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果老德国撞车记 -- 萨苏
完全不同的文章,谈论的有可能是完全不同国家,不同旅行的事情,如果理解成一个国家。。。。那就是读者自己的问题了,我什么也没说啊。
王先生听说要扔一样,有些发愣,这时候,身后一个中国记者说话了 -- 是不是因为多了一件阿?
人家说是。
这位记者二话不说,从背包里取出麻绳来,刷刷刷就把俩包绑在一块儿了,问:这回行了吗?
那个检查的看了看这个一人高的大家伙,说My God,只要他能搬得动阿!
王先生二话没说,扛起来就走。。。
那时候中国人好像都特别能背能扛,如果这德国佬去过北京火车站,就不会问这样愚蠢的问题了。
结果是两件都没有丢。
超重呢?
当时这条航线上人很少,总是不满的,对重量的要求不是很高。萨爹走的时候也超重,按照这位中国记者教的招数,给检查的敬了一盒清凉油,一根中华烟。那检查官是个女的,俏皮的把烟望耳朵上一夹,就放行了。
这种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简直无法相信是死板的德国人干得出来的,然而七十,八十年代中国人去德国都大带清凉油,用于打通关节,每每成功。这与其说这是德国人操行不佳,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人情味和对东方的好奇心。
顺便说一句,哪儿冒出来个中国记者呢?实际上那根本就是个掩护,因为我们在那里当时没有大使馆,官员只好换个身份了。萨爹到达,就是这位姓管的记者去接,后来也多次来研究中心看望,带来饺子馅和中文报纸杂志,把萨爹他们乐坏了。走,当然也是他送,应付鬼子的办法,自然也是他来教了。
衣服居然还是那样的西服,但是多给做了一套长城风雨衣,这套玩意儿至今我们家还留着呢。
精彩绝伦,精彩绝伦。。。佩服阿,一针见血般的经典。
。86年我初中毕业,我妈带我去了趟北京(出差顺便的),回来的时候看见有卖九葆桃的,东北人那见过这个,就地买了几个编织袋,我妈扛了50多斤,我扛了40多斤,生把100斤桃子运回了吉林。
七十年代的时候,我爸每次去北京都要买80斤挂面,背回家放下40斤再马不停蹄奔爷爷奶奶家,真是不容易。
司机不会去自找没趣,王又没有去找,律师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