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银行的好日子结束了 -- zhuhit
我是不相信,大多数地主的粮食最后不卖而烂掉,没那么多愚蠢的人。
你说出口农产品,但是中国在明国时是进口粮食的,在49年后,61年前,才是净出口国。
你说“表现的就是房子、银元、土地”,那不也得先卖产品然后收银子吗?按那个剥削率,要卖的不是小数,这个大市场存在吗?
你说得多,仅凭自己的经验臆想是不够的,但是在非奴隶制下,土地集中占有必然要商品化生产,这个矛盾怎么也绕不过。
长时间不能投产,产量很长时间不达预期的项目后三十年没有吗?
八十年代初中国外汇储备一大半消耗在钢铁进口,剩下的部分小麦年进口1000万吨又占了大头
工业建设本身就是靠积累,产能都满足不了需求,还哪要考虑有什么盈利?更何况限制钢铁产量增长还有矿山,运输这些环境的配套,这些也直到70年代中期才慢慢跟上
那不是纯粹的农业社会
要么是管理太差了,要么就是价格被管制。管理太差,那就得换办法。价格被管制,那不就得改革吗,取消价格管制。
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搞重工业,又赚钱又轻松全世界还有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工业化?
你要看这些工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比如农业,60初严重的工农业投资比例失调时期算是建国六十年的唯一例外,除此之外工业的反哺可以说是中国农业进步的最大动力了
这里用文革做 例子,那十年粮食较65年人均长35kg,总产量增长近亿吨 这么大的增长依靠的是12倍以上数量达到百万的拖拉机,5亿 亩的机耕面积,460万台9倍于65年的排灌机器,204亿度6倍 与65年的对农村的电力供应,4倍以上的汽车 再加上化肥良 种的增长,公里铁路运输能力的飙升,没有了这些那十年的 农业就不可能进步得这么快,而这些所依靠的全部是重工业
如果像你说的放开价格管制,那就等于加大剪刀差,脱慢农业机械化速度,加大压榨农民
苏联模式不是一直被人诟病吗?
无论是古罗马还是中国,所以产出以土地占有形式体现。中国古代做生意有钱人也是买房置地。
你一直纠结于粮食收了卖不掉实在是让人无语。汉代的官员的薪俸就是粮食,两千石就是部级官员的待遇。一石大概是100斤,汉代是小米是主粮。查了一下现在小米6.80一公斤,那么汉代部级官员的俸禄基本上等于现在的68万人民币一年
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在工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情况下,控制工业产品价格能够让农村获得工业化的好处,那价格管制就很有道理,而且那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大跃进反省的基础之上的,大跃进时期管制放得太开,是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60初严重的工农业投资比例失调时期算是例外
这里用文革做例子,那十年粮食较65年人均增长35kg,总产量增长近亿吨
这么大的增长依靠的是12倍以上数量达到百万的拖拉机,5亿亩的机耕面积,460万台9倍于65年的排灌机器,204亿度8倍与65年的对农村的电力供应,4倍以上的汽车
再加上化肥良种的增长,公里铁路运输能力的飙升,没有了这些那十年的农业就不可能进步得这么快,而这些所依靠的全部是重工业
失地农民是依靠传统手工业糊口,那就是说他们要买地主的粮食,这不还是回到问题的原点了吗,这个大市场在哪里?
单以文革十年计算的话,十年间粮食增产近亿吨,人均提高35kg,拖拉机保有从8万增长到120万,机耕面积扩大一倍半至五亿,76年农村用电203亿度,接近65年的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而在65年农村用电只有30几亿度而已
文革十年,农村在基础设施,粮食增产上不比后三十年慢,有些方面甚至更快,而且农村所获得的各项工业产品,比如拖拉机电力,其增长速度都大大快于那时的工业增长,这意味着工业对农业的有效反哺,还有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196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494万力,1976为1.17亿马力增长7.85倍
1990年末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2854亿瓦特(真不愧是后三十年的官修经济史)折合约为3.88亿马力,较76年十四年增长3.5倍,不难看出增长速度趋缓,这也远远低于这十四年的工业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农村消化工业产品的速度的增加趋势下降了,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的这种现象呢 ?
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但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千方百计地
在进行辛勤的劳动,因此“文化大革命”的 10年间,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还
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升,并建成了一批农用水利工程。如农业机械总动力。1965年拥有1494万马力,1976年增长为11733万马力;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965年为72599 台(混合),1976 年增长为 397000 台(混合);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965年3956台, 1976年825000台;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1965年55.8万台,1976年426.2万台;联合收机1965年6704台,1976年14233台;农用载重汽车1965 年 11063 台,1976 年48739 台;农村用电 1965 年 37.1亿度, 1976年204.8亿度;实际机耕面积1965年23369万亩, 1976年52369万亩。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全国机耕面积扩大,1976年有1/3的耕地实现了机械耕种。机电排灌面积也扩大了,1976年机电排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53.9%,比1965年增加1倍多。1976年农用化肥量达524.4万吨,比
1965年增加2倍,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达7.8斤,比 1965年增加了2.1倍。另外,农田水利方面,建成了一批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的工程设施,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部分在“文化大革命”前动工的,也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由于上述比较有利的条件,因此,农业生产还是上升的。农业平均发展速度仍然达到3.9%。粮食产量也有增长,1965 年为 3890.5 亿斤,1976 年
①
增长为5726.1 亿斤,增加了 1835.6 亿斤。 如按人口平均计算,1965 年每人粮食产量为544斤,而1976年增长为615斤。 其他农作物总产量也有一定增长,但按人口平均则没有增加,棉花、油料还减少了。棉花人均 1965年是5.9 斤,1976 年减少为 4.4 斤;油料1965 年为 10.1 斤,1976 年减为8.6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即便扣除里面所提油料棉花产量的下降,文革十年中国的农业生产依旧获得了几乎无法复制的可怕的增长,——如果以文革的粮食增长速度十年提高47%来估算,86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应该提高到4.2亿吨而七五的平均粮食产量才4.06亿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总粮食产量更是应该超过九亿吨,这是个根本无法想象的数字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棉花下降了,但化纤产量提高了接近两倍半到14.61万吨
河里现在有人写大运河,几百万石的漕粮,都是国家的大问题,如果真得有大规模的商品粮市场,这几十万吨不是小意思。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末,全国大中型拖拉机140万台,小型拖拉机2550万台,机耕面积近11亿亩。
而在1975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34.5万台,小型拖拉机60万台,这种装备水平能有5亿亩的机耕?难道当时的农机是神兽?
农用车,65年1.1万辆,75年4万辆,这个到差不多是4倍,但这么小的数,大海中的一滴水变成4滴,有什么实质意义。你要知道现在中国有1000多万辆农用车。
还有产量怎么就和65年比?1976年人均306公斤,不就是50年代大跃进前的人均水平吗。先挖了一个大坑,20年后,重新爬上了,然后指着坑底说,我进步了,这有意思吗?
说白了,就是农民半饥半饱的生活,20多年不变的城乡比例(这意味着城市化没有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更严重了),许多城市青年也在待业,同时有一个实际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问题的根本就是这个工业体系,是被催肥的,是资源被严重扭曲配置的,过多的资源被配置到资本密集型领域,不利于吸纳就业,不利于农业人口转非农人口。举个例子,以当时的情况,一份投资如果可以提供1个钢铁业的就业岗位,那就可以提供2、3个的纺织业的就业岗位。同时又没有市场检验,不能得到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