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写给胖卡弟弟 -- 虎王2006

共:💬933 🌺9093 🌵15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3
下页 末页
家园 葡萄这段对教会的理解让我想起了风中虎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说起天主教,基督教什么的就成了河里不能触碰的那个。本来就是聊聊天嘛,有什么可以以此作为攻击的。

家园 我家人有做中国近现代基督教研究的

其中中国沿海基督教档案是从美国买回来的。里面的内容记载了具体村落的风土人情调查。一些具体到个人的信息,比什么族谱和地方志在人文与具体社会基层调查角度要丰富的多。

还有世界上中国人宗族族谱最多收藏的国家在美国的福特基金会。也因为福特基金会搞中国族谱研究方面刺激了中国政府,所以我们也在综合整理。

简单点说,中国人文传统愿意记载的是成功者,大多数人的基础资料愿意留下记录的意愿并不大。

家园 我对技术发展的理解

就是永无止境的简单重复中突破再突破。我不是说我们没有技术应用。甚至,在我们古代相当多的文物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技术应用在今天看依旧不过时。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丰富的技术积累没有成就我们今天的综合国力。这里有很实际的原因的。不单单是儒家文化鄙夷体力劳作与生产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古代的体制,在制度上是把人通过权力再分配的程序中集中。直白的说,有头脑的人不管自己是否情愿,其本身都自觉与不自觉在追逐权力。或者说在追逐权力分配格局中那个相对应的物质保障条件。

我们现在呢。我记得有个笑话。大意是,一个盗版商要自己孩子好好读书。孩子问,读书为什么。读书为了更好的挣钱。那挣钱又为什么,孩子继续问。是为了更好的盗版。这样的逻辑,以及在各种山寨中的自满与自得情绪。暂时我们看不到,在这种情绪中的人有任何追赶与超越的丝毫动力。

我再来说说美国的实用主义,与西方的功利主义。那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并非是没有任何原则的追逐利益,或者说单纯的追逐金钱。而是在承认现实并不完美的前提下,在承认人性的各种贪欲与缺陷下,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最大程度改变社会现状与自己的生活。请注意,这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哲学,都是有一种明确的社会目标为指引的。我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反对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但是,这些如果都只服从于在这个论坛不少人自诩的,只要我过的好股票好房子在涨,哪怕中国再乱也没有问题的实用主义有很大区别。我写那么多实际在说,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竞争与国与国的竞争。面对欧洲与美国提出的帝国化路线。既在全球化进程中,淡化国家主权,淡化民族界限的对人类社会整体组织开始重新解构的时候。很多人信奉的实用主义,实际已经让我们这个国家,在这样的秩序重组中自动出局。我只是在说,有的事情等我们因此吃亏后在思考和总结吧。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在相信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殊,和中国可以超然在这个世界变革中自得其乐的。

通宝推:我们的田野,思行路人,大井故事,石狼,田雨,老虎五,shaolin,俺本懒人,
家园 观摩高手过招

wild007/泛易和葡大论剑有点易筋经对独孤九剑的味道。

家园 是这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料的分散性和易损失性

打了好几千字,满怀深情的,结果不小心操作失误,全丢了。

个人就说几句吧,一个是基督教传播属于比较近的事件,不能拿近的跟更早的比。一个是中国三百年一次的战乱有洗地的作用。文书档案损失太厉害。目前考古发现,比如秦代竹简和敦煌文书,这类档案还是有的,但是除了以这种很特别的方式保存的,其他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还有一个就是资料的分散性,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不便于那些笔记体的文献资料的传播,因为雕版印刷在中国几千年占据主导地位,而雕版印刷的耗力巨大,只适合印那些印份很多的书,这类笔记散文的记录性质的,只适合笔抄,又因为不符合时代的价值观,而容易湮没无闻。

想想红楼梦都能散失个差不多,就大概能理解为啥这类材料传不下来了。

古代的家谱一般断代的时间不会太久,就会被续上。而自文革以后,家谱不仅断,而且没有人有兴趣也没有那个太大的能力去续上了。人力的流动等和当年都不是一回事了。我爷爷也想续的,可惜弄不成了。

我姥爷还有本《集古良方》一册,清代的刻版书籍,草纸。现在国内也只有某个大学好像有一套了,文字的损失毁灭,一至于斯。

家园 是太极推手对比二元来回震荡?

黑格尔个德国死脑筋,正反合硬来硬去,伤人也伤身。中国人该聪明点。当然,现实里太极高手也是很少的。

咱们太聪明。圆融和圆滑,不容易分辨。

说完,闪人。

家园 中国人的族谱都是自己家族里面保存的啊,没有国家保存而已

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民间的族谱记录不如美国的记录。得出这个结论的人明显是被误导了。

中国国家的历史都是国家保存的,家族的族谱是民间各个家族保存的。我认为这是站得住脚的一种保存方式。

而西方的国家历史多是民间保存的,如今你又说民间的族谱是国家保存的(甚至说中国民间族谱美国保存最多)。这明显扭曲的保存方式,难道不值得深思一下吗?

家园 最近在看枭臣

就把这个问题说得比较透彻,当然还是比较简化。

经济基础决定组织形式,这还是根本。

家园 人还是要有点信仰的

欧美的那个里面好歹有个上帝的影子。对于现在全面学习西方的我们来说问题就来了,你学了所有物质技术上的,那么什么是激发你奋斗的动力?我们现在的实用主义信仰其实是 钱和权或者就是权力,于是不那么热衷权力的发现信仰深处居然是个洋人,于是纠结。这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纠结,也是这个民族失去自己根之后的纠结和迷失。

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根的,没有根就没有信,就出局。

家园 呵呵,有道理啊
家园 体系与个性

如果可以结合,才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西方科学思想熏陶出来的组织体系,和中国传统礼教熏陶出来的组织体系,那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胜利的少数场合,大多靠的是群体意志这个变量,而不是其他。而这种意志,不到生死存亡之境是不会激励出来的。所以,并不可依赖。

要想在和西方的最后角逐中胜出,必须兼蓄其长,而且要把对方的优势学得比对方还精,因为对方肯定也在分析我们。

家园 其实史学界现在对古代材料遗失有一个新解释

大意是,现在古代资料,反而那些记载在竹简 木简的资料比纸张保留的基础文献资料丰富。尤其是,关于基层社会管理的资料。不仅遗失于历代战火,还有很大原因是纸张保存年限远远小于竹简等材料。

还有笔记类散文外,我很喜欢看尺牍。有趣的多。不过,我提的事情,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西方积累的资料,往往有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理论基础的一个整体调查。其积累的指向性与搜集范围,就我们现代科学分析研究角度而言,要比我们古人系统的多有用的多。古人更局限在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某一种实际生活需要上来做资料整理。那种全面社会调查报告式的资料积累,几乎看不见。

家园 早上看了一个哈佛教授裴宜理的言论 转来大家看看

“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毛泽东打下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当建到第二层楼时,绝不应该否认第一层楼的价值和作用;当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后,毁坏第一层也许就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说是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的时候说的,不过看原文里面好像没有

外链出处

人物周刊:如果说当年鸡蛋的价值让您震惊,今天的农村有什么东西让您吃惊?

裴宜理:他们电视机的大小--比我在美国的大好多!很多农民装了电脑、音响,还可以在家里唱卡拉OK。另外,在湖南、江西很多农民家里,还挂着毛主席像。农民对毛泽东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们的想法跟城市人有点不同,似乎更怀旧,觉得那个时代有各式各样的好处;他们经常说到毛泽东怎样帮助他们,毛泽东是多么好,也问“你们美国人对毛主席有什么想法”、“他是不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领袖”之类。在上海很少有人这样说,这个现象很有趣。人物周刊:您似乎说过中国经济的成功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请您做些解释。

裴宜理:这个“偶然”当然有一定的内在基础。假如说毛泽东时代中国有很不利的经验,同时它也建立了普及的教育系统,提高了人民的卫生状况,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比方说我同事阿玛蒂亚·森(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论述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区别时,经常强调印度不如中国的地方,一个是没有很好的基础教育系统,另一个是没有基层医疗卫生系统--而中国这两大基础是在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否则这30年中国经济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飞跃。

同时,如果中国没有一个邓小平,也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所以这跟中国领导者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他明确地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同时他是在模仿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邓小平能动员起人民,我想跟“文革”也有一定关系--如果没有经历那么悲惨的10年,大家不可能改得那么快。

各式各样的历史情况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是偶然的,也可以说是结构性的、环环相扣的。我的意思是别的国家不能看着中国模式好,马上就去模仿,这不一定是能够复制的。

人物周刊:您还说过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很多机制,比人们想象的有更大灵活性或活力,请具体解释一下。

裴宜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持续了30年才成功,比苏联革命长得多,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碰到过各式各样的问题,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首先在上海和另一些大城市动员人民,然后又转入农村;既要跟日本打仗,又要跟国民党打仗。所以这30年里,中国共产党发明了一些统治的手段,跟苏联是很不同的。

比方说早期的领导者邓子恢在井冈山实行土地改革时发明了“试点”。我一个德国同事最近在研究这个问题,他发现在苏联没有这个词,也没有“从点到面”的方法,这是19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发明的。

群众运动也是一个例子。列宁、斯大林都宣布过要搞群众运动,但毛泽东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革命家,我和一个德国政治学家最近合编的书《毛泽东的无形之手》(Mao's invisible hand)中就分析了毛泽东的灵活的、有弹性的政治做法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我们不是完全讲好话,灵活性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后果,但我们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传统,带来了一种比较具有活力、务实的政治方式,这份遗产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政策是怎样构思、怎样决定、怎样实施的。

跟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时间已经相当长了。它的许多制度都继承了一部分传统,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看得更长远一些,它如何应对大量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挑战,如何设法继续生存下去,这是我们应该探索并给出答案的。

顺便找了一下这个人的文章外链出处

中国近代史,充斥了各种革命,从太平天国革命到辛亥革命,从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到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然后又是“文化大革命”,甚至有人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也视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每一次革命,都造成不同的政治或社会后果,不同社会和经济阶层的人们也各自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这些“革命”。

将所有革命联系起来考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始终都在寻求一个新的更为有效而合理的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旧帝制,同时也要反映中国自身需要,并能承继其历史和文化传统。

辛亥革命的遗产

从某种程度上说,1911年辛亥革命有其两方面的政治遗产:一是帝制结束,如果没有帝制的结束,就不可能有中国新的政治体系的实验;二是中国真正开始对国际上的政治模式感兴趣。这种努力和探索自辛亥革命之后始终没有停止,延续迄今。

辛亥革命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自强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后来的“新政”改革,如果没有这些新的变革和新政策,不可能产生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的核心是中国需要在一个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摆脱了一个旧的政治体制,并试图采用新的政治制度,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讲,1911年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没有成功建立起一个共和政府并实现稳定的国家治理,以致造成中国的军阀格局。但是,中国对新体制的探索开始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便找到美国的科学家,就如何建立中国的民主政府问题进行咨询。后来,美国的政治学家来到中国,说中国应该照搬美国模式,但是袁世凯说,中国太不一样了。袁世凯和美国顾问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美国专家鼓励袁世凯恢复帝制,说也许中国应该恢复帝制。

事实上,1912年至1914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政治模式很感兴趣。此时,正值美国28届总统威尔逊提出“国联”想法,即提倡国际和平和在全球实现民主化。当时,除了美国模式,中国也开始注重其他政治模式,如日本、德国模式等,政府也派出代表团到国外就“政治模式”问题进行了解和学习。

孙中山被共产党和国民党都称为“国父”,因为他致力于寻求中国新的政治制度,他在日本和美国受过良好教育,对中国之外的其他模式也比国人要知道的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正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当时中国对于美国的政治模式特别感兴趣,但后来由于“五四”运动得以改变,“五四”运动彻底结束了美中之间的“罗曼史”。

倒向苏联模式

1919年,正当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政治模式的时候,美国的政治专家显得无能为力,而恰逢此时,俄罗斯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苏联”模式便对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着极强的吸引力。

理性看来,中国和前苏联都是属于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所进行的现代革命,苏联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苏联虽然属于西方阵营,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对中国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反对。很快,中国人便从美国模式倒向了“苏联模式”。孙中山去世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此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在争论哪种模式更为重要。因为1911年让中国看到了实验其他制度的可能性。人们很难判定这种模式的转化是成功还是失败,但事实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革命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于是,在1924年-1925年后,苏联人开始给中国提供顾问和意见,他们提出一个关于制度结构的新做法,就是把军队、政党、国家分离开来,这是一个现代政治制度的结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继承了1911年的遗产,即从海外寻求政治方法,拒绝帝制,这是一个承继中的变革。

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讲,国共两党都接受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建构体系;从政党角度,它比1911年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和国民党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看一下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文件,再加上台湾的一些文件资料就可发现,国民党与共产党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因为都是苏联人做的顾问,也都是列宁主义的组织形式建立的,但是不同的是,国民党没有能力实现社会革命。因为国民党的政治利益与一些商界领袖、地主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革命,但作为社会革命它不会成功。

客观地说,1925年-1926年间,国共合作有其可能性,但是1925年-1926年之后,尤其是1927年后,国共两党越走越远,共产党变得更为激进,而国民党变得更加保守。1925年-1927年是很有意思的阶段,当时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打击军阀。这一时期充满了暴力,红色恐怖、白色恐怖笼罩,但也有一些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或一些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这是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因为它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与强有力的军队联系在一起。

国共歧途

国民党时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一方面国民党内部本身很复杂,有很多不同的派系,再加上日本入侵中国,所以国民党时期也要分成几个不同时期:

1927年-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府。而1927年-1937年在南京的十年时间里,国民党政府相对强大,也相对能够做些事情。这一时期,他们有很多理想主义实验,如新生活运动、土改等,在福建与其他地方展开,国民党在很多方面做了文化变革和社会改革的努力,但是他们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的资本权贵阶级密切相连,即国民党和中国资本家、地主和国民党党员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国共两党作为苏联模式建立的政党,其不同之处在于,共产党在毛泽东领导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国民党从来没有这个基础。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一点是相同的,两者都是由知识分子领导,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都是知识分子,但共产党的领导人多数都来自农村。

就拿安源来说,毛泽东把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非常重要,兼具城市和农村特点。毛泽东、李立三在上世纪20年代都去了安源,他们是共产党领袖,都来自湖南,而安源在江西,但它离湖南很近,安源的很多工人都来自湖南,说湖南话,共产党能够组织这些工人,国民党从来都做不到。

研究国共两党早期领导人的不同,并不是说有些人更像知识分子,而有些人不像,而是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国民党的领导人来自城市,共产党的领导人来自农村,这很关键,因此共产党能够在农村调动群众,而很多工人实际上也是来自农村,他们经常回到农村。因此,早期的中共领导人能够了解工人,当国民党把共产党赶出城市时,共产党人很快就能适应,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熟悉农村的习惯和文化。

共产党革命胜利的真正秘诀是他们能够以中国的方式,搞出一个苏联模式,虽然模式是苏联的,但感觉上却是一个中国自己的模式。就如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感觉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属于中国自己,但实际上与苏联一模一样。

虽然1911年中国没有能力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但其框架仍属现代的政治体系,比帝制强很多,因为有政党、政府、军队的机制,虽从苏联“进口”,但在中国能够“成功适应”。

未完成的探索

中国领导人的高明之举还在于保持其历史的连续性,一方面在天安门把毛的画像挂上去,一方面也曾让马恩列斯的画像同样挂在天安门上;一方面2008年奥运会显现其现代特质,一方面让人感觉中国的古老文明。而20世纪80年代的邓小平改革,更显示出一种大智慧,既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延续性,又可以改变毛泽东过去所实行的错误政策。

从政治上来说,1911年以来中国的制度是非常西化的,只是共产党很好地利用了政治文化,让人们觉得是中国产物。当然,制度时间的长短本身不能说明问题,重要的是让人们感到现存制度的合理与公正。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共两党都受苏联影响,国民党首先建立了一支军队,建立了一个列宁式的政党国家,共产党从国民党那里学到的,就是如何让一个列宁式的政党国家运作起来,但是毛泽东与国民党做的完全不同。

首先,毛泽东调动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第二,毛泽东利用中国文化资源,比国民党更为技巧。国民党试图这么做,如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但不怎么成功,蒋介石用了很大努力,都没有成功,因为他没有从本意上理解中国的大众文化,毛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好地利用了这种中国文化。其实,毛泽东充分利用传统中国社会所赋予他们领导者的角色,而宣传了其实是号召大众进行革命的这样一种运动。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相同之处就是能够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与老百姓说话,毛、邓的语言都很好,非常附和文化的方式,如邓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这种说话方式,让人们能够理解。而毛与邓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毛有时做一些非理性之事,尤其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愿意看到混乱,以大乱得到大治;而邓则希望能够更好地控制进程而有秩序。

邓小平的政治遗产是在保持强大政治体系的同时,建立了区别于传统的一个经济制度。在毛泽东时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苏联模式,尽管有不同之处,但基本上来说是苏联模式;但在邓小平时代,政治制度仍属苏联模式,但经济制度是朝向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邓小平最大的贡献是把政治上的苏联模式和经济上的西方自由模式结合一起,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一种创造。

但邓小平的制度探索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将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预测中国未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极大影响,很多人都说“文革”是大错误,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正将成为中国的领袖,他们的行为处事势必受到“文革”影响,他们或许担心重新出现“文革”的混乱,设法保持中国的政治稳定。这可能会有大危险,因为如果一个体系本身太过稳定,也就意味着不稳定。

中国制度的积极一面,就是有其灵活性并能承载各种挑战,如果只关注政治稳定,就可能无法适应其稳定性,因为社会在变,但若机制不变、体系不变,则难以适应其变化。拭目以待。 

本文由本刊记者张燕冬、王宇根据采访稿整理。

来源于《财经杂志》

通宝推:唵啊吽,葡萄,
家园 不知道你这个是特例还是我见过的是特例

我曾今问过周围的美国人,基本上三代以后就搞不清从哪里来的了。有一个朋友说他曾经想查自己的祖先的的登陆史,结果出了中西部几个州之后就查不到了。

可能一辈子都在东部的相对完整,越往西越残缺。

家园 搞技术需要权力

我更倾向于中国的做法,因为技术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人力密集型的事业,单枪匹马的时代,在很多领域,早就过去了,所以如何集合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换句通俗的说法,就是搞权力是很重要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