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关于刘备带着老百姓逃难这事,最近我越想越不对劲儿 -- 闻过则喜

共:💬49 🌺2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关于刘备带着老百姓逃难这事,最近我越想越不对劲儿

按三国志上的记载: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戎饕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纵观三国志,这算是最能体现刘大耳朵仁德爱民的一段故事了,但是怎么想都觉得其中蹊跷:

第一、老百姓为啥要跟着刘备跑。按演义里的写法,跟着刘备跑的是新野百姓,这样看着还有些可信度,不管是有感情了还是习惯于听命于刘备,都可能被带着跑。但是按照三国志,当时刘备在樊城,自发的跟着跑的是荆州(襄阳)的百姓,这就非常诡异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部分老百姓也没有追随刘备的道理,荆州牧是刘景升,继承人是刘琮,就算不承认刘琮的继承权,老百姓也应该按照传统支持刘琦而不是刘备。同时也看不出荆州人有背井离乡逃跑的必要,曹操屠徐州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之后对占领区老百姓一向不错,而且荆州之主已降,摆明了是一场和平解放,从道理上来说,襄阳人看不出有啥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险,怎么会扔下土地扔下房子,推着小车冒着被卷入战争的危险跟刘备逃跑?这不是逃跑,是玩命呀!

第二、刘备怎么带老百姓走,按他的原计划是去江陵和关羽会合然后过江(关羽传: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军的追赶和百姓的拖累不过是增加了逃跑难度和会合地点,并没有改变其目的。无疑,关羽是没有可以携带十万老百姓加行李的船的,也就是说,刘备根本就没法带老百姓去任何地方,他只能带着老百姓走一小段,然后把他们扔在远比襄阳危险的路上。那么,刘备图的啥,把自己全军置于险境,把跟随的百姓扔进火坑,只是为了一个仁德之名?有小说家言说刘备是带了个缓冲垫打算趁乱避开曹操追击,但不管怎么想也觉得局势再混乱也不及跑得快来得有效呀。

百姓不该跟,刘备不该带,这样一件按理说不应该也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就出现在正史之中,也不知是蜀史官为先主编故事,还是内中另有隐情。

家园 可参见淮海战役杜聿明逃跑时老百姓跟着跑的情形

像那样的腐败政府,无能将军都有一帮子老百姓,甚至其中还有很多学生跟着瞎跑,刘豫州皇室贵胄,仁爱天下,名动天下,刘备不至于连杜聿明、刘峙这样的声望都不如吧?荆州百姓跟随一起逃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别的地方,地方豪强如张飞、糜竺糜芳、孙乾、陈元龙等等弃家而投,陶谦更是举州相托,汉帝集团、曹操、袁绍争相拉拢,武将关羽、赵云、廖化等转辗相报,荆州地方世家司马徽家族、诸葛亮家族、崔州平家族都已倾心相交,那刘备统战工作还真不是盖的。要不然刘表及蔡氏家族就不会那么猜忌他了——这段可以参考老毛访问重庆,短短两个月,声名鹊起的事迹。——那些家族的家人、部曲都应该有不少吧。

再说,刘备退居新野,也有好几年了,他不可能天天闲着编草鞋玩,访贫问孤,下基层慰问的事肯定没少干,诸葛亮能编歌曲替自己扬名,加入了刘备集团,肯定也会如法炮制。所以刘备深得老百姓的赞许和信赖那是肯定的。

最后,刘备手里还有一张王牌:大公子刘琦,虽说他被排挤,但毕竟也还有很好的人望和很深的人脉,拥护他的人肯定也会跟着刘备走。

家园 以结果看原因值得商榷

同时也看不出荆州人有背井离乡逃跑的必要,曹操屠徐州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之后对占领区老百姓一向不错,而且荆州之主已降,摆明了是一场和平解放,从道理上来说,襄阳人看不出有啥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险,怎么会扔下土地扔下房子,推着小车冒着被卷入战争的危险跟刘备逃跑?这不是逃跑,是玩命呀!

=======================================

后来的我们可以查阅过去的历史,知道曹操其实并不是逢城必屠,但当时的人们却未必知道,刘表和刘备的宣传机器更不会对他客气,很可能在荆州百姓心目中,曹操一直是官方宣传中的嗜血恶魔形象。

家园 我觉得老百姓跟着你和士族跟着你是两码事

张三,糜家兄弟之流是为了前程为了理想

但战争时期老百姓的思维应该要简单的多,并不会去追求什么世界大同更加幸福什么的,而是简单的求生

从三国志来看,虽然军队扰民是必然现象,但大规模的对占领区人民的暴虐行为似乎并不太普遍,从董卓在洛阳,曹操在徐州的行为被着重记载就可看出来这在当时也是让人很震惊的事件。对于荆州易主,百姓无疑是怕的,但是恐惧的程度也到不了所有百姓都确信自己死定了的程度(10万人,对于襄阳地区来说,这比例恐怕是相当高了)。再者说,曹强刘弱谁都知道,再害怕也应该四散奔逃,而不是混在刘备队伍里等着曹操来揍呀。让老百姓相信刘备仁慈宽厚容易,让老百姓相信刘备天下无敌可以挡住曹军,这对政工干部的要求实在是高了一点点......

至于刘琦,他当时至少在名义上和刘备不完全是一码事吧。况且曹操手中还有一张叫刘协的终极王牌.....

家园 光是行政机关、幕僚和家属随军迁徙,队伍都不会很少。

而且只要有战争就少不了士兵对地方的骚扰抢劫,因此士绅和富户肯定要躲一躲风头。如果真是和平解放,再回来就是了。

家园 参看淮海战役的史实

1.当时老百姓并没有听过TG屠城的事,照样吓得跟国军瞎跑;

2.要当时的老百姓相信杜聿明能抵挡住TG,对政工干部的要求更高;

3.四散奔逃的和留下来不走的应该也有很多,不见于史籍只不过是那是常态,无需赘述而已。

PS: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有时候随大流活下来的机会更大,邓公当年不也“跟到走”吗?而留下来的和四散的、掉队落单的红军被杀的就不计其数了。

还有一点:你要考虑到人们在慌乱盲目时强烈的从众心理和归属需求。

家园 手上沾满共产党鲜血的不会少,带着家小,得跟着国军跑哦。

还有不明真相的群众真信了“共产共妻”,不跑等着共产共妻啊。

学生那是最好忽悠的了。

家园 淮海战役中裹挟学生是国军的惯例

说起来,中学生是未来军政干部和社会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储备,国军对这一点有体认,所以60熊从吉林撤到长春,白崇禧让王凌云放弃南阳一带时,都裹挟了中学生随行。

国府在徐州的行政机构人员及家属,还有一些还乡团和地主分子,也是要跟着走的。

这也不是特例,国军进攻解放区时,一些地方的党政军基层干部及其家属也要跟着主力部队逃难的

家园 跟着傻跑的学生也应该不少吧,不然最后怎么会出现军民争路的

盛况呢?说完全是“挟持”,恐怕要商榷一下:

1.当时是临时决定、仓皇出逃,有个细节是连捆扎物资的绳子都是临时上街问商铺买的(所以商铺老板也一下知道了,才一传十十传百,全城浮动);还有黄伯涛逃跑时浮桥都没人想到,甚至有些基层官员都没跑掉,可见当时乱作一团了,哪里还会有人闲心闲空去管什么“党国大计”“人才储备”?

2.兵贵机密,杜聿明逃跑是绝密军事情报,要把城区里的青年都征集起来,以国军的效率可不是一两天能办到的事,如果真那么弄,全城都会鸡飞狗跳,粟裕肯定会及时得到消息,就不会出现杜聿明跑了近一天TG才知道的情况了;

3.兵贵神速,杜聿明集团最后被歼灭,路上走得拖拖拉拉也是重要原因,而走得拖拉,与同路逃难的老百姓挤作一团也是有大关系的,他要是有预谋的带他们走,肯定会做好安排,而事实是他们毫无这方面的统筹,反而有夺路而逃的行为。

由此三点可以反证,学生和难民跟着跑是自发行为,至少大部分人是自发行为。所以应该说是“裹挟”比较恰当。

家园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

当时徐州的难民,部分逃到了荆州。然后人口相传就传开了。

家园 那时候有很多省、县的(重点)中学被全校加入三青团,

国民党败退的时候,由校长带着全校学生跑——可能是有三青团下令的。有一些跑到沿海,等着渡海的时候,看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就散伙了。但是也有跑到台湾的,校长继续当校长,带几个跑剩下的的学生在台湾办学。

家园 共产共妻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只是没那么普遍而已
家园 的确,大众的选择很多时候无法用理性去分析

现实中往往一片落叶反过来带起狂风

但刘备这也太不仗义太不清醒了,明摆着自己的目标是过江,带不走百姓,还不明说。弄得这次日行5公里的南逃陷入军民双输的局面(只有赵四和张三赢了,从此在说书人口中传送,成为了千年传奇)

家园 其实是大家一同跑路,谁也不带领谁,只是同路而已

大家一起逃难,刘备也没带领谁,老百姓也没跟随谁,大家只是在一条路上一起逃难而已。老百姓只顾跑路,谁也不知道其中一个大车上坐的是刘备。刘备一伙人也是普通的逃难难民而已。

后来说得好听说是刘备带着人逃。其实谁也没带谁,大家各逃各地的路,只是顺路一起走。

家园 现在多起来了。改开以前是没有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