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绵延不绝,并将复兴——换了一个题目 -- 慧诚
中国现在的一党制是比较完善的,不可乱动。
但是加强内部监督,控制腐败是比较急迫的任务了。
继续讨论集权的问题。
今天,当我们简单的把集权和民主加以对立比较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厘清中西不同的发展路径,没有从源头搞清所谓集权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史上,曾经有过两类不同的集权国家,一种是罗马式帝国,另一种就是中国式的天下国家。
在今天中国人的大多数眼中,罗马曾经是一个跨越亚非欧的大国,把地中海当成它的内海,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的记忆中,它都享有无限的荣光。这样的说法既是正确的,又是有问题的。因为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罗马的疆域的问题。罗马确实曾经控制到北非甚至英吉利,当时的北非人和英吉利人并不是“罗马人”,他们只是殖民地人。罗马在共和国时期仅仅指的是坐落在波河边上的这个城市而已,是由几个部落集合起来的联盟,只有这几个部落的人才是罗马人,他们征服了意大利,后来又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北非和一部分西亚地区。这些被征服的地方始终不是罗马人,他们向罗马缴纳贡赋,而罗马人实际上就是被养起来的贵族,他们的职责就是扩张地盘,镇压反抗,收取保护费。后来因为意大利人的起义和反抗无法收拾,才把意大利人纳入罗马之内。因此在我们所理解的罗马疆域之内,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罗马:一个是居于顶端,收保护费的罗马;另一个是被迫缴纳保护费的殖民地,这是一个固化的等级剥削和掠夺秩序。罗马共和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黑社会,元老院是黑社会老大的会议,后来的皇帝,则是黑社会老大的总老大。
这种模式作为国家形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中国一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人把这作为专制的罪名来攻击中国传统,实在有些可笑。对于中国的传统,这个世界没有殖民地,一切王地之民,对于王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王臣,需要爱护和管理,这就是中国的大一统伦理。
如果用我在《现在的中国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下)——文不对题的总结》所勾勒“公私”模式和对封建的理解,欧洲一直是封建模式,也就是说固化的等级剥削和掠夺秩序;而中国在周朝的贵族社会尚没有消除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了超越贵族等级秩序的大一统伦理观,并且在后来的郡县制皇权制度中加以贯彻。这就是所谓“天下”大一统观念和制度。对于中国来说,天地人是世界的基本要素,人为万物之灵。“做人”是中国之核心要目,只要能够具有礼仪伦理,好好做人,那么都可以纳入到这个天下的秩序之中,如果没有接受教化,就属于这个秩序的边缘,属于“夷”。但是华夷之辨不是一个剥削和掠夺秩序,也不是由血缘固化的。东亚的朝贡体制只是一个贸易和礼仪体系,任何异族只要接受礼仪的教化,同样也能为华夏之一分子。我想不出来,古代哪个地方曾经有过如此“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有哪个文明向中国一样尊重人权!今天那些依然享受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带来的利益的西方人要求中国尊重人权,并且把中国视为历来不尊重人权的国家。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句话:“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西方伴随着人道主义运动的是无比血腥的殖民主义,美洲大概杀死了几千万人,几乎把一个大洲的人屠杀殆尽;与此同时,上百万非洲人强制当了奴隶。这一切都发生在“人道主义的启蒙世纪”之后,罗马帝国的模式发挥了无情的作用,欧洲成为大罗马,而全世界所有其他地方都成为可以吸血的殖民地,这里的吸血真的不是暗喻。
“天下”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集权体制极为重要。因为西方人的概念里只有罗马式的帝国集权国家,而今天的中国人过分依赖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事物,没有看清中国的天下式国家与西方帝国的基本区别:帝国内部一定有一个固化的掠夺和剥削关系;而中国的天下式国家则没有这样一个固化的关系。
很多人会反驳我说,中国同样也是有剥削的,有地主的剥削和官僚的剥削,当然更有皇帝的剥削。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用“公私”模式来讨论。
1, 中国古代地主的剥削是不固化的
当中国古代的血缘固化被打破之后,官僚体系建立起来,地主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不可靠的。所谓“三代乘风,方为世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地主家里如果没有当官的作为保护就严厉剥削农民,基本上都属于找死。这一点在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有详细的研究,这里不赘述。
2, 中国古代的官僚是不固化的,而中国的官民矛盾是更重要的矛盾。官民之间不是如同殖民地那样的纯粹剥削关系,而更多是一种分工不同。
3,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政治伦理来说,一切剥削都是不合法的。中国古代的核心政治伦理是“天下为公”。“公家”是官的基本定位,它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法理上都不是作为剥削的工具,而是作为公共管理的工具。虽然贪官污吏从来不乏其人,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官僚绝非当代社会才有的新现象,但是他们始终处于伦理和法理的“非法”状态。一旦这种非法的状态太过分,那么他们可能遭遇皇权自上而下的镇压或者逼上梁山式的造反。而对于西方来说,固化的剥削和掠夺,一直都是“合法的”!这才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官办殖民公司,也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放的“海盗许可证”——没错,就是海盗许可证。
Ps:本来英国的海盗行径纯属个人行为,但伊丽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的目的,给这些海盗船长们发“私掠许可证”(Privateering Commission)。“私掠许可证”是一国政府授予本国私人船支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私掠”在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续到1856年。当时海盗被抓获是肯定要上绞刑架的,但如果拥有“私掠许可证”,就可以声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享受战俘待遇。西方史学家们有时将私掠船主们称为“绅士海盗”,以区别于纯粹的海盗。对于英国的私掠船主们,现在通称“皇家海盗”,这个称号更为贴切。
4, 中国的“天下”与西方的帝国,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中国的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天地之性人为贵”,当中国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把殖民地式的剥削划入了“非法”。
5, 中国的政治文明从习惯和传统上提出了很高的伦理要求,“天下”的大一统模式和“天下为公”政治理念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国政治伦理的核心基础。但是这一理念也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虚伪”。无论是“家天下”与“天下”之间的矛盾,还是官僚的以公肥私,都会挂羊头卖狗肉,在人心之私没有克服的情况下,以“公”的理念治国必然会造成伪君子。而罗马式的殖民掠夺,拳头大小论输赢,丛林法则,无论霍布斯还是马基雅维里,都是真小人。对于社会来说,伪君子和真小人,我们取哪一边?
当然,理论上的推论和思辨必然走向极端,完全的君子和小人都是理论上极端状态。事实上,中国也会认可私人的权利,而西方也强调公共的利益。如果有“度”和“相对”的概念,上面所述应该来说离历史脉络并不太远。
6, 无论如何,当我们理解帝国的时候,不要轻易用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观念来理解西方的帝国传统;而西方看中国的时候,也不应当用帝国的模式来理解中国的“天下”。
7, 无论是拿破仑和元首心目中的帝国,都是罗马式的。而中国(尤其是汉人政权)从未设想过罗马式的殖民体系。今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是罗马式的,欧美国家的高福利橄榄形社会实际上就是以世界性的金字塔为基础的,就像当年享受福利的罗马公民,这些福利的基础是殖民收益。一旦失去这些殖民收益,高福利就不可维持。今天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内部治理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之后的结果。
资本主义工业。请问哪个国家从农业转到工业比中国更迅速,更成功?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说白了,中国的成功主要在于集权。
又仔细看了原文,似乎没有说尚未资本主义工业呀,在下说的是当年的中国,清末民国的中国。
另,完全赞成成功在于集权的说法。实际上,从中华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其,发展方向就是不断集权。
阶级消弭论。
不过,每次阶级消弭论大行其道之时,也是阶级矛盾凸显之时。
当然不是如此,至少苏联的工业化就不是资本主义的。
中国的工业化也不是资本主义的。
您被资本主义彻底洗脑了。
学习笔记---
1.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公”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小型部落发展到今天的国际社会,人类的公的一面不断增长,社会性越来越强。黑体加粗的这句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向上提升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人不断变得更“公”的过程。
2.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中国已经实现了两千年的大一统(虽然期间有分裂,但是最终都能合起来),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有“天下统一”的文明因子,经历民国的分崩离析,一个能代表天下的力量战胜代表集团(封建)的力量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3.《礼记》中有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周文武虽为圣王,也没有办法完全克服“私”的力量,只能保留封建,提出“天下为公”的理想,靠伦理和精神来维持天下一统。
4.西方是以“私”的发展带动“公”的发展;而中国是以“公”的发展带动“私”的发展。这是东西方最大的区别。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看,集权是高于封建的,公是高于私的,但是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平衡和度。
5.道分阴阳,相互矛盾、融合和补充。倘若说公是阳,私是阴,那么正常的社会之道是这两者形成互补和融合,而不能轻易地以其中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阴阳平衡方为大道。
6.中庸本来就是顺应时势的动态过程。“中为至公,庸为至德,其行不彰,虽隐而光。”
思考:何以平衡阴阳,在循在德,循中庸之德。不知当否?
“从语源上看,德即直也。德的字根为直,古音也读直。直者,质也。德之本义即质。
直与中,古音通,中者正也。中正即大德。
德者,循也,循,习也,习俗、风俗也。循即规范。植规范于心谓之习,即循,即德。
私德来自修养,即修徳。中之在心曰忠,中即忠也,故守德即忠。
天之规范曰道,人类之规范曰循,价值规范之在人内心者,曰德。”
---摘自何新《大政宪典---『尚书』新考》
中为至公,庸为至德,其行不彰,虽隐而光。
这是我自己的感悟,因为真正的“中”不是遵循自己的意思,而是遵循天地之“中”,非彻底之公心不可得;庸,循此中也,就是至德。
中庸的人要克服自我,不能突出自我,但是他的圣德必然光耀天地。
大概这么来解释吧。
我的文章是相对偏左的。我所担心的是资本控制国家。不知你何以说我是阶级消弭论。
资本家忽悠老百姓,强调官民矛盾,最后利用老百姓打倒“公家”的力量,然后让他顺利瓜分,并进一步获得合法剥削百姓的权力。
最近会写《报纸里的文革》主帖,现在正在认证会员资格,希望早点认证成功。
在该主帖里,会有一个章节讲“全民文学”,里面部分涉及你说的东西。
左右相对而论,也不是越左越好,不过现在的大风气过右,因此需要左派平衡。
我认为,目前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官办资本或曰官僚资本的帽子,不能改变其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国营的。
其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野,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出现了,那就是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的称谓改变之时。
国家资本主义,最可能的一个未来选项是帝国化,这符合民族主义者的要求,但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哪个好,这是另外的问题了。我个人取向社会主义。理由呢,也会在我的主帖里阐述。
如果可以的话,能否支持一下我的会员认证?谢谢了。
对。就是这段:中为至公,庸为至德,其行不彰,虽隐而光。
想想看:“市场经济”的“市场”是什么?本质就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资源。资本也是。市场经济里资本运动引导经济活动,金融就是经济的命脉。命脉,就要看它控制在什么人手里,为什么服务。
中国的市场要控制在中国的手里,而不是西方;
资本的运动由谁掌控,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野。
这个说法恕不能认同。
按照这个说法,会出现2个问题:
1、资本自我掌控,中国就是社会主义?那么新中国以前、特别是西方打开中国市场以前,是什么主义?如果中国成为中帝国,成为一支独大的自我掌控资本的国家,就不可能是资本主义?
2、怎么判断资本运动谁掌控?中国的资本运动目前是谁掌控的?怎么判断和监督?
公的定义是什么呢?首先并不存在抽象的公,存在的只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人与人之间有利益的差别,谁的利益代表公呢。是中国古代的皇帝,还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大多数选民呢。第二,即使利益一致,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也经常有很大的分歧。比如美国经济,现在是应该平衡预算还是应该增加财政刺激呢。双方在根本目标上没有区别,但是都是认为自己的主张最符合国家的利益。要施行自己的主张,必然要宣传组织,必然要帮助同自己意见相似的人获得选举胜利,这也就是现代的政党。因此现代民主制度的顺利运行,政党是必须的组成部分。仅仅说共产党是最公的党是不够的。即使假设真存在公这么个东西,即使假设共产党员都脱离了自己私欲的束缚,一心为公,但是对问题看法出现分歧时党内不还是有宗派吗,不还是有一次又一次的路线斗争吗。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多党制,只是让这种斗争更有秩序,更温和罢了
你所谈的公私之争,其实是关于权力的centralization或decentralization之争。同集权民主沾不上边的。民主国家象30年以前的英国可以权力高度集中化,几乎所有的决定都由Westminster的中央政府决定,而象美国施行联邦制,州政府以至 每个区的政府都有相当的权力。权力集中于中央或是联邦制各有其优点。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的成本大大下降,市场的扩大要求制度法律一定程度的统一,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力普遍有所加强。但是联邦制灵活,适合各地自身的特点,也有优势。
近代以来的趋势是中央政府权力加强,但是并不绝对。二战之后以前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多民族国家象奥匈帝国,南斯拉夫,苏联崩溃分裂。一些其它新的国家出现象爱尔兰,挪威,冰岛。2014年苏格兰要投票决定是否独立。因此就断定大一统,中央集权是历史总的趋势为时尚早。
另外,罗马共和国的后期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对罗马之外以及意大利之外被征服领土的人是授予公民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