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狭窄的205型潜艇与憋屈的汉斯们 -- 潮起潮落
夏天搁三亚,冬天搁漠河,绝对发汗减肥:)
里面重新配置,弄舒服些的,该成旅游观光,一定好生意。呵呵,会不会太财迷了?
a Navy ice exercise near Prudhoe Bay off the northern coast of Alaska on
April 27, 2003 in this photographic handout. James Watkins, chairman
of a presidential oceans commission, traveled aboard the sub to
find out more about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from a
Navy ice station for Artic research, from where the photo was taken.
( Photo/U.S. Navy, HO)
北极熊会把潜艇当成鲸鱼(也对,钢铁鲸鱼)攻击,估计消声瓦会有损坏,但一口咬下去一股胶皮味也就跑了。
海象、海豹也常跑到潜艇上晒太阳。
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选择潜艇为旅游方式的。。。连半潜看海底的都不多
所以释放战俘是打垮士气的一个重要手段。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就与此有关。
都是一个基地的兄弟艇,4条艇出去3条回不来,那种心理暗示不是任谁都能承受得了的。所以这事儿也得看民族,像意大利、阿根廷那样的废柴民族,怕是早就不战而溃了,法国佬也够呛。
光线要是再暗一点,就足可以拍恐怖片了。
海滩上就是一艘远洋潜艇,艇号忘了。那艘艇放在沙滩上,艇身边直接开了扇门让游客进去参观,不用爬前后舱口。那艘艇的艇艉居然有一个2-3米的大坑,据解说是被一颗深水炸弹在极近位置爆炸炸的。
去那里参观的目的地是博物馆,里面有俾斯麦的模型,战列舰舰炮,炮弹,潜艇模型和鱼雷实体。533鱼雷的尺寸还是令人印象深刻。里面有一整个展厅介绍一战二战的潜艇战,包括战绩和损失。看到41年被击沉的盟军船只吨位到45年损失的潜艇,可以理解希主席和邓司令心情的起伏。到45年投降时剩下的那点可怜的舰队,真是黯然神伤。邓主席,对最后的日子由他从司令接任主席,引领啤酒民族走向最为黯淡的日子。他被哨兵误击身亡是事故还是自杀就可以理解了。据哨兵回顾,他从暗夜里走向哨兵,对哨兵一连三次的口令喝问一言不发,结果紧张的哨兵只好开枪。
海军博物馆的主建筑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塔,是为这几万魂归大海的亡灵修建的墓碑。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馆内的纪念殿堂,居然是一座修建在地底下的巨大的圆厅。厅内光线极为昏暗,没有灯光光源,光线来自大厅圆顶的一个小小的天窗,玻璃色让整个大厅的光色是非常幽暗的蓝调。
站在厅里,如同潜入深深的海底,头上是一线黯淡的水色,时时响起的是主动声纳尖锐而急促的乒乓和打在艇体上沙沙的回声,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深水炸弹引信的咔嗒和轰然爆炸的震荡,艇体结构即嘎的扭曲声。
那是一座献给死去和活着潜艇兵的殿堂。
邓尼茨是善终的吧?活了89岁,1980年才去世啊:(
是不是海象的长牙撬掉的?
被哨兵枪杀的是U181艇的艇长,沃尔夫冈。铝特。他的葬礼是邓主席主持的。
他是少数能活到战后的老狼。但幸存下来并不能面对投降后黯淡的生活,于是选择了这个结局。邓尼茨主持了他的葬仪并致悼词。时间久远了,我把两者搞混了。
脱落的是消声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曾一副败像,惨到家。
普京大帝上任后,正好油价大涨,又收拾了几个石油寡头,把油管子夺了回来,于是手里松快了点。经过一段时间增拨军费提高军饷+治理整顿,俄海军才恢复了点活气儿。
是因为潜艇兵们的使命感和牺牲奉献精神,这个我倒还比较信的。
例如《一个士兵的回忆》是一位加入德军的法德混血儿从士兵角度写的二战回忆录,里面看得出来,普通德军士兵对于巨大的损失和前线的形势都还是有所了解的,但直到45年的前两个月,德军的士气犹存,有很大因素是“保家卫国”的精神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