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上海工业建设在三年大跃进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 -- 乾道学派
195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计划为153.93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57年的118.51亿元增长35%。当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增长了50%,达到177.79亿元。
1959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计划增长40%,实际增长了45%,达到257.87亿元。
1960年,因全国农业生产大幅下滑,上海轻工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减少了41.8%,轻工业总产值从59年的142.86亿元下降到135.5亿元,上海工业总产值只增长了20.3%,达到310.17亿元。
三年大跃进,上海工业总产值从57年的118.51亿元增加到60年的310.17亿元,增加1.6倍。其中重工业增长4.1倍,总产值达到174.6亿元,比重从57年的29.1%上升到60年的56.3%。轻工业增长61.2%,纺织工业增长24.4%。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从57年的25.52亿元增长到60年的90.62亿元,增加2.55倍。
全员劳动生产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57年的8105元增长到60年的15914元,增加96%。
钢铁工业:
1957年,上海钢产量为51.8万吨。58年8月,中共上海市提出当年上海的钢产量要达到120万吨。这个指标比一九五七年上海的实际钢产量增长1.3倍,超过了全国钢产量要求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当年钢产量实际增长136%,增至122.26万吨。
59年钢铁生产指标为165万吨,实际产钢179.15万吨,实际增幅为46.5%。
60年钢产量增幅为40.6%,钢产量达到251.94万吨,比57年增加200万吨,增长了386%。
机械工业:
1958年,制造成功120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1960年,设计生产255立方米高炉、10吨转炉、50吨平炉、2300毫米轧机、5万千瓦火车发电机组,年产2.5万吨合成氨设备、年产50万吨水泥设备、4吨载重汽车、凤凰牌轿车和27马力拖拉机等产品,并形成以电站设备制造为主的闵行工业区、以重型机械制造为主的彭浦工业区,以汽车制造为主的安亭工业区,奠定上海机电工业发展基础。
其他工业部门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
仪表工业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半导体晶体管和国内第一台10万倍电子显微镜,化学工业试制成活性染料。造船工业制造出5000吨海轮,轻工业试制成手表、照相机。长江仪表厂工人王林鹤经过300多次失败,终于试制成1万伏和5万伏高压电桥,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国第一枚液体燃烧火箭,于1960年9月发射成功,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跃进三年加61、62年,上海工业基本投资5年总共27.04亿元,60年一年工业利税就高达90.62亿元。(57年为25.52亿元)
1958年至1964年七年间,四川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高达55.81亿元,约为57年工业固定资产原值9.74亿元的5.7倍,而工业总产值仅增加4.9亿元,增加约10%。
1957年,四川工业总产值47.54亿元(52年不变价格),其中重工业产值17.5亿元。
1958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增加280多万,比上年(190万人)增加了约一倍半,工业劳动生产率则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6.2亿元。
到1961年,四川工业生产全面下降。工业总产值从上年的96.2亿元猛跌至52.37亿元。
1962年,县、社等企业回到农业战线的劳动力,共约300万人。全省钢铁生产能力,分别由1961年的88万吨和160万吨,压缩到40万吨和20万吨。全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厂,1961年底发电设备容量为57.4万千瓦,1962年保留47.6万千瓦。
1963年八月,精简压缩工作在全省结束。据统计,到1962年底,全民所有制职工从1960年底的486万减到229万,精简的257万职工中,有183.7万回到了农村。(1960年上海全民所有制职工仅为223.43万人)
1964年,工业总产值为52.44亿元,仅比57年增长约10%,其中重工业产值增长87%。
三年大跃进,滞留在工、商环节,以后不得不降价销售或报废处理所造成的损失,共达16亿元。钢铁工业经营亏损又有15亿元。基本建设由于布点设计和施工的错误而停建或废弃工程的损失共达12亿元。这些损失(共43亿元)与5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占三年积累资金的59%,财政收入的56.8%。
冶金工业:
1957年,全省钢产量达到35.4万吨,生铁产量达到28.4万吨,成品钢材达到37.2万吨。
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小铁厂猛增到300多个,小高炉容积达5000多立方米。在这期间,国家开始建设成都无缝钢管厂、江油钢铁厂和成都钢铁厂,1960年钢产量达到6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25万吨。
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调整,不仅“大跃进”中新建的钢铁厂全部下马,而且连一些开办多年、基础比较好的老企业也几乎砍光,钢铁生产急剧下降,1963年全省产生铁18.2万吨,只有大办钢铁前1957年产量的64.1%。
冶金工业在‘二五期间’使用了12.8亿元的投资。由于中途停建、工程未定或建成后报废,或不能利用而造成的无效投资,就达7.7亿多元,浪费一半以上。
1963年至1964年,冶金工业又投资0.88亿元。
从1964年开始,逐步恢复了成都钢铁厂、成都冶金实验厂、达县地区钢厂等企业的生产。一九六五年四川钢铁生产出现转机,钢产量恢复到49.5万吨。
可惜啊,后者倍及哀荣,前者被刻意遗忘。柯庆施虽然左,但在当年,也不过差不多和陶铸同志一样左而已。不过是个莫须有的评海罢问题,压得死后四十多年还翻不了身。
为啥收藏不了?
陶铸放了不少假卫星,把陈毅都给骗了,当然陶铸也是被下面的人骗了。
广东宣称58年全省粮食亩产1650斤,还搞了不少万斤田,柯庆施连两千斤的卫星都不让上海放。
1960年4月,因棉花供应中断,上海纱厂被迫停工。60年全年,上海商业部门收购的用作轻工业原材料的农副产品比57年下降了41.8%,当年的轻工业总产值因此不升反降,从59年的142.86亿元下降到135.5亿元。
1961年,全国煤炭产量从60年的3.97亿吨骤降到2.78亿吨。
61年1月中旬,上海每天发电用煤的供应量锐减至0.56万吨,不足日需发电用煤1.35万吨的一半;每天发电量下降到692万千瓦小时,缺额1100万千瓦小时。全市工业用电量普遍减少50%以上。由此造成:冶金系统7个钢铁厂的33个轧钢车间停掉32个;化工系统全停或半停工的工厂达147个;电机、机械系统减产30%左右;轻工系统有半数行业全停工;纺织系统纱锭开工17%,布机开10%,其他全部停工。
为保证煤、电供应,1961年起成立运煤指挥部,组织3000多人和400余辆汽车,在山西、江西等9个地区,每天计划外自运煤7400余吨;供电部门实行计划配电。
尽管如此,61年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仍由60年的310.17亿元骤降到189.95亿元,降幅为38.8%。直到1968年才恢复到304.19亿元,接近60年的水平。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由60年的90.62亿元骤降到61年的48.53亿元,直到1970年才超过60年的水平。
很多人,在各种场合都回忆到上海的工农业,尤其是工业在改开前,尤其是在文革前,搞得如何如何好,水平如何如何高,但甚至是同样一批人,回忆起柯庆施来,就都是批评他左。试问当年各地的第一书记们,那个不左?但是在左的外表下,有的人实际成绩好,有的人成绩差。
现在,把别人的都不提,单把柯庆施的某些言论断章取义的拿出来批,而完全不顾他做出的成绩。实在不是个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另外,直接忽悠陶铸的正是紫阳真人,紫阳真人的文章甚至连毛主席都忽悠住了。
粮食产量上放卫星的第一人,实在可以就算在紫阳真人头上
我认为共产党内真正会搞工业的就柯老一人而已。
柯老也就是汇报华东协作区钢产量的时候捅了篓子,但他只是汇总而已。
当时柯老看到新民晚报上登载了一则消息,说上海某试验田亩产达到2000斤,柯老马上通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不要转载。
然后成非常之功。
《中国工业50年》记载,薄一波向主席汇报58年预计可产钢1000万吨,然后主席才提到1070万吨,63年薄一波讲话还说58年钢产量翻番是他建议的。
而全国性资源定价不是上海的权力
部分放开高价商品的销售,回笼货币,1961年高价糖果、高价糕点,高价饭菜和名酒共回笼货币38亿元,其中高价利润26亿元。
1961年的货币投放又比上年扩大43.3%,1962年末的货币流通量达到12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1%,但社会商品购买力仍有26.7亿元差额。同时,这一年的集市贸易价格大幅度上涨(比上年上涨2.6倍),城市货币大量向农村转移。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元左右;河北定价为每辆650元,广东定价为每辆590元。河北按此价格推销十多天,共售出4292辆。因此中央决定从4月起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同时在城市停止平价销售。从6月起城乡均销售高价自行车。
对外宾、外侨设专门商品议价供应。提价的幅度,名酒(包括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提得高些,大体比平价增加4~5.7倍,如贵州茅台,原价每斤2.97元,提高为16元,增加4.4倍;辽宁千山白酒,原价每斤1.2元,提高为8元,增加5.7倍。露酒次之,大体提高1.6~3.3倍,如山东金奖白兰地,原价每瓶3.53元,提高为15元,增加3.2倍;吉林通化葡萄酒,原价每瓶1.14元,提高为3元,增加1.6倍;啤酒再次之,大体提高0.8倍,如青岛熟啤酒,原价每瓶0.38元,提高为0.69元。高价卷烟,比平价高4倍左右。
5月推出:照相和照相材料价格。因为农民在集市上高价卖了农产品以后,涌向照相馆,使原来农民在照相营业额中的比重由10%骤升为50%;照相提价50%,印照片提价100%,胶卷提价75%~125%,胶片提价150%;不分城乡一律按此价格执行。而高价砂糖主要是在县城和农村推开,目的是为了回笼农村中的货币。
此外,扩大高价饭馆。从5月10日起,全国大中城市和工矿区都开设高价饭馆。已经开设的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网点。在完成猪、禽、鱼上调任务后的县城,也可开设一二家高级饭馆。其价格一般为原料成本的3倍左右。
1962年上半年,以上高价商品共销售近22亿元,相当于1961年全年高价商品销售额的57.1%;到1962年6月,高价品种的数量、供应的范围和价格都已达到最大限度。
高价商品略微降价
从1962年下半年起,国家的高价政策逐步回落。1962年8月5日,第一次调整高价商品的价格:高价糖果,平均回落15%,其中大中城市,每斤由5元调整为4.2元;县城和农村,由3元调整为2.2元。高价砂糖,回落15%,由每斤4元回落为3.4元。高价酒,回落25~30%,啤酒自定价格。高价自行车,回落40%左右,如飞鸽牌男车,每辆由600元左右回落为350元。高价针织品,原来比平价高3倍左右,回落为高2倍左右。
1962年11月1日,政府第二次调整高价商品的价格。高价糖果,大中城市每斤由4.2元调整为3.2元,回落24%,县城和农村回落幅度由各地自行决定。高价糕点,大中城市每斤由2.5元调整为2元,回落20%;县城以下,每斤由2.2元调整为1.6元,降低27.3%;酒类,白酒降低1/3左右(如茅台酒,每斤由12元降为8元),露酒降低30%左右(如金奖白兰地,每瓶由9元减为6.5元)。高价针织品,平均降低25%左右,由平价的3倍调整为2.15倍。手表,国产的降低45%左右(如上海牌半钢手表,由每只180元降为100元),进口的降价10~33%;此外,从11月29日起,降低照相和照相材料价格。照相价格调整到只比原定平价高20%左右。照相材料的降价幅度为35~40%,其中135胶卷恢复平价。
1963年3月,政府根据高价商品的销售情况及其原材料货源的供应情况,又作了一次全面安排。大致情况是:调低高价饭馆及酒价格10%~25%左右。自行车调低15%左右,如飞鸽牌男车,每辆由350元调整为300元。高价针织品、国产手表、高价砂糖和糖果、糕点的价格大体维持当时水平。
此后,根据经济形势的好转和集市价格的回落,又陆续调低了高价商品的价格。到1965年底,高价商品只有高级针织品一种,1969年退出高价。
这些价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商品的出厂价格提高,绝大部分都是商业渠道的利润,最后上缴,回笼货币。可见此前的上海的利税水平取决于全国。
以计划经济的观点看是“社会上货币太多”。实质是动荡后社会总产品大幅度减少,供应短缺。
陈云的高级糖果是做得比较好的。
导致很多矿产原料大幅度减产引起的。
根源可能在于农业减产,粮食供应减少,政府难以为城市工人筹集到足够粮食。只是刘邓采取的减少工人数量,这些回乡的工人家庭还是要消耗粮食的,并不减少全国粮食消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