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袁隆平不是培育出单季亩产将近一吨(2000斤)的超级水稻么?为什么中国的粮食年均亩产还不到700斤呢?
对于这段,作者可能有偷换概念之嫌。
第一,袁隆平搞的是水稻,我们得拿水稻的产量来说。中国的水稻单产估计在420公斤左右。
第二,试验田的结果远远不能和大规模种植进行比较,试验田种植的时候是不计代价的。就想不能拿运动员的成绩当全国人民的体育水平来看一样。
第三、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到大规模推广,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有一个长期过程。目前的水稻单产只能反映10年乃至2、30年前的水稻育种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可能不太了解水稻育种的科学史。早在70年代以前,在遗传学领域,大家多数相信西方学者提出的“自花植物不存在杂种优势”这一学说,国内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现改名中国农业大学)两位著名院士为代表。水稻是自花授粉,所以当时的学术界不认为在水稻里面可以搞出杂交稻,提高产量。
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在于突破了西方这一传统认识,首先在水稻中做出了具有杂种优势的高产杂交稻,并提出了“两区三系”培育方法。这是其突出贡献所在,也就是为什么他被称为杂交稻之父。从此,利用杂种优势的育种方法开始在水稻、小麦等自花植物里大规模开展起来,后来就有了那么多的杂交稻品种。你不能说这些杂交稻品种跟袁隆平无关。
当然,他的这一成绩无异于狠狠的打了那两位著名院士的脸,结果就是袁隆平的杂交稻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被承认,他本人也是数次与中科院院士无缘,最后只能给了个工程院院士安慰了事。
无论从科学贡献和实际成就来说,袁隆平当选中科院院士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是诺贝尔奖没有农业奖,授予医学与生理奖、化学奖都不合适,给他和平奖估计又不想要)。
所以认为袁隆平对于中国农业的贡献被放大,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造不出原子弹来,但造原子弹的理论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摘自维基百科:
袁隆平的个人突破在于:
实际上袁隆平也不是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者。袁实际上是华国锋任命的课题组负责人,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当时全国会战, 在海南有上万亩试验田, 上千的来自于全国的农技员在帮忙。事后袁没有感谢他们, 反而说文革妨碍了他的科研。
最明显一点就是始终无法评为院士,最终以年龄过线自动取消资格这种尴尬方式结束
对此他本人很有怨言,这可能是他某些言论的出发点之一
另一方面,他个人成就相比所获的推崇来说又颇有让人质疑之处,所以多位院士极度看不上他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我认识的搞农业类的专家院士就没一个说他好的,顶多说他工作做得还可以
我看到这么一篇报道
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严重干扰,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还是正式开展了工作。“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与试验同时进行。在此期间,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科研徘徊的局面。于是,袁隆平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以求创造新的不育材料,达到突破徘徊局面的目的。到了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了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当时主持会议的就是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同志。华国锋同志点名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
据此,袁隆平得到上层的支持是他66年那篇文章之后,根据这篇文章,袁隆平小组是在64、65年开展大量工作并发现一些雄性不育材料。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后来用于杂交水稻培育的雄性不育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的: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科研小组的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评价一个人的科学贡献,在于他的指导思想,并非所有东西都需要他亲手做出来才算他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时用的那张X-衍射图还是根据富兰克林拍的呢。
似乎你对于袁隆平的文革评价,价值取向过于浓厚。
总结起来,袁隆平的贡献在于两点:
1、突破了水稻不具有杂种优势这一传统观点,为杂交水稻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两区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法。
1. 在你的文章中发现雄花败育株的农技员名字都没有了, 成了李必胡的发现。对人民群众的发现的态度可见一斑;
2.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搞杂交水稻, 居然是认为“水稻不具有杂种优势”,就等袁隆平来突破,你不觉得这个逻辑滑稽? 其实大家是对找到野生雄败不抱信心而已。 结果野生雄败在人民科研的力量下被发现了。他有偶然性, 但也有必然性。袁不提这一点就是忘恩负义!
3.两区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法的理论不是袁建立的, 也不是第一个实现的。
4.你看到的报道里面闭口不提当时的湖南省委负责人,这实际上是刻意回避。按照TG的传统, 条条提议立项, 块块负责提供资源支持。
百度百科的东西不是不能看,要用批判的方法串联起来看,这样才能避免被洗脑,共勉!
他从农技院的老师,被破格提拔专门攻关搞科研,还是文革时候的事情。
而且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他。
后来选不上院士,有网友觉得不平。可能是因为跟媒体的宣传太不合拍了吧。
总体调子是替文革张目,别又被打成“文革余孽”。
1、我所看到的任何一个记载都是说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生稻雄花败育株--野败;如果不是他,烦请你告知发现者的姓名,好让我长长见识。
2、“水稻等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种优势”在学术界曾经是一个流行观点,这可不是我说的。原因在于: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形成生态亚种过程中会出现性状衰退;较高的自花授粉率的植物则不会出现衰退,故而推测没有杂种优势。这个观点甚至记录在后来的一些出版物上。参见这本书:The genetics and exploitation of heterosis in crop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7-22 August 1997。 google图书馆上有:
4、按照中国的传统,你觉得湖南省委的人有可能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名不见经传的30出头的年轻人来做吗?当时国内的颇有名气的水稻育种家可不少。
具有批判精神是好事,但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彰显自己特立独行而批判,甚至故意贬低别人的成绩就不好了。
他是海南的一个普通的农技员, 你还想媒体怎么夸大他的功劳?
袁隆平把5个饿殍, 文革迫害挂在嘴上,把华国锋的介入闭口不提, 当然政治正确。这不,身家上亿。
至于为什么袁隆平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为什么有资格作为课题负责人, 你就要仔细搜一些当时的资料看看了,用点心思的一定能找到。当时杂交玉米, 水稻,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都在试,从农民到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是举国之力在试。太祖是农民出身, 对这个太重视了。
几个月前河里也曾爆发一次争论, 我写了一些东西。看了一下,最近1年灌水太多,要翻上百页,偷一下懒。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约11点左右,他在南红农场的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生稻,感觉其中有的像袁隆平和助手一直在寻找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因为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比较容易识别。
冯克珊马上赶回去叫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李必湖来看后喜出望外。两人又一株一株观察其它野生稻。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叫了一辆牛车拉回去,并搬到试验田里栽好,等待袁隆平回来做最后的鉴定。
或者家宝呢?
因为冯克珊的贡献,他在2004年获得袁隆平基金奖,获得了5万元现金奖励。在袁隆平74岁生日时,冯克珊、梁安琼等人还被邀请到湖南参加袁隆平的生日宴会。
人民海南60年:1株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外链出处
袁隆平64年就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66年发表科学雄性不育的论文,70年发现野生稻,73年选育成功,75年通过成果鉴定。81年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文革66年开始76年结束。
你把袁隆平的成功跟批判文革挂钩,思路真广!
我所看到的资料是,64-66年袁隆平只是小混混,在湖南那个小学校搞点东西,66年发表那篇论文以后才引起上面重视,领导了这个公关小组,在海南弄了基地,然后捣鼓出了杂交稻。他能够当课题负责人,原因在于有早期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