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一)中国最早的“公司” -- 北溟有鱼

共:💬156 🌺1620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就叫点天灯

是太平军想出的最毒辣的法子

家园 李开芳林凤祥做先锋可以,做元帅还要磨练

率领两万精兵击破清兵是可以的,但要攻占一个个城镇,克服黄河天险,解决冬季冬衣问题,面对清军统治的核心区域,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最后是北京这座坚城,要知道李自成领兵几十万还是在明军丧失抵抗信心的情况下几乎不流血占领的。凭李开芳林凤祥的部队是无力完成这项任务的

家园 花这句

决定你为龙还是为蛇的,岂止在战场。

家园 有花有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哈哈哈哈,见猫在田,大善
家园 那就是说这个北伐的路线本来就不对了?

太平军打下湖广时,基础也很好,确不建设根据地,打到天京算是前进了一半,又定居下来了,这个决策思路我就很难理解。

而且派两万步兵孤军深入华北平原,还没有后援,在北地也没有拉到队伍,领导班子配的也不合理,是个纯军事队伍,连政委都没有,实在不像是一个夺天下的路线。北伐不成,反而失去了一大批骨干部队,这些人本来可以作为种子,拉起十万人的。

如果想要夺天下,就全军北上好了,如果想要划江而治,也可以组织一次佯北伐,派点人过去以政治宣传,搞乱清廷为目的好了。

家园 北伐要搞,西征也要搞。力量不足

疾风骤雨一般突进,不顾后方,这样的打几百里的战斗是可行的,但几千里的战略攻势靠两万人是不可能的。

家园 “滥觞”两字,怕也用错了吧

闻过则喜,送花!不过抓个bug:

但想到太平天国王号滥觞,……

望文生义也要不得啊。

家园 “滥觞”倒没用错

最早我也以为这个词指“开端”,比如“马尾船厂是近代中国船舶工业的滥觞”之类。

但陶短房先生多次把它做“泛滥”来用,于是特意查了一下。除了“开端”之外,确实也有泛滥的意思,例句如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国家遘此大变,陛下嗣登大宝,与先朝不同。诸臣但有罪之当诛,曾无功之足录。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家园 其实再仔细一想,也可能是史可法用错了

毕竟荀子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指的仅仅是“开端、源头”。

词里诚然有个“滥”字,但荀子的这个“滥”指的是“浮起”,“滥觞”指“(仅)能够浮起酒杯”,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泛滥”、“狗尾续貂”之类的解释联系起来。

但是我引的那段文字里,把滥觞做“泛滥”解的是大名鼎鼎的史可法。也许史阁部一时昏头搞错了,但他毕竟是当时文章道德的典范……

So,你我用错词叫犯错,史阁老不小心用错词,那大概就是赋予古词新的涵义了吧……所以现代《辞海》把“泛滥”作为“滥觞”的一解正式收录了。

家园 花谢受教
家园 如果有谁能总结一下这种强大执行力是如何形成就好了

期待中。

家园 林李没有帅才,但是你说的这些因素他们做到了不少

攻占一个个城镇

首先说,太平天国从广西出来到南京之间,攻占城市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久守和建立政权,而是为了获取给养和兵员的补充。这段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岳州,武昌,九江,安庆,又在获得补充后全部放弃。直到定都南京后,才发西征军前去争夺这些城市。

北伐军的战略也是沿途攻占城镇,获得给养。途中确实有六合,怀庆打不下来,这个主要取决于清方守方的能力和战斗意志。如果打不下来,可以去找下一个。不过对于北京天津这样的固定硬指标,确实对于北伐军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应该说并不是很强。西征军也没有攻下南昌,后来石达开出走后,虽然被认为是太平军军事才能最高的统帅,在衢州,宝庆都没有攻下。

克服黄河天险

北伐军到达黄河后,本部两万左右,加上新补充的新兵(主要是河南和安徽的饥民),大概不到五万,大概过河的有三四万人。剩下一万人没有过河,后来转战南归,损失比较大。但是应该说生力军已经过了黄河。后来曾立昌大概也是大部分度过了黄河,未渡河的部队即撤回,所以有人说这支未渡河部队本来可能就是担负掩护任务,计划内就是不过河的。所以渡黄河没有给太平军造成很大麻烦。

解决冬季冬衣问题

太平军因为不适应冬季作战,确实有一定减员。不过从1853年冬太平军在天津一带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不能说是很致命的影响。

林李的缺乏帅才,主要是在北京天津失利后,一次次株守待援。先是分兵独流静海(1853年11月-1854年2月,当时兵力还多,两地间十几里的村庄都在自己手里,并不太被动,还能屡败清军),后来退到束城(1854年2-3月),阜城(3-5月),后来退到连镇(5月-1855年3月,5月底李开芳分兵去高唐去联络援军,10月底李凤祥开始突围不成,3月林部全军覆灭)。李开芳分兵高唐(1854年5月-1855年3月,由于高唐离开连镇200多里,两军无法联系,送信人又被清军抓获,各自实力有限不能靠拢。但是李不足千人的精锐能在过万人的清军前坚守10个月战斗力还是很强),冯官屯(1855年3月-5月底,北伐军覆灭)。每一步都是消极防御。就是说这一年多来都是在消极防御,把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也可能有杨秀清将令,不能后退之类。但是一军主帅不能灵活应对,这是失职。如果在军力还比较强的时候保持机动性,或者迅速撤到南面一点的地方联络援军,那么可以联系上援军,联系不上也比较容易早些知道援军败亡的消息而及早突围南撤(虽然会有比较大损失,但是可能做到不至于全军覆灭)。既然是寄希望与援军,对援军的接应却不主动,是战略上的失误。

援军的动作是1854年2月出发,3月中过黄河,3月底开始进攻临清,耗时十多天,4月中旬攻下但是损兵折将而且粮草都被清军烧毁,然后被胜保反包围,北上受挫。4月下旬援军突围南撤,被清军委追堵截,全军覆灭。3月份如果北伐军主力及时从阜城南下,到达临清大概200里几日路程,如果及时南下,还有最后希望。但是林李当时似乎根本不了解援军的动向,4月底清军截获林凤祥给天京的信件,要后队(援军)渡黄河后多带火药口粮,北来接应。5月份李开芳分兵高唐联络援军。信息如此不灵,只有死路一条。

对比起来清方基本掌握了信息,援军到达临清后,清朝立刻命令从包围阜城的部队抽调胜保的7000马步南下。胜保是个滑头,为了保存实力,先到了阜城和临清之间的郑家口,奏称此地扼守可以遏制两路贼兵回合。咸丰不许,仍然命令胜保南下赴临清剿灭援军。如果胜保不南下,可能临清的结果就会不同。

如果林李连镇不分兵,统一行动,在防守和突围上可能会有利一些。毕竟李分走的人数不到千人,却是精锐。但是似乎改变不了战局。

家园 正是如此。朱元璋虽然崛起布衣,对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也

比较刻薄,可指示中山纵庚申君于大都,免元后献俘阙下之辱,还是有人君之度的。

家园 TG的长征中表现的强大生命力

实在是令人景仰。常校长最后不能不输。

关于太平军的屠城,不能不说,毕竟差了80多年。这80多年人的价值观,人生命的意义之类标准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20世纪内战中,虽然国民党也有无数虐杀被捕和被俘共产党的军政要人(比如蔡和森)和群众,但是被国民党正规军俘虏的瞿秋白方志敏这样级别的人物,基本还是枪决的,而大清对于被俘主要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石达开,李秀成,甚至洪二代这样的小童,基本都是无一例外凌迟处死。可见80年社会的变化。

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也有不少屠城,要说总体上,一般史家认为太平军的军纪好于清军。

具体到北伐,北伐军在初期作战的安徽河南一带,因为捻军活动,贫民较多,群众基础好。清方记载,北伐军常常用厚银收买粮草,老百姓往往“贪小利助贼”;自己也承认,反而清军抢劫百姓,害民更厉害。进入京畿一带,可能当地本来老百姓天子脚下,受到安抚比较多,耕者有其田,对于太平天国的革命并无兴趣。也许太平军的“厚银”叶所剩不多。所以当地百姓能加入乡勇团练,出人出力,跟天平军为敌;还有被太平军拉来抬火器的百姓不堪忍受虐待,用火器袭击太平军的事件。在这种气氛下,太平军屠城可能也是为了恐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