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向阳红十号退役,结局和开始 -- 抱朴仙人
喝下去立马感到肚子涨,然后顺利地打出两个咯,就啥也没了
看到网络中,贬低太祖的文章,然后看看你说的一句话,就想哭(我们在吃他们留下的老本,一边吃一边轻佻地调侃取笑前辈。)
这是炎黄子孙,该办的事情吗
远望测量船队也好,长征2/3/4运载火箭家族也罢,都是在70年代上马、80年代发展、90年代成熟的项目,没有后来20年的努力、就没有它们的今天。
早期建造的远望1、2、4都存在比较突出的设计缺陷(船型不合理,电磁兼容问题),而且都有质量问题(不是偷工减料的那种,而是限于工业和技术基础导致的质量问题)、影响了它们的服役寿命,这几条船服务了30年左右就退役了,对于这种大型专用船舶来说,这个寿命偏短。真正成熟化的,还是3、5、6这几艘,它们体现了中国造船工业进步的成果,而它们的前辈,则反映了中国工业进步的艰难历程。
长征火箭也是同样,90年代以前的长征火箭能力严重不足(长征二早期型号的LEO运载能力哪怕和今天的CZ-2C/D相比,也严重不足,更不要说和CZ-2E/F相比了),可靠性也不好、更不要说批量生产执行高强度发射任务了(长征系列真正进入批量生产,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至于CZ-3家族就更别提,70年代论证立项的CZ-3的GTO运载能力只有可怜的1.3吨,只有CZ-3A的一半,比CZ-3B5.5吨的GTO运载能力更是没法比,这个型号与其说是70年代的遗产、不如说是80年代奋斗的成果(CZ-3A/B/C和原型相比,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说句难听话:西西河近来的风气真的不太好,离“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实在是渐行渐远。
PS: 顺便说一句,“远望”家族以后可能不会有新成员了,未来是天基测控网的天下(“天链”系列),远洋测量船的局限太大、全寿命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不占优势,已经过气了。
1955年少将;次任局长沈振东,1955年大校。
多谢指正,以后写点东西还是要多核实呀。
1、毛周以后航天技术的发展停滞了,我们一直在吃老本——这是你批评的一种,很对,我们不是没有发展;
2、毛周开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基础,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这也可以理解为吃老本),但是现在的整体社会却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抹黑和妖魔化。
插到瓶子里,恨不得被气泡顶出来。二氧化碳太足了。喝了一打嗝,感觉很爽。
更难得是亲身经历,令人由衷佩服。我等岂能光受益,不出力呐。
张将军当年曾是海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驱逐舰舰长;1980年我国在南太平洋试验远程运载火箭时,出任海军特混编队参谋长;1983年夏又亲率航海实习编队首航南沙群岛。估计给您留下的印象比较深。有料的话,再给大家续一段?
肯定算得上军人楷模。有一次开会,轮到他发言,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腾地一下站起来,也不用话筒,立正姿势,简明扼要地大声说:“南海的问题,要积极谈,准备打!相互支持”。那真是站如青松,声如洪钟,正气凛然。
后来有人说到,能和陆军的张震比军姿和军人气概的,海军里非张序三莫属呢。
呵呵。
当时,我们派出由18艘各类船只组成的试验船队,浩浩荡荡地开向南太平洋。虽然水了一些(只有6艘导弹驱逐舰,而且据说因为051的电磁兼容没解决所以实际没携带一发导弹),但论规模来说,已经是自郑和下西洋以来中国向远洋派出的最大规模的舰艇编队、之后直到现在也再未有过(2011年我们多次穿越第一岛链进行演习的编队最大也不过是11艘)。而且对于建军后一直在家门口转悠的人民海军来说,首次远航就来到南太平洋,这真的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壮举。
在那以后,我们的洲际导弹都通过高弹道在中国境内试验了,580任务也似乎真的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了。假如能有“下一次”的话,真的是希望那时我们的航母编队来个全程保驾护航,然后DF-31、JL-2或者到时候的新型号好好地打它个十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