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道琼斯指数看中美日经济(一) -- 陈经

共:💬169 🌺1627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陈大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其实遇上了大麻烦,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但道指却没有跌多少。这也和成份股的构成有关系,其实受泡沫直接影响的成份股并不多”,可现在有急不可耐地把美国铝业和旅行者保险换成苹果Google. 当年要是道指成分也给这么换了,估计也跟着NASDAQ一起暴跌。

家园 道指强的原因

道指的强悍,也曾经让我很迷惑。

其一,道指的成分股公司,多数是美国全球化顶尖公司,虽然美国经济不好,但这些公司都是跨国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公司,是资本主义金字塔的塔尖,正是那百分之一。

其二,现在的美国经济是建筑在金融虚拟经济之上,看M2是看不出什么的,得看M3,M4,美国的股票就是准货币,股市长期低迷,美国经济是会崩盘的,量化宽松的货币必须得进股市,托起股价。

家园 政委说的这些公司,基本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确保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可能还是科技实力和市场垄断力。

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里讲垄断资本主义时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GE和德国的西门子如何瓜分和垄断世界电气制造市场。实际上,百年之后,还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多了个ABB和法国,但这两家相比前面两家,不算全面。

再看看科技力量,仅就电气和能源设备及系统来讲,GE和西门子自己的科研部门,估计比所有大学加一起的力量都强。

中国公司想打败这些百年老店,还是要在这两方面下工夫。现在在蚕食市场方面做的还行,但主要在低端。要上到高端,科研还是关键。相比之下,中国的机械制造可能比其它行业要好。

家园 政委文中拿中石油跟苹果比

说苹果可以更少人创造更多价值,我只是想说它的比法有问题而已。中石油也完全可以单纯为了赚钱把最容易垄断的那部分核心资产拿出来单独成立一公司,把其他的一些环节拿出来让大家激烈竞争。

家园 懂了就不叫政委了

它们为什么能这样,靠创新,还是靠民主,思想解放、美帝霸权,没个几十万字怕是说不清,我也不是太懂,但这是现状。

不过政委自圆自话的功力还是很强的,等政委强帖。

家园 在中国做股民,一不能太勤快,二不能太聪明。

我总结在中国做股民一不能太勤快,二不能太聪明。所谓太勤快就是天天盯着大盘,买涨杀跌,忙的不亦乐乎,大牛市挣不到大钱,到熊市则必亏无疑;所谓太聪明就是天天研究指数,曲线,研究庄家动向,打听内幕新闻,试图寻找规律,其实中国股市的规律就是没规律,庄家想做啥能让你知道他也不做了,所谓内幕新闻传得满天飞还能是内幕吗?所以琢磨半天越做越赔。因此我建议在中国炒股,就是现在价位相对比较低买进大盘指数股票,放着不动不看,五年十年后看,如果股市发展好,自然挣钱,如果不好也赔不了多少了。

家园 陈兄的文章我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美国大公司强大原因何在

文中说了一个原因现金多,但是陈兄最后是反对把这个作为理由的,最起码是反对作为根本原因的。而且我也反对把现金多作为理由,因为它可能只是公司强大的结果,而不是公司强大的原因。

陈兄重点推荐的理由是效率高,但是陈兄并没有从公司治理、企业运作、决策流程等内在层面方面分析美国大公司效率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中国国有银行或者中石油一类的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来做对比;还有就是以中国民营或者中小企业的利润水平和风险程度来作对比。

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问题。首先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跟巨无霸比利润和风险很不恰当。充分竞争业者的利润和风险当然不能跟行业龙头甚至寡头比,如果能比,那就没有行业巨头了。其次,中石油与美国石油公司比利润也要考虑如下背景,中石油与美国石油巨头针对的市场不同,产品的成本不同。可以说在中国高速发展经济的时代统治阶层一定是更倾向于压制垄断集团的利润来发展整个国家其它的经济部门,这跟美国似地利益集团的决策模式完全不同。换句话说,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使得中国的决策集团更倾向于通过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的更大规模来获取统治利益,而不是美国那种经济停滞后利益集团的竭泽而渔。这是导致中美两国垄断寡头们利润差异的根本原因。此外,中石油和美国石油公司石油成本也有天地之别,尽管中国公司在努力缩小这种差别。

从这里出发,我们看看为什么美国大公司手中有大量的现金是强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先是因为定价决定它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其次因为能够赚取利润的领域瓜分的差不多了,找不到能够投放这么多现金的地方,经济停滞也让这样的领域轻易无法被创造出来。第三,美国对大公司和富人的过度保护,税负相对过轻。第四,纷繁复杂的法律体系上的众多漏洞可以让大公司合法避税。前两个因素是根本,但是后两个因素造成的结果却一点也不比前两因素产生的影响小。

关键词(Tags): #政经
家园 有道理,但这样就没玩的乐趣了

老泉个人总结的经验和你差不多,信息可以看,趋势可以关注,内部消息也可以留意,但只能当小赌怡情。买股票就买盘子大,PE低,净资产高的。只买市盈率20倍以下的,过了20就不买。用媳妇的话说,这些股票就是温开水,大盘涨10它涨5,大盘跌10它跌5的情况多。属于很没劲的股票,不刺激,但这种股票就算腰斩了,也不担心,等等总能涨回来。感觉跌的足够低了就买点,感觉涨的比较高了就卖点,不追求低点,也不追求高点。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看着跌的很低了,就抄底买些大盘低市盈率大蓝筹(我喜欢分散买,比如偶尔花个几百买1手,2手四大行股,中石化什么的)然后就一直放着。等感觉快需要用钱了(比如要准备装修,换车),就看看把赚钱了的卖出去。

这种玩法不刺激,当年第一次入股市,好像是花几百买了一手太差了(TCL),过了1,2周就抛了,赚了10来块钱(扣除手续费和印花税后)。当时公司同事都讽刺,说你这样玩浪费手续费,要买就多买,拉低手续费。不过老泉还是喜欢这种玩法,各种蓝筹觉得便宜的就买一点,涨多了就抛点,赚10块也是赚,赚100也是赚,跌了就耐心等着。手续费不就是5块吗,能赚10块就值了。几年玩下来,当年同事们基本都在股市里亏了1,2万到5,6万不等,老泉投的不多,但还是赚了一些钱,比定期存款的收益还是高不少。而且方便,流动性还非常好,需要用钱立马就能抛掉,不像定期存款还损失利息。因为我买的杂,又都不多,你停牌什么的,对我影响也不大。

结果老泉现在是公司里少数还有兴趣谈股票的人了,当初那些只关心明天什么股票能涨的兄弟,基本都套在里头,早都不看了。

家园 美国公司的经济链条优化的不能再优化了?

不知道老兄你呆过多少外企,呆了多长时间。仅以孤陋寡闻如我去个的几家,他们不仅不是优化的不能再优化了,反而是比很多民营企业都不如。

尽管我也听说过诸如波音公司用统计学调研生产线,研究工人情绪如何影响工作效率的事例。但是这仅仅属于某些高精尖研究的特例,并不是美国企业已经成熟到只有这样的问题了,恰恰相反随处可见的官僚、拖沓、浪费、盗窃和吃里扒外不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根本不会有人试图进行改变的,或者行将就木的时候来个CEO搞个大扫除式的整容,好让前来遗体告别的人不觉得太过意不去。

外企和中企或者民企,本没有任何区别。政治正确下的合众连横、尔虞我诈、明哲保身、混吃等死、得过且过,你喜欢哪个?

关键词(Tags): #政经#企管
家园 (四)全球竞争力的格局分布

现在美国欧洲都是危机。美国大公司看来是真的恢复正常了,各种数据都还行。而欧洲不少国家,感觉是整个国家都要被淘汰了。这从全球大公司的格局分布也看得出来。

欧洲和美国相比,人要多些,GDP差不多。但要找与本文列出的30个美国顶尖大公司同档次的跨国大公司,不太容易。全球大公司基本跑中国来投资开拓市场了,所以我们在中国市场都能有所感觉,可以分行业具体看看。

工业技朮领域,空客和波音算差不多,西门子市值1000亿美元比GE稍小一些,但找不到IBM这样的了。工程机械公司,美国卡特皮勒全球最大,欧洲最大的沃尔沃建筑设备全球第四,前面还有日本的小松和日立,后面中国的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在追赶。拜尔集团、陶氏化学,和杜邦可以相比。

制药行业,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和默克制药市值差不多,但不如辉瑞制药。后面还有罗氏制药等几个全球知名的。前面全是美欧公司,日本的排不进去。

在消费领域,看大超市,在中国家乐福和沃尔玛似乎差不多,但其实全球规模相差很大,家乐福市值不到沃尔玛的五分之一。食品饮料日用品,欧洲有雀巢和联合利华,比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宝洁、强生要稍弱一些,日本就没有这么大的。宜家到是不错,比家得宝大一些。欧洲也没有迪斯尼这样的娱乐品牌,电影电视产业感觉是要弱一些。欧洲有沃达丰这样的大电信公司,但电信运营是比较特殊的,各国自发牌照,容易出大公司,中国日本都有市值很大的公司。

在IT产业,看芯片公司,英国的ARM公司算顶尖的了,但规模比英特尔就小太多了,市值不到十分之一。欧洲没有微软也没有Google,诺基亚已经被苹果挤得快不行了,爱立信阿尔卡特被中国打击得不轻。看计算机市场份额,惠普是全球第一,第二是联想,还有德尔、宏基占了前面,欧洲排不进去了。

总的来说,在工业工程制药等传统技朮行业,欧洲比美国要差一些,但也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在消费领域,欧洲就比美国差不少了。在IT行业,欧洲也不是美国的对手,差距可能还更大些。美国的三个支柱行业,技朮、IT、消费,欧洲大公司竞争力要差一个级别。而且在相对强一些的工业技朮领域,主要是德法英和北欧几国在顶住,南欧就完全不行了。我认为南欧国家的危机本质还是公司竞争力不行,配不上发达国家的名头,硬要借钱撑住过,会整个国家都完蛋。

欧洲也有比美国强的,汽车、奢侈品、化妆品要强一些,可能和所谓的“皇室、贵族”传统有关。但除了汽车,感觉不算什么正经的竞争力,算是地区特色,美国的汽车产业其实也不弱。中国贵州茅台的市值也有330亿美元,可以摸到美国30强的边了。所谓的奢侈品,中国山寨工厂随便就整出来了,但要山寨美国大公司的那些东西,就要麻烦的多。

虽然2008年的危机是从美国爆出来的,但到现在,美强欧弱的格局是毫无疑问的。全球景气恢复,新兴国家先行,美国那些消费品牌在全球市场应该比欧洲更好混。

如果同样去分析日本公司,情况也差不多。日本并不比欧洲强多少。可以看看财富500强中的日本公司。除去邮政、电信、银行、保险、电力、钢铁等本土公司,和全球竞争力有关的是这些:

丰田汽车、日立、本田汽车、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索尼、东芝、三菱、富士通、佳能、NEC、夏普、普利斯通、铃木汽车、马自达汽车、精工、富士胶片、山田电机、住友、理光、小松机械。

可以发现,这些日本公司并不是和美国公司直接竞争的,而是集中在汽车、电器、机械等精细制造领域。这些日本公司就是活儿做得专做得细,占住了几块地盘,没有特别大的创新。

而美国大公司的领域就要广得多,各种风格、各种类型都有,思维很发散,你一时说不清它们的绝活是什么,可它们就是做成那么大了。沃尔玛做大之前,谁能想到一个超市集团会是全球500强第一名。Google出来之前,没人想到这样一个新领域能出来这么大的公司。苹果十来年前其实快破产了,可它弄出四五种别人想不到的新产品,市值就做到世界最大了。这就不仅是怎么造东西了,而是卖什么东西、怎么卖都有巨大的创新。

把美国欧洲日本的大公司扫一通,其实对全球高端经济就有个大概感觉了。欧洲日本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造东西。日本精细,德国严谨,各有所长。美国也造东西,水平都是顶尖的。但要光论造东西,美国的技朮优势并没有特别突出,甚至在一些需要死拼的领域是劣势。汽车是个大产业,美国搞来搞去搞不过了,可能是工会弄得成本高,工人素质不如德日。所以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火得不得了,说美国不行了,觉得工业实力比美国强。

但美国人水平还是要高一个档次。不是说美国人发明出什么超级科技了,或者登上火星了,这些在大规模经济斗争中没啥用。人可能就看个乐子,然后说“美国真先进啊”,完了还是买日本电器。美国人能搞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类别,然后把它做大。这些新商业模式新产品,成功因素就比较复杂,莫明其妙,光是德国日本这种精细严谨的生产搞不定。比如iphone,它不光是造出来一个漂亮功能实用的手机,而是有一个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社区,越来越多开发者在里面折腾。这个别人还真不知道怎么玩了,先行者领先优势还越来越大。再比如google,它不是赤裸裸象百度式地交钱多搜索就在前,而是根据关键词,把一大堆网站与广告主组织起来定向打广告。再比如麦当劳,它的经营模式,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可以玩得转,实在很神奇。再比如GE,它也不是说技朮多高超,但就是能把各种技朮资源组织起来,完成复杂的任务。再比如IBM,一般人都不知道它在干啥了,电脑也不做了,但软件销售据说世界最高,不知道卖了些啥。派些人到华为干咨询,是莫明其妙的流程管理,据说走的时候华为的人流泪了,收获太大了。所以美国大公司搞的这些东西,看不太懂,看懂了也不好复制。

目前来说,全球竞争力的格局就是这样。美国人占住一些莫明其妙、不好复制、努力也搞不定的大领域。日本与韩国、台湾、新加坡,与欧洲几个核心国搞一些特定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各有所长,美国也有一些。其它的制造活都是中国的,啥都干,山寨运动爬科技树,追日本欧洲。其它国家卖原材料,当全球市场。世界各国都有金融、电信、房地产等产业,钱多、历史长就玩得大一些。

(待续)

通宝推:夜郎国主,Trilob,
家园 赞同部分观点

可口可乐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人体必需的东西,就是汽水,靠美国士兵走到哪里推广到哪里。为什么喝可口可乐,因为是大多数美国人喝它。实际上是文化话语权。如何可口可乐是一个非洲小部落发明的饮料,还会畅销世界吗

家园 这话依据何在?

“即使现在这样,我们想全面赶超俄罗斯+乌克兰的水平,本世纪中叶估计也很悬。”毛子还能卖石油天然气,乌克兰有什么来支撑它的工业和一系列的研究,他们的老本再厚,这20年也吃的差不多了,还用等到本世纪中叶?

家园 可以不夸张的说当今所有电子产品中,特别是韩日台湾的

企业,很大一部分成本是给米国的专利费。

家园 1、看A股是要搞“持久战”,几年视野太窄
家园 管理

美式管理无法与中式管理相比的。慢慢观察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