对理论联系实际作狭隘的了解,防止忽视那些基础性的和理论性的研究。现代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没有自然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不把探索自然规律的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就不能保证自力更生地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也是要吃大亏的。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任务和学科等方面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各专业生产技术研究;对于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设计、试制以至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全面安排。
我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不但要迎头赶上六十年代水平,而且要为向七十年代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又要不失时机地走前一步。要注意积累各种基本资料和基本数据,掌握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且在我国逐步形成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队伍;打下科学技术更高速度发展的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国外成就和开展创造性研究相结合。吸收和利用国外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任务时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需要的。科学技术后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迅速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地从头研究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少走弯路。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水平,也必须如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今后十年中,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越是强调自力更生,就越应该注意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成就。认为只有自己从头摸索才算是科学研究,不积极吸取国外已有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进行引进某些国外技术的同时,必须要以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基础,尽快作到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即使引进了国外技术,也必须安排与之相配合的研究试验力量,认真花功夫去消化它,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掌握它,发展它。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我国建设的需要和资源、技术、经济条件的某些特殊性,或者由于我们很难掌握到国外的现成技术资料,有许多课题是必须由我们完全独立地进行研究的。这些课题,往往又是我国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关键,必须组织力量,及时突破。在这方面的任何等待、依赖思想都是极其错误的。
四、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为了实现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主要依靠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所属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若干重要厂矿、农场的科学研究试验的力量。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及时就地解决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泉源。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专业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点任务,有利于专业研究工作的提高。群众科学实验活动中涌现的大批工农革新家,是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跃进以来,在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发展提高,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制度化、经常化。
我们必须把普及和提高、专业研究和群众技术革新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当按照自己的专长和特点,结合本身的工作,协助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工厂企业解决提高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三章 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的资源。掌握需要与资源的平衡,充分利用与严格保护资源,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是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保证生产迅速增长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必须走在前面,以利生产建设。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有总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其中耕地与宜农荒地只占百分之十四左右,这些土地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同时其中还有适宜于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的山地、丘陵和草原。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很低,仅占全部国土的百分之八点六,但有极其广阔的土地适宜发展林业。此外,还有总面积约三亿亩内陆水域和广阔的海域可以发展水产业。我国地跨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多数地区农业的发展与生物的繁殖,但也带来一些地区的旱涝不均。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西南地区水利资源特别集中。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许多矿种,包括许多有战略价值的矿种(如稀土、硼、锂、钨、锑、钼等)储量巨大;但某些重要矿种,如铬、镍、钾、铂族元素、金刚石、压电石英等,已经探明的储量还比较少;还有些矿种,或者分布不平衡,或者中矿和贫矿比重大,或者复杂共生矿与难选矿多;有些矿床类型十分复杂和特殊。摸清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特点,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的途径,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各种考察、调查、勘探、观测、研究等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概貌已经有初步了解,但是工作做得很不平衡。不仅地下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还不够普遍,对土地、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量也十分有限。工作深度尤其不够。许多资料没有分析整理出来。资源开发中不少问题的解决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综合性研究更为薄弱。考察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试验尚未很好结合。在当前生产中,对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永续利用各种资源的科学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之,已经取得的成就,距离充分与全理利用资源的要求还很远。今后十年内,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然条件与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使它即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为以后的发展储备必要的资料。
第一节 土地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必须着眼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面合理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精神,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的研究,为发展生产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制定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性差异很大,为了阐明各个地区的利用改造方向和途径,必须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全国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自然区划和掌握了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今后应抓紧完成全国性与地区性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分区及评价,研究主要作物、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态分布规律,为制订综合性的农业远景区划提供关于自然条件的调查材料。
2.扩大农用地的调查研究。
应该着重研究自然条件较好的近四亿亩宜农荒地。首先应对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良好的东北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黑龙江中游及嫩江上游等宜于近期开发的地区进行研究。对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等牧区的宜农荒地,也应该进行农牧用地究竟应该如何来划分和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开垦方式的研究。在近四亿亩宜农荒地中,约有一半需要进行水利改良,应对其改良条件加以研究。
我国还有盐碱荒地约三亿亩,沼泽地约一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对这些土地需要研究其利用条件与途径。此外,对海滨、湖滨和河滩也应该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当围垦、合理利用的方案。
3.草场资源的调查研究。
全国草原面积约四、五十亿亩,除内蒙草原外,大部分草原分面在丘陵和山区。这是我国发展牧畜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对草场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定点观测。对各主要牧区草场资源的分布、类型、牧草质量、载畜量以及冬、夏季牧场的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全国及重点地区草场资源图。应该研究各主要地区草场合理利用的条件,调查缺水草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条件。
4.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山地和丘陵的调查研究。
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总面积约五十七万平方公里,还有更加广阔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迅速,是开发利用山地和丘陵的重点。今后的任务是: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划分这些地区山地、丘陵类型,并研究其综合利用途径。
5.干旱地区和沙漠的利用改造。
我国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的热量条件虽然还好,但不仅水分条件太差,而且风砂大,并且有总面积约十六亿亩的沙漠戈壁,盐碱土的分布也很普遍,因而大部分土地未能充分利用。今后应着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平衡问题;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径与改造措施;同时应对条件较好的沙漠地区,结合综合治理沙漠的研究,研究如何适当扩大部分耕地的问题。
6.青藏高原地区的综合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十分独特,约占国土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至今还没有掌握。许多科学问题有待研究。需要对这个地区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发,作必要的准备。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探与合理开发
必须根据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寻找更多的矿物原料基地,并注意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资源。重点是需要迫切、已经探明的储量不多和稀缺的矿产资源。应该在交通运输方便、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扩大现有矿物原料基地的储量;同时也应该更加注意研究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远景开发价值的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为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准备勘探后备基地。
1.加强基本地质研究,扩大矿产储量。
研究全国地质特点与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编制全国及分区的全套地质图和主要矿种预测图;并选择成矿有利的重点地区,深入进行区域地质特征、重要矿产成矿条件与找矿远景的综合研究。
今后十年,尤其是前五年,必须特别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尤其是探明那些很有希望的离工业基地和交通干线不远的油田以及沿海的与海上油田。非金属矿的勘探工作,过去重视不够。对于发展尖端技术所必需的压电石英、金刚石、光学莹石和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所必须的钾盐矿以及北方的磷矿,必须积极探寻,加强与这些矿种有关的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工业急需的铬矿、镍矿、铂族元素等短缺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地质研究,加强勘探工作。此外,对西南的天然气资源,与近年保有储量减少太多的钨矿、汞矿和难以满足工业需要的富铁矿、高品位硫铁矿以及南方的煤矿,还应进行增加后备基地与扩大储量的研究。
2.进行战略后方矿物原料、燃料基地的调查研究。
为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准备条件,应及早寻找和扩大战略后方后备矿物原料和燃料基地。如围绕西南水能资源集中地区,扩大可能发展大耗电工业的各种矿产资源;围绕祁连山、河西走廊成矿有利地区,扩大金属、炼焦煤等资源;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稀有矿种的探索性调查等等。
3.复杂共生矿的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我国许多矿种,特别是铁矿、有色金属矿和盐类矿,呈复杂共生状态的矿床很多,而且不少是我国独具的类型。今后应大力研究它们的矿石物质组成和各种有用组分的分布规律,综合研究这些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如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应着重研究共生的稀土、稀有等元素的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发利用对象的主次;又如西昌攀枝花铁矿,应着重研究钒、钛分离问题,并确切评价其工业价值与开发条件;对西部内陆盐湖矿床,应着重搞清硼、锂与钾镁盐湖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行采矿加工试验。
4.研究重要矿种的合理开发、保护与综合利用。
我国目前许多矿产开采和加工中,有的采出率低(如石油等),有的中、低品位矿弃置未用,使大量资源损失地下。应积极研究提高各种矿产采出率的途径和中、低品位矿石的利用方法,研究防止矿床破坏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特有的和特别薄弱与稀有的矿种,尤应重点进行这种研究。
5.提高地质勘探技术。
向地球深处找矿,是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必须迅速研究发展新的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以提高地质勘探的效果,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重点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新技术,研究重点地区主要矿种的综合地质普查方法,研究掩盖地区隐伏矿床和盲矿体的综合普查方法。应该注意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在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海洋调查
海洋调查,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科学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余公里,浅海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为适应国防、交通、渔业等生产建设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需要,应该在过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中国海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摸清中国海的基本情况。同时,逐步开展中国邻近大洋水文、水化学和海洋生物的调查。应该重点研究中国海水位、海浪、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中、长期预报方法和有关理论,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应该完成中国海岸带的调查,提出基本图件、资料。研究掌握现代化的海上地质勘探技术和设备,从浅海石油地质勘探着手,开展海洋地质勘探工作。应该调查中国海的海生生物资源。
第四节 水利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我国河流众多,年迳流总量近两万七千亿立米,水能蕴藏量达五亿余瓦。我国地下水储量也很丰富。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江河还没有能得到治理,或没有治好,水利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水利资源的利用与地区全面开发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也很不够。必须在充分研究水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
1.水利资源的调查研究。
系统整理分析各地区地表迳流资源统计,进一步查明各地水利资源及水旱灾害情况,深入研究各地区、各流域水文特性,加强水文预报,提高其数据精确度。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着重研究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华北、淮北及松辽平原)、西北干旱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动储量、水质和开采条件。
加强高山冰雪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2.中小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我国有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达五千条左右,分布很广。开发利用中小河流对保证农业增产有很大意义。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研究我国中小河流的分类、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综合发展灌溉、发电、航运的问题。
3.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在我国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黄河的泥沙问题还未解决,华北海河流域的旱涝碱灾害尚未消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综合利用的方案还待最后确定,等等。必须在现有流域规划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大河流整个流域的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考察研究,密切结合地区综合开发、工农业布局和大自然改造,研究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方向、枢纽布局、开发程序以及开发方式等。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应着重研究经济合理的开发方式及其条件,为大力开发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做好准备。
第五节 加强气象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我国气象条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应大力开展气象业务及科学研究,一方面应深入研究气象科学中关键性理论问题;另方面必须抓紧气象技术改革,建立气象现代化技术系统。
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
天气预报,特别是危险性天气,如雷暴、雷雨、冰雹、大风、寒潮等的预报,是农业、渔业生产和国防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途径,除了研究气象台站现用的天气预报方法之外,应通过综合观测、天气分析、动力气象研究及数值模拟计算,掌握大中小天气系统的特征,研究各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进天气预报打下理论基础。
2.人工控制天气。
虽然这是较遥远的方向,但目前开展人工降水、消雹及森林防止雷火等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仍属可能,其关键问题是通过中小系统天气与云雾物理的观测、实验等,开展积雨云物理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影响局部天气的方法。
3.现代化气象探测技术的建立。
必须建立微波、红外实验,研究红外及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从而建立低空快速扫描采空技术;开展中层大气探测,研究中层大气辐射平衡、大气潮汐以及中低层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层大气流场预报;研究提高无线电探空精确度和高度,改进雷达测风技术,研究雷达测云、测雨和飞机侦察台风等技术;同时应加强二十五公里以下的大气探测,并逐步使其现代化,为气象服务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第六节 开展地震、地磁的研究
地震和地磁的分布和变化是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物理机制,不仅对探求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的原因具有深远学术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服务也有现实意义。
地震研究当前的任务,首先是积累丰富而可靠的地震微观、宏观资料,通过现象的分析和理论研究,认识地震的本质及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力求做出以地震成因为基础的,带有预告性质的我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做出贡献,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地磁研究可分为变化磁场与基本磁场两方面的研究。除变化磁场应结合空间物理学进行研究外,基本磁场的研究,当前应完成全国地磁台站的标准化工作,利用地磁测量结果,每隔五年编制我国新的地磁图,一方面,为军事和探矿部门提供地磁数据,另方面进行地磁长期变化机制的研究。
第七节 提高测量制图方法与技术
在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中,测量制图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而且是工、农、国防各项调查规划工作的先行步骤与必要手段。
为适应国防需要和经济开发需要而进行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一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及早进行。必须尽快地突破各种技术关键,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高山地区的测图工作,以消灭这些地区的空白状态。在逐步完成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基础上,必须编制成套的百万分之一基本地图、专门地图和国家大地图集。必须提供工业、农业和国防急需的各种成果成图资料。
为了更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测量制图工作,必须研究采用物理测距、雷达测量、航测制图等新技术,大力加强测绘仪器的研究、试制与生产。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必须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为此,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多快好省地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提供充分的和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
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有这样一些基本的情况:耕地比较少,目前平均每人大约只有两亩半地,宜农荒地也并不很多。在十六亿亩耕地中,大约三分之二是较好的土地,三分之一是低产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水平较低,不少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水利化。但是,现有耕地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有很大潜力。我国人民富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和经验,有些先进的农场和生产队,已经达到或超过“四、五、八”指标。对低产地区的自然条件,现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有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改造低产田获得大幅度增产效果的初步经验。在十六亿亩耕地之外,我国有广大的草原、丘陵、山岳和水域,利用得当,可以大规模地发展农、林、牧、付、渔业。在掌握利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条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科学研究成果。
今后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应该采取单科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总结提高农民生产经验和祖国农学遗产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针对约占耕地三分之二的好地和较好地,首先是大量出产商品粮、棉、油的地区和高产地区的土地,按农业区划,分别探寻多、快、好、省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指标的科学途径,五年作出样板,十年大面积推广。
(2)针对低产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碱为害地区,黄河中游水土严重流失地区,亚热带酸性土壤低产地区,东北洼涝地带的新垦区,进行全面调查,综合研究,提出根治方案,五年至十年内,进行较大面积的改良示范。
(3)分别针对草原、丘陵、山岳、水域、水滨以及热带地区,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性的研究试验,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土地和水域(包括近海、远海),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付、渔提供科学依据。
(4)针对不同地区,研究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的各种条件,为各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好准备。
(5)逐步形成各主要学科、主要专业和重点地区的科学研究试验中心。
第一节 农业
农业增产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就我国条件来看,最主要的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在十六亿亩耕地内,盐碱地、低产水稻田、涝洼地及其它各种类型的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高产和在一般年景可保收成的耕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强。在这占三分之二强的耕地上也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病害、虫害,严重地威胁着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要完成四、五、八的指标,四百斤地区要在1957年亩产水平的基础上增产百分之一百五十,五百斤的地区要增产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百斤地区要增产百分之八十。
改变生产落后面貌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条件。既要着重使占三分之二的较好的耕地尽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进行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大面积地改良利用低产田,逐步使之较大幅度地增产。
农牧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而农业已经过关的国家大体上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一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肯定地说,畜牧业上不去,农业也很难过关。今后必须从农牧结合着手研究解决当前肥料、饲料、畜力不足等问题。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以合理轮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进行下列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
1. 作物合理轮栽,农牧结合、互相促进。
作物合理轮栽是培养地力,充裕肥源,促进农牧结合,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和饲畜量的基本措施。在人多地少地区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首先应着重研究粮、棉、油与豆科、绿肥、饲料作物的合理轮作,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不同地区轮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以增加粮、棉、油等作物产量为主的轮作方式。应在不同地区选择若干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进行合理利用土地和安排茬口的规划并做出样板。同时也要研究提出不同地区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轮作栽培措施,以提高轮作周期中各项作物的总产量。在复种轮栽多熟制地区,研究提出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品种组合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种植饲料和绿肥是增加有机肥料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研究在不同气候、土壤和轮作制度下,扩种绿肥的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有机肥料腐熟和养分转化机制等。
2.选育作物良种
目前,我国农作物品种混杂和退化现象较普遍,现有良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少作物还缺乏良种,在育种工作中对抗病虫、抗逆性、品种品质和满足生产上多样化的要求等方面注意不够。必须针对良种混杂和退化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良种的繁育经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性能。逐步做到全国范围内的良种纯化和普及。对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要加强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良种繁育技术,并扩大推广。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增产作用,必须建立良种区域化试验网,迅速确定新育成良种的区域适应性,繁殖推广。
在育种工作中,要加强系统选择,开展杂交育种,特别是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玉米的自交系杂交育种。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要注意选育高品质的棉花,高油分的油料作物,以及抵抗或避免许多病、虫、气象灾害的和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根、棉、油等作物新良种。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
为了增加杂交用的亲本材料,必须加强作物品种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鉴定国内外丰富多彩的作物品种资源的经济特性。
3.加强植物保护,防止主要病、虫、杂草等在田间和仓贮中所造成的损失。
病虫害所引起的农作物损失是巨大的。据初步估计,各种病虫害在田间所造成的损失,粮食约百分之十,棉花约百分之二十,果品、蔬菜约百分之三十、仓贮粮食所受的损失约百分之五。杂草为害在东北、海南等地区特别严重。
在防治主要作物病害方面,研究小麦锈病在关键地区的流行规律预测报技术和防治措施,菌种变异和抗病品种的培育。研究在窖藏和秧苗期,防止甘薯黑斑病的办法。对稻瘟病着重研究提高栽培技术和化学防治,对稻白叶枯病着重研究传染途径和种子消毒。对棉花黄、枯萎病着重研究抗病品种和防病耕作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着重研究种薯处理、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对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以及白菜霜霉病及软腐病,着重研究传播途径和抗病品种。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已肯定是病毒,应着重研究传染途径、诊断方法和栽培防病。
在防治主要作物虫害方面,研究稻螟的发生量的预测,利用轮作栽培控制螟害,并研究提高内吸药剂治螟的效果。选育抗玉米螟的品种,并研究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研究粘虫在主要发生地区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大发生的虫源,研究提高中、长期预报和化学防治效果。研究不同地区地老虎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棉花蕾铃害虫,在主要棉区已分别明确预测方法和化学防治技术,今后应着重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方案。
在防止仓库虫害方面,着重研究谷象、米象、谷蠹、豌豆象、麦蛾、粉螨和霉菌的发生规律和粮食仓贮条件的关系,研究鼠害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究杀虫、灭鼠、防霉等药剂,提高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在杂草严重为害的东北垦区和华南热带作物地区,应研究已有的化学除莠剂在应用中的问题,并研究新的化学药剂。同时还应研究机械除莠技术,并须加强害草生物学特性和除莠剂的生理效应等基础研究工作。
提高危险病虫检疫技术,研究提出防除和消灭病虫的措施,并提高种苗检疫和消毒处理技术。
4.加强抗拒气象灾害的研究工作。
在整理分析长期积累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作物的栽培经验,逐渐摸清旱涝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作为决定各种作物栽培季节的理论根据以及抗逆育种和栽培技术措施的气象指标。
为了农业稳产丰收,必须讲究抗逆栽培技术。如采取温室、风障、温床育苗、培土、镇压、灌冬水等预防小麦寒害,或栽植防护林,或提前或移后作物的栽培日期,或利用气候上的冷尾暖头,探求有利的小气候环境等等。同时要加强抗干旱、低温、盐碱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
5.低产土壤改造。
我国低产土壤类型很多。当前应着重改造几种量多面广的类型,如盐碱土、红壤和低产水稻田等。通过调查研究,从发生发育过程、水分动态、物理性质和结构,明确低产原因。根据它们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对盐碱土,还要着重研究盐分运动规律、临界水位和稳定水位、农业改良和土壤熟化措施。此外,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也占重要地位。
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需要研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养分转化过程。改良措施都要采取种植绿肥,并应研究施用石灰和磷肥后的变化。
低产水稻田中的沤田、冷浸田,要注意研究排水和灌溉。
6.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应由农、林、水、牧、经济等各方面密切配合来进行研究。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是根治黄河和发展陕、甘、晋、内蒙南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治理的关键,在于恢复坡地植被,结合工程措施,增加水利保持的能力。这就要按县、社、队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总体规划农林牧的综合发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科学研究重点,如保土的耕作轮作、提高产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研究梯田修筑技术和生土熟化等。
在南方红壤地区,应总结群众利用红壤丘陵地种植花生、乞麻、茶、水果等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有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拟定山地丘陵合理利用规划。
此外,不论西北和南方,于土壤侵蚀原因和规律、小流域内泥沙来源和运行规律、地貌侵蚀等,也要系统研究,使水土保持规划和技术措施的水平不断提高。
7.发展园艺和特产
水果、蔬菜、茶叶、蚕桑、蜂蜜等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出口量很大。必须研究改进果树的栽培技术,克服主要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研究以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培养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管理技术,并大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必须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针对蔬菜品种混杂退化问题应进行大中城市蔬菜良种区域化研究,整理出一批良种,特别是,并研究提出良种繁育技术,解决大面积生产的推广问题,加强国外引种并选育适合加工出口和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在北方进一步提高温室、温床栽培技术,调节淡季供应。
研究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制茶技术。为了迅速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必须改造老茶园并提高以外销茶为主的制茶技术。应着重研究老茶园更新、补植、换种及更新后的管理技术;茶树经济施肥、修剪和采摘技术;提高块红茶、分级红茶、眉茶等外销茶类品质的制茶工艺技术及相应的成套机具。
研究提出老桑园改造、补植和更新的技术,选育蚕的新品种,防治蚕的病虫害。研究蜜蜂的重要传染病,如寄生螨、幼虫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同时研究改进饲养技术,特别是中蜂的饲养技术。
第二节 畜牧
农牧结合是畜牧业在农业区发展的基础。农牧业又相互促进,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我国西部、北部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在广大的山岳、丘陵和滨海地带也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实现林牧结合,是发展畜牧业的迅速而有效的办法。目前我国因饲料不足,疫病流行,畜禽生产性能低,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低,使畜牧业在农业总生产中的比重太小,耕畜和畜产品都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应从“料、水、繁、种、保、管、舍、工”八项措施着手,大力发展畜牧业。
1.合理利用、改良草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
我国草原辽阔,目前尚未很好开发利用。已利用的草原,有的由于乱牧、乱垦、饮水点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已引起草原退化;还有大面积缺水草原未能很好利用,仅内蒙、青海、新疆、甘肃四个省(自治区)的纯牧区,就约有八亿四千万亩草原因缺水不能很好利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草地,还远远没有作为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起来。
应研究不同类型草原的合理载畜量、放牧方法和制度,以及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合理利用方法。调查掌握草原水利资源,研究提出缺水草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井群布置以及机井的综合利用方案。针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特点,引种高产优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地方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研究牧草混播和以牧草为主的轮作制度,研究提出建立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的技术措施。
2.饲料的增产和合理利用开发,发展饲料工业。
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问题是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除研究提高农牧结合的轮作制度外,还应引种和选育适合当地条件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特别是豆料和含淀粉、粗蛋白较多的块根、茎饲料作物和牧草,增加每亩土地的饲料单位产量。研究提出山区、水塘野生饲料(如橡子、水草等)和含毒而养分较高的抗菌素工业副产品的处理利用方法。研究利用抗菌素、尿素等工业产品促进家畜生长和饲喂家畜的方法,以扩大饲料来源。研究制订适合我国生产特点的家畜饲养标准,以发挥饲料的最大作用。
应积极发展饲料工业,研究酵母饲料、鱼骨粉饲料、藻粉饲料等的生产技术问题。
3.提高农畜、家禽、毛皮兽生产性能。
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相差悬殊,例如我国的粗毛羊每年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粗羊毛,而优良品种的细毛羊每年则可生产四、五公斤细羊毛。
调查研究地方畜种、禽种的特性,总结家畜杂交改良效果,进一步提出杂交改良的方式方法,着重研究改良为毛肉兼用或乳毛兼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为乘蓊兼用的马和改良为乳役兼用的黄牛等。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畜产品生产率是一个捷径,必须开展畜、禽经济杂交的研究工作。
研究掌握家畜、家禽、毛皮兽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开展家畜、家禽、毛皮新加坡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以及獐、鹿、紫貂等毛皮兽的引种驯化工作。
研究改进羊、牛、马、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精液稀释保存方法,扩大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加速畜种改良。
4.控制和消减畜禽主要疫病。
畜禽中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害最大,每年死亡畜禽不下数千万头(羽)。必须首先完成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牛瘟、口蹄疫、牛肺疫、猪瘟、猪囊虫、羊痘、羊疥癣、鸡瘟等八种疫病。此外,目前广泛流行的布氏病、猪气喘病、马鼻疽、鸭瘟等也应及早控制和消灭。为了消灭人畜共患的日本血吸虫病,兽医方面也应着重研究这一问题。
对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按不同情况,从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检疫)、治疗、疫(菌)苗、免疫和防治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应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各种弱毒疫苗和死苗。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疗牲畜疾病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兽医知识和技术。必须重视研究针灸疗术、中草药和许多民间兽医创造的多种验方,以继承发扬祖国中兽医学。
对治疗畜禽疾病的各种高效化学药物和兽医仪器及医疗器械,都应开展研究。
5.加强畜牧业机械的研究。
目前草原放牧中,劳动力十分缺乏,严重影响畜产品的增产。必须选型和试制适于草原用的拖拉机和各种配套机具,如牧草收割加工机械等。研究试制草原打井和提水机具,选型试制畜产品加工机具,如电动剪毛机、牛奶分离器等。同时应加强研究农牧场机械化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问题。
第三节 林业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担负着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任务,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来看,更重要的是担负着改善自然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任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产品生产水平低,特别是木材生产供需之间差距很大;同时广大缺林地区,水、旱、风、沙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但我国地跨温带、热带,树木种类丰富,生长迅速,发展林业的潜力是很大的。
改变上述情况的主要科学技术途径是:
1.经营保护好现有森林,提高现有林的生长量。
东北、内蒙和东南林区,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林区的自然条件适于森林生长,林区基本建设基础较好,无论当前和长远都是我国供应木材的主要基地。十年内应着重研究解决这些林区森林的采伐方式、更新和抚育技术,以及永续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掌握这些林区森林火灾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蔓延规律,制订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有森林中有约计4亿亩的次生林,这些森林生长很差,必须在五年内分别对东北、内蒙、华北、西北地区的次生林制订抚育改造技术措施。并应积极开展对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2.选育优良树种,提高速生用材林及木本粮油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在全国,特别是森林少、木材用量大的黄河流域及华中地区,必须大力营造以杨、柳、洋槐、油松、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桉树、竹类为重点的速生用材林。
积极开展选育良种、制定适地、适宜密度标准和防治病虫害等四个速生丰产基本环节的研究。十年内要做到使最主要的速生树种在重点造林地区所用种子基本上达到良种化。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林思云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日本的经济模式其实更
类似于计划经济。下面就以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例,来看一下日本政府是怎样
搞计划经济的。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当首推汽车工业。目前日本的汽车工业占日本
国民总产值的10%,就业人口的10%也都从事与汽车工业有关的工作,日本的巨
额对外贸易黑字也是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出口。战后日本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一
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应该归因于日本政府计划经济的成功。
一、废墟中诞生的发展战略
1945年8 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已基本成为一片废墟,许
多评论家都认为日本今后将永远作为一个三流的农业国。可是在这片废墟中,日
本的官僚精英们已开始著手为日本策划一个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未来。
由于日本是战败国,不可能再搞军事工业,要发展工业只能寄托于民用工业。
同时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缺乏,不可能象美国和苏联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国
内市场,必须走“贸易立国”的道路。然而在没有充分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要想
在只有中国面积25分之一的国土上,养活1 亿多日本人,并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
活,只有靠搞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实现。
在民用商品中,除了住房以外,小轿车是最昂贵、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所
以日本的官僚精英们把赌注下到小轿车这个代表民用技术最高水平的商品上。同
时小轿车又是钢铁、橡胶、玻璃、机电的综合工业,可以成为推动整个日本经济
发展的原动力。日本的官僚精英们认定只有民用轿车工业的发达才能使日本走向
经济大国的梦想成为现实。
1945年8 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
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通产省的官员
向汽车公司的首脑们说明了政府准备以小轿车产业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
可是由于战前日本是军国主义的经济结构,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都只生产军用
卡车,从来没有生产民用小轿车的经验,所以“军转民”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另外一个难题就是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轿车生产国,作为战败国的
日本不可能对美国关闭本国的民用轿车市场。当时日本的小轿车技术远远落后于
美国,在美国轿车的强力竞争下,日本的小轿车似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可是在
“官民”协商会上,与会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发现,美国当时生产的轿车都是
排气量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几乎不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如果日
本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的话,就可以避开同美国汽车厂商进行直接竞争,
这是日本发展民用小轿车的唯一出路。
在这次“官民”协商会上,确定了把排气量1500毫升以下小型轿车作为日本
经济发展龙头的战略。所以这次“官民”协商会成为日本民用轿车工业发展的原
点。这个正确的经济战略,为后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期的苦斗
1945年9 月2 日,进驻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指令,禁止日本生产一切
汽车。这对于日本的民用汽车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的丰田公
司社长丰田喜一郎向全体员工宣告∶“本公司今后将步入苦难的旅程,说不定连
工资也发不出来,愿去愿留请大家自己定夺”。几天后,有8000员工的丰田公司
只剩下3000人。无事可作的丰田公司只好从事汽车修理,同时生产一些电熨斗等
民用小商品。
在此同时,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开始向盟军司令部陈情,恳请盟军司令部允许
日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他们说日本的交通已经废墟化,急需汽车来运送粮食
等生活必需品。盟军司令部经考虑后,于1945年9 月28日同意日本全国每个月生
产1500辆卡车,但仍然禁止日本生产轿车。
不让生产轿车怎么办?那就先搞研究,先搞试制。要搞研制,首先要有足够
的技术人员,丰田喜一郎开始四处搜寻技术人员。正好当时许多从事研制“零式”
飞机等军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量失业在家,丰田喜一郎一气招收了200 多名技术
人员。
丰田公司以德国小轿车为原型,开始研制排气量1000毫升的SA型小轿车。1947
年1 月,试制成了第一辆SA型小轿车。但这种小轿车是由一批完全没有商品意识
的技术人员搞出来的,只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完全没有考虑到生产的容易性和成
本价格问题。SA型小轿车采用了许多当时十分先进的技术,如独立悬挂车轮机构
等。但由于采用了过多的新技术,使车辆的生产成本很高。更为深刻的问题是车
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太差,行驶几千公里车轮的悬挂弹簧就会出现断裂,驾驶时
换档的动作稍微粗鲁一些变速器的齿轮就会损坏。当时使用过SA型小轿车的人评
价说∶就象玻璃作的一样,一碰就坏。
1947年6 月,在日本官员的努力说服下,盟军司令部终于同意日本每年生产
300 辆小轿车。于是丰田公司在1947年10月将SA型小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可是由
于SA型小轿车的大部分零件都是手工制造的,生产成本很高,加之可靠性和耐久
性的问题,SA型小轿车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动。可是当时丰田公司搞生产的部门还
是按照军工生产的方式管理生产,只是设法拼命增加生产量,根本不管轿车是否
能卖得出去,结果造成公司的巨大亏损。
1948年,丰田公司不得不停止SA型小轿车的生产。SA型小轿车总共才生产了
215 辆,亏损就高达1 亿多日元。另外由于大量的库存积压,丰田公司的负债额
已高达2 亿5000万日元,公司已处于倒闭的寸前。多亏日本银行及时给丰田公司
提供了2 亿日元的融资,才使丰田避免了倒闭的命运。虽然没有倒闭,丰田公司
的经营仍非常困难。1949年丰田公司又亏损了7600万日元,不得不进行裁员和减
薪。
但裁员和减薪引起了工人们的极大愤慨。工人们抗议说∶本来丰田靠生产卡
车还可以赚一些钱,公司的巨大亏损就是因为搞小轿车的研制所引起的,强烈要
求公司停止研制小轿车。1950年4 月,工会组织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在
此情况下,丰田喜一郎社长不得不宣布辞职。丰田公司的新任领导班子答应了工
会的要求,宣布停止小轿车的研制,只专心搞卡车的生产。
1948年,盟军司令部为了安定日本经济,开始在日本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结
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到1949年,半数的日本企业都处于停产或休业状态,
社会上出现大批的失业者,日本经济已接近濒死的边缘。也就在这个危机的关头,
好运开始降临日本了。
对于日本来说,第一个好运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国并宣
布向苏联一边倒后,使远东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遏制□□主义在
亚洲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180 度的大转弯,从原来压制日本的政策
转变为扶持日本的政策,试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桥头堡。
1949年10月,盟军司令部解除了对日本生产汽车的禁令,放松了对日本的经
济管制。不久第二个好运又降临了,这就是1950年6 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朝鲜战
争爆发后,美军向日本发出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订单,使濒死的日本经济一下起死
回生。1950年8 月,丰田公司一下收到美军10亿日元的军用卡车订货,使丰田公
司的经营立即扭亏为盈。1949年丰田公司亏损7600日元,而1950年则盈利2 亿5000
万日元。
当时日本制造的卡车质量很差,特别是为了完成突如其来的大量订货更是粗
制滥造,车箱是用粗木拼凑的,车门也关不拢。日本人自己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拿这样的粗制滥造品来交货,但美方却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只要求开一
个单程,把物质运到前线后,就把卡车烧了。这样质量的车就可以了。”
三、严格的扶持保护政策
为了促成国产汽车的发展,1946年通产省内成立了专门负责汽车工业的“自
动车课”。在1950年代初,日本的轿车工业和欧美相比落后几十年。1950年美国
的汽车生产数量为625 万辆,英国为63万辆,法国为29万辆,日本仅为2 万多辆。
1951年9 月,为了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优惠和保护政策来促成国产轿车的发展,通
产省自动车课的负责人向日本各汽车制造公司的领导人发出了调查表∶“为了促
成国产轿车工业的振兴和发展,你们希望政府为你们制定什么样的优惠和保护政
策?”
调查的结果显示,各汽车公司对政府的要求主要有两点∶1 、在银行贷款方
面对汽车制造公司进行优先照顾,在税收方面对汽车制造公司实行一些特别的减
免措施。2 、对外国轿车的进口进行最大限度的限制,对进口轿车征收高额的关
税。于是通产省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了促进国产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扶持保护政
策。
通产省将轿车按排气量划分为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和1500毫升以下的小
型轿车,只对进口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征收高额的关税。当时美国轿车几乎
都是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欧洲轿车则以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为主,所
以这种贸易限制并没有激怒美国人。
实际上通产省在限制进口汽车的方面,执行了比明文规定更为严格的限制措
施。首先是禁止“官用车”的进口,各政府机关用轿车必须使用国产轿车。但这
种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也招来了很多非难。警察厅说国产警车的性能太差,遇
到开进口轿车逃跑的犯人根本追赶不上。因此警察厅要求进口一些高性能的外国
轿车作为警车,但通产省仍然不批准警察厅进口外国轿车。通产省的官员解释说
∶“现在是国产轿车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不得不这么作。
大家再忍一忍,过5 、6 年后国产轿车的质量就会好起来。”
通产省对“民用车”的进口也同样采取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当时除了美国
驻军的家属,外国人公馆等情况外,本国人想进口外国汽车几乎不可能。对民用
轿车进口限制意见最大的是出租汽车公司。当时日本国产轿车的售价和外国轿车
一样,但质量却有天壤之别。外国轿车可以开10年,国产轿车则开1 年就得报废,
而且国产车故障不断,象玻璃玩具一样碰一下就坏。使用国产轿车使出租汽车公
司的利润大打折扣,所以出租汽车公司强烈要求通产省放开轿车进口的严厉管制,
甚至有人指责通产省象战前的东条英机政府一样□□□□。但通产省仍然严格地
执行进口轿车的限制,当时日本人可以搞到的进口轿车基本都是来自美国驻军家
属出售的二手车。
在保护国产轿车的同时,通产省也在考虑怎样才能尽快地建立起本国独立的
轿车工业。通产省考虑了三个方案∶1 、由国内的技术力量自行开发研制。但这
样需要相当的时间,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2 、从先进国家招聘技术人员来
日指导轿车技术的开发。比如战后法国就招聘德国的轿车技术人员到法国研制轿
车,取得了巨大成功。3 、从国外引进轿车生产线和主要零部件,在日本组装生
产轿车。在组装生产的过程中学习对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
化,最后实现轿车的完全国产化。
当时通产省并不想扶持太多的轿车制造商,因为轿车制造商太多,必然导致
资金和技术的分散,不利于培养有竞争力的厂商。通产省当时认为日本只要丰田
和日产两家轿车制造商就够了。1951年底,通产省自动车课的官员招请丰田和日
产两家公司的首脑进行协商。自动车课的官员说明了通产省考虑的三个国产轿车
发展方案,询问采用哪个方案可以在5 年之内开发研制出具有与外国轿车竞争抗
衡能力的国产轿车。日产公司当即表示选择“引进技术”的第3 方案,认为这是
最保险、最可能实现的方案。而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力更生”的第1 方案,希
望政府给予贷款的支援。
通产省同意了丰田公司和日产公司所选择的不同道路,于是日本的轿车工业
在“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两条道路上同时推进。
四、国产轿车的诞生
1952年,在通产省的主导下,日产公司开始和英国奥斯汀公司协商引进轿车
生产技术,1953年正式决定引进奥斯汀公司的A40 小轿车生产线。但通产省给日
产公司规定了严格的附加条件,必须在5 年之内实现100 %的国产化。而日产公
司在3 年10个月后,就实现了100 %的国产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自行研制
小轿车,最终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制造商。
丰田公司以前也曾和美国的福特公司商谈过引进轿车生产技术,但由于种种
原因协商未能成功,于是丰田公司下决心走自行研制的道路。但1947年丰田自行
研制的SA型小轿车的巨大失败,曾一度迫使丰田中断了轿车的研制。1951年底,
由于朝鲜战争军需生产带来的景气,公司决定重开小轿车的研制。
这次丰田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必须生产一种能卖得动的轿车。为了造出能
卖得动的轿车,首先要搞清轿车的主要买主是些什么人,他们对轿车有什么要求。
于是丰田公司对轿车的买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当时日本的一般工薪阶层的月薪
是1 万日元左右,而小轿车的售价是100 万日元左右,一般工薪阶层根本买不起
轿车。轿车的买主除了政府机关外,最大的客户是出租汽车公司。
既然出租车行业是最大的买主,丰田决定制造一种主要面向出租车的轿车。
丰田对全国各地的出租车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
对出租车的要求是∶1 、要求一种省油,车身小型灵活的轿车。美国轿车太费油,
而且车身大,在日本的窄小马路上行驶不灵活。2 、要求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由于当时的国产轿车其实是在小卡车上套一个轿车壳子,所以国产轿车的乘坐舒
适性和外国车有云泥之差。3 、要求对恶劣道路有良好的适应性。当时日本的沥
青铺装道路还不到5 %,所以对轿车的恶劣道路适应性有特别的要求。4 、要求
有良好的外观。国产车的新车还看得过去,但使用几个月后就到处锈迹斑斑,车
门也关不紧,窗玻璃也合不上。
丰田针对此要求,终于研制出一种能满足出租车使用的,特别结实耐用、又
乘坐舒适的小型轿车。丰田将其命名为“皇冠”牌小轿车。1955年10月,排气量
1500毫升的“皇冠”牌小轿车在日本开始销售,立刻大受好评,使丰田公司一举
占领了国内轿车的主要市场。在占领国内市场以后,丰田公司又瞄准了外国市场。
在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以后,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开始风靡世界,1980年,日
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五、后记
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令世人大吃一惊,但他们多
半没有想到这原来是日本的官僚们在35年前制定的长远规划结出的果实。另外,
日本的半导体工业,电子工业也都是计划经济成功的典型。
近年来于中国政府提出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口号,但一些日本经济学者却有
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搞过真正的计划经济。因为中国的计划经济
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发展计划,比如中国政府1980年提出要在2000年前使中
国经济翻两番,可是却没有提出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翻两番的具体计划。现在中国
政府又提出要搞科技兴国,可是仍然没有拿出怎样实现科技兴国的具体方案。中
国政府以前搞的计划经济,不过是一种“摸石头过河”的碰运气方法,而且经济
政策朝令夕改,不能算作真正的计划经济。
现在不少中国学者把计划经济模式看成一无是处,认为市场经济模式才是振
兴中国经济的灵丹妙药。其实计划经济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当代发达国家中,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成分也占相当的份额。日本经济的成功就
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成功的典型,应该值得我们借鉴。中国政府应该重新检讨一下
计划经济的问题,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发布日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组、党委,军委总政治部:??
中央同意卫生部党组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这项措施是当前卫生工作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促进卫生队伍革命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样做,有利于帮助提高农村医疗技术质量,培训农村卫生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也是为农村文教卫生事业的建设创造条件。各地可选择几个大、中城市,先行试点,并应重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中央??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卫生部党组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九日)
中央:??
根据主席、总理最近对卫生部指示精神,我们当前正在重点抓两项工作。一是多快好省地为农村培养医生和不脱产的卫生人员。正在拟订方案,待后再报。一是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现将组织医疗队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防病治病,开展巡回医疗,今后应该像干部参加劳动一样,作为一种制度。凡主治医师以上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除年老体弱多病者外,都应该分期分批轮流参加。医疗队应该首先去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县,配合运动,为贫下中农及一切病人服务。??
二、各地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和特点,组成中、小型巡回医疗队,人员要精干,技术要熟练,并要包括有关医护技术人员,以便互相配合进行工作。医疗队人数多少由各省市自行掌握,但每队必须配备政治领导干部,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医疗队最好有几个知名的高级医务人员参加,以加强技术业务指导力量。对五十岁以上的年老专家,在生活上应给予必要的照顾,体力劳动可以酌情安排。??
三、医疗队受所在县的四清工作团或队统一领导,分配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公社、生产队,配合当地基层卫生医疗组织进行工作。工作时间一般规定为三至六个月,可根据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轮流调换。??
四、医疗队除进行防治和调查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帮助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外,并应适当地组织他们深入贫下中农群众,参加四清运动中的重要会议,以便受到教育,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阶级感情,以促进卫生人员思想的革命化。??
五、医疗队为群众治病时,应按当地合理收费标准收取费用。贫下中农出不起医药费的可以减免。减免费用,应当首先在社、队公益金中解决。社、队公益金中解决不了的,经过工作团审批,在工作团掌握的社会救济费中解决;非重点社教地区,由民政部门掌握的社会救济款内开支。??
六、医疗队的医疗器械由组织医疗队的单位抽调,药品由当地医药公司负责供应;差旅费等,由卫生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掌握的卫生事业费开支。
七、我部直属单位和北京市已在组织医疗队,积极做好思想、组织等准备工作,春节后即下农村。上海、天津及其他大城市亦可先走一步,以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参照执行。??
卫生部党组??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九日??
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委(党组),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央同意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切实参照执行。??
面向工农兵,是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如果不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的医药卫生问题,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方针就会落空。必须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认真组织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培养农村卫生人员,建立和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村医药卫生问题;同时大力改革城市医疗卫生工作,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革命化和建设农村卫生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两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在卫生工作中,必须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打破框框,打破教条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我国卫生工作自己的道路。??
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卫生工作的成绩是肯定的。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逐步改变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后面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卫生部门应继续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并且要注意团结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者,继续前进,为实现卫生队伍革命化,发展社会主义的卫生事业而努力。??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补助和工分补贴问题,可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按实际情况,做出规定。农村医疗救济问题,可由财政部、内务部和卫生部研究提出可行的办法。公费医疗制度应做适当改革,劳保医疗制度的执行也应适当整顿。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看病要收挂号费,其他具体改革办法可由卫生部门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
中央准备在明年夏天召开一次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并研究如何制定农村卫生建设十年规划的问题。??
中央??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日)
主席并中央:??
今年一月初,主席指示组织城市卫生人员下乡巡回医疗,并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六月二十六日,又指示卫生部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批评卫生部只给占全国百分之十五的城市人口服务,而且主要是为干部服务,广大农民得不到医药。主席的指示和批评,是完全中肯的,完全正确的。今年,刘主席、总理、先念、定一同志也都对卫生工作作了多次指示。卫生部党委已将这些指示分头向本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干部进行了传达,并在最近召开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红十字会工作会议、下乡巡回医疗队经验总结会议、农村医学教育会议和高等医学教育会议上,认真组织了学习和讨论。根据指示,我们对卫生部的领导工作进行了检查,并结合各地区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下乡巡回医疗和培训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的经验,研究了今后的措施。同时,我们又同一部分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的领导同志和基层工作同志交换了意见。现将我们的初步检查和对今后措施的意见,报告如下:??
十几年来,卫生部门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全体医药卫生人员的努力,依靠广大群众,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卫生部领导上长期把人力、物力、财力主要用在城市,以致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迄今未能很好地解决。据一九六四年的统计:在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上,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百分之六十九在城市,百分之三十一在农村(县和县以下,下同),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百分之十。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占百分之五十七,农村占百分之四十三,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七。中医则大多数在农村。农村的中西医不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而且多数人的技术水平很低。在经费使用上,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八千余万元,占百分之三十,用于农村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百分之二十七,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百分之十六。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事实完全证明,卫生部领导上确实犯了严重忽视农村卫生工作的错误。??
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不明确,没有认真体会主席经常指出的农民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大意义;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到农村去蹲点,听取群众的意见,摸清基层的情况,认真调查研究五亿多农民的医药卫生问题。在我们的思想中,资产阶级影响还没有肃清,洋框框、苏联框框和旧框框还在束缚着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工作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归根结蒂,是由于我们没有认真学习主席著作,领会主席思想,没有真正做到以政治统率业务,把主席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深刻的教训。????
目前全国是一片大好形势,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胜利进行,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高潮,文化革命也正在深入展开。广大农民对卫生工作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的医药卫生队伍,比解放前已经扩大很多;药品器材的生产也有显著的增长。绝大多数卫生人员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通过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下乡巡回医疗,很多人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农村的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对做好今后的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前卫生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坚决执行中央和主席的指示,切实把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坚决依靠党、依靠群众,实行领导、卫生人员和群众三结合,采取革命的措施,尽快地把我国农村卫生的落后面貌逐步改变过来。??
一、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实行卫生工作革命化。
首先必须发动广大医药卫生人员,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认真学习中央、主席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明确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对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对于备战的重大意义,普遍掀起一个下农村为农民服务的热潮。??
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必须革命化。主要是:突出政治,思想领先,坚持四个第一;厉行精兵简政,减少层次,裁并机构;领导干部亲自蹲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卫生部除了一部分人参加四清外,再由部长、副部长带领若干工作队下去,会同当地卫生行政干部,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共同进行试点,搞出农村卫生工作的样板。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也应该组织工作队到经过四清的县,进行试点。??
卫生部门领导干部要结合调查研究和改进工作,下苦功夫,认真学好主席著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清除资产阶级观点,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二、组织城市医药卫生人员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
今年上半年城市共组织了巡回医疗队一万二千多人到农村,县医院下去一万七千多人巡回医疗,很受农民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今后要作到经常保持三分之一的城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办法是:1、医疗、防疫、教育、科研等机构,均应分出成套的人力、设备,由城市伸延到农村,每个单位包一个至几个县或区,搞好一片,巩固一片。2、抽调城市卫生人员,作为“种子”,长期留在农村工作。3、继续组织巡回医疗队或其他形式的临时医疗组织,到农村工作,特别是到山区和偏僻的地方去。??
三、大力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员。??
争取在五年到十年内,为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培养质量较好的不脱产的卫生人员,为公社卫生机构一般配备四、五名质量较好的医生。??
不脱产卫生人员,在生产队是卫生员,在生产大队一般是半农半医。生产队卫生员一般要求三会:会针灸,会治常见的小伤小病,会作一些预防和急救工作。生产大队半农半医一般要求能处理最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并指导卫生员的工作。每个生产大队,可选择一、二名女卫生员,学会新法接生,或者另设接生员。??
不脱产卫生人员的培训,应按照精讲多练,又教又带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并不断巩固提高。可以由下乡医疗队或当地卫生机构进行培训,也可采取在农业中学办卫生班等其他方式。生产大队半农半医可采取农闲训练、农忙归队、学了就做、做了再学的办法,连训二、三年结业。??
农村公社医生,可采取由高、中等医药院校伸下去办分校或医院开设专门班次的办法培训。学生尽量由公社来,毕业后回公社去。目前多数的班次以学西医为主,还可根据条件开设少数以学中医为主的班次。现有的公社医生,应有计划地从政治上、技术上加以提高。??
应当保留和发展某些尖端的医疗技术。除此以外,原有的高、中等医药院校都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招生,要事先向学生讲明,要有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的决心。教学要以切实掌握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与技能为重点,逐步作到“一专多能”。??
我们准备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工读结合的试点。譬如六年制的医学院学生,可以前三年一面学习一面参加护士工作,后三年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医生工作。在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加以推广。今后医药院校的学生参加劳动要尽可能结合本身业务,到农村的,一面参加防病治病和群众卫生工作,一面参加劳动;到工矿的,一面参加防病治病,一面参加劳动。药学系的学生可参加栽药、采药、制药等劳动。??
对所有卫生人员的选拔和培训,都必须注重政治思想条件,抓紧政治思想教育。应积极在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中间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培养典型,树立标兵。??
四、整顿农村卫生组织。??
县和县以下各级卫生机构,必须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从有利农业生产,便利农民就医用药出发,认真整顿组织,改革制度,改进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卫生机构,应适当调整合并,要经常组织三分之一以上的卫生人员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医疗、预防疾病、计划生育及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工作。?ヅ┐骞?社卫生组织,目前存在三种形式:国家办,公社、大队办和医生集体办。医生集体办的占多数,问题也最多,以逐步走向社队举办为宜。在少数民族、国防边境和经济条件困难地区,宜由国家举办。但不论何种形式,都必须加强公社党委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并且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批整顿,对人员进行调整、清理。公社卫生人员应把巡回医疗作为为农民服务的主要形式。??
在县级和公社级卫生机构之间,要不要设区或相当于区一级的卫生机构,以及如何设置,各地可根据需要决定。区卫生院一般应由国家举办。过去有些区卫生院已转为集体办,可经过整顿,逐步转回由国家办。??
关于公社卫生人员的工资补助和生产大队、生产队不脱产卫生人员的工分补贴问题,我们建议,请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按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从公益金中,或者用其他方法适当解决。城市下放农村的属国家编制的卫生人员,一律由国家继续发给工资。??
五、尽可能保证农村药品、医疗器材的需要。??
应当大力生产和供应农村需要的大众化的药品,降低价格,成药应明码标价,宣传用法,使广大农民能够用到质量好、疗效好的药。农村需要的常用医疗器械,也应当增加生产和供应,适当降低价格。经与化工部、商业部、供销社、物价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研究拟议,并经国务院财贸办公室批准后,第一批减价药品已经向全国公布。第二批正在研究。随着药品减价的实行,应通过整顿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切实杜绝滥定药价、滥收诊费的现象。??
降低农村药价和医疗费用之后,仍会有一些农民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应继续实行减免的办法,由国家医药救济费解决。目前这项经费不仅数量不够,使用办法也很不明确。建议请财政部适当考虑增拨农村医药救济费用,并且协同内务部拟定使用办法。??
六、大力改革城市卫生工作。??
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将促进城市卫生工作的革命化。同时,只有认真实行城市卫生工作的革命化,才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城市三分之一的卫生人员下到农村后,留下的人员不仅要把原来的医疗和其他任务承担起来,而且要承担得更好。为此,必须突出政治,突破框框,挖掘潜力,改革制度,认真贯彻勤俭办院的方针。??
要在医药卫生人员中间,经常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切实建立从实际出发,从便利群众出发,从爱护病人出发,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注意减轻群众和国家负担的医疗作风。
城市工厂、机关、学校的医疗机构和街道门诊部(所),是医疗的第一线,应当从布点、人员、设备上加强,并且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一般性的疾病都应由它们负责诊治,它们不能解决的,或传染病必须隔离治疗的,才介绍到医院。同时,应很好地利用家庭病床等形式,凡是可以在家里进行治疗的,可试办由附近的医生或护士主动安排按时巡视。??
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分工不宜过于死板。根据工作的需要,医生可做些护士的工作,护士也可做些医生的工作。护士不能提升为医生的旧例,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今后,有经验的护士经过适当培养,考核,可以分配当医生。??
我们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是机械地搬运苏联的。城市医疗工作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与公费医疗全部包下来的办法以及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关。建议作必要的改革。在公费医疗制度方面,除滋补药品已自费外,可考虑实行收挂号费的办法。劳保医疗制度如何整顿,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七、继续加强工矿卫生工作。??
为工矿广大职工服务的卫生工作,仍应继续加强。目前工业部门有二十万左右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十五万张病床。建议工业部门党委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首先厂矿企业党委要加强对所属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充分发挥现有人员和机构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训工矿不脱产的卫生人员,可以采取学生由工矿来,回工矿去的办法。各级卫生部门,应积极予以协助。??
八、加强防治疾病工作,继续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
当前,防治地方病、传染病、流行病的任务还很重,必须继续大力完成。有些地方把爱国卫生运动放松了,应该继续抓起来。当前尤其要着重抓好农村饮水卫生、粪便管理和除四害等几项主要的群众卫生工作,努力做出成效。应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在群众中间大力普及卫生知识。??
九、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学会工作。??
除以一定的力量研究医学尖端问题外,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既经济又简便的有效方法,对于来自基层的防病治病经验,应认真进行科学总结,加以推广。医药卫生各学会应更好地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开展学术活动。??
农村和城市卫生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存在问题很多,涉及面很广。上面提出的只是几项初步措施。在今后一年内,应结合进行试点,更深入地、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农村卫生工作建设的长期规划,逐步实施。希望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卫生部门的领导,并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各级卫生部门应经常向党委请示报告,坚决执行党委的指示,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
我们建议,明年夏天由中央召开一次有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领导同志参加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中央和主席的指示。??
以上报告,如同意,请批转各地。??
卫生部党委??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节录)
李富春
(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六日)
第一个五年计划概要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来,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个重大的步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规模是很大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 这是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的第二、第三部分。
在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数为七百六十六亿四千万元,折合黄金七万万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的过去历史丛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政府,才可能来这样做。
在五年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数中,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是四百二十七亿四千万元,占支出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点八。其他的百分之四十四点二,即三百三十九亿元,一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勘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和器材储备等;一部分用于发展工业生产和运输邮电,如设备大修理、技术组织措施、新种类产品试制、零星固定资产购置等;一部分是各经济部门的流动资金;再有一部分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各部门的事业用费和培养专业干部用费。
五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四百二十七亿四千万元,是这样分配的:
工业部门为二百四十八亿五千万元,占百分之五十八点二;
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为三十二亿六千万元,占百分之七点六;
运输和邮电部门为八十二亿一千万元,占百分之十九点二;
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部门为十二亿八千万元,占百分之三;
文化、教育和卫生部门为三十亿八千万元,占百分之七点二;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为十六亿元,占百分之三点七;
其他为四亿六千万元,占百分之一点一。
从上列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投资的重点是工业。同样可以看出,投资的分配也已照顾到工业以外的其他各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方面国家投资的比例不算大,这是因为五年内农业还不可能广泛地实现机械化,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林业建设也还不可能全面展开;同时,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并没有包括农村救灾费,农业贷款等项,更没有包括农民自己投入生产的资金。如果把这几笔钱都算进去,则五年内为发展农业的资金总数将接近于工业的投资数字,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运输方面的投资比例也不算大,但在基本上可以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的需要,
五年内我国工业基本建设的新建和改建的单位,包括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单位在内,在限额以上〔1〕的有六百九十四个,加上农业、水利,林业方面的二百五十二个,运输和邮电方面的二百二十个,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一百五十六个,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一百十八个,其他方面的一百六十个,全部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单位共有一千六百个。除了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单位以外,还有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六千多个,其中工业方面约有二千三百个。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能够在五年内建设完成的,工业方而有四百五十五个,加上其他方面共有一千二百七十一个,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绝大多数可以完成。这些建设单位的完成,就将大大地提高我国工业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增长运输能力,扩大文化教育事业。
以工业说,包括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在内,其主要工业品的建设规模和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的数字如下列:
铁: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五百七十五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二百八十万吨。
钢: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六百一十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二百五十二万吨。
电: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发电能力将为四百零六万千瓦,五年内增加的发电能力为二百零五万千瓦。
原煤: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九千三百一十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五千三百八十五万吨。
冶金机械和矿山机械: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十九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七万吨。
发电设备: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八十万千瓦,五年内建成。
载重汽车:全部建成后的年产能力将为九万辆,五年内达到的年产能力为三万辆。
拖拉机:全部建成后的年产能力将为一万五千辆,一九五九年建成。
化学肥料: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九十一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二十八万吨。
水泥: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二百六十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二百三十六万吨。
棉纺锭:全部建成后增加的纺锭将为一百八十九万枚,五年内投入生产的纺锭为一百六十五万枚。
机制纸: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十八万六千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九万五千吨,
机制糖:全部建成后增加的年产能力将为五十六万吨,五年内增加的年产能力为四十二万八千吨。
以运输业说,五年内新建成的铁路干线和支线共四千公里以上,加上恢复铁路、改建铁路,新建复线、延长车站站线、修建工业和其他的专用线,则增加的铁路总长度约为一万公里。五年内由中央投资修建的公路共一万公里以上,新增加的通车里程为七千公里以上。五年内新增轮船四十万载重吨。
以农业和水利说,五年内将新建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九十一个,拖拉机站一百九十四个。五年内除建设十三个大型水库外,修法河道的土石方工程就有十三亿立方公尺,并将开始进行黄河的治本工程。
五年内,包括工厂厂房、工人职员宿舍、学校、医院等在内的房屋建筑面积,约有一亿五千万平方公尺,
工业建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而在苏联援助下的一百五十六个工业单位的建设,又是工业建设的中心。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一百五十六个工业单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施工的是一百四十五个单位,其他十一个单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勘察和设计,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施工。这些工业建设单位,规模大,技术新,许多是我国工业史上完全崭新的创举。例如:
鞍山钢铁联合企业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0年这八年时间内,将基本上完成以下四十八个主要工程的改建和新建:三个铁矿,八个选矿厂和烧结厂,六座自动化的炼铁高炉,三个新式的炼钢厂,十六个轧钢厂,十座炼焦炉,二个耐火材料车间。这些厂矿和车间的改建和新建,都将尽可能地利用苏联最新的技术成就。这个我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改建完成以后,它的生产规模可以扩大到年产生铁二百五十万吨,钢三百二十二万吨,钢材二百四十八万吨。它所生产的各种规格的钢材,钢板和钢管,可以基本上供应国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制造火车头、轮船、汽车、拖拉机等等的需要;它所生产的各种规格的钢轨,每年可以用来铺设三千多公里的铁路。
在改建鞍山钢铁联合企业的同时,将进行武汉和包头两个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
五年内进行建设的电站,发电能力在五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站就有十五个;丰满水电站在改建完成后,发电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六万千瓦以上。这些建设单位的完成,将大大地加强各地区的电力供应能力。
五年内进行建设的煤矿企业,包括国内设计的在内,设计能力(包括原有的生产能力在内)在年产煤一百万吨以上的就有三十一个。其中五个最大的煤矿企业在一九五七年将达到的年产能力如下:抚顺矿务局所属煤矿为九百三十万吨,阜新矿务局所属煤矿为八百四十五万吨,开滦矿务局所属煤矿为九百六十八万吨,大同矿务局所属煤矿为六百四十五万吨,淮南矿务局所属煤矿为六百八十五万吨。
五年内建设并完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它发挥了生产能力以后,每年能够出产载重汽车三万辆,供应运输业的需要。设计能力比第一汽车制造厂大一倍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设。这两个汽车制造厂将为我国建立汽车制造工业的基础。
五年内开始建设的拖拉机制造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完成后,我国将能够每年出产五十四马力的拖拉机一万五千台,供应农业的需要。
五年内开始建设的二个重型机器制造厂(其中一个是苏联帮助设计的,一个是我国自己设计的),在建设完成后,按照设计能力,它们的产品每年可以装备一个年产一百六十万吨钥的钢铁联合企业,供应炼铁、炼钢、轧钢和炼焦的全套设备。
五年内开始建设的制造发电设备的工厂,在它们全部建设完成后,我国就能够制造每台容量一万二千千瓦、二万五千千瓦以至五万千瓦的发电设备,供应国民经济各部门建设电站的需要。
我国许多轻工业工厂是由国内自己设计和建设的,许多工厂的规模也是相当巨大的。例如在我国首都北京建设的三个棉纺织厂,共装备纺锭二十三万枚,布机七千多台。五年内进行建设的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共有三十九个。
不只是许多工业建设单位的规模是很巨大的,许多铁路、公路、水利等等的建设单位的规模也是很巨大的。例如:
五年内进行建设的贯通甘肃和新疆的兰新铁路,贯通西北和西南的宝鸡到成都的铁路,贯通江西和福建的鹰潭到厦门的铁路,连结我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的集宁到二连的铁路,不仅线路很长,而且它们或者要经过沙漠地带,或者要穿过高山峻岭,建设工程都是很浩大的。
五年内继续进行建设并已在一九五四年通车的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长共有四千三百多公里,它们都是在人烟稀少的拔海几千公尺的高山上开拓出来的,建设工程是特别艰巨的。
五年内继续进行建设的沿河根治工程,计划建成南湾、薄山、佛子岭、梅山等四个大型水库,共可蓄水三十八亿立方公尺以上;同时对洪河、汝河、濉河、北淝河等主要支流进行防洪排涝工程。在一九五四年已经建设完成的官厅水库,可蓄水近二十三亿立方公尺,对免除永定河下游的水患将起重大的作用。
五年内将开始进行黄河的根治和综合开发工作。黄河全长四千八百多公里,流经七省,流域面积七十四万五千平方公里,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就是为害最严重的河道。根据黄河的综合利用的规划方案,在黄河中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将修建水坝几十座,在三门峡等五处将建设足以调节流量的巨大水库,并建设巨大的水力发电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黄河的根治和综合开发工作将完成流域规划,并开始建设三门峡的水利、水力枢纽工程。
在苏联直接帮助下建设的国营友谊农场,将开垦荒地三十七万五千亩。这个农场拥有由苏联赠送的大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它将在我国今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上起重要的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五年内我国将开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建设,使之为国民经济服务。
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已经足以说明,我们正在做着为全国人民和后世子孙谋幸福的大事。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业建设和其他建设的任务,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从而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无疑将起极其重大的作用。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代表着中国人民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和最高的利益。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原有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加上新建和改建的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将使我国工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到一九五七年,现代工业在工业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六。
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即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点七。其中,现代工业增长百分之一百零四点一,即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点三。我国这种工业发展速度,无疑是比较高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
五年内,我国各种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将有显著的增长,主要产品在一九五七年的计划产量比一九五二年的产量增长的情况如下列:
钢:从一百三十五万吨增加到四百十二万吨,增长二点一倍。
发电量:从七十二亿六千万度增加到一百五十九亿度,增长一点二倍。
原煤:从六千三百五十三万吨增加到一亿一千三百万吨,增长零点八信。
发电机:从三万千瓦增加到二十二万七千千瓦,增长六点七倍。
电动机:从六十四万千瓦增加到一百零五万千瓦,增长零点六倍。
载重汽车:达到四千辆(一九五二年还不能制造)。
水泥:从二百八十六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增长一点一倍。
机制纸:从三十七万吨增加到六十五万吨,增长零点八倍。
棉布:从一亿一千一百六十三万匹增加到一亿六千三百七十二万匹,增长零点五倍。
机制糖:从二十四万九千吨增加到六十八万六千吨,增长一点八倍。
或者有人认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钢的产量仍然不过四百多万吨,不仅迟迟落后于美国和英国,而且也落后于日本,这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这样的地位相称吗?我们认为:这只看到事情的一面,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以及其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它们工业发展的历史已有一两百年,少的也将近一百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比它们落后了一百多年,或者儿十年,仅仅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才有可能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我国在一九0七年才建设起一个汉阳钢铁厂,当年的钢产量只有八千五百多吨。到一九三三年,全园钢产量也只有二万五千吨。一九三六年全国钢产量超过四十万吨,何其中三十六万四千吨是由当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东北生产的。我国历史上钢铁生产的最高年份是一九四三年,出产生铁一百八十多万吨,钢九十多万吨,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日本侵占下的东北。由于蒋介石反动派的破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年,即一九四九年,全国生铁产量只有二十四万六千吨,钢产量只有十五万八千多吨。由此可见,我们承受的是旧中国极其可怜的遗产。在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把改变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艰巨任务担当起来,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些发展,接着又将在五年时间内使工业生产提高一倍。我们没有《封神榜》上那种呼风唤雨的本领,那能用五年时间就赶上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曾经说过:“决不可把工业发展速度和工业发展水平混为一谈。”我们工业发展的速度将是很快的,可是就工业发展的水平来说,在相当时期内,我们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将还是落后的,因此,我们必须赶上去。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赶上它们,或者赶过它们的工业水平,并不需要一百年,有几十年的时间就够了。我们仅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能够赶过中国反动统治时代的几十年,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难道还慢吗,
我国要实现的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以苏联为榜样并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直接帮助下的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所以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就能够有高速度的发展。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同时,按照计划,五年内生产资料的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六点五,消费资料的产值则增长百分之七十九点七,因此,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七到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五点四,消费资料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点三到一九五七年下降为百分之五十四点六。
社会主义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增长的比例的变化,也表现着我国工业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特点。五年内国营工业的产值增长将为百分之一百三十点一,合作社营工业和五年计划前已有的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私营工业的产值在五年内将有一半要转变为公私合营。因此,到一九五七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合作社营(包括供销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加工工厂,不包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上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八,私营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下降为百分之十二点二,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将接受国家的加工定货,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规定了适当的增产指标。五年内,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即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三。
按照计划,主要农业产品一九五七年的计划产量及其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的情况如下列:
粮食:达到三千八百五十六亿斤,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
棉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
黄麻、洋麻:达到七百三十万担,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七。
烤烟:达到七百八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七十六点六。
甘蔗:达到二百六十三亿斤,增长百分之八十五点
甜菜:达到四十二亿七千万斤,增长百分之三百四十六点四。
油料作物:以播种面积计算达到一亿一千八百万亩,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八。
克服农业的发展过分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矛盾,是五年计划的一个重大任务。我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发展,相反地还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一九三六年的粮食产量是三千亿斤,此后差不多年年下降,到一九四九年,粮食产量只有二千二百六十亿斤,棉花产量只有八百八十多万担。解放以后,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八亿斤,棉花产量达到二千六百万担,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五年农业计划又在一九五二年的基数上再提高到上列数量,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这种速度是不能算很低的,应该努力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增产的基础,也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必由之路。到一九五七年,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适应于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对交通的需要,运输和邮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将有相应的发展。到一九五七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二百二十亿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五。内河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百五十三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二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三十回忆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七。沿海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五千万吨,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点九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二亿四千万人,增长将近一点四倍。公路汽车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三十二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七信;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人公里,增长将近二倍。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将达到八百零五万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二倍。邮路总长度将达到一百九十七万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二,其他邮电业务也将有相当的发展。
在上述工业农业发展以及各种比重变化的基础上,一九五七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四百九十八亿元左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国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三点二,合作社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二百三十九点五。原有私营商业在五年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将有半数以上转变为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由小商小贩组织起来的合作形式的小商业,这两部分商业和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合并计算,在五年内仍将有所增长。到一九五七年,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九,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合作形式的小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四,私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
五年内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将有相当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同一九五二年比较,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七,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四十二万四千人;高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七十二万四千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六,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三百九十八万三千人;小学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六千零二十三万人,即占全国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五年内科学研究事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只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即将增加二十三所,研究人员将增加三千四百人。在出版、广播、文学艺术、电影、社会文化等方面,五年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比较快的发展。
五年计划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了适当的规定。五年内,就业人数共增加约四百二十万人,工人职员的平均工资以货币计算约增长百分之三十三,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所支付的劳动保险基金、医药费、福利费和文化教育费将共达五十亿元以上;国家拨款为工人职员建筑的住宅,将约达四千六百万平方公尺。五年内,农村人民的生活将逐步地得到改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购买力将增长近一倍。国家将拨付一定数量的款项,救济因受灾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人民保健事业将有较大的发展,五年内病床将增长百分之七十七,医师人数将增加百分之七十四,中医师的力量将被发挥。
谁都能够看到,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五年内,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将经过公私合营、加工定货、代销经销等等方式而被逐步地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基础。这一切变化,无疑地将进一步地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地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为进一步地改善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是关系着我国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情。可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使我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第一个长期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现,也将增强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
我国在胜利地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当然还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切方面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设的许多重要的建设工程,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建成,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在生产上起重要的作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终结的时候,在工业方面,我国机器制造的能力和水平都还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技术改造的需要,许多大型和精密的机器设备还不能制造,某些工业部门如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还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同时,工业的地区分布,虽然在内地建设了不少新的工业企业,但还不能完全克服原来偏集于一方和沿海的不合理状态。在农业方面,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中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还没有开始,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还不能完全改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杜会主义改造,也只是实行了第一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文化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是不高的,并且还有相当大量的文盲存在。此外,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也还不可能完全消灭,剩余劳动力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第二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问题
现在我想就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的以下问题作一些说明。这些问题就是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问题,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第一,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曾经作过反复的考虑和多次的研究。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已经确定的建设规模是适当的,是五年内应当而且可以争取完成的。
有人怀疑过这样的建设规模是否过大。他们的理由是: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在经济上很落后和很贫穷的国家,国家财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资源情况很多不明,在五年内进行这样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不能胜任的。因此他们觉得可以把这个建设规模加以缩小。他们说不要搞得这样紧张,把任务减轻下来吧。他们又说“农民太苦”,慢一点搞工业化吧。我们不同意这样的主张。我们的理由正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摆脱我国在经济上很落后的地位,除了加速工业的建设以外,并没有别的出路。同时,我们工业化的建设,也正是为着使农民有可能摆脱贫穷的状况,五年计划已经确定的工业建设单位,都是必需的,如果削减,就将延缓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同时打乱国家的建设部署。
我们国家的财力是不是有可能来适应这样的建设规模呢,我们答复这是可能的。其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积累来源:
一、我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者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掠夺我国人民的大量财富,这样就提供了我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积累来源。
二、我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过去要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现在不再交纳了,农民用劳动的所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国家的建设。
三,我国人民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把官僚资本家的财产变成了全民的财产,现在工人已经不为官僚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而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这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
四、在私营工厂做工的工人,现在虽然仍旧要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但是现在资本家只能得到法令所规定的适当的一部分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成则缴纳所得税,投入国家的建设;或则变为企业公积金,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也是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利的。
所有这些都证明:我国并不是没有建设资金,而是以前大量资金都装进了帝国主义者、地主、资产阶级的腰包,只有人民革命胜利以后,我国人民才有可能把自己劳动所创造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创造美好的将来。我们应该及时地和好好地利用这种资金。
说到技术力量不足和资源情况很多不明,这是不错的。可是难道我们不可以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之下一面建设一面学习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建设中逐步地学会本领、逐步地摸清情况吗?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毛主席在这里说的是关于革命战争。可是要做好任何的人民事业,都是必须在实际中去学习,这却是普遍的真理。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已经学会了不少事情,对于资源情况比以前也知道得多了。显然,等待并不能够增加我们的本领和知识。认为一切都必须“先学好了再干”,因而主张削减五年建设的规模,打算减轻自己所应该担当并且能够担当的责任,这种主张是不能采纳的。
那末,基本建设规模能不能够更加扩大呢?
按照我国的需要来说,无论是重工业、轻工业,无论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学肥料、石油、机器、纺织等工业,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基本建设计划和生产计划,都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的。但是建设规模能否更加扩大,不但必须根据是否需要,而只必须根据是否可能。我们不是空想家,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所以认为五年计划建设规模是适当的,削减它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因为按照我国现在客观的条件,实现它是可能的。而且,我们认为:在年度计划中,还可能适当地扩大一些必要的建设,例如煤矿、石油、铁路等等,我们已经在准备这样做。特别是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一切建设呢?当然,事情也不可以这样做。从财政力量方面说,五年内国家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已经达到七百六十六亿四千万元。从技术力量方面说,五年计划所已经规定建设的巨大的复杂的新企业都是苏联帮助设计的,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还缺乏条件来独立设计这样的新企业。从供应设备方面说,在我国机器制造工业目前还缺乏制造重要设备和复杂机件的能力的情况下,也难于增加很多设备的供应。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在五年内可能再扩大的建设,也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认为可以不顾可能的客观条件而无限制地扩大建设的规模,或者不注意最合理地和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而无把握地去处处动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反对右的保守主义,也反对“左”的冒险主义。这就是我们关于基本建设规模大小问题的结论。
第二,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特别大,而上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投资的比重还要大。前面说过,在五年内的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五点九,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四点一。我国重工业投资占这样大的比重,而轻工业投资占较小的比重,这是否适当呢?是否可以减少重工业的投资,增加轻工业的投资呢?
大家知道,轻重工业的投资的比例关系,必须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来决定。而在每个发展时期中,这种比例关系的具体规定,又应该照顾到当时的具体条件。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重工业的基础特别薄弱,需要我们积极地长期地去扩大重工业的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国营和私营的轻工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使用的潜在力量,并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做重要的补充。在我国,一方面许多轻工业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因就在于缺少原料。所以说,我国目前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主要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增加原料生产的问题。在轻工业的一些原料还不能大量地增产
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不能发挥投资效果的,因为原料供不上,即使工厂建成也不能开工生产。但如果农业丰收,轻工业原料有很大的增产,在现有的轻工业设备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年度计划中考虑增加一些轻工业工厂的建设。日为轻工业工厂的建设比较容易,建设时间比较短,也就不致于拖延建设进度。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的规定是适当的。
第三,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
我们强调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注意或者放松中小厂矿的建设呢?毫无疑问,苏联帮助设计和供应设备的那些大企业,像钢铁联合企业、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等等,都是我国工业化事业决不可少的工厂,没有这样一批巨大的,带有工业骨干性质的工厂,我们就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只要大企业,可以不要中小企业。相反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完工和投入生产,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和增加生产能力,不但对于增加工业品的供应和支援农业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资金积累的增加以及支援和配合重点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偏向是看不见全局,不区别轻重缓急,盲目地到处建设,从而妨碍重点工程的建设;而另一种偏向则是单纯地醉心于巨大企业的建设,轻视中小型企业的建设,不适当地使国家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巨大企业的建设单位,以致不能迅速地发挥投资的效果。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工业建设的进行中适当地分配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使大中小型的企业建设能够互相配合和互相协作,以达到既能保证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建设、又能保证许多企业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四,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
我国原有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合理的。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逐步地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使工业的分布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年基本建设计划,对地区的分布作了比较合理的部署,这就是,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另方面则积极地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西南开始部分的工业建设。根据这样的方针,五年内开始建设的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将有四百七十二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将有二百二十二个。为着适合工业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着把原有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基地连接起来,五年内关于铁路的建设也作了相应的部署。同时,根据这种工业部署的方针,我们现在关于城市建设的任务不是发展沿海的大城市,而是要在内地发展中小城市,并适当地限制人城市的发展。现在沿海城市有些盲目发展的毛病,是应该加以纠正的。
显然,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关于工业和铁路的基本建设的地区分布,是符合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按照这个计划的部署,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就不但将加强东北的工业基地,而且还将有分布在华北、西北和华中各地区的一些新工业基地,这样也就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我国广大地区的经济生活。这种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建立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就开始改变了过去工业分布的性质。
第五,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
不论是企业或城市的新建和改建,我们必须把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这两种标准区别开来。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疏忽了这个区别,因而在许多非生产性的建设中犯了方针上的错误,使得许多非生产性的建设标准远远地脱离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脱离我国现在社会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地方不适当地建造起许多高楼大厦,而且有不少企业把那些可以从简的附属建筑、工厂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等也都建成现代化的,甚至有的在新建厂矿还未有效地投入生产以前,一切福利设施如礼堂、俱乐部等等,不但都已建设齐全,而且还是采用了很高的标准。不少新工业区的城市建设也标准过高,过早地要求现代化,过分地讲究街道市容。所有这些,也就浪费了资金,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违反了重点建设的方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指示,我们正在改正这个错误。我们区别的标准是这样:许多限额以上的、特别是属于重点建设的厂矿,必须力求采用最新的技术,厂房也要尽可能地适合最新技术设备的要求;至于其他非生产性的建设标准则一律都要大大降低下来,城市规划的标准也要降低。区别了这两种标准,就使我们有可能节省那些不应有的和可以节省的支出,而用于增加生产性的建设,来加速我国建设的速度。这是有关我们国家建设长远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国家机关和一切企业部门都必须遵守这个决定,不能违反这个决定。我在下面说明节约问题的时候,还将联系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六,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上面我所说的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是属于方针上的问题。当然,只有正确的方针是不够的,有了正确的方针之后,重要的是必须把工作做好。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低,而且为着争取时间,我们有些建设工程不得不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并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试制各种机器设备,因此,某些工程就存在着质量差、进度慢、浪费多等严重缺点,而放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克服这些缺点,特别重要的是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应该看到新建厂矿、铁路的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于这些厂矿,铁路在长时期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后果。国民党统治时期所筑的宝鸡一天水铁路,因为工程质量极端低劣,如果今后不加改建,就不能改变这条铁路一年中许多日子处于瘫痪的状态。过去几年,我们曾经修复了许多厂矿、铁路,但是必须看到修复原有厂矿、铁路是一回事,新建厂矿、铁路是另一回事,决不可以把新建看成修复那样简单。因此,今后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求保证工程的质量:
一、提高设计工作,在设计人员中确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力求避免在设计中造成差错;
二、加强施工的技术指导,严格地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积极地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中的先进施工经验,鼓励合理化建议;
三、各有关方面必须认真地协同地工作,保证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能够合乎设计的标准,并及时地供应;
四、国家机关和基本建设主管部门经常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切实的检查。
(二)关于工业的生产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即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点七。这个速度比恢复时期要低,但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条件说来,这个速度是高的,是带有积极性质的。
建设时期和恢复时期的情况不同,建设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低于恢复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是自然的。原因是:旧企业生产的恢复比较容易,新企业的建设和新技术的利用比较困难,而且工业产值的基数又一年一年地增加。虽然是这样,但根据我国现有工业设备的生产潜力,五年内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是可能更高些的。如果我们努力设法去克服困难,那末我们就不但能够完成计划,并且有可能超额完成计划。
五年内工业生产计划的完成,主要地依靠我国原有的企业。按照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大体计算,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新增加的产值中,由原有企业所增产的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由新建和重大改建的企业所增产的还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原有企业除供应新建企业以设备、材料和满足人民所需要的日用品外,还担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和培养干部等重大任务。因此,除了新建和扩建的企业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提早投入生产外,必须重视现有企业的生产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在力量,争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只顾建设新的厂矿,不重视利用原有的厂矿,不设法发挥原有厂矿的生产能力,这显然是很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我国的地方工业和手工业,在供应城乡人民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年中,由于计划工作方面的缺点和其他原因,地方工业的某些行业曾经发生过盲目发展的毛病,使全国工业生产的安排增加了一些困难。但总的说来,地方工业的积极发展是正确的。今后应该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继续正确地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发挥手工业的作用。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对地方工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因而不去积极地有计划地领导和帮助地方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工业生产指标,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增产和节约工业原料,试制新种类产品,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我现在就这三个问题作如下的说明。
第一,增产和节约工业原料问题。
五年内增加工业品产量的一个困难是工业原料不够。我在前面说到轻重工业投资比重问题的时候已经提出这点。所谓原料不够,首先是农产品的工业原料不够,这就是棉花、麻、油料、烟叶、甘蔗等等原料增长的数量暂时还将低于工业生产增长的要求。其次是来自重工业的原料不够,这些原料有的是产量还少,有的是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当然,有些原料是可以争取进口的,但是由于农业土产品的增产不够,或者国内消耗过多,使土产品的出口数量不够,减少了外汇收入,因而也减少了工业原料的进口。
为着克服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我们必须增加棉花、黄麻、洋麻、烤烟、甘蔗、甜菜、花生、芝麻、油菜子等工业原料的产量。五年计划规定的关于扩大上述各种技术作物的播种面积的指标,必须保证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同时,这些技术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尽可能地提高。以棉花来说,五年内扩大播种面积一千一百多万亩,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因为主要产区大部是老解放区,只要在这些地区对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给以特别的注意,国家对于棉农尽可能地加以援助,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可能的。以烟叶和甘蔗来说,五年内扩大烟叶的播种面积一百多万亩,扩大甘蔗的播种面积一百多万亩,也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扩大粮食的播种面积,另一方而要力求在不影响粮食增产的条件下,多增加一些技术作物的播种面积。多种五十万亩烟叶,就能增产五十万箱纸烟;多种四十万亩甘蔗,就能增产十万吨糖。以油料作物来说,如果广大农民群众都尽可能地利用空隙土地动手种植,五年内扩大播种面积三千二百多万亩的计划,是不但可以完成,而且可以超过的。
我们必须增加出口土产品的产量,以便换取外汇,增加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进口原料。只要各地方国家机关和全国农民加以重视,出口土产品的增产是完全可能的。
在工业原料问题上,我们除积极地增产以外,必须节约地使用原料,克服浪费。如果每件棉纱平均少用两斤棉花,全国每年就可以至少增产两万件棉纱。根据我们最近得到的材料,上海市在一九五五年上半年第一季度,公私纺织厂每种纱的平均用棉量已降低到三百八十六点一斤,比全国一九五五年上半年每件纱的计划用棉量降低将近七斤。其中国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四点九八斤,公私合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六点六五斤,私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七点四二斤。这种节约用棉的先进经验,应该认真地在各地推广。又如,只要每百斤油料平均多出一斤油,全国每年就可以至少增产一亿余斤食油。吉林省四平市李川江的“大豆榨油操作法”,使每百斤大豆的出油量在一九五四年提高到将近十三斤半,比全国每百斤大豆的平均出油量多二斤左右;李川江所在的榨油车间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份,每百斤大豆的出油量在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十四斤以上。这个先进的操作方法,全国各地都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推广。对于某些原料不足的工业品,我们还应该积极地研究某些代用材料,扩大原料的来源,来增加生产。
有许多产品,例如原煤、磷肥、盐等,还有提高产量的潜力,只要我们加以组织,并给以必要的投资,那末,增加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试制新种类产品问题。
五年内增加工业品产量的另一个困难,是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能够制造的产品不适合需要,而有销路的产品一时还不会制造。
某些急需的东西一时不会制造,这是我国工业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国家的机械工业部门正在设法改进。但是新产品太少并不只是机械工业部门独有的现象。应当考查的是各级主管部门对于新产品的制造工作,是否作了应有的努力?全国各个方面首先是各个工业部门是否已经把这件工作看成是共同工作而共同努力?我们以为,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设计新产品,试制新产品,给新产品试制工作以充分热情的协助。有些市场需要的工业品,例如若干金属产品、若干机械产品、若干化学工业产品、若干医疗器械,我们不但有原料,也有自制的能力,仅仅因为没有去组织生产,所以没有制成。因此企业管理机关必须经常了解国家建设和市场需要,制造适合国家建设和市场需要的产品。
必须了解,试制新产品这一工作的意义,决不只限于提高目前的工业生产,更重要的在于这是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必要途径,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又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的一个基本条件。
国家的经济工作部门,应该设立关于研究和试制新种类产品的领导机构,以便有系统地了解和收集国内外关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新种类产品的生产情况,加强关于新种类产品的计划、设计、试验和制造的工作,不断地总结新种类产品试制的经验,经常地检查新种类产品的试制计划,保证计划的实现。国家应该制定办法,奖励公私企业和手工业制造新种类产品,奖励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发明和创造,并鼓励公私企业注意利用他们的发明和创造,进行试制的工作。认真地注意新事物的出现,并对它们的生长给以热情的帮助,是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那种不重视新事物,对新事物丧失感觉的人,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增加新种类产品和工业品产量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加强企业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工业生产是互相联系和需要互相配合的,只有协同合作起来才能生产和增产。我国原有工业设备的零散和不相配合,要求我们更加广泛地协同合作,使企业的专业化同企业生产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地结合起来,彻底地改变那种只在本企业或本部门范围内关起门来生产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企业内部在生产上要协同合作,一个部门的各企业之间在生产上要协同合作,而且各部门之间在生产上也要协同合作。为了能够很好地协同合作,各个车间或工段、各个企业、各个部门都应该树立全局观点,克服局部观点。
有关企业和企业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重大的协同合作的项目,应该分别地列入国家和部门的生产计划;同时,应该普遍地推行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同以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联系合同,使各工业部门、各企业单位在生产中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和相互衔接,提高工业的组织程度。
第三,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问题。
几年来我们企业的管理工作是有很大改进的,因而全国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但是,有不少的企业并没有完成计划,有的没有完成产值指标;有的只完成了产值指标,没有完成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的指标,有的完成了产量和质量的指标,没有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指标。有不少的企业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存在着忽松忽紧和前松后紧的现象,生产很不均衡,增加了生产中的混乱。有不少的企业仍然经常发生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造成损失。由于企业管理工作的缺点和水平不高,工业品中种类少、质量低、成本高等等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因此,一切工业企业,必须按照五年计划草案第三章第二节中关于实现工业生产计划的必要措施的第六条规定,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加强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并加强企业中的政治工作,使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互相结合,提高广大工人职员群众的政治觉悟,充分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应该看到工业生产计划的完成,是存在着一些困难的,那种对于完成工业生产指标满不在乎地认为“没有问题”的态度,是不对的。但是,只要全国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增加工业生产,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完成和超额完成在五年内工业生产增加产值百分之九十八点三的计划指标是完全可能的。那种害怕困难、丧失信心的情绪,也是不对的。
(三)关于农业的增产问题
农业生产供应全国人民的食粮,同时,用农产品作原料的工业产品,在目前又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进口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要的外汇,大部分也是农产品出口换来的。因此,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但决不能够减轻发展农业的意义。没有农业的相应发展,我们的工业化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防止和克服农业同工业的脱节,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在五年内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五百九十六亿六千万元;以产量说,粮食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即增产五百七十八亿斤,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三千八百五十六亿斤,棉花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即增产六百六十余万担,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三千二百七十万担。上述指标,虽然已经比原来拟定的有所降低,但因为是以农产品丰收的一九五二年为基数,所以仍然是很高的;而且因为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两年的农业生产都由于灾荒没有完成原来拟定的增产计划,就增加了五年计划的后三年的增产任务。因此,要达到上述指标,还必须作很大的努力。
我现在要说的是关于农业的合作化、农业的增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这三个问题。
第一,农业的合作化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依靠贫农(包括全部原来是贫农的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说,这还只是实现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杜。但是,这种初级形式的合作化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组成几十户的联合经营,就有可能比较合理地组织劳动力和使用土地,就有可能积累资金,来增加农业的投资,使用改良农具,兴修水利,提高耕种技术,以及实现个体农民难于单独进行的种种其他增产措施。根据各地的许多材料看来,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初建的一、二年内,如果办得不坏,一般可以增产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往后还可以在每年保持某种的增产比例,比互助组高,比个体农民经济的增产率更高出很多。按照目前情况来说,这是一种投资少、收效大、收效快的农业增产办法,又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步骤。经过这种初级形式的合作化,结合初步的技术改良,而后再逐渐地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化,结合农业机械化和其他的技术改革,这是引导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地进步的道路。
根据几年来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各地方已经达到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东北各省和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其他老解放区,合作化的规模都将达到农户半数左右。在技术作物地区和城市郊区,将努力地争取先一步合作化。这个农业合作化的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努力地争取实现。国家在财力物力上,将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我们的农业合作运动有很大的成就。过去几年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巩固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它们的产量有显著的增加。但有些地方也有少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工作进行得较粗较急,发生了强迫命令的倾向和其他的缺点,这些毛病如不纠正,则非但不能增产,可能还要减产。我们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一面巩固,一面发展。在工作中,必须坚决地遵守群众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防止和纠正强迫命令的做法和损害中农利益的行为,并妥善地解决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的各种问题,如劳动力的计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报酬、生产资金的筹集、公积金的比例等等问题。
在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仍然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各种具体形式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准备条件;仍然必须照顾单干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给单干农户以积极的帮助和领导,发挥他们生产的潜在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关于农业的增产措施,五年计划草案第四章已经写得很详细,现在我提出以下几点:
《计划经济学教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自学指南》
你要找不到下载的地址,我可以发给你电子版,不过需要邮箱地址
另外还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这个有用,四川省家华经济学会编。
美国人自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了,不过也是借着几次经济危机和两次大战的由头才得以成功,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建立的各个机构和各种委员会、价格控制方法都对三十年代之后转型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
计划经济学的教程电子版,万分感谢 [email protected]
《计划经济学教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自学指南》
你要找不到下载的地址,我可以发给你电子版,不过需要邮箱地址
另外还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这个有用,四川省家华经济学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