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难道金包银的蛋炒饭炒法是错误的? -- 白色潜水艇
不过做出来卖相太差了,让人没食欲,后来都是先炒蛋,再炒饭
还有什么吃菜心和芽菜只吃中段,都是广府食不厌精的极致代表,实话说,这样的吃法,并不能提升多少美味,只是一个精神上的索求和对厨师的高要求罢了。
我老爸炒芽菜就是头尾都掐的,有时买到上好的菜心,也玩一把连菜叶都不要,我自己吃鱼就是先吃鱼脸那块肉的。
当然,最值得吹嘘的,是我在10岁的时候就炒出了金包银炒饭,当时还懊丧,蛋都炒没了……不过好多年没炒了,不用表演的时候,还是一块一块的鸡蛋吃着香!
热锅热油,先炒青豆玉米,装盘,加稍许油炒饭,饭压碎,整个蛋敲碎直接放在饭上,用锅铲划散,翻炒,放入先前的青豆玉米,可以加入一点菜叶,会 有点汁水,加点盐,即可。我有时候会加点老干妈调味。这个蛋炒饭一点都不腻口,蛮好吃的
糖,盐,油。
所以做菜的时候,油大盐重,确实就是又香又下饭的效果。
只有常常下厨的人,被油烟熏得已经半腻半饱了,才特别看不惯重油的菜。
我妈炒蛋炒饭,是少油,饭先下锅炒散,然后用铲子把饭推到边上,锅底再加油,大火,下蛋液,让起一会泡,然后把铲子放下一起炒。成品有蛋块有金包银,饭粒也干爽喷香。
此法国外用平底锅的童鞋模仿不了……
只针对food inc的说法哈
海鲜,麻辣可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
就算在中餐面前他们弱爆了,也没必要动辄就讥笑人家。
food inc的这个说法是极端化了一点,但是有它的道理。不信,您试试麻辣菜里不加油不加盐(包括一切带有咸味的,比如酱油,郫县豆瓣等等),看好吃不?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
你阿爷我,就系东山出黎既。
我相信西餐的厨师也不会这样教徒弟吧?估计你有什么地方误解了。
就算再菜鸟的西餐厨师,也不会说我今天这个菜是口味全乎的,糖,油,盐的味道都齐了。
西餐和中餐比较的话,只能说中餐厨师可能技法多一点,最后比味道的话,不一定总是中餐赢的。
在人类生存的大部分时间里,获取食物是很费劲的,所以养成了人类对脂肪、糖类、盐分的偏好,无他,要活命。
人类在厨艺上面精益求精可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而且就是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起中国人的先民的认识来说都还有差距。在两千年前的文字里面,我们就知道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味道有不同的偏好,而且显然不是用糖,油,盐就能概括的。
另外,我很奇怪的是,“蛋白质”难道不是必须的吗?即使是从生理和进化的角度来看。那“蛋白质”进入到人的嘴里不会产生滋味吗?
我们中国人是讲五味的,这个“蛋白质”类的滋味就是“甘”,现在人们说味道就是“酸甜苦辣咸”,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把这个甘给漏掉了,这就是有人画蛇添足地说什么“酸甜苦辣咸鲜”的原因。
原来老祖宗的说法是“辛甘酸苦咸”,现在的辣是包含在辛里面的,芹菜的味道就是辛,但是不会辣的。这个甘也包括现在的鲜和甜,有人就会说这个鸡汤很甜,其实这是语言的变迁导致的,他也许本意是要说鸡汤很甘,但是现在不用这个字了,他只好说很甜了。
鲜和甜,至今好像在粤语中还是通用的,不是广东人,就不清楚了,只知道那里管汤叫甜汤。
辣严格说是触觉而不是味觉了,皮肤也能感受到辣。
您提及的蛋白质的重要性,没错,蛋白质很重要,但是人体对于蛋白质需求的急迫性是排在油糖盐之后(其实是碳水化合物)的,我猜想,可能因为人类需要大量摄入蛋白质,是在学会了狩猎之后,所以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本能。
东山哪里?看看小时候有没跟你打过架?
蛋白质需求无疑是排在碳水化合物之前的,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只是蛋白质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就是“鲜”。也就是味精味。鬼子把这个词的冠名权偷走了,英语里就是日语的音译umami。
现在认为人舌头能感受到的五种基本味道是酸甜苦咸鲜。辣是不算的,算触觉的一种。
就跟上面的童鞋一样,你理解的口味是近似于菜系,风格这个意思的(麻辣,海鲜,五香……)。
那个片子里说的“口味”就是单纯的滋味,或者说,人体对这三样东西的渴望所驱动的食欲。
麻辣海鲜什么的,都是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的,但是油盐糖这三样东西,如果不刻意节制,人们所追求的分量往往都比自身的需求多那么一点点,这也就是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三高如此多发的原因。
您其实可以试一试,在不刻意节制,不提前用大油大荤把自己灌倒了胃口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人体需求的油盐摄入量来做菜,然后在这个“健康”配方的分量上,加重油盐的分量,保证都说比原来的更好吃。
这跟厨艺其实不是很有关系,跟中餐还是西餐也没什么关系……想想看,就算food inc是饮食文化荒芜的老美拍的,老美的食谱里的菜系也远远不止咸甜油炸吧?我主要是反驳那位童鞋拿中餐西餐说事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